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L/F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健 王伟民 +6 位作者 冼江 杨太成 詹纯列 王卓才 田野 吴迪 徐如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8期359-362,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9L/F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方法15只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右侧额叶尾状核接种1×105个9L细胞,观察大鼠生存状态;接种后第10、20天行MRI检查,观测颅内肿瘤生长情况。大鼠死亡后,取脑制作病理切... 目的建立稳定的9L/F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方法15只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右侧额叶尾状核接种1×105个9L细胞,观察大鼠生存状态;接种后第10、20天行MRI检查,观测颅内肿瘤生长情况。大鼠死亡后,取脑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后观察肿瘤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结果大鼠接种肿瘤细胞后30d内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4.4±3.3)d。接种后10d,MRI增强扫描即可见肿瘤生成;接种后20d,MRI检查可见接种侧脑组织大片水肿,增强扫描肿瘤显像清晰。脑内均见肿瘤形成,未见肿瘤颅外生长;肿瘤周边界线较明显,但未见包膜;瘤内新生血管丰富,可见出血、坏死;肿瘤免疫组织化学GFAP和S-100蛋白染色阴性。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稳定可靠,符合恶性胶质肉瘤生物学特性。该模型是理想的脑胶质瘤实验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
下载PDF
磁共振扫描在伽玛刀放射手术质量控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军潮 王伟民 徐如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329-330,共2页
立体定向磁共振扫描定位术为伽玛刀放射手术提供了非侵袭性的靶点定位、疗效评估,其定期的线性校及参数调整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因素之一,是伽玛刀放射手术后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磁共振扫描 伽玛刀 放射手术 质量控制 立体定位 肿瘤
下载PDF
鞍区手术后猝死3例报告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谭林琼 陈元朝 +1 位作者 陈长才 孔令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182-183,共2页
探讨分析3例鞍区手术后猝死的死亡原因。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保留部分肿瘤包膜,可减少猝死的发生,提高鞍区手术的安全性。必要的尸检有助于明确死亡原因,提高疾病治疗的水平。
关键词 鞍区手术 猝死 病例报告 原因分析 鞍区肿瘤 治疗
下载PDF
9L/F344与C6/Wistar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局部细胞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健 王伟民 +2 位作者 徐如祥 王卓才 田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09-412,共4页
目的对9L/F344和C6/Wistar两种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局部细胞免疫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两种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定期处死大鼠取脑,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行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 目的对9L/F344和C6/Wistar两种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局部细胞免疫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两种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定期处死大鼠取脑,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行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内肿瘤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两种模型脑内肿瘤组织病理学均具有恶性脑胶质瘤的特点。C6/Wistar模型肿瘤周边和瘤内可见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肿瘤周边血管呈现“淋巴细胞血管套”现象。肿瘤局部CD68、CD4、CD8阳性的淋巴细胞在C6/Wistar模型中多见;9L/F344模型中可见CD68阳性细胞,但数量较C6模型中为少,P<0.01,且未见CD4、CD8阳性细胞。结论9L/F344模型肿瘤局部T淋巴细胞浸润少。C6/Wistar模型肿瘤周边及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存在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不适用于胶质瘤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胶质瘤 动物模型 淋巴细胞
下载PDF
创伤性脑水肿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徐如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关键词 创伤性脑水肿 重型颅脑创伤 分类 发病机制 脑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经腰池恒压灌注林格氏液加侧脑室外引流治疗实验性犬脑室出血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卫华 徐如祥 +4 位作者 汪宝贞 梁兆煜 姜晓丹 潘汉杰 陈保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25-127,共3页
目的验证腰池恒压灌注林格氏液加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纯种比格犬10只均做成脑室内出血的模型,模型建立后4h开始治疗,实验组5只,以2.96kPa的压力经腰池灌注林格氏液,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对照组5只,... 目的验证腰池恒压灌注林格氏液加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纯种比格犬10只均做成脑室内出血的模型,模型建立后4h开始治疗,实验组5只,以2.96kPa的压力经腰池灌注林格氏液,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对照组5只,用常规侧脑室外引流的方法。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严格监测颅内压及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引流量及灌注量,经12h治疗后处死动物并收集脑室内全部残余积血,比较两组标本的含铁血红蛋白的光密度值。结果两组动物从模型建立后至处死前生命体征平稳,颅内压波动不太。实验组的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内残余积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2.96kPa的压力恒压灌注林格氏液于腰池内,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该方法能更快地清除脑室内积血,更快地消除脑室内积血对脑室周围结构的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腰池灌注 脑室外引流
下载PDF
创伤性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元星 李铁林 +1 位作者 段传志 汪求精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2期539-542,共4页
目的总结创伤性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病人的临床和介入治疗特点,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4例TDAVF分别采用可脱性球囊技术、电解微弹簧圈(GDC)和PVA颗粒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3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例好转,无并发症发生... 目的总结创伤性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病人的临床和介入治疗特点,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4例TDAVF分别采用可脱性球囊技术、电解微弹簧圈(GDC)和PVA颗粒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3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例好转,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颅脑外伤可引起TDAVF,血管内栓塞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治疗 可脱性球囊技术 电解微弹簧圈 明胶海绵
下载PDF
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8
作者 郭元星 李铁林 +3 位作者 段传志 汪求精 黄庆 尹方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目的探讨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及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各1例,对此6例少见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采用机械解脱弹簧圈、电解脱弹簧圈以及可脱性球囊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和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患者分两次栓塞,而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患者均一次完成栓塞治疗。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的最佳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少见类型 血管内栓塞治疗 创伤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头颈部 患者 基底动脉 动脉瘤破裂 颈外动脉
下载PDF
脑外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凡 《微循环学杂志》 1996年第4期46-47,共2页
脑外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王凡*综述陈长才*审校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都伴随着脑微循环动力学和流变性改变,影响着脑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和恢复过程。本文就其改变特点作一简要综述。1脑血流的变化脑损伤后的脑血流量(CBF)... 脑外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王凡*综述陈长才*审校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都伴随着脑微循环动力学和流变性改变,影响着脑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和恢复过程。本文就其改变特点作一简要综述。1脑血流的变化脑损伤后的脑血流量(CBF)变化是脑外伤后脑微循环改变最主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 脑微循环
下载PDF
颅脑火器伤脑微血管铸型的方法
10
作者 钱畅 陈长才 《微循环学杂志》 1998年第2期32-33,共2页
应用血管铸型的方法,成功地制作出实验性颅脑火器伤猫的脑微血管铸型标本。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火器伤 脑微血管铸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