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回归与现代化追求——近年来中国戏曲的发展与趋向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祯 江棘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中国的戏曲既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和日益紧密的全球联动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正在凭借其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代表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的尊重、敬畏与珍视。本体回归与现代化追求之所以成为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中两大焦点,既是文化自觉的... 中国的戏曲既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和日益紧密的全球联动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正在凭借其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代表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的尊重、敬畏与珍视。本体回归与现代化追求之所以成为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中两大焦点,既是文化自觉的一重体现,也反映了传统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生存中诸多矛盾关系的交汇与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回归 现代化 表演理论体系
下载PDF
构建演出文本并重的京剧艺术对外传播模式 被引量:7
2
作者 孙萍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1-63,共3页
随着对外传播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单纯依靠演出实践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被翻译成严谨适当的外文、全面而详细介绍京剧艺术理论的著作和剧本是京剧艺术在海外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和普遍承认的关键之一。因此,应加强对京剧相关文本的... 随着对外传播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单纯依靠演出实践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被翻译成严谨适当的外文、全面而详细介绍京剧艺术理论的著作和剧本是京剧艺术在海外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和普遍承认的关键之一。因此,应加强对京剧相关文本的大量翻译和全面推介,实现演出与文本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两条腿走路"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翻译 传播 京剧百部经典英译
下载PDF
张君秋先生从艺经历对京剧旦行表演人才培养之启示
3
作者 张一帆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4-37,共4页
1930年代中期,著名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开始在南北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从当时起,报刊杂志就对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就老一辈戏曲评论家苏少卿先生对张君秋青年时期的艺术评论为主要对象,可分析张君秋的成才历程,并对今后京剧... 1930年代中期,著名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开始在南北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从当时起,报刊杂志就对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就老一辈戏曲评论家苏少卿先生对张君秋青年时期的艺术评论为主要对象,可分析张君秋的成才历程,并对今后京剧旦行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得出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秋 苏少卿 戏曲评论 京剧旦行 表演人才培养
下载PDF
文化传播 在于传心——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孙萍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8,共9页
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文化“走出去”是指将本国文化以不同样态、不同形式开展对外交流;将具有鲜明国家文化特色和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舞台交流并取长补短,将本国文化的要... 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文化“走出去”是指将本国文化以不同样态、不同形式开展对外交流;将具有鲜明国家文化特色和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舞台交流并取长补短,将本国文化的要义和精髓以不同样态和形式加以渗透,提高本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权重,从而让世界人民有机会认识和了解本国文化,让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有所提升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中国戏曲 意见领袖 国家文化 多元文化 世界舞台 梅兰芳先生 传播渠道 中国文化 《牡丹亭》
原文传递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完全与经济效益挂钩 被引量:1
5
作者 孙萍 《四川统一战线》 2011年第11期5-5,共1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完整、妥善地保护和抢救,足实现更大的文化产业效益的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能只顾短期利益,匆忙地与产业经济结合,比如将优秀文化遗产与低端旅游经济进行粗劣结合,或在时机不成熟时匆忙地将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完整、妥善地保护和抢救,足实现更大的文化产业效益的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能只顾短期利益,匆忙地与产业经济结合,比如将优秀文化遗产与低端旅游经济进行粗劣结合,或在时机不成熟时匆忙地将艺术团体抛向市场,实际上这是短视和浪费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效益 保护 产业效益 短期利益 经济结合 旅游经济 艺术团体
下载PDF
现代曲学昌明的“蝴蝶效应”
6
作者 张一帆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近55年,特别是"申遗"成功后的10年,在近百年的昆曲传承历程中,无疑是现代曲学昌明的重要表现阶段。促成这一积极现象的因素很多,假如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其最初的产生机制十分微小,甚至可以套用"广义的蝴蝶效应"来分... 近55年,特别是"申遗"成功后的10年,在近百年的昆曲传承历程中,无疑是现代曲学昌明的重要表现阶段。促成这一积极现象的因素很多,假如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其最初的产生机制十分微小,甚至可以套用"广义的蝴蝶效应"来分析。时代呼唤的是发现杰出人才和让杰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关键在于,需要有人准确地捕捉到对生命有意义的"振翅蝴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艺术 曲学 艺术传承 学术传承 “蝴蝶效应”
下载PDF
名实之辨——对梅兰芳“‘移步’而不‘换形’”说的时代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一帆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3年第1期97-111,共15页
<正>1949年,对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而言,是一个忙碌而不平凡的年份。根据《梅兰芳艺术年谱》~①的记载:春天,他欣然接受夏衍和熊佛西的动员,留在上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6月26日,他作为上海文化界的代表到达北平,参加了7月2日~19日... <正>1949年,对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而言,是一个忙碌而不平凡的年份。根据《梅兰芳艺术年谱》~①的记载:春天,他欣然接受夏衍和熊佛西的动员,留在上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6月26日,他作为上海文化界的代表到达北平,参加了7月2日~19日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此期间,中央成立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他当选为委员,此外,还答应了周恩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希望他到北平工作的要求;8月8日至9月4日,返回上海寓所;9月21日。 展开更多
下载PDF
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 被引量:4
8
作者 孙萍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76,89,共5页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我国的国粹和重要文化符号,京剧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京剧艺术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中的突出代表。时至今日,当中华文...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我国的国粹和重要文化符号,京剧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京剧艺术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中的突出代表。时至今日,当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如何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寻找和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使之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成为摆在京剧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艺术 科学模式 对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 全球化语境 文化符号 戏剧艺术
原文传递
从“由俗入雅”到“雅俗共赏”——清宫演剧盛况下的京剧生存空间刍议 被引量:2
9
作者 孙萍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76,共11页
从明代后期开始进入宫廷的昆曲,更早一些的弋阳腔,以及清代道光年间逐步成熟的皮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共同构成了清宫演剧内容的主体。1790年,乾隆八旬万寿,徽班进京,自此大量立足民间蓬勃发展的声腔剧种开始在北京落地生根,并且迅速以... 从明代后期开始进入宫廷的昆曲,更早一些的弋阳腔,以及清代道光年间逐步成熟的皮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共同构成了清宫演剧内容的主体。1790年,乾隆八旬万寿,徽班进京,自此大量立足民间蓬勃发展的声腔剧种开始在北京落地生根,并且迅速以极高的艺术活力占据市场。清代中后期,花部中的皮簧腔则在保持了民间活力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昆曲和弋腔的营养,迎合当权者审美的趣味而得以进入宫廷,迅速成为了"上通天庭"、"下接地气",贯通于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堂皇剧种。本文尝试描摹盛况空前的清宫演剧情境下,京剧艺术是如何被催生的,以及清宫京剧精致化、规范化、高贵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戏曲 京剧 戏曲服装 连台本戏
原文传递
作为记忆媒介的戏曲——以《四郎探母》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惠 张一帆 《新闻春秋》 2017年第3期67-72,共6页
戏曲以唱念做打的方式,将古老的过去在现实剧场中"复活"。对历史的指涉常常被用来界定和区分自我与他人,进行政治想象,确定群体归属。因而戏曲从来不只是一种娱乐消闲方式,而是涌动着权力的角斗。本文以京剧《四郎探母》为研... 戏曲以唱念做打的方式,将古老的过去在现实剧场中"复活"。对历史的指涉常常被用来界定和区分自我与他人,进行政治想象,确定群体归属。因而戏曲从来不只是一种娱乐消闲方式,而是涌动着权力的角斗。本文以京剧《四郎探母》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记忆如何得以型构和重塑。文章认为,这部戏的创作、改编、禁演、解禁是权力进行"细致引导",对传播予以控制的过程,但这种记忆控制并非封闭,戏曲艺术的存储记忆扮演着校正参照的角色,为文化的转变与复兴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民族身份认同 京剧 《四郎探母》
原文传递
玉振金昇——叶盛章武丑表演艺术研究初探
11
作者 孙萍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49,共6页
上世纪20世纪40年代,由叶盛章创立的京剧叶派武丑艺术已为业内外所公认,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叶派《三岔口》《秋江》等剧目,至今仍是国际观众认识和了解京剧的入门途径,可见影响之大。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举办《京剧叶(盛章)派武丑青... 上世纪20世纪40年代,由叶盛章创立的京剧叶派武丑艺术已为业内外所公认,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叶派《三岔口》《秋江》等剧目,至今仍是国际观众认识和了解京剧的入门途径,可见影响之大。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举办《京剧叶(盛章)派武丑青年演员培训》,2017年复排《酒丐》《徐良出世》等若干濒临失传的叶派武丑名剧。结合此次培训,研究部分珍贵的口述历史材料,以总结叶派武丑表演艺术特色与精华,分析探寻叶派武丑传承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盛章 叶派武丑 京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