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739例断指再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跃良 徐永清 +5 位作者 李军 汪新民 丁晶 沙勇 徐小山 李主一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31-232,共2页
关键词 断指再植 云南省 病例资料 高海拔
下载PDF
近交系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及BMP修复兔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3
2
作者 滕寿发 林月秋 +3 位作者 徐永清 汤逊 阮默 黄若昆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7年第2期80-84,124,共6页
目的探讨及观察近交系版纳小耳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修复日本大耳兔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35只日本大耳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cm的骨缺损模型。左侧作为实验组,将版纳猪皮质骨... 目的探讨及观察近交系版纳小耳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修复日本大耳兔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35只日本大耳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cm的骨缺损模型。左侧作为实验组,将版纳猪皮质骨脱脂、脱蛋白处理,消毒后与MSCs在体外联合培养,并加入BMP后植入骨缺损区,右侧作为对照组,骨缺损区单纯用脱脂、脱蛋白处理后的皮质骨植入。另5只兔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修复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矿密度接近正常,实验后4、8、12周各移植区骨矿密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MC:P<0.05,BMD:P<0.01);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复合MSCs及BMP治疗骨缺损效果满意,经处理的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是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为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系小耳猪 大段骨缺损 皮质骨 骨髓基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
下载PDF
16例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下肢骨缺损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栩菡 李洁秀 +3 位作者 李男 许俊 罗欢 苏踊跃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年第7期36-37,共2页
总结了本科下肢大段骨缺损的16例患者的病情及治疗与护理的基本情况,病因包括创伤、骨髓炎、骨不连,均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技术,行截骨,骨搬运治疗,结果 9例骨延长4cm,3例延长5cm,2例延长6cm,2例延长7cm。本组带外固定器90~160d,术后随... 总结了本科下肢大段骨缺损的16例患者的病情及治疗与护理的基本情况,病因包括创伤、骨髓炎、骨不连,均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技术,行截骨,骨搬运治疗,结果 9例骨延长4cm,3例延长5cm,2例延长6cm,2例延长7cm。本组带外固定器90~160d,术后随访0.5~1年,无一例发生感染,邻近髋、膝或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认为对于这类骨搬运患者,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后早期配合医生做搬运示教,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配合肢体的功能锻炼,术后长期做好针道的管理和护理,可良好地保障骨搬运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搬运术 护理
下载PDF
手术治疗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师继红 黄耀添 徐新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限外膜切开手术后电生理的变化。方法:对24只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即刻行神经外膜切开减压组、1周后神经松解和4周后神经松解组的电生理学观察。结果:神经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和肌肉动...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限外膜切开手术后电生理的变化。方法:对24只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即刻行神经外膜切开减压组、1周后神经松解和4周后神经松解组的电生理学观察。结果:神经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和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各实验组均好于对照组(P<0.05),其中即刻行外膜切开减压组与对照组及4周后松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周围神经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后如能尽快或急诊行神经外膜切开减压,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缺血再灌注 损伤 电生理
原文传递
逆行吻合神经法重建皮瓣感觉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余晓军 陈雪松 +3 位作者 徐永清 王晓凤 吉丽 刘亚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34期4349-4353,共5页
目的探讨逆行吻合神经法重建皮瓣感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豚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逆行吻合神经组(A组,30只)、顺行吻合神经组(B组,30只)、未吻合神经组(C组,30只)及正常组(D组,10只)。分别在A、B、C组各豚鼠左后肢切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 目的探讨逆行吻合神经法重建皮瓣感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豚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逆行吻合神经组(A组,30只)、顺行吻合神经组(B组,30只)、未吻合神经组(C组,30只)及正常组(D组,10只)。分别在A、B、C组各豚鼠左后肢切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A组在皮瓣近远端切断隐神经,皮瓣远端隐神经与近断端近侧吻合;B组在皮瓣近端切断隐神经再予以吻合;C组切除一长约1.5cm皮瓣近端隐神经。A、B、C组在术后第1、2、3月末前2周切开皮缘并向中心游离,原位缝合皮肤。术后1、2、3个月各组任选10只豚鼠,A、B、C组原位切取皮瓣,1个月时,D组直接切取皮瓣,离体皮瓣行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皮瓣内原神经纤维及神经末梢再生情况。结果 A组与B组相似,术后1个月,神经吻合远侧可见再生神经纤维,密度较D组低,术后2个月,皮瓣内整段神经可见再生神经纤维,并以神经为中心,真皮层形成神经网丛,表皮下形成游离神经末梢及毛囊感受器,术后3个月,上述再生神经组织与D组皮肤神经组织密度相仿。C组全程未见神经纤维再生。结论逆行吻合神经法通过中央途径机制,能使皮瓣恢复良好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吻合神经 皮瓣 感觉重建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