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的民族志取向:近十年来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曹南来 《宗教社会学》 2020年第1期303-322,共20页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活动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引起海内外各界广泛的关注。海外传媒对中国宗教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对所谓人权与宗教自由问题的政治性关注。国内的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影响国际舆论的...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活动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引起海内外各界广泛的关注。海外传媒对中国宗教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对所谓人权与宗教自由问题的政治性关注。国内的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影响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中国的宗教学一直定位为哲学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侧重宗教哲学与神学的研究,仅凭这种传统的基于历史文本与经典的方法难以胜任针对都市化、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宗教发展的现状进行整合式研究。本文谨就近十年来在国内当代宗教研究领域兴起的民族志个案研究状况及走向作一回顾与展望,并探讨其对构建宗教学学科与宗教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强调目光向下、由内向外看世界的宗教民族志研究,着眼于在地宗教,又不局限于在地宗教,是联结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地方与全球,以及日常与神圣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宗教 当代宗教 宗教民族志 宗教社会科学
下载PDF
气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方式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柏青 李作霖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5-58,共4页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 ,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气具备的三层涵义 :生成、生命、生态 ,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观照方式所采取仰观俯察 ,远...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 ,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气具备的三层涵义 :生成、生命、生态 ,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观照方式所采取仰观俯察 ,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 ,在进行纵深观赏时 ,则讲究品味、体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方式 游目 品味 体悟
下载PDF
“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 被引量:5
3
作者 何光沪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43-55,共13页
本文从“全球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 ,把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范畴即“存在” ,界定为“使在”(使世界存在 )、“内在”(内在于世界 )和“超在”(超越于世界 )的“真正的神秘” ,即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 本文从“全球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 ,把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范畴即“存在” ,界定为“使在”(使世界存在 )、“内在”(内在于世界 )和“超在”(超越于世界 )的“真正的神秘” ,即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的世界本源。作者从儒、释、道等中国宗教哲学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圣经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引证大量的理论表达 ,支持了上述界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哲学 本体论 “存在” “超在” “内在”
下载PDF
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对“全球化—区域化”的宗教哲学省思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光沪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经济的全球化和精神文明的区域化、个体化构成了人类当今的生存处境。全球化的经济重心需要政治安排或制度层面的补充 ,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和全球民主的思考因此而提出。在政治安排和制度安排之外 ,还需要精神层面的补充 ,宗教能... 经济的全球化和精神文明的区域化、个体化构成了人类当今的生存处境。全球化的经济重心需要政治安排或制度层面的补充 ,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和全球民主的思考因此而提出。在政治安排和制度安排之外 ,还需要精神层面的补充 ,宗教能提供使世界多元和谐的精神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化 经济重心 全球化 机长 制度安排 国际航班 世界 政治安排 政治共同体 民主
下载PDF
“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柏青 李作霖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0-34,共5页
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其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关键词 狂欢化理论 巴赫金 文学 哲学 意义
下载PDF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柏青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2-75,共4页
气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本文对庄子的气论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气"具有的三种基本意义。
关键词 庄子 “气” 哲学意义
下载PDF
试论新约的死亡观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58,共6页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己 (旧我 )的死 ;如果从生存论层面来解释其末世论的意义的话 ,那么这种自我认同的转换正表明了旧我之死的深刻含义。其次 ,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的话 ,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约 死亡 自我
下载PDF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柏青 《嘉应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6-70,共5页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的抒情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亡诗 诗歌差异 文化差异
下载PDF
基督教《圣经》的苦修主义 被引量:5
9
作者 许列民 何光沪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7-75,共9页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新约》中耶稣和使徒的各种教诲,都有大量涉及或清晰地指向苦修主义的经文。它们包括从完全的禁欲、独身,直至普通的斋戒、圣洁、施舍等十余种形式。《旧约》苦修主义以禁食和圣洁为主,意在使当事人或场所更加洁净,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或者赦免;《新约》则以基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福音进一步倡导奉献服侍的信仰生活,蕴含着隐修和非隐修的苦修主义思想和制度雏形。《圣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圣经》 苦修主义 宗教信仰 性禁欲 隐修主义
下载PDF
互看的灵思,飞动的翅膀——评张法《互看的灵思》
10
作者 黄柏青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16,共3页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张法先生的<互看的灵思>像一个精灵,带动着人们的心灵飞翔在东西方诗学与艺术的天堂.
关键词 张法 《互看的灵思》 书评 诗学 阅读理论 文学史
下载PDF
试谈唐代景教
11
作者 刘清一 《华夏文化》 2018年第4期41-43,共3页
当我们说起基督教的东传,我们往往会想到明清时期的基督教的大规模传入,但实际上,早在唐朝,基督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华大地,时人称为景教,而景教的首次传入,也是基督教与中华文明相遇之始。在今天西安周至县东南角,仍然还保存着一座七层的... 当我们说起基督教的东传,我们往往会想到明清时期的基督教的大规模传入,但实际上,早在唐朝,基督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华大地,时人称为景教,而景教的首次传入,也是基督教与中华文明相遇之始。在今天西安周至县东南角,仍然还保存着一座七层的空心砖塔,从外观上看起来和平常的佛教寺庙并无不同,但在明天启三年,却出土了令人震惊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揭开了这个以大秦寺为基础,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神秘宗教——景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 中华文明 基督教 明清时期 佛教寺庙 周至县 东南
下载PDF
从“普适价值”到“普世价值” 被引量:17
12
作者 何光沪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17-21,共5页
"普适价值"和"普世价值"两个概念应该明确区分;并非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化都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适用性总是受到时代和民族的限制。同时,当今人类所普遍认同的一些"普世价值"诸如"民主""自由... "普适价值"和"普世价值"两个概念应该明确区分;并非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化都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适用性总是受到时代和民族的限制。同时,当今人类所普遍认同的一些"普世价值"诸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等,其相互之间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关系,而是存在着逻辑和层次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普适价值 普世价值
原文传递
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德东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54,共4页
佛教道德是近年来颇受佛教学界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佛教道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层次性。佛教道德涵盖了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等多个层面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需求。第一 ,佛教道德的功利论建... 佛教道德是近年来颇受佛教学界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佛教道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层次性。佛教道德涵盖了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等多个层面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需求。第一 ,佛教道德的功利论建立在善恶报应论基础上 ,为民间大众所乐意遵循。第二 ,佛教道德的义务论以佛教道德规范和戒律为核心 ,分为肯定性规则与否定性规则两种。第三 ,佛教道德的德性论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上 ,以改善人的道德本性、提高人生境界为目的 ,是解脱成佛的根本出路。科学把握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佛教道德的独特品格 ,而且对当代的道德建设亦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道德 功利论 义务论 德性论
原文传递
东北佛教金顶毗卢派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佳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7-142,共6页
金顶毗卢派属于禅宗,是东北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论文以辽宁千山毗卢派为重点,简要梳理出东北佛教毗卢派的历史、传承及现状。大约在明末清初,毗卢派传入辽宁。以往认为嘉靖年间龙泉寺宗赟法师初传毗卢派于千山之说是不准确的,宗赟法师... 金顶毗卢派属于禅宗,是东北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论文以辽宁千山毗卢派为重点,简要梳理出东北佛教毗卢派的历史、传承及现状。大约在明末清初,毗卢派传入辽宁。以往认为嘉靖年间龙泉寺宗赟法师初传毗卢派于千山之说是不准确的,宗赟法师并非属于毗卢派,而是曹洞宗下贾菩萨宗法脉。清中期尤其乾隆以后,毗卢派在东北地区大兴,时至今日仍非常有影响,并将法脉传至河北、山西、山东、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毗卢派 东北佛教
原文传递
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赏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温金玉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山西 双林寺 彩塑艺术 文化资源 视觉艺术 佛教题材
原文传递
波那文图拉及其《心向上帝的旅程》
16
作者 溥林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6-141,共6页
波那文图拉是和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中世纪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面对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他在神学上坚持传统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 ,并将其发展到顶峰。《心向上帝的旅程》是波那文图拉最著名的作品 。
关键词 波那文固拉 《心向上帝的旅程》 经院哲学 神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雪域求法记》简评
17
作者 张雪松 《宗教研究》 2008年第1期274-278,共5页
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记录整理的《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印刷15000册,可谓一本学术畅销书。该书文笔平实流畅,图文并貌,口述了邢肃芝从出生一直到1949年的切身经历,主体部... 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记录整理的《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印刷15000册,可谓一本学术畅销书。该书文笔平实流畅,图文并貌,口述了邢肃芝从出生一直到1949年的切身经历,主体部分是他在西藏求法、学习以及工作生活,其中有许多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传奇历险,在某种程度上说《雪域求法记》与斯文·赫定的名著《亚洲腹地旅行记》在感觉上颇有几分相似。特别是该书又展示了许多当时的珍贵图片,其史料价值越发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域 口述 历险 旅行 文笔 腹地 邢肃 部分 畅销书
原文传递
基督教最初入华时间探析
18
作者 张雪松 《宗教研究》 2008年第1期137-150,共14页
《搜神记》、《神仙传》、《后汉书》等中国古籍上所记载的汉魏时期道教传奇人物蓟子训的事迹,与福音书中基督耶稣(Jesus)的事迹,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历史上中国人与基督徒第一次接触,很有可能是在东汉末年,三国孙吴时期。黄龙五年(... 《搜神记》、《神仙传》、《后汉书》等中国古籍上所记载的汉魏时期道教传奇人物蓟子训的事迹,与福音书中基督耶稣(Jesus)的事迹,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历史上中国人与基督徒第一次接触,很有可能是在东汉末年,三国孙吴时期。黄龙五年(226年)罗马商人秦论到吴地经商,口传福音作为神话传说,很可能就在此时通过海上商路,进入我国东南沿海。若中国人与基督徒接触至迟在三国时期,则口传福音作为神话传说,当于魏晋时在中国就已流传过一段时间,逐渐中国化,最终形成作为神仙方士的蓟子训传说。另外本文还对所谓明代发现三国孙吴赤乌年间铁十字架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的结论是,明代诗人刘子高《铁十字歌》与《大明一统志》两者所描述的铁十字应为同一事物。在明代庐陵水边确实有年代久远的铁十字,但其具体年代也难考证。清代该铁十字架被置于大王庙供奉。至于所谓有基督教色彩的对联,非铁十字上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入华时间 耶稣 蓟子训 口传福音 铁十字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革命诗僧黄宗仰的人生轨迹——读沈潜《出世入世间:黄宗仰传论》
19
作者 何建明 《东吴学术》 2011年第2期152-155,共4页
对于中国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运动来说,乌目山僧黄宗仰无疑是一位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是他,“身乎方外而心系家国”,积极投身于清末民初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之中,与孙中山、章太炎、邹容、宋教仁等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为了民族民... 对于中国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运动来说,乌目山僧黄宗仰无疑是一位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是他,“身乎方外而心系家国”,积极投身于清末民初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之中,与孙中山、章太炎、邹容、宋教仁等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相互支持,并肩战斗.被时人称为“救世菩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主革命 清末民初 人生轨迹 传论 出世 诗僧 复兴运动 佛教文化
原文传递
道情戏 道教与民间艺术的完美融合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佳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3,共2页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情戏 道教思想 蟠桃会 清静无为 神仙家 传统戏剧 道曲 黄鹤 玉蟾 江西道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