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径(笔谈)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一兵 欧阳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30,共6页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哲学反思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 文化 文本 思想解放运动
下载PDF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学明 马拥军 +1 位作者 罗骞 姜国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8,共14页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放多元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下,援"西学"入"马",以"西学"来解"马",寻求出"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放多元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下,援"西学"入"马",以"西学"来解"马",寻求出"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启蒙主义"式的解读;一种是以西方现当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解读。与此同时,中国学界还存在着致力于吸收前两种解释路向的成果、又不断在与它们相抗衡的第三种解释路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主义化和后现代主义化的缺陷,不仅在于后者理论本身具有缺陷、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结论,还在于这些思潮的立脚点在马克思本身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实际上都已经被马克思超越了。只有当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完整提出其两大发现,马克思及其理论才显露出完整意义。我们要根据这一"原本"来理解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创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启蒙主义”式解读 “后现代主义”式解读
原文传递
“后马克思时代”与马克思的精神遗产--评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被引量:1
3
作者 欧阳谦 《理论视野》 CSSCI 2008年第4期32-35,共4页
在西方学者所谓的"后马克思时代",德里达针对"历史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评价。他特别将马克思的精神遗产与正义的理想联系起来,强调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意义。认为尽管马克... 在西方学者所谓的"后马克思时代",德里达针对"历史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评价。他特别将马克思的精神遗产与正义的理想联系起来,强调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意义。认为尽管马克思的许多历史论断和理论主张会过时,但是马克思对正义王国的追求是我们应该记取的。德里达在"后马克思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论 后马克思时代 解构策略 精神遗产 新国际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启蒙”化与“后现代”化批判
4
作者 陈学明 马拥军 +1 位作者 罗骞 姜国敏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年第1期4-17,125,共15页
在哲学领域"西学"再次"东渐"的浪潮中,希望从过去未被考察(至少是未被重视)过的资源中寻求出路,援"西学"入"马",以"西学"解"马",作为资"马"之鉴,寻求出"新... 在哲学领域"西学"再次"东渐"的浪潮中,希望从过去未被考察(至少是未被重视)过的资源中寻求出路,援"西学"入"马",以"西学"解"马",作为资"马"之鉴,寻求出"新",成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概而言之,这种"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启蒙主义"式的解读;一种是以西方现当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启蒙主义"式的理解,这一路向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立场一样,主张一种人本主义理念,推崇"人性"和"人"的地位、意义、权利、尊严、价值等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后现代主义"式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后现代主义正是以启蒙主义为理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的反题,它反对近代(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传统,并主张消解主体性,消解关于普遍性、历史进步等在西方哲学史上或至少近代启蒙以来的主导性理念。上述两种理解路向,都是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生发出来的,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内在理路。我们可以将这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看成我国学界学习西方、借鉴西方思想的必经阶段。经过这一学习吸收的过程,能进一步扬弃西方思想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本"、最终实现"以马解马",形成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启蒙主义”式解读 “后现代主义”式解读
原文传递
认知科学视域中的康德伦理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英瑾 刘晓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2-71,共20页
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形而上学与元伦理学预设是"应然"与"实然"的区分,而一种基于认知科学与演化论视野的新伦理学研究,则以淡化这种二元对立为前提。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倘若康德关于道德自治性的断言是正确的,我们就... 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形而上学与元伦理学预设是"应然"与"实然"的区分,而一种基于认知科学与演化论视野的新伦理学研究,则以淡化这种二元对立为前提。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倘若康德关于道德自治性的断言是正确的,我们就应当可以发现人类大脑具有一个同时满足如下所有特征的"道德模块"或"道德算法":(甲)它负责社会交往活动而不负责其他任务(如对于物理对象的知觉或思考纯理论问题);(乙)其运作特征必须被划归为"理性"而不是"感性"或者"直觉";(丙)其道德输出具有明显的"利他性"而不包含"工具性"或者"自利性"。然而,通过对于康德伦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的几大主流思潮(如"通用问题求解器"假设、"大规模模块论"假设,等等)的比对却发现:上述这种对于"道德模块"或"道德算法"的假设,很难得到认知科学的各种主流见解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伦理学 大规模模块论 通用问题求解器 社会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