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疗震颤麻痹丘脑破坏灶位置及大小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声伶 张贵祥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0年第1期14-16,共3页
本文对60例震颤麻痹患者行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破坏术,在术后3天内,10天和10天以上用CT扫描分别观察破坏灶形态变化。CT扫描上呈现3~10mm圆形低密度区,周围有—20~30mm水肿区,占30%左右。以丘脑腹外侧核为中心的一片低密度占64%。... 本文对60例震颤麻痹患者行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破坏术,在术后3天内,10天和10天以上用CT扫描分别观察破坏灶形态变化。CT扫描上呈现3~10mm圆形低密度区,周围有—20~30mm水肿区,占30%左右。以丘脑腹外侧核为中心的一片低密度占64%。其中有17例凝固灶中心有斑点状高密度区,可能为出血灶。破坏灶大小、位置与临床关系密切,而以破坏灶6~9mm临床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术 CT扫描 丘脑腹外侧核 震颤麻痹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斌 吴楠 +3 位作者 刘壮 张伟 赵天智 曲志刚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疾病分期分为慢性期组3...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疾病分期分为慢性期组34例、亚急性期组31例及急性期组3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 (1)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4组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 4组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P<0.05),而对照组、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受试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情进展有关,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