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和管理 被引量:15
1
作者 文晓兵 江学成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467-468,共2页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手术中血液动力学改变和麻醉及管理.方法16例患者均采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方法,以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以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等全麻.当收缩压超过150 mmHg用硝普钠降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时用去甲肾上腺素升...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手术中血液动力学改变和麻醉及管理.方法16例患者均采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方法,以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以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等全麻.当收缩压超过150 mmHg用硝普钠降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时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建立完善的血液动力学监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充分的麻醉效果,安全完成麻醉和手术.12例采用硝普钠0.1~8.0(2.1±1.2)μg·kg-1·min-1降压,控制收缩压在120 mmHg左右.9例采用去甲肾上腺素0.01~0.15(0.04±0.02)μg·kg-1·min-1升压,维持收缩压在100~120 mmHg左右.结论适当偏深的麻醉,完善的监测以及根据血液动力学实施的降压和升压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手术方法 麻醉手术 血液动力学 肿瘤 降压作用
下载PDF
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文晓兵 石轩雨 +2 位作者 杜冰 杨磊 周爱香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652-653,共2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8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予氯胺酮、异丙酚负荷量静注,诱导后面罩持续吸氧,静脉泵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及... 目的探讨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8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予氯胺酮、异丙酚负荷量静注,诱导后面罩持续吸氧,静脉泵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及脉搏氧饱和度,直至术毕停药后患儿清醒。记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儿术中麻醉效果满意,3例患儿术中出现轻度肢体扭动,静脉追加异丙酚后平稳。血压、心电及脉搏氧饱和度保持平稳。并发症包括呼吸暂停2例(2.9%),舌后坠1例(1.5%),恶心呕吐1例(1.5%)。术毕停药后患儿均能迅速清醒。结论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麻醉效果满意,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异丙酚 麻醉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术
下载PDF
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长时间手术后麻醉苏醒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石轩雨 杜冰 +2 位作者 杨磊 张燕燕 徐德朋 《当代医学》 2016年第24期22-23,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长时间手术后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手术的神经外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为异丙酚+七氟醚复合麻醉组和先异丙酚后七氟醚麻醉组,各40例,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效果及苏醒后不... 目的分析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长时间手术后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手术的神经外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为异丙酚+七氟醚复合麻醉组和先异丙酚后七氟醚麻醉组,各40例,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效果及苏醒后不良反应。结果先异丙酚后七氟醚麻醉组患者的拔管时间(13.2±5.2)min、苏醒时间(10.2±3.2)min、指令下握拳(19.2±6.8)s、指令下活动下肢(19.6±7.6)s、定向恢复力(回答姓名)时间(20.5±5.3)s、术后疼痛VAS评分(4.7±1.3),复合麻醉组患者的拔管时间(14.9±5.6)min、苏醒时间(17.6±8.8)min、指令下握拳(28.3±11.7)s、指令下活动下肢(29.5±11.3)s、定向恢复力(回答姓名)时间(31.2±13.2)s、术后疼痛VAS评分(4.8±1.3),苏醒时间、指令下握拳、指令下活动下肢、定向恢复力(回答姓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和术后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合麻醉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和烦躁各1例,先异丙酚后七氟醚麻醉组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异丙酚后七氟醚麻醉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苏醒 全身麻醉 异丙酚 七氟醚
下载PDF
手术麻醉对分娩时母婴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德朋 陈复兴 +1 位作者 王全英 周忠海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围生医学中手术麻醉对分娩时母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初产妇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手术分娩麻醉(PCS)组、急诊手术分娩麻醉(ECS)组,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娩时母体外周血和婴儿脐带衄巾B细胞、T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围生医学中手术麻醉对分娩时母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初产妇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手术分娩麻醉(PCS)组、急诊手术分娩麻醉(ECS)组,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娩时母体外周血和婴儿脐带衄巾B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的百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母体血中ECS组的B细胞和NKT细胞明显高于NL组、PCS组;婴儿脐血中PCS组的B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CD4^+/CD8^+明显低于NC组和ECS组(P〈0.05),γδT细胞显著高于NL组和ECS组(P〈0.01)。结论急诊手术分娩对母体免疫方面的改变与自身应激反应有关,不影响婴儿的细胞免疫状态;择期手术分娩影响婴儿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 剖宫产 麻醉 产妇 婴儿
下载PDF
右半结肠切除术中椎管内麻醉阻滞平面与牵拉反应关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文 王维林 成干生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290-292,共3页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椎管内麻醉阻滞平面与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118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按术中牵拉肠管时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阻滞平面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Ⅲ级。记...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椎管内麻醉阻滞平面与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118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按术中牵拉肠管时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阻滞平面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Ⅲ级。记录每组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B、C组中Ⅰ级牵拉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D组(P<0.01),A、B组中Ⅰ级牵拉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B组间Ⅰ级牵拉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平面等于或高于T5时能较好地抑制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牵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阻滞平面 右半结肠切除术 牵拉反应
下载PDF
腰麻阻滞平面与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文 江学成 胡宁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12-513,共2页
目的:探讨腰麻阻滞平面与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203例腰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按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 ̄Ⅲ级,记录每组中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B、C组中Ⅰ级的发... 目的:探讨腰麻阻滞平面与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203例腰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按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 ̄Ⅲ级,记录每组中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B、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明显多于D组(P<0.01),而A、B组中Ⅰ级的发生率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Ⅰ级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腰麻阻滞平面等于或高于T5时能较好地抑制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阑尾、阑尾系膜的感觉纤维是经T5或T6及以下某些节段的脊神经进入脊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 阻滞平面 阑尾切除术 牵拉反应
下载PDF
自制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孙莉 赵美玲 +4 位作者 汤琳琳 张文凤 陶振荣 程琳 江学成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0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内容包括病情、麻醉、手术和穿刺静脉4项,将4项结果经加权处理获得综合风险。对1 244例手术患者(应用后)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级别实施... 目的探讨自制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内容包括病情、麻醉、手术和穿刺静脉4项,将4项结果经加权处理获得综合风险。对1 244例手术患者(应用后)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级别实施分级管理,对风险因素采取规避措施。与评估表应用前的1 039例患者术中并发症和相关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评估表应用后,患者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尿管脱出或堵塞、中心静脉导管脱出或堵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P<0.05,P<0.01)。结论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能够客观评估手术风险,可为手术患者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患者 手术护理 风险评估 风险防范
下载PDF
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T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德朋 陈复兴 +2 位作者 王全英 周忠海 颜芳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4期2132-2134,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依据分娩方式及手术时机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PCS)组、急诊剖宫产(ECS)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时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探讨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依据分娩方式及手术时机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PCS)组、急诊剖宫产(ECS)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时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各亚群的百分比。结果 NL组、PCS组、ECS组产妇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69.15±13.24)%、(73.50±4.86)%、(68.68±7.50)%;CD3+CD4+(32.03±9.44)%、(36.35±11.82)%(、34.88±7.54)%;CD3+CD8+(29.83±6.01)%、(30.59±7.30)%、(28.08±4.09)%;CD4+/CD8+1.09±0.37、1.33±0.65、1.25±0.27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脐血:PCS组中由于CD4+的减少而呈现CD4+/CD8+的比值明显低于NL、ECS组,分别为2.71±0.86、3.52±1.50、3.30±1.03(P<0.05)。结论产妇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不受手术分娩以及产程影响;PCS可能会加剧新生儿对某些病原体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剖宫产术 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新生儿
下载PDF
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德朋 陈复兴 +1 位作者 王全英 周忠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78-1480,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血NK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其中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PCS)组、临产后剖宫产(ECS)组各20例。分别采取分娩即刻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NK细胞的百分数... 目的:探讨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血NK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其中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PCS)组、临产后剖宫产(ECS)组各20例。分别采取分娩即刻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NK细胞的百分数。结果:血中NK细胞百分数在产妇中3组无差异(P>0.05);PCS组的新生儿血中NK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NL组(P<0.05),同时也低于其母体产妇(P<0.01)。结论:手术分娩不影响产妇血中NK细胞数;择期剖宫产减少新生儿血中NK细胞数,手术分娩儿增加了对病原体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手术 免疫 NK细胞 新生儿
下载PDF
术后镇痛对初乳sIgA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全英 徐德朋 徐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及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母体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顺产(NL)、剖宫产(CS)及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CS-A)的初产妇各10例,记录分娩后首次产生初乳的时间,测定首次初乳和随后24 h、48 h初乳中sIg... 目的:探讨剖宫产及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母体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顺产(NL)、剖宫产(CS)及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CS-A)的初产妇各10例,记录分娩后首次产生初乳的时间,测定首次初乳和随后24 h、48 h初乳中sIgA含量。结果:产生首次初乳的时间顺序为CS组>CS-A组>NL组(P<0.05);初乳中sIgA值:首次初乳NL组>CS-A组>CS组(P<0.05);初乳24 h CS组<NL组、CS-A组(P<0.05);初乳48 h三组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延迟初产妇的初乳产生、减少初乳中sIgA含量,术后使用镇痛可改善这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分娩 剖宫产 初乳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下载PDF
纤维支气管镜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文 李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56例在全身麻醉下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身高预测组(H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每组28例。H组根据患者身高预测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 目的比较两种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56例在全身麻醉下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身高预测组(H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每组28例。H组根据患者身高预测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进行插管,F组在插管时用纤维支气管镜测量门齿到气管隆突的距离,并引导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比较两组方法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与插管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F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H组(92.9%vs 42.9%,P<0.01),而插管时间少于H组[(52.3±7.3)s vs(75.6±36.7)s,P<0.01],咽喉疼痛和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H组(10.7%vs 35.7%,P<0.05;7.1%vs 32.1%,P<0.05)。结论利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测量和引导功能的插管效果明显优于身高预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 支气管插管
下载PDF
手术分娩时机对母婴血中CD4^+ 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全英 陈复兴 +1 位作者 徐德朋 周忠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分娩时机对母、婴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正常初产妇60例,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VD)、择期手术分娩(PCS)、急诊手术分娩(ECS)三组,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娩时母体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T... 目的探讨手术分娩时机对母、婴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正常初产妇60例,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VD)、择期手术分娩(PCS)、急诊手术分娩(ECS)三组,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娩时母体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T细胞中Treg百分数。结果新生儿脐血中Treg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CS组明显高于VD组(P<0.05);母体外周血中Treg,三组中ECS组>PCS组>VD组,ECS组显著性高于VD组(P<0.01);三组母体、新生儿血中Treg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CS时新生儿血中Treg增高,可能会对婴儿免疫系统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分娩过程异常的ECS母体血中Treg增高可能与产妇免疫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手术时机 脐血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宫缩对母子血中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全英 陈复兴 +1 位作者 徐德朋 周忠海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宫缩对新生儿NK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40例,分为自然分娩的宫缩(UC)组和择期剖宫产的无宫缩(UCL)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即刻的母体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NK细胞的百分数并进行统计分... 目的探讨宫缩对新生儿NK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40例,分为自然分娩的宫缩(UC)组和择期剖宫产的无宫缩(UCL)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即刻的母体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NK细胞的百分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母体2组NK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UCL组明显低于UC组(P〈0.05)。结论分娩时母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无宫缩过程可导致新生儿脐血NK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对某些病原体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手术 免疫 新生儿
下载PDF
剖宫产对初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全英 徐德朋 徐涛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538-540,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对母体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自然分娩(NL组)、剖宫产(CS组)的初产妇各10例,记录分娩后首次产生初乳的时间,测定首次产生初乳和初乳产生后24、48h初乳中sIgA含量。结果产生首次初乳的时间CS... 目的探讨剖宫产对母体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自然分娩(NL组)、剖宫产(CS组)的初产妇各10例,记录分娩后首次产生初乳的时间,测定首次产生初乳和初乳产生后24、48h初乳中sIgA含量。结果产生首次初乳的时间CS组明显晚于NL组(P<0.05);初乳中sIgA值:首次初乳、初乳产生后24hNL组均高于CS组(P均<0.05);初乳产生后48h2组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剖宫产延迟初产妇的初乳产生,减少初乳中sIg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分娩 剖宫产 初乳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下载PDF
微量注射泵简便量化注药的配药公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文 江学成 胡宁利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72-173,共2页
关键词 微量注射泵 量化注药 配药公式
下载PDF
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文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1例。A组于C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 ml(...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1例。A组于C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 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于C7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时注入上述麻药25 ml;C组分别同A、B组方法注入上述麻药12.5 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B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沟阻滞 臂丛
下载PDF
手术分娩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γδT细胞的影响
17
作者 王全英 陈复兴 +2 位作者 徐德朋 周忠海 赵美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γδT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依据分娩方式和手术时机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CS)组、急诊剖宫产(CS-E)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时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γδT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依据分娩方式和手术时机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CS)组、急诊剖宫产(CS-E)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时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的百分数。结果 NL组、CS组、CS-E组γδT细胞百分数,在产妇血中分别为(11.19±8.99)%,(9.00±5.23)%,(11.98±5.24)%,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脐血中依次为(1.29±0.36)%,(4.67±3.47)%,(1.24±0.67)%,CS组显著性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手术分娩对产妇血中γδT细胞影响不明显,择期剖宫产可致新生儿脐血中γδT细胞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剖宫产手术 ΓΔT细胞 产妇 新生儿
下载PDF
老年人中位硬膜外阻滞初量个体化方程的应用
18
作者 徐德朋 黄小梅 +3 位作者 文晓兵 袁丽丽 周文 张燕燕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596-597,共2页
目的验证老年人中位硬膜外阻滞初量个体化方程。方法≥65岁的中位硬膜外阻滞患者61例,在初量中的试验量后用药量依据前次阻滞每个神经节段需药量(DA/N)的相关方程计算得到,对比其相对应时点的预计与实际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量的给... 目的验证老年人中位硬膜外阻滞初量个体化方程。方法≥65岁的中位硬膜外阻滞患者61例,在初量中的试验量后用药量依据前次阻滞每个神经节段需药量(DA/N)的相关方程计算得到,对比其相对应时点的预计与实际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量的给药次数在2次以内为58/61例。用药量、阻滞神经节段数及DA/N的预计与实际值在第2时点一致(P>0.05)。结论利用相关方程实现老年人中位硬膜外阻滞初量个体化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初量 老年人
下载PDF
对辅助/控制呼吸、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的再认识
19
作者 周文 江学成 +1 位作者 胡宁利 范从源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辅助 控制呼吸 (AMV CMV ,A 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的通气规律。方法 启动New portE2 0 0呼吸机。选A C ,通气频率 (f1 )依次为 6、10、12次 min。操作者分别于AMV和CMV的吸气时间 (Ti)内、第 3、60·f- 11 秒对... 目的 探讨辅助 控制呼吸 (AMV CMV ,A 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的通气规律。方法 启动New portE2 0 0呼吸机。选A C ,通气频率 (f1 )依次为 6、10、12次 min。操作者分别于AMV和CMV的吸气时间 (Ti)内、第 3、60·f- 11 秒对螺纹管的“Y”接口吸气 (均达触发负压 )分为A、B、C组 ,不吸气者为D组。每组在AMV和CMV后分别测试 15次。选SIMV ,f1 依次为 4、5、6次 min。操作者在同步时间间期 (STP)后 2 5 %的结束前吸气等于触发负压为E组 ;在后 2 5 %不呼吸为F组 ;在前 75 % ,其吸气负压分别等于、大于触发负压而在后 2 5 %结束前又小于此水平分为G、H组。每组测试 3 0次。结果 A C :A组不触发AMV ,B、C组均触发AMV ,A、B、D组的CMV均出现在AMV或CMV后第 60·f- 11 秒时。SIMV :在STP后 2 5 %的结束前E、H组触发机械通气而G组不触发 ;在结束时F、G组开始机械通气。结论 在患者自主呼吸均触发呼吸机产生AMV时 ,A C的通气模式不仅为AMV ,还可为AMV +CMV。SIMV :机械通气可不由患者吸气触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控制呼吸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通气模式
下载PDF
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建立及应用优越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洁 汤琳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20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分析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建立措施及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分别选取我院手术室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前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为常规组和全程组,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全程组患者实施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分析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建立措施及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分别选取我院手术室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前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为常规组和全程组,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全程组患者实施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评分。结果常规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2.5%;全程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2.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患者护理后基础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抗生素规范使用和控制感染管理评分优于常规组患者。结论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可减少不良事件,提升护理质量,优越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全程无缝隙护理 优越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