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术灌肠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庄李磊 陆小锋 +3 位作者 金志清 王海英 雷鑫明 胡团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1期73-76,共4页
目的 观察黄术灌肠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义乌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SAP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按指南给予规范... 目的 观察黄术灌肠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义乌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SAP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按指南给予规范化治疗,观察组加用黄术灌肠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体温、白细胞及血液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治疗前后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后出现的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及血液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PCT和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浓度显著下降;且通过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3个月后发生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例数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黄术灌肠液对SAP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腹痛腹胀,缩短疾病进程,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同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功能障碍 黄术灌肠液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
作者 吴美玉 林艺 +3 位作者 郑媛媛 庄云英 黄更新 黄永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11期1400-1403,共4页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与美沙拉嗪组各40例,美沙拉嗪组使用美沙...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与美沙拉嗪组各40例,美沙拉嗪组使用美沙拉嗪治疗,联合组使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比联合组与美沙拉嗪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肠道菌群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美沙拉嗪组80.00%(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患者体内CD^(8+)、TNF-α、IL-6、IL-1、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低于美沙拉嗪组(P<0.05),CD^(3+)、CD^(4+)、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美沙拉嗪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556,P=0.456)。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疗效良好,能够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美沙拉嗪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康复新液、地衣芽孢杆菌及美沙拉嗪联合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IL-23、IL-17、氧自由基、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吴美玉 黄永德 +4 位作者 陈建兴 游海梅 林艺 郑媛媛 曾清芳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康复新液与地衣芽孢杆菌及美沙拉嗪联合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活动期U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加地衣芽孢杆菌治疗;观... 目的探究康复新液与地衣芽孢杆菌及美沙拉嗪联合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活动期U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加地衣芽孢杆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美沙拉嗪。观察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水平、肠道菌群。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23、白介素-17、过氧化脂质、一氧化氮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地衣芽孢杆菌及美沙拉嗪联合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康复新液 地衣芽孢杆菌 美沙拉嗪 白介素-23 白介素-17 肿瘤坏死因子-α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G4与嗜酸性食管炎关系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雅鋆 曾清芳 +1 位作者 陈玲红 黄永德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9期1033-1036,共4页
嗜酸性食管炎,即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抗原驱动的食管功能障碍和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反复食物嵌顿,常伴有哮喘、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1]。近年来,嗜酸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呈现在上... 嗜酸性食管炎,即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抗原驱动的食管功能障碍和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反复食物嵌顿,常伴有哮喘、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1]。近年来,嗜酸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呈现在上升趋势,也逐渐成为导致患者食团梗阻的常见原因。若早期未被识别和治疗,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导致食团反复梗阻、食管穿孔和狭窄形成[2-3]。尽管目前关于嗜酸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但多数研究证实,嗜酸性食管炎是与遗传、环境和宿主免疫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相互作用,并由辅助性T细胞2型(T helper type 2,Th_(2))细胞对食物和/或环境中的过敏原免疫反应介导引起疾病[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食管炎 病理生理学 免疫球蛋白 免疫学
下载PDF
胃癌患者营养风险与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媛 张汝秋 +3 位作者 陈艳萍 洪彩燕 金凤敏 李斌斌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2期4283-4287,4376,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1例,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分析患者有无营养风险,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胃癌患者营...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1例,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分析患者有无营养风险,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胃癌患者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经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前瞻性随访3、12个月,统计患者近期预后,分析胃癌患者NRS2002评分与SF-36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81例胃癌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3.0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657,95%CI:1.042-2.635)、疼痛分度Ⅲ~Ⅳ度(OR=4.515,95%CI:1.656-12.310)、消化道反应Ⅲ~Ⅳ度(OR=3.947,95%CI:1.599-9.743)是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营养补充(OR=0.899,95%CI:0.846-0.955)是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营养风险组情绪角色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总体健康、心理健康、躯体疼痛评分低于无营养风险组,NRS2002评分高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胃癌患者NRS2002评分与情绪角色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总体健康、心理健康、躯体疼痛评分呈负相关(P<0.05)。营养风险组随访3个月的生存率为95.35%,与无营养风险组的100%比较无差异(P>0.05)。营养风险组随访12个月的生存率为79.07%,低于无营养风险组的94.74%(P<0.05)。结论: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营养风险会影响生活质量和近期预后,临床需及时对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尽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营养风险 影响因素 生活质量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