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的接受与“中国哲学”的诞生 被引量:3
1
作者 林美茂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5,127-128,共12页
"哲学"的译语出自西周,由于他在翻译该概念时对其内涵理解不足,虽然注意到"哲学"与"儒学"的不同,却有把"哲学"等同于"理学"的理解倾向,模糊了"哲学"与"思想"的... "哲学"的译语出自西周,由于他在翻译该概念时对其内涵理解不足,虽然注意到"哲学"与"儒学"的不同,却有把"哲学"等同于"理学"的理解倾向,模糊了"哲学"与"思想"的区别。此后不久,东京大学成立,文学部学科设置中的"哲学科"独立后,"支那哲学"(中国哲学)的学科概念应运而生。井上哲次郎在其《东洋哲学史》讲义中,最初以"支那哲学"命名并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尝试以"哲学"范式对东亚传统学术进行近代范式的转换。由于井上哲次郎立足于泛哲学化立场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在他所建构的"中国哲学"中,"哲学"与"思想"混淆的现象尤为明显。这种现象在20世纪初中国最初出版的几部"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也十分突出,这应该就是"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根源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井上哲次郎 思想与哲学
原文传递
郭象“游外冥内”说辨义 被引量:2
2
作者 余开亮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23-32,共10页
郭象的“游外冥内”说包含了如何去调和“方内”与“方外”、“自然”与“名教”、“迹”与“所以迹”关系之丰富创见,以一种理论创新形态为现实问题提供了答案。郭象把方内与方外两种世界性的划分统摄于一种“即方内即方外”的适性处... 郭象的“游外冥内”说包含了如何去调和“方内”与“方外”、“自然”与“名教”、“迹”与“所以迹”关系之丰富创见,以一种理论创新形态为现实问题提供了答案。郭象把方内与方外两种世界性的划分统摄于一种“即方内即方外”的适性处世心态,从而使现实世界的逍遥成为可能;郭象以自然性分的新内涵整合了自然与名教的冲突,提出了“自然即名教”(而非名教即自然)的新观念,从而使遵循真名教也可以是一种任自然的体现;郭象还旗帜鲜明地对名教之治与“弃情逐迹”现象进行了批判,彰显了其政治理想主义的理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游外冥内 适性 性分论 自然即名教
下载PDF
论“自然”的两层排斥性意涵 被引量:19
3
作者 罗安宪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6-73,共8页
"自然"是道家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不是"他",也不是"我","自然"不是"他然",也不是"我然"。"然"不是"是",也不是"为",... "自然"是道家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不是"他",也不是"我","自然"不是"他然",也不是"我然"。"然"不是"是",也不是"为","自然"不是"自是",也不是"自为"。"自然"之"自",所突出的是与生俱有的、天然如此的、甚至不可改变的性质,所强调的是随性而发、率性而行、不执意、不强迫的性质。"自然"之"然",强调的是"非为",突出的是"非执"的性质。"自然"有两层排斥性意涵:一是排斥"他然",即排斥外在力量的强迫;二是排斥"我然""自是",即排斥内在力量、自我意愿的驱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原文传递
人道·人情·人类——论五四非孝思潮对新孝道的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清香 《儒学评论》 2018年第1期257-271,共15页
近代传统孝道受到了全面的批判,甚至掀起了一场非孝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积极参与,其非孝的言论对当时以及以后的思想界影响巨大。这种影响常被肯定的是对传统孝道的批判意义,也常被诟病为破而不立、少有建设的不负责任。这一... 近代传统孝道受到了全面的批判,甚至掀起了一场非孝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积极参与,其非孝的言论对当时以及以后的思想界影响巨大。这种影响常被肯定的是对传统孝道的批判意义,也常被诟病为破而不立、少有建设的不负责任。这一误解需要得到更正。非孝思想虽然攻击了传统的孝道,并在态度上倾向于彻底否定孝道,但持此立场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对'应当的'子对亲规范的建构,这实质上是一种新孝道的建构。新文化运动将人从特定的家庭乃至国家的羁绊之下解脱出来,成为自由自主的个人。由此,子对亲关系的规定也必然建立在新'人'的基础之上。新的孝道的主体直接被定位为人类之一员,亲子之间应当以人道、人情原则相对待,以自主的个体参与到亲子关系中,各担责任,平衡亲爱与博爱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孝 人道 人情 人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