-
题名华人华侨身份认同程度与中华文化传播行为研究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李沁
王雨馨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
-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60,64,共7页
-
基金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课题"华人华侨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号:15BZQK225
+1 种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项目"国家传播战略与社会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号:RMXW2018A004
-
文摘
本研究从身份认同和群体传播的理论视角,探究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传播行为与心理动因。对海内外华人华侨群体展开问卷调研发现,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其接受及传播中华文化传播行为有显著正影响;数据分析同时呈现了华人华侨身份认同程度较高的四个群体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虽然数字媒介的影响不断增加,但传统聚会等群体传播,依然是华人华侨接受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
-
关键词
华人华侨
中华文化传播
身份认同
民族认同
群体传播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沉浸广告模式:大数据时代的逻辑颠覆与概念重构
被引量:19
- 2
-
-
作者
李沁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
-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96,共7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沉浸传播理论模式建构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号:15XNF029
-
文摘
D·E·舒尔茨提出,我们一直以来所认识的广告几乎成为一个无用的困扰性概念。新技术使传统广告面临消亡,广告不再是广而告之,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传播模式都发生着本质变化。本研究发现,基于泛在连接和大数据算法的沉浸传播,重新定义了广告的产品形态、传播时空、传播过程、用户关系,建构出广告的未来形态——沉浸广告。沉浸广告的本质是一个动态协作共享的智能程序,随时等待被激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固定形态和内容,同一个广告,可以呈现完全不同的故事。沉浸广告具有"因时而生"和"因人而生"的特点,每个个人又是他人广告的数据背景,通过体验式消费和泛在分享,改变整体广告的形态和效果。
-
关键词
广告
沉浸传播
泛众传播
体验式消费
大数据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方汉奇教授新闻史研究的史料观
被引量:5
- 3
-
-
作者
王润泽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出处
《新闻春秋》
2017年第1期84-87,共4页
-
文摘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教授在研究中对史料的挖掘不仅重视报刊文本本身,而且对相关的实物、现场、口述历史等方面的史料也相当重视和熟稔。在研究中,先生善于史料综合、印证和分析,做到"言必有徵"、"无徵不信",在史料本身、史料的小语境和大语境的解读上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
关键词
方汉奇
史料
语境
-
Keywords
Fang Hanqi, historical source, context
-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
被引量:77
- 4
-
-
作者
李沁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出处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2,共17页
-
文摘
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互联网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之以前所有媒介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进入泛在传播时代,其传播模式是沉浸传播,在时间上无时不在,在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与空间二者较之旧媒介更为均衡。那么泛在时代的传播是否还存在"传播的偏向"?如果没有偏向,那"传播的偏向"这一理论工具是否过时?如果有"偏向",那么互联网文明的偏向是什么?本研究对"传播的偏向"这一研究工具进行批判性和发展性探讨,提出了泛在时代沉浸传播的偏向是"人",并据此推演出泛在文明的基本特征。
-
关键词
传播的偏向
伊尼斯
沉浸传播
时空
互联网文明
-
Keywords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Innis, immersive communication,time and space,internetcivilization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