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腔镜引导下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月华 史跃 +1 位作者 陈慧萍 王安明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546-547,共2页
目的探讨经宫腔镜引导下选择性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宫腔镜观察宫内及输卵管开口情况,在直视下输卵管加压推注美蓝和疏通液。结果宫腔镜发现宫腔内异常病理变化85例,占85%;无异常15例,占15%。其中... 目的探讨经宫腔镜引导下选择性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宫腔镜观察宫内及输卵管开口情况,在直视下输卵管加压推注美蓝和疏通液。结果宫腔镜发现宫腔内异常病理变化85例,占85%;无异常15例,占15%。其中异常病理变化主要为,宫腔内膜性粘连55例,占64.7%;子宫内膜息肉17例,占20%;子宫内膜增生13例,占15%。研究组双侧阻塞55例,治疗后51例通畅,占92.7%(51/55);单侧阻塞45例,治疗后39例通畅,占86.7%(39/45)。对照组双侧阻塞50例,治疗后35例通畅,占70%(35/50);单侧阻塞30例,治疗后18例通畅,占60%(18/30)。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有差异(χ2=4.44,P<0.05;χ2=11.57,P<0.01)。结论宫腔镜引导下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 输卵管梗阻性不孕 加压通液
下载PDF
经宫腔镜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全英 史跃 +1 位作者 王安明 朱月华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537-540,共4页
目的 观察经宫腔镜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不孕症患者92例,将自愿接受宫腔镜引导下输卵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导丝法介入治疗的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经宫腔镜检查及镜下插入微导管... 目的 观察经宫腔镜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不孕症患者92例,将自愿接受宫腔镜引导下输卵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导丝法介入治疗的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经宫腔镜检查及镜下插入微导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对阻塞的输卵管采用微导管超液态碘化油加压法联合微导丝进行输卵管再通术;对照组在DSA引导下经宫颈管放入5.0F导管后引入同轴3.0F微导管及微导丝直接疏通.观察2组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发现宫腔内异常病理变化21例(37.5%),输卵管阻塞35例53条,复通成功率为100%.术后3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91.4%和63.9%,总有效率为94.3%和80.6%,2组疏通成功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妊娠率分别为42.9%和33.3%.结论 经宫腔镜插管在DSA下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可避免对输卵管内膜造成的直接损伤,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宫腔镜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层螺旋CT三维构筑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宏滨 王建国 +5 位作者 史跃 赵汉青 朱丽丽 王安明 张传开 陈启忠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三维立体构筑的技术方法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SomatomDefinition64层螺旋CT对3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36髋进行薄层扫描,利用Inspace软件和NeuroDSA软件进行影...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三维立体构筑的技术方法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SomatomDefinition64层螺旋CT对3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36髋进行薄层扫描,利用Inspace软件和NeuroDSA软件进行影像重组和三维立体构筑,并在X、Y和z轴上旋转,观察股骨头的解剖形态。对I期坏死患者采用单纯经股骨头供血动脉灌注扩张血管及溶栓药物进行介入治疗;对II期及股骨头外形完整的III期患者首先采用介入治疗,然后经环钻剜出坏死骨植入混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自体松质骨。结果:容积重组图像显示早期缺血坏死的股骨头解剖形态基本正常,股骨头表面可见凹凸不平。股骨头坏死区的体积I期(8髋)为(1218.97±449.93)mm3,II期(22髋)为(3671.19±1316.83)mm3,股骨头完整的III期(6髋)为(7874.18±2381.22)mm3。根据HHS评分,疗效优23髋(63.89%),良10髋(27.78%),可3髋(8.33%),差0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能够立体构筑股骨头的解剖形态,并在不同层面上对坏死区的大小进行测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三维重建 解剖学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块状型肝癌化疗栓塞后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史跃 王安明 +4 位作者 李玺 张召辉 朱丽丽 栾智勇 高从敬 《解剖与临床》 2010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块状型肝癌化疗栓塞(TACE)后肝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肝右叶块状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经栓塞-化疗-再栓塞后再次行DSA造影检查。TACE术前、术... 目的:探讨块状型肝癌化疗栓塞(TACE)后肝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肝右叶块状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经栓塞-化疗-再栓塞后再次行DSA造影检查。TACE术前、术后两次造影条件相同,观察肿瘤区和非肿瘤区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51例中,肿瘤组织内动脉有增生或显著增生的血管网43例(84.3%),主瘤栓塞后DSA检出1~3个大小不等的次瘤34例(66.7%)。TACE后,肿瘤区血管密度减小、非肿瘤区血管密度增大,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管径增粗、血流量增多。结论:TACE后肝肿瘤区血流速度减慢,有利于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的存留。主瘤栓塞后次瘤的发现,对于手术治疗的取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观察TACE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肿瘤综合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块状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液动力学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