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直性脊柱炎椎骨去松质骨化截骨术后钛棒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苏宝科 王永清 +7 位作者 康志杰 王海燕 金凤 李筱贺 曹振华 霍佳萱 祝勇 李峰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39-344,共6页
目的通过对去松质骨化(VCD)截骨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椎(T)_(11)~骶骨(S)节段钛棒应力变化分析,为术前钛棒选择、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将VCD截骨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连续扫描的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分别重... 目的通过对去松质骨化(VCD)截骨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椎(T)_(11)~骶骨(S)节段钛棒应力变化分析,为术前钛棒选择、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将VCD截骨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连续扫描的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分别重建T_(11)~S、螺钉和钛棒,导入到3-Matic建立初步几何模型,进行去噪、铺面、平滑等处理,完善后的模型导入Hypermesh1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对材料进行属性赋值后导入ANSYS 19.2中显示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和载荷条件,测量螺钉与钛棒连接处应力值。结果在中立位、前屈、侧向弯曲、轴向旋转工况下,钛棒在上端椎(T_(11))应力最大,顶椎(L_(3))应力最小;在后伸工况下,钛棒在下端椎(L_(5))应力最大。结论在上、下端椎可考虑增粗钛棒直径,增强钛棒硬度,或改为双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螺钉 钛棒 矫形后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全中 张雪松 +3 位作者 杨晓清 张智发 胡帆琦 张少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5-722,共8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830.0±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后1周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分别矫正至15.7°±4.9°、28.7°±8.7°。术后1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及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除骨盆入射角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75.5±4.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63.5±5.7)%;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冠状面矫形丢失率为26.5%,矢状面矫形丢失率为34.1%。翻修术后6个月SRS-22量表功能、疼痛、外观、精神健康、满意度评分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VCD在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可重新恢复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平衡和稳定,尤其在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中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翻修术 矢状面平衡 截骨术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陆 刘超 +6 位作者 张永刚 郑国权 唐翔宇 张国莹 付君 郭鸿飞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05-810,共6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方法:2009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后凸畸形患者5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方法:2009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后凸畸形患者5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截骨节段为L1~L3。在术前及术后18个月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K),在全脊柱三维CT重建图像上测量正中矢状面腹部面积(AMSPA)、正中矢状面剑突到脊柱前缘的最短距离(MD)及肝门、两侧肾门、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记录术前、术后18个月体重、ODI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术后18个月对患者消化功能进行评估,食量增加不明显为A组,食量明显增加为B组;大便频率无明显改变(3~4天1次)为1组,大便频率改善明显(1~2天1次)为2组。结果:术后18个月53例患者ODI及SRS-22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GK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MD、AMSPA和体重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肝门、脾门、左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右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29例患者大便频率较术前有所增加,24例改善不明显;33例食量较术前明显增加,20例食量增加不明显。术后18个月1组与2组患者的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的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1组GK明显大于2组(P〈0.05),A组GK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对AS后凸畸形患者,通过截骨矫形手术可以缓解脊柱屈曲对脏器的挤压、改善受挤压脏器的位置;术后患者消化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腹部 消化功能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旋转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陆 刘超 +6 位作者 张永刚 郑国权 唐翔宇 张国莹 付君 郭鸿飞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1-814,共4页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olume capacity,VC)、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maximum expiratory flow volume,PEF)、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和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根据肺功能实测值计算所有肺功能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其躯干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膈肌旋转角(diaphragm rotation angle,DA)和T1-S1 Cobb角,应用相关软件对正中矢状面上测量的DA和术前T1-S1 Cobb角及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30例患者的VC为(68.26±6.78)%,MVV为(56.71±6.90)%,FVC为(69.10±6.34)%,FEV1为(43.24±5.67)%,FEV1/FVC为(46.48±3.81)%,PEF为(78.07±11.91)%,IRV为(54.85±6.37)%,ERV为(63.37±19.73)%;DA为-28.18°±9.67°,T1-S1 Cobb角为49.17°±7.43°。DA与T1-S1 Cobb角呈负相关(r=-0.5337,P〈0.05),与VC和FVC、PEF、IRV、ERV呈正相关(r=0.6184、0.3893、0.4966、0.3732、0.3633,P〈0.05),与FEV1、FEV1/FVC和MVV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在矢状位上的旋转程度随后凸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肺功能随膈肌旋转程度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 肺功能 膈肌旋转
下载PDF
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梁彦 赵永飞 王征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30-533,536,共5页
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神经功能损伤和迟发性瘫痪。手术干预可以阻止后凸畸形的进展并且能够减少迟发性瘫痪的发生率,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前路手术、侧前路手术、前后联合手术和单纯后路手术,不同手术方法适合不同患者类型。... 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神经功能损伤和迟发性瘫痪。手术干预可以阻止后凸畸形的进展并且能够减少迟发性瘫痪的发生率,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前路手术、侧前路手术、前后联合手术和单纯后路手术,不同手术方法适合不同患者类型。其中对于角度较大和僵硬的后凸畸形的患者,截骨矫形术是必须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手术路径 截骨矫形术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5S1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恒 李源 +6 位作者 齐鹏 毛克亚 王征 郑国权 赵永飞 王岩 崔赓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798-1801,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L5~S1单节段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4例,其中MIS-TLIF组38例,PLIF组46...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L5~S1单节段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4例,其中MIS-TLIF组38例,PLIF组46例,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照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功能评分(JOA)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与PLIF组相比,手术时间(122 h vs 136 h)、术中出血(115 m L vs 151 m L)、术后引流(0 m L vs 140 m L)、术后下地时间(25 h vs 42 h)、住院时间(3.6 d vs 5.2 d)明显减少,术中射线照射时间(15 s vs 11.6 s)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患者术后出院时VAS腰痛评分为(3.8±2.3)分,明显优于PLIF组的(4.9±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MIS-TLIF组与PLIF组相比,VAS评分(术后3个月:2.1分vs 2.5分;末次随访:1.3分vs 1.5分)及JOA评分(术后3个月:19.2分vs 18.9分;末次随访:24.6分vs 25.1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与PLIF组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分别为92.1%和91.3%,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S-TLIF术式对L5~S1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有确切的手术优势,临床医生可根据个人技术水平及器械配备合理选择该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后路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融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修璨 秦颖 +1 位作者 王旭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9-1114,共6页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融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569例患者。排除标准:无内置物微创手术;胸腰段畸形手术;入院前3个月...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融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569例患者。排除标准:无内置物微创手术;胸腰段畸形手术;入院前3个月内有感染史;头孢类及万古霉素过敏等;随访少于12个月;术后未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采用常规腰椎后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方案(术前1h静脉应用头孢呋辛钠2.0g,术中每隔4h追加2.0g,术后24h内给予2.0g)患者纳入对照组(A组,n=363),男195例,女168例,年龄51.5±19.4岁,其中≥55岁162例,<55岁201例,平均体重指数(BMI)28.1±6.7kg/m2,吸烟80例,不吸烟283例;采用常规预防感染方案的同时在关闭切口前术野局部应用万古霉素1g患者纳入万古霉素组(B组,n=206),男98例,女108例,年龄53.7±18.6岁,其中≥55岁99例,<55岁107例,平均BMI 30.2±7.1kg/m2,吸烟37例,不吸烟169例。两组比较,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并存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既往腰椎手术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融合节段数、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B组共感染8例(3.88%),显著低于A组的30例(8.26%)(P=0.044)。B组中葡萄球菌4例(1.9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0.49%),显著少于A组的20例(5.51%)及13例(3.58%)(P<0.05);感染非葡萄球菌中,B组4例(1.94%)与A组10例(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出现肾毒性及耳毒性并发症。结论:局部预防性应用万古霉素能显著降低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率,同时对术后融合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手术 万古霉素 局部用药 切口感染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