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巍 唐佩福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111-1113,共3页
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骨折类型,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在2018年已经高达24%,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但随着我国社会老化进程的加剧,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髋部骨折的总数将稳步增加^([1-3])。髋部骨折后1年病死... 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骨折类型,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在2018年已经高达24%,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但随着我国社会老化进程的加剧,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髋部骨折的总数将稳步增加^([1-3])。髋部骨折后1年病死率高达25%~30%,且医疗费用昂贵,此问题不容小觑,值得我们深切关注^([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手术治疗 并发症 微创
下载PDF
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指导构建髋部骨折治疗体系
2
作者 徐高翔 李建涛 +2 位作者 张浩 张里程 唐佩福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6期384-386,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人数逐年上升,预计2050年全球髋部骨折患者将达到630万[1]。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长期卧床可导致心力衰竭、坠积性肺炎、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可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人数逐年上升,预计2050年全球髋部骨折患者将达到630万[1]。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长期卧床可导致心力衰竭、坠积性肺炎、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尽早手术内固定治疗实现患者早日下地成为治疗的首选。然而,目前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率仍居高不下,其相关并发症所致的1年内病死率达36%[2-3]。因此,急需完善髋部力学结构认知,改善相关内固定设计和手术治疗理念,确保髋部骨折手术成功,进而促进患者早日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坠积性肺炎 老年骨质疏松 治疗理念 治疗体系 尿道感染 长期卧床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国际首创中国自主全新知识产权“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假体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入临床阶段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浩 孙天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952-2952,共1页
回顾脊柱外科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及技术进步,脊柱创伤、退变及畸形矫正等手术越来越趋向于在重建脊柱稳定的基础上保留或重建运动功能。自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采用神经减压联合脊柱融合固定手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师... 回顾脊柱外科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及技术进步,脊柱创伤、退变及畸形矫正等手术越来越趋向于在重建脊柱稳定的基础上保留或重建运动功能。自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采用神经减压联合脊柱融合固定手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师治疗脊柱疾患不可或缺的标准方法。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大量脊柱融合病例的长期随访,人们逐渐认识到脊柱融合手术牺牲脊柱运动功能也会有一些不利影响。保留或重建脊柱运动功能-非融合的手术治疗理念因此被提出,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正逐渐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认可和重视。对于颈椎、腰椎而言,已有人工椎间盘、人工髓核等多个非融合技术应用于临床,虽然还存在运动丧失、椎间隙骨化、移位松动等问题,但有些病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目前切除颈椎椎体骨质后,还没有相应的保留椎间生理运动功能的临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运动 脊柱融合术 脊柱外科 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阶段 生理运动 神经减压 脊柱疾患
下载PDF
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临床疗效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佳 陈华 +4 位作者 李建涛 王军松 尹鹏滨 张里程 唐佩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95-800,共6页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女9例;年龄15~65岁,平均40.7岁。受伤时Pauwels角为51...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女9例;年龄15~65岁,平均40.7岁。受伤时Pauwels角为51°~79°,平均63.6°;按Pauwels分型均为Ⅲ型。初次术后至此次骨不连翻修手术时间为5~24个月,平均9.7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1.3)分,Harris评分为(31.2±5.3)分,颈干角为(116.3±7.9)°,下肢短缩(1.73±0.53)cm。采用三角稳定固定系统,即动力髁螺钉+股骨颈内侧解剖支撑钢板组成类三角形结构,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行骨不连翻修手术。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短缩长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7.7个月。术后未见明确股骨头坏死塌陷迹象;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8~6.0个月,平均3.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短缩(0.30±0.53)cm,短缩得到不同程度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1,P=0.000);颈干角为(133.9±5.7)°,较术前显著恢复(t=-11.239,P=0.000)。患者VAS评分为(0.7±0.9)分,Harris评分为(88.3±5.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705,P=0.000;t=-40.138,P=0.000)。结论三角稳定固定系统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可提供稳定、平衡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不连 三角稳定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常祖豪 张伟 +1 位作者 唐佩福 陈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5-380,共6页
目的对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肱骨近... 目的对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和/或粉碎性骨折,在现有锁定钢板基础上进行内侧支撑增强固定十分必要。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主要分为髓外支撑和髓内支撑,进一步可根据支撑物材料和来源分为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支撑,根据支撑位点分为内侧柱支撑、Calcar区支撑和肱骨头支撑,根据增强固定物形态可分为腓骨干、股骨头、解剖型腓骨等支撑。临床研究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是肱骨近端骨折重要的增强固定方式。结论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作为肱骨近端骨折最为重要的治疗策略,是当前临床治疗和研究的热点,但对于支撑方式、支撑位点、支撑物形态和种类等问题尚存在广泛争议,仍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和生物力学试验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及进行多学科有机融合探究,以期为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侧支撑重建增强固定技术 髓内支撑 髓外支撑 骨质疏松性骨折
原文传递
经腹腔镜显露腹壁浅动脉血管蒂行带蒂转移皮瓣修复外阴癌切除术后创面 被引量:1
6
作者 金叶 赵建文 +5 位作者 孙天胜 刘云玥 王晓伟 孙胜男 王树鹤 吴玉梅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307-308,共2页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显露腹壁浅动脉血管蒂转移修复外阴癌广泛性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手术的8例外阴癌患者,根据个体化采用经腹腔镜显露腹壁浅动脉血管蒂行...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显露腹壁浅动脉血管蒂转移修复外阴癌广泛性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手术的8例外阴癌患者,根据个体化采用经腹腔镜显露腹壁浅动脉血管蒂行皮瓣带蒂转移的方法修复外阴。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外阴形态、排尿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外阴结构基本正常,1例患者排尿尿线偏移。术后7例长期随访,1例失防,中位随访时间2年,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根据个体化采用经腹腔镜显露腹壁浅动脉血管蒂行带蒂皮瓣转移的方法修复外阴癌广泛性切除引起的外阴缺损,重建外阴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癌 带蒂皮瓣 腹壁浅动脉 腹腔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