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住院并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或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成功封堵的主动脉窦瘤破入...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住院并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或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成功封堵的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患者,封堵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其中男11例,年龄21~48(35.50±8.79)岁,体质量为54~90(71.9±13.47)kg。15例患者中右冠状窦破裂11例(11/15),无冠状窦破裂4例(4/15);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为(2.56±0.63)级;术前测量肺动脉平均压为13.33~41.67(25.38±8.21)mmHg(1 mmHg=0.133 k Pa),Qp/Qs比值为1.34~2.81(1.93±0.39);主动脉造影测量破口直径为4~10(6.42±1.92)mm。6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9例采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后肺动脉平均压显著低于术前平均压[(15.24±4.75)mmHg比(25.38±8.21)mmHg,P<0.05];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末次随访患者心胸比值、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肺动脉直径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所有患者随访35~132(78.6±28.57)个月,末次随访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在Ⅰ~Ⅱ级,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均显著改善(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封堵器移位、严重残余分流、血栓形成、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安全、有效,且长期随访结果良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住院并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或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成功封堵的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患者,封堵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其中男11例,年龄21~48(35.50±8.79)岁,体质量为54~90(71.9±13.47)kg。15例患者中右冠状窦破裂11例(11/15),无冠状窦破裂4例(4/15);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为(2.56±0.63)级;术前测量肺动脉平均压为13.33~41.67(25.38±8.21)mmHg(1 mmHg=0.133 k Pa),Qp/Qs比值为1.34~2.81(1.93±0.39);主动脉造影测量破口直径为4~10(6.42±1.92)mm。6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9例采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后肺动脉平均压显著低于术前平均压[(15.24±4.75)mmHg比(25.38±8.21)mmHg,P<0.05];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末次随访患者心胸比值、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肺动脉直径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所有患者随访35~132(78.6±28.57)个月,末次随访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在Ⅰ~Ⅱ级,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均显著改善(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封堵器移位、严重残余分流、血栓形成、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安全、有效,且长期随访结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