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FTSV感染引起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雪 许文 陈威巍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3年第6期364-369,共6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发现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以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发现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以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5%~30%。目前尚无验证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SFTSV感染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乱,B淋巴细胞是该病毒感染的重要靶细胞之一,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SFTS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SFTSV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为深入认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开发相关诊疗技术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免疫功能 感染 B淋巴细胞
下载PDF
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志强 宋兵 +2 位作者 姜太一 汪雯 张愚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 目的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重叠肽刺激培养后检测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HBV DNA水平与HIV 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2,P=0.011),HBV DNA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09,P=0.042)。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经HBsAg重叠肽刺激后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分别为9.1%±3.9%及4.4%±1.8%)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患者(分别为5.7%±2.5%及2.7%±1.4%)。结论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HIV感染急性期对HBV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本研究为探究HIV感染不同时期对HBV清除能力差异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急性期感染 CD4^(+)T细胞 CD8^(+)T细胞
下载PDF
2019冠状病毒病待排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体会
3
作者 邹外龙 陈济超 +1 位作者 王玉敏 徐哲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总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体会,提高COVID-19的诊断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以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T、CRP、LD... 目的总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体会,提高COVID-19的诊断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以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T、CRP、LDH、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等检查结果。结果本研究的53例COVID-19待排患者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53.5±8.4)岁。首诊时病程为1~12 d不等,病程中位数4 d。所有患者均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史。21例患者具有慢性基础病。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乏力、咳嗽、咳痰、咽痛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LDH、ALT、CK升高。胸部HRCT均呈现多发小斑片影、磨玻璃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53例患者均经间隔至少24 h的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排除COVID-19,诊断为轻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经治疗后患者无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结论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肺部影像学与COVID-19相似,与CAP鉴别亦缺乏特异性;结合流行病学史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以提高COVID-19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待排 临床特征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4
作者 余滢滢 王福生 施明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基于干细胞的组织损伤修复以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干细胞在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临床上开展的不同来源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终末期肝... 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基于干细胞的组织损伤修复以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干细胞在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临床上开展的不同来源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终末期肝病治疗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其中常用的干细胞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本文就MSCs和BMSCs在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中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述,以期进一步推进干细胞在重症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终末期肝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男性初治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于显东 黄辉煌 +4 位作者 穆秀颖 刘甲野 焦艳梅 李静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 调查男性初治HIV感染者接受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期间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启动cART的男性HIV感染者,并进行随访,期间收集血清TC以及其他相关参数。应用Cox... 目的 调查男性初治HIV感染者接受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期间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启动cART的男性HIV感染者,并进行随访,期间收集血清TC以及其他相关参数。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65例男性初治HIV感染者,1 050.3人年时间里有42名患者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率为4.0/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ALT≥40 U/L(HR=2.173,95%CI:1.077~4.383,P=0.030)、基线TC边缘升高(5.2 mmol/L≤TC<6.2mmol/L)(HR=8.456,95%CI:4.016~17.805,P<0.001)和采用3TC+AZT+EFV方案(HR=2.979,95%CI:1.353~6.555,P=0.007)或“其他”(62.1%含AZT)方案(HR=2.664,95%CI:1.066~6.657,P=0.036,以3TC+TDF+EFV方案为分析的基准方案)是初治男性HIV感染者cART期间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HIV感染者cART期间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偏高,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基线总胆固醇水平边缘升高、基线高ALT水平和治疗时采用3TC+AZT+EFV方案或含AZT的cART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高胆固醇血症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田基黄对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干预效果的分析
6
作者 高萍 李晓娟 +3 位作者 许宁 李瑞生 李兴杰 李爱民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田基黄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和非布司他组。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均以氧嗪酸钾盐(250 mg/(kg·d))腹腔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 目的探讨田基黄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和非布司他组。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均以氧嗪酸钾盐(250 mg/(kg·d))腹腔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对照组则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造模4周后,非布司他组每天以0.01 g/kg剂量灌胃,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天以0.16 g/kg、0.22 g/kg、0.27 g/kg剂量灌胃治疗。观察大鼠一般生活状态和外观的变化,比较血清生化指标:尿酸(uric acid,UA)、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肌酐酸(creatinine,Cre)、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和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对比各组大鼠肾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状态差,行动缓慢等一系列症状,而田基黄各剂量组均能够明显改善这些状态。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田基黄能够显著降低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与尿素氮水平(P<0.05,P<0.01),并且改善程度也与剂量的增高成正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P<0.01),非布司他组的炎症因子均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P<0.05,P<0.01),而田基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轻微萎缩,局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的管腔明显增粗、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纤维化;田基黄高剂量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改善,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接近非布司他组。结论田基黄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并且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肾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基黄 高尿酸血症 动物模型
下载PDF
BALB/c突变卷毛小鼠基因组学测序差异的分析
7
作者 汤紫荣 李晓娟 +3 位作者 姜棋予 李兴杰 孙慧伟 李瑞生 《实验动物科学》 2023年第5期33-37,共5页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比较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Illumina PE 150测序平台对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遗传变异信息(SNP、INDEL、SV和CN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比较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Illumina PE 150测序平台对BALB/c突变卷毛鼠与正常BALB/c小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遗传变异信息(SNP、INDEL、SV和CN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小鼠与卷毛小鼠产生的Raw Data分别为122.85 Gb和118.04 Gb,过滤后的Clean Data分别为119.82 Gb和112.18 Gb,表明测序质量合格。正常小鼠与卷毛小鼠的GC含量分别为40.63%和40.48%,说明GC分布正常。卷毛小鼠的杂合分型SNPs总数显著高于正常小鼠,同时正常小鼠与卷毛小鼠之间的累计SNPs深度分布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插入缺失(Indels)以及累计Indels深度分布均存在差异。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的SV类型中大片段的插入卷毛小鼠大于正常小鼠,而其他类型则小于正常小鼠。而拷贝数变异(CNVs)结果显示正常小鼠和卷毛小鼠的拷贝数增加的个数分别为1270和967个;而拷贝数减少的个数分别为5027和3505个。结论本研究发现正常小鼠与突变卷毛鼠的基因组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毛鼠 全基因组测序 遗传变异信息
下载PDF
PD-1人源化小鼠构建繁殖与基因型鉴定
8
作者 李晓娟 孙岩峰 +2 位作者 修叶 李兴杰 李瑞生 《实验动物科学》 2023年第4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PD-1人源化小鼠的繁育与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构建PD-1人源化小鼠,获得F1代鼠4只,雌雄交配进行培育繁殖。对每窝仔鼠的数量,存活率等进行记录观察,随后对仔鼠剪尾提取... 目的探讨PD-1人源化小鼠的繁育与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构建PD-1人源化小鼠,获得F1代鼠4只,雌雄交配进行培育繁殖。对每窝仔鼠的数量,存活率等进行记录观察,随后对仔鼠剪尾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然后进行核酸电泳,鉴定基因型。选用F2代纯合型与纯合型雌雄交配,野生型与野生型雌雄交配。结果鉴定的F2代小鼠有野生型、纯合型和杂合型3种基因型。纯合型与纯合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纯合型。野生型与野生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野生型。结论成功筛选出PD-1人源化小鼠纯合子基因型,并有效地进行扩群保种,为今后应用该小鼠模型提供实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人源化小鼠 基因型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与实验验证的板蓝根及其活性成分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曹梦珍 赵旭 +6 位作者 郑艳芳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27-2134,共8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RIG-I-MAVS)信号通路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CCK-8方法在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2.2.15细胞分析板蓝根毒性,选择安全药物浓度进行抗HBV实验研究,计算药物对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率,评价板蓝根抗病毒药效;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板蓝根对宿主免疫相关RIG-I-MAVS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蛋白RIG-I、MAVS、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ed-factor 7,IRF7)、磷酸化IRF7(phosphorylated IRF7,p-IRF7)表达水平的影响。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板蓝根中的活性成分,使用Schr?dinger软件将板蓝根活性成分与RIG-I、MAVS、IRF7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初步筛选板蓝根中的抗HBV潜在活性成分,选定分子对接结果中与靶标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活性成分进行抗HBV活性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板蓝根对HepG2.2.15细胞中HBV DNA、HBeAg、HBsAg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0.001),抑制率分别为54.67%、23.29%、66.62%;板蓝根可上调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对RIG-I的上调作用最为显著(P<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羟基-1H-吲哚-3-甲醛与RIG-I、MAVS、IRF7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结合能分别为-5.218、-6.525、-6.813 kJ/mol;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HepG2.2.15细胞的HBV DNA、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33.87%、28.14%、46.14%,可促进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结论板蓝根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均可抑制HBV DNA、HBeAg、HBsAg的分泌,可能通过上调RIG-I-MAVS信号通路发挥抗HB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4-羟基-1H-吲哚-3-甲醛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作用 RIG-I-MAVS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长期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T细胞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林钰 沈莉丽 +4 位作者 曹文静 张超 范兴 宋锦文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T淋巴细胞中线粒体质量和氧化磷酸化水平,探讨其与主要临床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入组20例健康对照(HCs)和67例ART时间大于2年的HIV-1感染者,其中完全免疫应答者(CRs)29例,免疫无应答者(... 目的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T淋巴细胞中线粒体质量和氧化磷酸化水平,探讨其与主要临床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入组20例健康对照(HCs)和67例ART时间大于2年的HIV-1感染者,其中完全免疫应答者(CRs)29例,免疫无应答者(INRs)38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细胞线粒体质量和氧化磷酸化水平,分析线粒体质量和氧化磷酸化水平与CD4、CD8细胞计数、以及CD4/CD8细胞比值的关系。结果HCs、CRs、INRs三组间T细胞线粒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HCs和CRs组相比,INRs组CD4和CD8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长期ART的HIV-1感染者中,CD4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与CD4细胞计数(r=-0.3807,P=0.0015)、CD4/CD8细胞比值(r=-0.3385,P=0.0051)、基线CD4细胞计数负相关(r=-0.3005,P=0.0135);CD8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与CD4细胞计数(r=-0.3667,P=0.0023)、CD4/CD8细胞比值(r=-0.4429,P=0.0002)、基线CD4细胞计数负相关(r=-0.3293,P=0.0065)。结论免疫无应答者T淋巴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异常升高,并且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的升高伴随着CD4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的降低,提示T淋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与HIV-1感染者免疫恢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免疫无应答者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T细胞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人源异种移植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晓娟 冯帆 +1 位作者 李瑞生 貌盼勇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3期202-207,217,共7页
人源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是将取自临床患者的新鲜肿瘤标本直接异种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而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较好的保持原发肿瘤的组织形态、异质性以及基因异常等特征,并保留与患者相似的遗传特性。本文... 人源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是将取自临床患者的新鲜肿瘤标本直接异种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而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较好的保持原发肿瘤的组织形态、异质性以及基因异常等特征,并保留与患者相似的遗传特性。本文就人肝细胞癌PDX模型构建的实验动物、移植组织类型和方式的选择、最新应用进展以及PDX未来在肝细胞癌中的运用展望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细胞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DX模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MicroRNA-27a通过靶向HBx mRNA抑制HBV复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代晓朋 宋兵 +5 位作者 牛霄英 盖丽娜 张丽 焦艳梅 傅占江 崔澂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27a(microRNA-27a,miR-27a)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检测miR-27a对HBV DNA和HBV RNA的影响。ELISA法检测miR-27a对HBeAg和HBsAg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测m... 目的探究微小RNA-27a(microRNA-27a,miR-27a)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检测miR-27a对HBV DNA和HBV RNA的影响。ELISA法检测miR-27a对HBeAg和HBsAg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7a的靶基因,然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27a是否能够直接靶向靶基因以及对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用qRT-PCR检测HBV蛋白表达对miR-27a的影响。结果MiR-27a能抑制HBV DNA、HBV RNA、HBeAg和HBsAg等HBV复制和表达的指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miR-27a能够直接靶向HBx,抑制HBx mRNA和蛋白表达。反之,HBx蛋白表达能抑制细胞内miR-27a的表达。结论MiR-27a通过直接靶向HBx进而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HBV感染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7a HBX 乙型肝炎病毒 复制与表达
下载PDF
慢性HIV-1感染者CD8细胞的铁死亡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3
作者 李亚群 黄辉煌 +7 位作者 王静 汪海燕 周明菊 曹文静 周春保 宋曜如 范兴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7-523,共7页
目的 分析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的铁死亡水平,探讨CD8细胞铁死亡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1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分析不同疾病状态下HIV-1感染者CD8细胞的不同记忆分化亚群及CX... 目的 分析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的铁死亡水平,探讨CD8细胞铁死亡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1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分析不同疾病状态下HIV-1感染者CD8细胞的不同记忆分化亚群及CXCR5+CD8细胞和CXCR3+CD8细胞的铁死亡情况,探究其变化特点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30例未经ART的HIV-1感染者(TN),ART大于两年的免疫应答者(IR)17例,免疫无应答者(INR)9例与13例健康对照(HC),分析发现HC组和IR组相比TN组的CD8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升高(中位数TN vs. HC,0.068 85 vs. 0.041 16,P=0.000 8;TN vs. IR,0.068 85 vs. 0.045 06,P=0.001 6)。TN组CD8细胞EM亚群的脂质过氧化水平高于CM亚群、Naive亚群和EMRA亚群(中位数EM vs. CM vs. Na?ve vs.EMRA:0.083 14 vs. 0.061 19 vs. 0.071 27 vs. 0.063 09)。在TN组中,CXCR5+CD8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高于CXCR5-CD8细胞(中位数0.082 65 vs. 0.068 75, P<0.000 1),CXCR3+CD8细胞显著低于CXCR3-CD8细胞(中位数0.065 68 vs. 0.072 80,P<0.000 1)。TN组的CD8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与CD4细胞计数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470 1,P=0.008 8)。结论 在未经ART的HIV-1感染者中CD8细胞的铁死亡水平显著升高,其铁死亡水平与CD4细胞计数显著负相关,暗示了CD8细胞的铁死亡与HIV-1感染后的疾病进展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艾滋病病毒 铁死亡 CD8细胞 脂质过氧化 CD4细胞计数
原文传递
淫羊藿醇提物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作用及机制探析
14
作者 郑艳芳 赵旭 +6 位作者 曹梦珍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458-1466,共9页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用PCR-荧光探针“一管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计算抑制率;利用TCMSP,GeneCards数据库筛选EF主要活性成分及HBV相关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潜在疾病靶点网络,对核心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EF醇提物单独用药对HepG 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CC_(50))值为1.21 mg·mL^(-1);对HBV DNA最大抑制率为59.54%,对HBsAg和HBeAg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3.07%和45.73%(P<0.05);对照药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对HBsAg和HBeAg均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20.00%)。EF醇提物联合TDF对HBV DNA的最大抑制率为93.66%,对HBsAg和HBeAg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4.97%和61.28%(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出EF 23个候选活性成分及104个治疗HBV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624个条目,包括生物过程442个、细胞组分73个、分子功能109个;KEGG分析主要聚集在癌症通路、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等信号通路。结论:EF可有效抑制野生型HBV复制,和TDF联合用药有协同抑制作用,尤其对抗原抑制效果显著;EF抗HBV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预测可以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后续深入探讨EF治疗HBV感染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淫羊藿醇提物 替诺福韦酯 抗病毒作用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组织样本中抑癌基因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 被引量:4
15
作者 荆潇宽 姜棋予 +5 位作者 李丛舒 张年荣 柴燕涛 冯帆 李伯安 李炎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0-1227,共8页
目的旨在采用二代测序(NGS)的技术平台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样本中肿瘤抑制基因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PTEN)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并对其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患者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2019年6月至2020... 目的旨在采用二代测序(NGS)的技术平台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样本中肿瘤抑制基因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PTEN)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并对其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患者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对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集和保存的52例单纯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患者的HCC成对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样本,提取样本中的总DNA样品;使用亚硫酸氢盐处理DNA样品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PTEN启动子区进行扩增,进一步对扩增产物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在对PTEN甲基化的临床意义分析中通过log-rank统计学分析方法计算患者组间生存期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肿瘤组织中PTE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29.17%±9.5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7%±2.86%)(t=19.970,P<0.05)。同时,在HCC组织中,PTE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其表达负相关(F=47.270,P<0.0001;Y=-1800×X+38.03),PTEN甲基化率与患者接受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的预后负相关(χ^(2)=4.313,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新型PTEN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检测方法,PTEN甲基化率可能是HCC诊断及靶向治疗的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肝细胞癌 下一代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