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对正常人L02肝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宋婧 马致洁 +2 位作者 王伽伯 肖小河 赵奎君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7期694-697,共4页
目的考察比较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大黄素、大黄酸、没食子酸、儿茶素)对肝细胞损伤作用的差异。方法以正常人L02肝细胞系作为评价模型,考察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对肝细胞抑制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 目的考察比较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大黄素、大黄酸、没食子酸、儿茶素)对肝细胞损伤作用的差异。方法以正常人L02肝细胞系作为评价模型,考察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对肝细胞抑制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 4 mg生药量/m L何首乌70%乙醇提取物作用L02细胞24 h的抑制率接近40%。相同浓度下,没食子酸、大黄酸及大黄素对肝细胞抑制率较高,儿茶素对肝细胞抑制率较低;大黄素、大黄酸对肝细胞的抑制率较没食子酸低;生化指标检测显示除AST外,没食子酸对其他生化指标影响均大于大黄素及大黄酸。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没食子酸、大黄素及大黄酸对正常L02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可能与何首乌的肝损伤有关;相同浓度下,没食子酸的肝毒性大于大黄素及大黄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L02肝细胞 肝毒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药物治疗概况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仲霞 李筠 +3 位作者 李永纲 王立福 宫嫚 肖小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513-1516,1523,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其病情进展迅速、缺乏特效治疗、病死率极高而成为医学难题。总结西医及中医对该病的药物治疗显示,西医目前多采用针对病因的抗病毒以及对症、综合治疗,具体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保护肝细胞及...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其病情进展迅速、缺乏特效治疗、病死率极高而成为医学难题。总结西医及中医对该病的药物治疗显示,西医目前多采用针对病因的抗病毒以及对症、综合治疗,具体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保护肝细胞及促肝细胞生长药物、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中医方面除凉血活血、解毒化瘀、清热利湿解毒、扶正补虚等辨证治疗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应用中药保留灌肠、结肠透析、敷脐等外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中西医结合疗法
原文传递
35例先天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欣 李忠斌 +6 位作者 刘红虹 张宁 景婧 张帆 孙永强 宫嫚 罗生强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证实为CHF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别将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发病年龄2~52岁,平均年龄(19.71... 目的总结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证实为CHF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别将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发病年龄2~52岁,平均年龄(19.71±2.04)岁,脾大21例(60.00%),肝大10例(28.5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42.86%),上消化道出血和黑便10例(28.57%),贫血17例(48.57%),腹水14例(40.00%)。合并Caroli’s病10例(28.57%),肾囊肿4例(11.43%),胆管炎3例(8.57%),实验室检查示谷丙转氨酶(ALT)为(56.77±10.07)U/L,谷草转氨酶(AST)为(57.71±8.34)U/L,转氨酶出现轻度升高,30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肝硬化。以胆碱酯酶(CHE)正常值下限5 400 U/L为界,与CHE>5 400 U/L患者相比,CHE<5 400U/L的患者更易出现脾大,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总数出现明显下降(P<0.05)。病理学表现为肝实质细胞正常,门脉周围纤维化。结论 CHF临床上常见门脉高压,肝功能基本正常,肝活检是确诊的必要检查,CHE、ALB、HGB和RBC等指标降低程度能反映CHF疾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肝纤维化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临床特点 病理学
下载PDF
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赵小梅 宫嫚 +4 位作者 董捷鸣 王伽伯 肖小河 赵奎君 马致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4,共6页
为探讨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的作用,动物实验评价炮制前后雷公藤对肝脏的毒性,观察空白组、雷公藤组、甘草炮制雷公藤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血清生化指标及细胞炎症因子的差异。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雷公藤组肝组织损伤明显,炮制... 为探讨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的作用,动物实验评价炮制前后雷公藤对肝脏的毒性,观察空白组、雷公藤组、甘草炮制雷公藤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血清生化指标及细胞炎症因子的差异。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雷公藤组肝组织损伤明显,炮制后肝组织未见明显损伤;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AST,ALT,CRE升高(P<0.01),UREA升高(P<0.05),ALB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AST,ALT,CRE,UREA降低(P<0.01),ALB升高(P<0.01)。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IL-6,TNF-α显著升高(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IL-1β,IL-6,TNF-α显著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雷公藤肝毒性,减轻雷公藤导致的肝损伤。该实验可为雷公藤合理制用提供参考,同时为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甘草 炮制减毒 肝毒性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