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0篇文章
< 1 2 1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哲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育实践为例
1
作者 臧峰宇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4期50-57,121,共9页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基博识为思路,以学科交融为方法,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践行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多措并举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人大哲学...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基博识为思路,以学科交融为方法,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践行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多措并举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人大哲学院遵循哲学教育规律,使哲学教育以塑造灵魂和塑造精神生命的方式塑造人的社会存在,聚焦哲学教育发展动力,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丰盈哲学教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推动哲学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民族情怀的哲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强基博识 问题意识 哲学教育
下载PDF
革故鼎新:中国哲学转型期脉络
2
作者 宋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中传入中国,中国近代哲学没有照着西方哲学讲,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作了创造性的诠释,促使中国哲学发生第二次变革。中国现代哲学发生第三次变革,实现由自发哲学转向自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学东渐 学科自觉 资源扩大
下载PDF
中国哲学怎样登上世界舞台——张立文先生访谈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立文 刘梁剑 郑鹤杨 《船山学刊》 2023年第6期12-19,共8页
2023年5月22日,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教授引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郑鹤杨来到张立文先生北京寓所,向张先生请益并做学术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如何理解以求实、批判与开新为特点的永嘉学派的... 2023年5月22日,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教授引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郑鹤杨来到张立文先生北京寓所,向张先生请益并做学术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如何理解以求实、批判与开新为特点的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元理及所突显的“生生”与“和合”和中国哲学史的写法;什么是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和中国哲学怎样登上世界舞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永嘉学派 元理 和合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三个思想障碍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志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在中国哲学史领域,由于受前苏联哲学界影响,教条主义者肆意加以曲解,强行推广“两军对战”模式,致使中国哲学史事业陷入重灾区。虚无主义者否认中国哲学存在,倡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造成了负面影响。复古主义者迷信“照着讲”,反... 在中国哲学史领域,由于受前苏联哲学界影响,教条主义者肆意加以曲解,强行推广“两军对战”模式,致使中国哲学史事业陷入重灾区。虚无主义者否认中国哲学存在,倡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造成了负面影响。复古主义者迷信“照着讲”,反对“接着讲”,也带来理论混乱。只有清除掉这三个思想障碍,才能开创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条主义 虚无主义 复古主义
下载PDF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之审视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大椿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 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在评价实践过程中,也大量存在评价主体问题与评价程序问题等诸多矛盾。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建立与完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评价规范 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天人之辨:源头、演化与启迪——重写中国哲学史刍议
6
作者 宋志明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1,共7页
哲学史是一门具有民族性的学问。重新审视天人之辨,或许能帮助中国哲学史工作者摆脱困境,重新编写中国哲学史读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所在。哲学上天人之辨源于原始宗教,中经五次变化:先秦以... 哲学史是一门具有民族性的学问。重新审视天人之辨,或许能帮助中国哲学史工作者摆脱困境,重新编写中国哲学史读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所在。哲学上天人之辨源于原始宗教,中经五次变化:先秦以人为重心,两汉以天为重心,玄学在抽象层面具体探讨体用之辨,中国化佛教从抽象到超越具体探讨此岸彼岸之辨,宋明理学化超越为内在具体探讨理事之辨。抓住天人之辨有利于解决旧著中国哲学史教材中中国缺位、哲学缺位、历史缺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体用 真如 理事
下载PDF
论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并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共7页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化研究的迫切课题。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并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全人类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化本体 中华文化本体 人与文化的缺位与归位 人的存在与发展
下载PDF
哲学是单数吗?——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前提
8
作者 宋志明 Wang Luman(Translated) 《孔学堂》 2023年第3期4-10,103-114,共19页
虚无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都是单数哲学观的信徒,认为哲学只有一种。虚无主义者只认同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否认其他哲学形态的合法性,否定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存在;教条主义者奉“两军对战”为唯一模式,强迫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编纂者贯彻执行,抹... 虚无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都是单数哲学观的信徒,认为哲学只有一种。虚无主义者只认同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否认其他哲学形态的合法性,否定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存在;教条主义者奉“两军对战”为唯一模式,强迫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编纂者贯彻执行,抹杀中国哲学史的特色。站在复数哲学观的立场会发现,哲学有多种形态,各不相同。树立复数哲学观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前提。遵照复数哲学观,我尝试重写中国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数 复数 中国哲学史 重写
下载PDF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9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诠释学 经典诠释 道体 主体性
下载PDF
道家老庄哲学“尚和合”的思想理念
10
作者 张立文 张文旭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点,描绘出“和生”“和静”的世界图景;以“德”为核心,彰显了“柔和”“成和”的生命境界;以“物”为对象,倡导着“和同”“和顺”的处世原则。视域宏阔、博大包容,推重自然、关注人生,崇阴贵柔、顺物无争,是道家和合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当今时代的人文语境下,转生道家“尚和合”的思想智慧,将为和合大同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庄 和合
下载PDF
马克思的分析—综合法与循环论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文本再探
11
作者 陈广思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9,共11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运用了分析—综合法,形成事实—概念的文本逻辑,表明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不先验地、分析性地包含私有财产的概念。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具有“(认识)理由—结果”的因果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运用了分析—综合法,形成事实—概念的文本逻辑,表明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不先验地、分析性地包含私有财产的概念。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具有“(认识)理由—结果”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包含“异化劳动事实→异化劳动概念+‘资本家’→私有财产概念”的分析—综合过程。通过马克思的这种方法论,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在此文本中为自己制定的理论任务及性质,证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推论不是循环论证,并从多个方面澄清学界认为此推论是循环论证的质疑。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维方式、思想层次和哲学观点,以及马克思分析—综合法的科学性和深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分析—综合 循环论证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及其改造
12
作者 黄志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6,208,209,共11页
通过思想史的考察,可以揭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中存在重要差异。由于其批判尺度的变化,这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方法的肯定和改造奠定了思想地基。以至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 通过思想史的考察,可以揭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中存在重要差异。由于其批判尺度的变化,这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方法的肯定和改造奠定了思想地基。以至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做了新唯物主义改造和科学应用。由此,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存在理论上的限度,但正是对这种限度的自觉肯认为马克思建构科学的政治经济体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哲学 思辨方法 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
13
作者 罗安宪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人往往会背离自己的道。老子提出“德”,就是要人不要背离自己的道。如果已经背离,那就要重新回到人道上来,要守住人道,即守住人所得之道。人之所得之道,就是所谓的“德”。第二,儒家讲“德”,主要内容是仁,是爱人、爱民;道家讲“德”,主要内容是宽容、包容,是守柔、不争。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明白事物之大道;关于“德”的理论,主要是让人守住做人之大本。老子的德论,不仅是道家思想学说之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包容 守柔
下载PDF
论作为时代经典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4
作者 张文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经典世界以“另一个马克思”的发现而名噪一时。它的经典性在行家和外行的深入研读中常常被诠解,从而产生好的或不好的影响。这部作品的阐释史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为我们说它有“出色的”“标准的”“典范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经典世界以“另一个马克思”的发现而名噪一时。它的经典性在行家和外行的深入研读中常常被诠解,从而产生好的或不好的影响。这部作品的阐释史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为我们说它有“出色的”“标准的”“典范的”性质特征而准备的,另一种是为我们说它没有这些性质特征而准备的。它同时见证了塑造经典和失却经典的过程。就其作为解释学的经验事件的经典阐释而言,重要问题在于,这部作品整体统一和严密结构究竟应该如何强调以及应该强调到何种程度。总之,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根据原文发现它跟我们休戚相关的时代关系,要从根本价值分配的思想中塑造出它的经典本质。这部作品是人类解放的先声,而当代研读者的任务就是对它提出更可信的考据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时代性 经典性 物化
下载PDF
论无形经济的资本实质及其哲学视界
15
作者 黄志军 《学术交流》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无形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极大地改变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被称为“无资本的资本主义”。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通过固定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照射,无形经济的资本实质可以被揭示出来,并在有形与无... 无形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极大地改变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被称为“无资本的资本主义”。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通过固定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照射,无形经济的资本实质可以被揭示出来,并在有形与无形、主观能动性与经济客观规律、无形经济的消极影响(如加剧不平等)与积极效应(如社会上层建筑变革)等哲学视界上进一步对它予以审视,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有助于我们把握有形经济和无形经济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的边界,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同时,在无形经济发展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经济 有形经济 固定资本 哲学视界
下载PDF
西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16
作者 肖群忠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26-128,共3页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然后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然后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此前,当西方人发现东方后,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很多成果。《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是陈丛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本书将十九世纪前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分为三个阶段:思想发轫时期的旅行家时代,思想演进时期的传教士时代和思想深化时期的思想家时代,梳理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国民性"的内涵,回溯了十三至十九世纪间的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伦理学的视角,重点阐述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群体人格特征等内容,拓展了伦理学研究视角和领域,在经史合一、伦理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性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下载PDF
21世纪将是回归《道德经》的时代——中国人眼中的《道德经》
17
作者 葛荣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6期83-88,共6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世界风云的突变,中国人逐步认识到:在复兴儒学的同时,从儒道互补的深层文化结构中,进一步揭示道学文化的意蕴及其现代意义,是中国人的最佳选择。道学是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文化根基,也是世界各种异质文明相互交融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世界风云的突变,中国人逐步认识到:在复兴儒学的同时,从儒道互补的深层文化结构中,进一步揭示道学文化的意蕴及其现代意义,是中国人的最佳选择。道学是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文化根基,也是世界各种异质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点。道学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步入21世纪后,中国人面对着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必须善于从老子《道德经》中寻找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学文化 文化根基 道德经
下载PDF
不到潇湘岂有诗——《中国人的成功学》之评析
18
作者 苏越 《贺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0-63,共4页
《中国人的成功学》一书独具特色,犹如一个人的鲜明个性,给人一见难忘的印象。该书既是调侃又严肃的,既是时序的又有穿越的,既是文学的又是理论的,既有成功的正面范例又有失败的反面案例。将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关键词 《中国人的成功学》 特色 学术性 应用性
下载PDF
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形态及其文化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清林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154-157,共4页
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研究人的发展形态,分析人的发展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路,不能离开文化这一视角。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在当代中国,由于农业文化模式的历史惯性和市... 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研究人的发展形态,分析人的发展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路,不能离开文化这一视角。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在当代中国,由于农业文化模式的历史惯性和市场经济文化机制的负面作用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人还没有完全摆脱"人的依赖"的束缚与羁绊,又开始承受物化蒙蔽、异化生存和片面发展的痛楚。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持久的农村文化建设来加速农业文化模式转型,消解"人的依赖";以现代性文化精神的培育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推动人发展形态的转型;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和谐文化,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引导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发展 发展形态 文化分析
下载PDF
探索疾病概念的现实意义与哲学研究
20
作者 刘颖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1,共6页
疾病与健康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对基石性概念。然而,疾病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公众之间、医学专业人士之间和中西医学教材中均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些对疾病的不同理解,不仅直接塑造了医疗实践的边界,还在如个体的感知、医疗与社会资源分配... 疾病与健康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对基石性概念。然而,疾病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公众之间、医学专业人士之间和中西医学教材中均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些对疾病的不同理解,不仅直接塑造了医疗实践的边界,还在如个体的感知、医疗与社会资源分配以及医学伦理等现实多维度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通过对疾病进行哲学上的概念分析,可以把握疾病的核心特征,并据此将相关身体或心理状态划分为疾病或非疾病。此外,随着医学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疾病定义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演化。因此,科学界也呼吁对疾病的概念进行更新或重新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健康 自然主义 建构主义 医学边界 疾病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