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前主动脉3D打印模型的指导作用
1
作者 郑燕纯 董柱 +1 位作者 林金利 王晓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1658,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模拟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采取腔内隔绝手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6例进行分析,其中40例患者术前采用3D打...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模拟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采取腔内隔绝手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6例进行分析,其中40例患者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模拟手术指导(模拟组),另外36例患者采取常规的腔内隔绝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术中术后指标、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支架末端平面、腹腔干动脉平面的真、假腔内径及并发症率。结果模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的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支架末端平面、腹腔干动脉平面的真腔内径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大(P<0.05),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支架末端平面、腹腔干动脉平面的假腔内径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减小(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LVEF、FS显著增大(P<0.05)。结论术前3D打印模拟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腔内隔绝治疗中应用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但在手术效果上与传统手术相比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Stan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腔内隔绝术 心脏超声
下载PDF
预置心包包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罗林 颜涛 +4 位作者 林曦 张本 欧阳尧明 张卫达 王显悦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74-878,共5页
目的 观察预置心包包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AAD)全弓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11月诊断为AAD并采用预置心包包裹法行主动脉全弓置换术的35例患者资料,以同期采用传统方法行全弓置换的35例AAD患者为对照。观察... 目的 观察预置心包包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AAD)全弓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11月诊断为AAD并采用预置心包包裹法行主动脉全弓置换术的35例患者资料,以同期采用传统方法行全弓置换的35例AAD患者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心脏停搏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红细胞使用量)、术后早期凝血功能(术后1 d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K时间、最大血块强度)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24 h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血液净化治疗情况、入住ICU时间)。结果 两组间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心脏停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机械通气时间、血液净化治疗、入住ICU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置包裹组的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红细胞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预置包裹组的术后1 d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浓度、最大血块强度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及K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预置包裹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AD全弓置换术预置心包包裹法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围手术期出血量、保护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以作为临床止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全弓置换术 心包包裹 止血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柱 张本 +5 位作者 曹一秋 刘莹 郑燕纯 杨博 王晓武 张卫达 《中国医药》 2020年第11期1688-1692,共5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各指标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1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术期死亡6例(死亡组),顺利出院85例(存活组)。2组患者术前均应用抗...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各指标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1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术期死亡6例(死亡组),顺利出院85例(存活组)。2组患者术前均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体温正常、血常规正常2~4周后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3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5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5例,主动脉瓣置换+肺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1例,单纯二尖瓣成形20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1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置换1例,单纯三尖瓣成形4例,单纯心内赘生物清除24例。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行一期修复,包括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卵圆孔未闭1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中、术后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指标的检验效能。结果死亡组合并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术前肝功能不全、围术期肾功能不全和术后神经系统症状、肺部并发症比例均高于存活组,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劣于存活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存活组[(113±38)min比(75±33)min、(3.8±1.0)d比(1.9±1.4)d、(12±8)d比(5±4)d、(52±29)d比(29±14)d](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CU停留时间长、围术期肾功能不全是IE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二者预测IE患者术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1(95%置信区间:0.760~0.962,P=0.003)和0.792(95%置信区间:0.563~1.000,P=0.017),二者联合预测IE患者术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95%置信区间:0.851~0.992,P=0.001)。结论ICU停留时间长和围术期肾功能不全是IE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及维持患者围术期肾功能和循环的稳定,有助于降低患者围术期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危险因素 围术期
下载PDF
马凡综合征一家系临床研究和FBN1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4
作者 康健捷 王显悦 +6 位作者 莫桂玲 王晓武 马涛 林曦 张本 张卫达 杨红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778-3782,共5页
目的分析一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突变分析,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并对1例MFS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描述一家系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取先证者... 目的分析一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突变分析,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并对1例MFS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描述一家系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取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外周血DNA,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FBN1基因外显子中的潜在突变。提取MFS孕妇羊水细胞DNA和培养后羊水细胞的RNA,RT-PCR扩增RNA检测该家系所发现的阳性位点。结果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代共有8例患者,其中4例在47~59岁猝死,先证者和其他3例存活患者均具有心血管系统的异常(主动脉根部夹层或主动脉根部扩张)、晶状体脱位、高度近视及MFS的特征性骨骼改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重。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FBN1基因54号外显子存在c.6554T>C(p.Ile2185Thr)错义突变,其他3例存活患者均发现该位点突变,而表型正常的成员未发现该突变。胎儿羊水细胞的DNA与羊水培养细胞RNA均发现该位点的突变。结论FBN1基因错义突变c.6554T>C(p.Ile2185Thr)为该家系致病的分子基础,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以便尽早干预治疗,避免夹层动脉破裂导致猝死的不良结局。该MFS孕妇的胎儿遗传有该FBN1的致病突变,给双亲决定是否终止妊娠提供参考,有助于患病家族的优生优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FAN综合征 原纤维蛋白-1 升主动脉扩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瓣膜性心脏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林金利 董柱 +1 位作者 郑燕纯 王晓武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主要治疗手段是瓣膜置换。而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让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看到了曙光。3D打印技术自1990年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发展迅速,凭借其精细化的还原技... 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主要治疗手段是瓣膜置换。而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让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看到了曙光。3D打印技术自1990年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发展迅速,凭借其精细化的还原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外科学专业。但目前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瓣膜性心脏病领域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本文结合瓣膜性心脏病,就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在瓣膜性心脏病诊疗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阐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瓣膜性心脏病 模型 综述
原文传递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12
6
作者 董柱 曹一秋 +6 位作者 张本 林钊明 刘莹 杨博 马涛 张卫达 王晓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444例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07-2018-07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44例,其中男209例,女235例,... 目的:回顾性总结444例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07-2018-07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44例,其中男209例,女235例,年龄(49.62±12.92)岁;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71例),非感染组(373例),总结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1.6%),其中感染组死亡5例(7.0%),非感染组死亡2例(0.5%),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围术期感染71例,感染率15.9%,包括肺部感染61例(85.9%),肠道感染3例(4.2%),泌尿系感染2例(2.8%),心内膜感染5例(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单因素分析提示老年、男性、肥胖、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肾功能异常、术前心功能、病程时限、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有关,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肥胖(OR:5.777;P<0.05)、糖尿病(OR:7.071;P<0.05)、术前感染病史(OR:29.953;P<0.01)、术前肝功能异常(OR:20.546;P<0.01)、病程>10年(OR:5.091;P<0.01)、手术时间(OR:1.969;P<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70;P<0.05)、气管插管时间(OR:3.989;P<0.01)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气管插管时间预测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效能最高。结论:明确肥胖、糖尿病、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功能异常、病程>10年、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综合评估和干预措施,可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早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17
7
作者 喻雪飞 董柱 +6 位作者 张本 曹一秋 郑燕纯 杨博 张卫达 王晓武 李伟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58-763,共6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29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St... 目的:回顾性总结29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95例,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111例)与非感染组(184例),总结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60例(20.33%),其中感染组死亡36例(32.43%),非感染组死亡24例(13.04%),两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31例,低心排综合征15例,脑出血9例,呼吸衰竭5例。围术期感染111例(37.6%),包括肺部感染81例(73%),泌尿系感染8例(7.2%),切口感染7例(6.3%),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4.5%),肠道感染5例(4.5%),脓毒血症3例(2.7%),纵隔感染2例(1.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年龄、吸烟、糖尿病、术前氧分压、术前肌酐水平、术前乳酸值、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纵隔及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体外循环时间、ICU时间、围手术期RRT及人工主动脉瓣植入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糖尿病(OR:8.960;P=0.017)、术前乳酸值(OR:1.461;P=0.004)、围手术期RRT(OR:29.238;P<0.00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OR:2.442;P<0.001)、纵隔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OR:2.054;P<0.001)、ICU时间(OR:1.051;P=0.02)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预测术后感染的效能最高。结论:围术期感染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并发症;明确糖尿病、术前乳酸值、围手术期RRT、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纵隔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ICU时间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有效评估并采取对应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预后及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型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精准个性化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柱 张本 +4 位作者 曹一秋 刘莹 郑燕纯 杨博 王晓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评估3D打印心脏模型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精准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06-2019-07收治的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CTA影像学资料,将患者CTA影像数据用Mimics 19.0建模后输入至3D打印机中,制作用于指导个性化、精... 目的:评估3D打印心脏模型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精准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06-2019-07收治的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CTA影像学资料,将患者CTA影像数据用Mimics 19.0建模后输入至3D打印机中,制作用于指导个性化、精准化手术的3D打印心脏实体模型,指导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封堵器大小及鞘管进入肋间的选择。结果: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CT诊断室间隔缺损大小为(3.50±1.41)mm,3D打印模型经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为(3.25±1.28)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6;CT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为(1.91±0.59)mm,3D打印模型中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为(1.81±0.65)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6;术前模拟选用封堵器大小为(4.50±1.41)mm,实际术中选用封堵器大小为(4.25±1.28)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术前软件模拟鞘管进入肋间及术中实际导管进入肋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898。患者术后行心脏超声示封堵器固定在位,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开合未受影响。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位置较高、靠前、毗邻主动脉瓣,3D打印模型能够很好地显示室间隔缺损与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空间关系、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室间隔缺损大小等,可在模型上评估是否可行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并可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大小及鞘管进入肋间,降低封堵的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干下型 3D打印技术 微创治疗 个性化
原文传递
伴凝血功能异常的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4
9
作者 蔡治祥 张卫达 +3 位作者 车强 颜涛 王晓武 王显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伴凝血功能异常的A型主动脉夹层(AAD)手术方式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06于南部战区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治疗的230例AAD患者,根据临床病史及检查结果判断术前是否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并进行分组,其中试... 目的:探讨术前伴凝血功能异常的A型主动脉夹层(AAD)手术方式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06于南部战区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治疗的230例AAD患者,根据临床病史及检查结果判断术前是否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并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伴凝血异常患者43例,对照组未发现明确凝血异常患者187例。全组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后均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凝血异常治疗策略在实验室凝血相关检查结果指导下进行,凝血异常患者优先考虑采用自体主动脉或人工血管补片行吻合口覆盖性包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输血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AAD患者均完成外科手术操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异常比例及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全弓置换率较低,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围手术期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凝血成分如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Ⅶ和纤维蛋白原输注较多,且术后24 h引流量较多,ICU滞留时间较长,再次开胸止血、血滤治疗、纵膈感染及院内死亡比例相对较多(均P<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及术中最低温度、术后肺部感染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伴凝血功能异常的AAD患者急诊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对此类患者应给予针对性的相关药物治疗,同时选择相对简易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尚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A型 凝血功能异常 风险 策略
原文传递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早中期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柱 张本 +6 位作者 曹一秋 刘莹 郑燕纯 杨博 马涛 张卫达 王晓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60-764,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及疗效,努力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我院2013年10月-2019年10月共收治19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5(1~61)岁,体重16.25(7~69)kg。右冠状动脉右房瘘3例,右冠状动脉右室...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及疗效,努力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我院2013年10月-2019年10月共收治19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5(1~61)岁,体重16.25(7~69)kg。右冠状动脉右房瘘3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7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房瘘2例,左冠状动脉左房瘘2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合并先天性二尖瓣发育不良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三尖瓣关闭不全各1例。所有患者均胸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动脉瘘矫治术,同期矫治其他心脏畸形,围术期常规监护治疗,术后1、6个月及每年随访复查。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1.330±11.479)min,体外循环时间(99.940±15.206)min,手术时间(140.610±19.150)min,呼吸机使用时间(33.000±19.275)h,ICU时间(2.220±1.215)d,住院时间(20.940±8.795)d。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63.167±8.031)%,术后当日左室射血分数(69.390±8.389)%,术后左室功能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心胸比0.506±0.0769,术后当日心胸比0.479±0.0603,手术前后心胸比差异显著(P<0.05)。19例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未见残余瘘及严重心血管症状。结论:冠状动脉瘘发病率低,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外科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川芎嗪对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媛媛 杨东鹏 +3 位作者 董柱 张本 曹一秋 王晓武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3-69,共7页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MP治疗组(TMP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TMP组在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MCT 50 mg/kg,建立PAH模型,28 ...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MP治疗组(TMP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TMP组在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MCT 50 mg/kg,建立PAH模型,28 d后TMP组给予川芎嗪8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4周。实验结束后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取右肺中叶行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计算管壁厚度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百分比(WA%);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Hippo信号通路相关蛋白YAP1、WWTR1、TEAD1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RVSP、RVHI升高(P<0.001,P<0.001),肺中小动脉管腔狭窄,胶原纤维增生,肺血管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4,P<0.001,P=0.013)。与模型组相比,TMP组大鼠RVSP、RVHI降低(P=0.001,P<0.001),肺动脉重构及右室肥厚情况有所改善,纤维化程度减轻,肺组织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45,P=0.011,P=0.034)。相较于对照组,TMP组RVSP、RVHI升高(P=0.045,P=0.045),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80,P=0.013,P=0.468),但仅有WWTR1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川芎嗪作用有限。结论 TMP可对MCT诱导的PAH大鼠模型产生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ppo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肺动脉高压 Hippo信号通路 肺血管重构 Yes相关蛋白1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在冠状动脉异常诊断和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柱 于浩 +5 位作者 车强 张本 曹一秋 刘莹 杨博 王晓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的3D心脏模型诊断和指导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基于3例冠状动脉异常的心脏CT数据,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左、右冠状动脉共同起源于右冠状窦合并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目的:探讨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的3D心脏模型诊断和指导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基于3例冠状动脉异常的心脏CT数据,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左、右冠状动脉共同起源于右冠状窦合并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采用Mimics 19.0软件对患者CT进行图像分割,建立STL格式的3D心脏模型,显示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空间关系。使用3D打印机打印心脏冠脉模型,对心脏冠脉模型进行评估。结果:3例3D心血管实体模型可清晰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与肺动脉、主动脉间的空间关系,冠状动脉瘘的大小、位置,且实体模型与数据模型吻合,并无明显差异。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异常有助于诊断和制定适合的手术计划,使得医师可以个性化精准诊疗冠状动脉异常的解剖结构,指导手术更顺利安全进行,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冠状动脉异常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在右心室双出口个性化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柱 张本 +4 位作者 曹一秋 杨博 刘莹 郑燕纯 王晓武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1-446,共6页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右心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DORV)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个性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5例DOR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5个月至17岁,体重(21...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右心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DORV)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个性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5例DOR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5个月至17岁,体重(21.35±8.48)kg。10例行3D打印模型指导手术的DORV患者纳入3D打印模型组,同期非3D打印模型指导DORV矫治术患者25例纳入非3D打印模型组。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及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室间隔缺损(VSD)位置、直径及其与双动脉的空间关系。结果3D打印模型组患者McGoon指数为1.91±0.70。3D打印模型组在VSD大小[(13.20±4.57)mm vs.(13.40±5.04)mm,t=−0.612,P=0.555]、升主动脉直径[(17.10±2.92)mm vs.(16.90±3.51)mm,t=0.514,P=0.619]和肺动脉干直径[(12.50±5.23)mm vs.(12.90±4.63)mm,t=−1.246,P=0.244]方面,CT测量值与3D打印模型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43和0.975。3D打印模型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3D打印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3D打印技术在3D视角下观察VSD与主动脉及肺动脉的关系,指导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可辅助医师做出合理有效的手术决策,缩短术中探查时间及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右心室双出口 个性化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