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黎中国维和医院药房自携装备核查经验与体会
1
作者 黄雪峰 程宇珂 +2 位作者 刘晓辉 徐凯 袁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作为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医院的一员,笔者主要负责药房的曰常工作,历经4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特派团(简称联黎团)组织的自携装备(contingent-owned equipment,COE)核査,均顺利地通过。现就药房在顺利通过COE核査中取得的经验做如下总结,以期为... 作为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医院的一员,笔者主要负责药房的曰常工作,历经4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特派团(简称联黎团)组织的自携装备(contingent-owned equipment,COE)核査,均顺利地通过。现就药房在顺利通过COE核査中取得的经验做如下总结,以期为后续轮换部队迎接COE核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药房 特派团 装备核查 黎巴嫩维和 经验与体会
下载PDF
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测量及可行性分析
2
作者 陈钧麟 马向阳 +6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朱昌荣 邓琛府 马仁财 陈泽星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0,139,共6页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点处,螺钉自枢椎侧块穿C_(2/3)关节突关节、C_(3)侧块止于C_(3)椎弓根下缘。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螺钉通道长度,内倾角度,头倾角度,最狭窄处宽度。并分析各项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C_(3)椎弓根平均宽度5.48 mm,平均高度6.82 mm,螺钉通道平均长度18.68 mm,平均内倾角度20.46°,平均头倾角度50.1°,最狭窄处平均宽度2.80 mm。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呈正相关(P=0.000),螺钉通道长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螺钉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240例置钉测量数据中,如使用3.5 mm直径螺钉,均可完成置钉,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适用于所有患者。结论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补充的置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影像学测量 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
3
作者 杨琰 冯建文 +5 位作者 季波 袁进 王妍 李健 蔡学究 姜志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 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解毒中药并制成不同浓度的药物浸膏,与课题组前期优化的XDR-AB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共孵育,通过线虫的存活率判断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抗XDR-AB活性。结果 随着姜黄和土荆皮提取物浓度的增大,XDR-AB感染的线虫存活率不断提高。姜黄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54.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18.8%、13.3%;土荆皮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47.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23.8%、15.8%。结论 姜黄和土荆皮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XDR-AB感染活性,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菌药效验证,以期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解毒中药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秀丽隐杆线虫 感染模型 中药
下载PDF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刘国强 王建华 +8 位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夏虹 章凯 涂强 易红蕾 付索超 张双 黄显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寰枢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的畸形程度分为三种类型:A型(23例,侧块关节轻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B型(20例,侧块关节中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C型(18例,侧块关节重度畸形或伴寰齿关节畸形)。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A型或B型患者先行全麻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复位效果不佳的患者增加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C型患者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截骨改造、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transoral osteotomy,releasing,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late,TORP)。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记录并比较各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颈椎CT及MRI,观察并测量寰枢椎脱位复位指标,计算寰枢椎脱位的整体复位率;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通过CT检查评价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共实施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A型20例,B型2例),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并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A型3例,B型18例),实施TORP术18例(均C型)。61例患者术后1周的CT及MRI显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术后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型JOA评分由术前9.8±2.7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9±2.8分(P<0.05);B型JOA评分由术前9.5±2.4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7±3.1分(P<0.05);C型JOA评分由术前9.1±2.9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3±2.5分(P<0.05)。A型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为5.8±2.5mm、0.8±0.4mm,齿状突顶点距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I)为5.7±3.6mm、1.0±0.8mm,脑干延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为138.4°±12.4°、156.5°±13.3°,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为131.6°±11.5°、149.5°±14.4°;B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6.9±3.8mm、1.1±0.9mm,VDI为5.9±4.3mm、1.1±1.0mm,CMA为135.1°±15.2°、157.3°±13.2°,CAA为128.4°±13.5°、152.5°±13.4°;C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7.2±3.9mm、1.2±1.5mm,VDI为8.8±5.1mm、1.5±1.8mm,CMA为132.7°±10.9°、158.2°±15.3°,CAA为124.5°±17.8°、153.8°±11.2°;各分型术后ADI、VDI、CMA和CAA值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A型整体复位率84.30%,B型整体复位率82.68%,C型整体复位率81.53%,各组之间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B型患者因骨融合不佳,发生螺钉松动,后实施经口咽前路翻修手术外,其余60例患者均在术后10~12个月得到了稳定的骨性融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关于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方法,可为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提出精准、可靠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CT影像分型 手术策略 经口咽截骨改造、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下载PDF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的手术策略
5
作者 涂兵 陈钧麟 +2 位作者 练沛荣 夏虹 易红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明确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定义,建立其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临床分型选择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例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与... 目的明确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定义,建立其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临床分型选择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例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与胸腰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将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的肿瘤定义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并制定新的临床分型,即椎旁型(肿瘤未超过椎体前缘)和椎前型(肿瘤超过椎体前缘)。对椎旁型采用后路肿瘤切除术,对椎前型行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肿瘤切除情况、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内固定情况;定期随访并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椎旁型8例,5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椎前型3例,2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1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术前与术后JOA及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P<0.001)。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胸腰背部无酸痛感,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肿瘤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可分为椎旁型和椎前型。椎旁型采用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即可实现满意切除;椎前型宜采用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方能实现满意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 临床分型 手术策略
下载PDF
硫化铜/氧化石墨烯/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抗菌及促成骨作用
6
作者 冯治滨 王万舜 +4 位作者 陈玲玲 孔志远 张涛 马向阳 夏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32-46,共15页
目的探讨硫化铜(CuS)/氧化石墨烯(GO)/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材料(CGCHs)的抗菌和促成骨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CuS/GO纳米颗粒,通过原位沉淀法合成CS/nHA支架和CGCHs支架,检测材料表征、光热转换性能和生... 目的探讨硫化铜(CuS)/氧化石墨烯(GO)/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材料(CGCHs)的抗菌和促成骨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CuS/GO纳米颗粒,通过原位沉淀法合成CS/nHA支架和CGCHs支架,检测材料表征、光热转换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评估CGCHs组和近红外光(NIR)照射下CGCHs(CGCHs+NIR)组的细菌抑制效果及其对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观察CGCHs和CS/nHA不同材料组的促成骨分化和成骨、破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CGCHs是具有高度孔隙率的三维支架,在CuS/GO浓度为200μg/mL时CGCHs同时兼具良好的红外升温效果和生物安全性。琼脂糖平板涂菌和细菌死活染色结果均表明CGCHs+NIR组抗菌性能最佳,生物膜相关基因qPCR检测证实其具有抑制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表明CGCHs具有良好的体外促成骨性能,体外共培养3、7、14、21和28 d qPCR结果表明CGCHs对成骨早期和晚期相关基因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结果可观察到CGCHs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破骨分化相关基因qPCR检测结果表明,CGCHs主要通过抑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CTR、P65和P38在共培养7、14 d的表达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结论作为纳米复合材料,CGCHs生物安全性好,具有良好的红外光热协同抗菌作用,在促成骨分化的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有望为感染性骨缺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硫化铜 氧化石墨烯 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类 纳米复合物 谱学 近红外线 细胞毒性 消炎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基因表达 骨生成 破骨细胞
下载PDF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7
作者 马向阳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根据寰枢椎脱位后复位难易程度所提出的临床分型中的一种类型,虽寰枢椎间无骨性连接和融合,但却无法通过麻醉后大重量颅骨或双向牵引实现复位,有别于该临床分型中可以自行复位或经牵引后可复位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以...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根据寰枢椎脱位后复位难易程度所提出的临床分型中的一种类型,虽寰枢椎间无骨性连接和融合,但却无法通过麻醉后大重量颅骨或双向牵引实现复位,有别于该临床分型中可以自行复位或经牵引后可复位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以及寰枢椎之间存在骨性连接或融合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脱位 治疗学
下载PDF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8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_(1/2)~L_(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_(2/3)A区,L_(3/4)A区、Ⅳ区和P区,L_(4/5)Ⅱ区和Ⅳ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_(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_(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_(3/4)和L_(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右侧卧位在L_(1/2)、L_(2/3)选择Ⅰ、Ⅱ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_(3/4)、L_(4/5)水平可以选择Ⅱ区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腰大肌 体位 腰椎侧方入路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步态特征及其与脊柱X线片上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1-696,共6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时空参数(跨步时长、支撑时长、摆动时长、支撑周期、摆动周期、单足支撑周期、双足支撑周期、绝对速度、相对速度、步频、步长、步宽)、步态偏差指数(gait deviation index,GDI)和脊柱平衡参数[步态分析过程中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冠状面的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coronal angle,TS-CA)、矢状面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sagittal angle,TS-SA)、运动周期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in motion cycle,PTM)].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患者胸椎后凸角(T5/T12 Cobb)、腰椎前凸角(L1/L5 Cobb)、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退变性侧凸节段和角度(Cobb).统计患者GDI值是否在正常范围(>100),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脊柱平衡参数,归纳DS患者步态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时空参数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患者的时空参数具体如下:跨步时长为1.16±0.21s、支撑时长为0.79±0.15s、摆动时长为0.37±0.07s,支撑周期为(67.98±2.14)%、摆动周期为(32.02±2.41)%、单足支撑周期为(54.32±5.12)%、双足支撑周期为(45.68±5.12)%、绝对速度为0.73± 0.17m/s、相对速度为 45.33±11.20(%height/s)、步长为 0.41±0.09m、步宽为 0.09±0.03m、步频为 106.66±17.59次/min.患者均存在异常步态(右下肢GDI为82.3±7.4,左下肢GDI为85.1±7.3).步态最后一个5m的TS-CA、TS-SA、PTM均大于第一个5m(P<0.05).相关分析显示,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与腰椎前凸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7(P=0.033)、0.795(P=0.010);PI-LL与TS-SA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0.703(P=0.035).而摆动时长与腰椎前凸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3(P=0.035),骶骨倾斜角与步宽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68(P=0.002);与其余参数无明显相关.结论:DS患者存在明显步态异常,且在行走过程中,脊柱失衡明显加重,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与脊柱失衡(腰椎前凸变小、PI-LL减少、骶骨倾斜角变大)存在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步态分析 动态评估
下载PDF
椎动脉枕下段走行变异分型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10
作者 练沛荣 陈虎 +3 位作者 易红蕾 冯治滨 涂强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6-750,共5页
颅颈交界区损伤占颈椎外伤的10%~30%[1],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可使颈髓和延髓受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2],上述疾病通常需要行颅颈交界区或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3],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变异[4,5],影响手术... 颅颈交界区损伤占颈椎外伤的10%~30%[1],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可使颈髓和延髓受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2],上述疾病通常需要行颅颈交界区或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3],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变异[4,5],影响手术的显露及内固定的置入[6,7],一旦造成椎动脉损伤,后果非常严重[8,9]。据报道,C_(1~2)后路固定手术椎动脉损伤发生率为1.35%,其中54%的椎动脉损伤发生在C_(1)侧块螺钉或C_(2)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23.1%的椎动脉损伤病例发生了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小脑或脑干梗死[10]。熟悉椎动脉枕下段的解剖变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当前学术界对椎动脉枕下段变异的分型方法繁多,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并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对于颅颈交界区及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置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椎动脉 枕下段 变异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固定角度与下颈椎曲度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李建扬 李波 +4 位作者 欧阳北平 罗春山 马向阳 邹小宝 陆廷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对上颈椎疾病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7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别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C_(0)~C_(2)、C_(1)~C_(2)角、C_(2)~C_(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并观察夹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6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0)~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1.87±1.36)°、(20.14±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5,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1)~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5.55±1.70)°、(26.67±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8,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2)~C_(7)角平均值分别为(18.16±2.81)°、(13.05±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0,P值0.000);其中末次随访C_(0)~C_(2)角<20°(10-20°)37例,≥20°(20°~28°)共计41例;C_(1)~C_(2)角<25°(10°~25°)共计37例,≥25°(25°~42°)共计41例。末次随访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635和0.510,r值分别为0.081和0.112);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2和0.000,r值分别为-0.466和-0.872);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的强相关(r=-0.872,绝对值>0.8),而C_(1)~C_(2)角≥25°与C_(2)~C_(7)角之间的弱相关(r=-0.466,绝对值<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C_(0)~C_(2)角≥20°或C_(1)~C_(2)角≥25°可能引起术后下颈椎曲度的减小,而C_(1)~C_(2)角10°~25°、C_(0)~C_(2)角10°~20°,可能更好的维持下颈椎生理性曲度,且以C_(0)~C_(2)角作为参考指标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寰枢椎 固定角度 下颈椎曲度
下载PDF
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再手术策略
12
作者 涂强 孙昊 +8 位作者 陈虎 朱昌荣 陈育岳 黄显华 刘永刚 马向阳 王建华 章凯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例2个节段邻椎病,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6个月(6~24个月)。两种术式术后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颈椎前路Zero-P钢板术后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未见钢板螺钉松动,骨融合平均时间为7.6个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单节段邻椎病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骨化,可选择前路减压融合Zero-P固定术;邻椎病变节段≥2处,可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融合术 邻椎病 前路 后路 再手术
下载PDF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13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梁栋柱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_(1)~C_(2)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_(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_(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_(1)、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_(1)和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枢椎侵袭性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
14
作者 张宇 夏虹 +2 位作者 马向阳 章凯 周初松 《脊柱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368-374,共7页
目的探讨枢椎侵袭性骨巨细胞瘤(GCTB)的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5月—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枢椎侵袭性GCTB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2~66岁,中位年龄42岁,所有患者均行经口病灶活检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枢椎侵袭性骨巨细胞瘤(GCTB)的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5月—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枢椎侵袭性GCTB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2~66岁,中位年龄42岁,所有患者均行经口病灶活检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术后定期行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病灶复发、颈椎稳定和骨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3~3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2例从ASIA分级D级恢复至E级,1例仍为D级。术后3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颈椎稳定性良好,寰枢椎骨性融合。1例肿瘤边界性彻底切除患者术后随访38个月未见复发,其余5例未彻底切除肿瘤者均于随访期内复发。结论姑息性手术治疗枢椎侵袭性GCTB,术后肿瘤复发率高,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充分减压及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巨细胞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对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15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1-727,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_(1)-C_(2)PSR为C组,C组+新型钉尾横连(C_(1)-C_(2)PSR+hS-S CL)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H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正常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①在6种工况下,正常组和内固定组的ROM较失稳组均明显降低;在屈伸状态下:全部内固定组的ROM基本一致,在侧屈和旋转状态下:D-H组ROM较无横连C组分别减少34%~44%和79%,36%~46%和76%~80%,39%~47%和78%~79%,40%~46%和78%~79%,49%~50%和91%~93%其中H组ROM在旋转状态减少最为明显。②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结合部。结论交叉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具有最强的抗旋转稳定性,但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易发生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全镜下治疗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的疗效
16
作者 陈帅 宫大伟 +4 位作者 康攀 吴智明 焦锋 王海彬 黄华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399-2403,2408,共6页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synovial lipomatosis,S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0例膝关节S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塞来昔...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synovial lipomatosis,S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0例膝关节S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关节镜下探查病灶滑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后膝关节肿胀、关节屈曲度、疼痛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关节肿胀,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余9例患者恢复良好。对照组2例患者膝关节肿痛和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其余8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末次随访治疗组患者膝关节肿胀、关节屈曲度、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MRI和病理学检查,全镜下治疗膝关节SL具有确诊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治疗 膝关节 滑膜脂肪瘤病 疗效
下载PDF
miR-206靶向Cx43调控ERK1/2通路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席源 罗高斌 +2 位作者 魏桂清 覃文涛 薄占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206调控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激活蛋白激酶(ERK)1/2通路是否参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实验组接受内毒素(10 ...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206调控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激活蛋白激酶(ERK)1/2通路是否参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实验组接受内毒素(10 mg/kg)联合甲强龙(20 mg/kg)注射制作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注射2周、8周和16周后两组动物行MRI检查,HE染色确定模型建立成功;模型兔与相应对照组股骨头标本行原位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206表达,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qPCR检测Cx43、ERK1/2和Runx2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建模成功率为70%;原位杂交显示miR-206表达定位于兔股骨头髓腔、成骨细胞及少量骨细胞。造模后2周、8周和16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股骨头内miR-206表达上调;Cx43、Runx2基因表达下调,Cx43、ERK1/2、Runx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miR-206可通过下调其靶蛋白Cx43,抑制ERK1/2信号通路,抑制成骨分化,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及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miRNA-206 CX43 ERK1/2
下载PDF
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不同骨水泥分布类型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辉 袁亮 +3 位作者 张轩轩 靳凯锋 仲伟涛 杜明奎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5期629-632,共4页
目的比较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不同骨水泥分布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8例采用双侧穿刺PK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正、侧位X线片所示骨水泥分布类型分为A组(分叶型,98例)和B... 目的比较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不同骨水泥分布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8例采用双侧穿刺PK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正、侧位X线片所示骨水泥分布类型分为A组(分叶型,98例)和B组(弥散型,120例)。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数、伤椎再骨折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VA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较好,骨水泥分布类型对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术中无需刻意追求穿刺针越过椎体中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双侧穿刺 骨水泥分布
下载PDF
胫侧副韧带与内侧半月板的关系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帅 易陈鹏 +5 位作者 王杰 宫大伟 焦峰 黄华扬 郑小飞 王海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9-522,529,共5页
目的为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TCL)和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MM)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8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TCL与MM的解剖形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TCL深层在后斜韧带和... 目的为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TCL)和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MM)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8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TCL与MM的解剖形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TCL深层在后斜韧带和前内侧包膜之间与MM的体部和后角处形成宽而牢固的连接,两者接触长度(8.12±0.44)mm,接触面积(36.39±4.45)mm^(2),其可维系MM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保持稳定。结论TCL与MM是膝关节内侧稳定的重要组成结构,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为关节镜下TCL与MM损伤的诊治及解剖修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内侧副韧带 内侧半月板 应用解剖 关节镜
下载PDF
C2椎板螺钉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中交叉棒与平行棒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锋 许喜林 +4 位作者 马向阳 方周群 江伟城 田树钊 郑泽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05-1809,共5页
背景: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椎板螺钉组成的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稍显不足。目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通过连接棒的连接形成近似于"Ⅱ"形的固定结构,或为了增强稳定性增加横联形成近似"H"的固形结构... 背景: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椎板螺钉组成的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稍显不足。目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通过连接棒的连接形成近似于"Ⅱ"形的固定结构,或为了增强稳定性增加横联形成近似"H"的固形结构。而交叉棒固定方式呈"X"型,由多个三角形结构构成,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最好,有望进一步增强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评价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采用交叉棒固定和平行棒固定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例新鲜寰枢椎脱位标本,每一例标本均置入C1双侧椎弓根螺钉及C2右侧椎板螺钉、C2左侧椎弓根螺钉。分为3组依次进行观察,不稳组不进行固定,平行棒组采用平行棒连接固定,交叉棒组采用交叉棒连接固定。分别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枕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1)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上,交叉棒组及平行棒两种内固定方式均优于不稳组(P<0.05);(2)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方向上,交叉棒组稳定性与平行棒组相当(P>0.05);(3)在左旋、右旋方向上,交叉棒组稳定性大于平行棒组(P<0.05);(4)提示应用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采用交叉棒方式固定可进一步增强其轴向旋转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寰枢椎不稳 内固定 交叉棒 平行棒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