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实事求是:口述校史视野下的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求是园名家自述》读后 |
阚红柳
|
《教育史研究辑刊》
|
2011 |
0 |
|
2
|
口述史优势及其在校史研究领域应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梁敬芝
万静
|
《采写编》
|
2014 |
0 |
|
3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
梁敬芝
刘向兵
付春梅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4
|
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与贡献 |
吴惠凡
刘向兵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5
|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
刘向兵
梁敬芝
万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6
|
新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探索与贡献 |
吴惠凡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7
|
扎根中国大地的国民经济学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构建中国化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实践 |
王学军
周石
楚艳红
|
《教育史研究辑刊》
|
2018 |
0 |
|
8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特点分析 |
付春梅
|
《兰台世界(上旬)》
|
2015 |
0 |
|
9
|
吴玉章高校“养成”治学理念和方法的形成与实践 |
王学军
周石
楚艳红
|
《教育史研究》
|
2020 |
0 |
|
10
|
大学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探析 |
付春梅
梁敬芝
刘向兵
|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11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及其文化意蕴 |
秦惠民
付春梅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2
|
网络公民的启蒙与觉醒:从话语重构到政治参与 |
吴惠凡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