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对心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吴述洪 程莉 +1 位作者 刘国安 章晓良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582-586,共5页
目的:对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在心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研究与探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40例心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予以研究,应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目的:对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在心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研究与探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40例心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予以研究,应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高位动静脉内瘘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成功率为100%,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8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量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的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只有1例出现通路感染;而对照组心力衰竭、通路感染及血管壁附壁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20.0%、25.0%及1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通畅率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4个月的随访后,对两组长期通畅率进行评价显示,观察组的长期通畅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中应用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因其有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及长期使用通畅率,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对心脏功能没有造成影响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自体内瘘手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 常规高位动静脉内瘘术 心功能不全尿毒症
下载PDF
C反应蛋白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吴述洪 陈聪永 +1 位作者 王晶 程莉 《当代医学》 2022年第12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炎症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通畅性的影响,分析C反应蛋白(CRP)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行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35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定期... 目的探讨炎症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通畅性的影响,分析C反应蛋白(CRP)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行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35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定期复查彩超。当患者因堵塞需矫正或替换瘘管时结束随访,按照是否发生堵塞分为观察组(n=199)与对照组(n=15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白细胞、胆固醇、尿酸、铁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甲状旁腺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CRP的血液透析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AVF堵塞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C反应蛋白 堵塞
下载PDF
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勇龙 马良贇 +1 位作者 廖泽飞 赖奕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4期115-116,共2页
目的:对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肺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取在2016年5月-2019年5月间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50例肺癌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被选取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为肺癌。采用抽签法的方式将所有被选... 目的:对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肺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取在2016年5月-2019年5月间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50例肺癌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被选取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为肺癌。采用抽签法的方式将所有被选取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低剂量胸部CT扫描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胸部数字化X线摄像检查方式进行临床诊断。本研究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评价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肺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被选取对象的诊断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验证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肺癌诊断准确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肺癌患者的诊断中效果较佳,能够对患者是否患有肺癌进行初步判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促进作用,临床应用于推广价值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胸部CT扫描 肺癌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隐源性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廖丽红 刘甲兴 傅懋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24期4588-4591,共4页
目的 分析隐源性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20年9月隐源性脑卒中病人378例,对病人进行Pmax和Pd测定。其中研究组为Pd≥40 ms和/或Pmax≥110 ms的病人,共168... 目的 分析隐源性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20年9月隐源性脑卒中病人378例,对病人进行Pmax和Pd测定。其中研究组为Pd≥40 ms和/或Pmax≥110 ms的病人,共168例;对照组为Pd<40 ms且Pmax<110 ms的病人,共21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2次48 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根据研究组中Pd≥40 ms合并Pmax≥110 ms病人是否同意进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及抗栓组,抗凝组采用华法林片或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抗栓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2年内脑卒中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共检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76例,检出率为45.2%;对照组共检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38例,检出率为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40 ms合并Pmax≥110 ms病人共7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为62.03%(49例),其中抗凝组19例,抗栓组30例,抗凝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栓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9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脑梗死7例。抗凝组脑卒中复发率低于抗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例,抗栓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两组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隐源性脑卒中病人进行Pmax及Pd测定,有助于筛查并发现可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的人群,及时给予药物干涉,进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源性脑卒中 阵发性心房颤动 P波最大时限 P波离散度 抗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