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视的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性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雪 吕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4-571,共8页
随着全球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近视已成为全球极其关注的健康问题。近视的发展已被证明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及其他因素有关。另外,近视后期发展的病理后果,包括近视性黄斑病变、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 随着全球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近视已成为全球极其关注的健康问题。近视的发展已被证明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及其他因素有关。另外,近视后期发展的病理后果,包括近视性黄斑病变、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后巩膜葡萄肿等,目前是不可逆性失明的常见原因。因此,有必要采取策略来降低近视的患病率和进展为高度近视的概率,虽然有一系列近视管理和控制策略可以治疗这种疾病,但很明显,了解延缓近视发作和减缓其进展的因素将是减缓其全球患病率迅速上升的关键。本文旨在总结近视的危险因素、并发症和预防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高度近视 病理性近视 预防性治疗
下载PDF
褪黑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鉴峰 杨凌齐 吕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8-662,共5页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在长期的高糖刺激下易引起氧化损伤、炎症、自噬受损,使得血-视网膜屏障遭到破坏,继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视网膜也可少量分泌。它除了具有抗氧化活性外,还具...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在长期的高糖刺激下易引起氧化损伤、炎症、自噬受损,使得血-视网膜屏障遭到破坏,继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视网膜也可少量分泌。它除了具有抗氧化活性外,还具有抗炎、抗癌、免疫调节、调节自噬和神经保护作用。褪黑素在控制血糖方面有着良好作用,能够减轻高糖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褪黑素通过调节内皮祖细胞的自噬和miRNA的表达,从而保护线粒体,减少神经元损伤,发挥抗炎和抗癌作用,影响新生血管。本综述总结了褪黑素在DR中的作用,并且阐明了褪黑素调控DR的相关因素,为DR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氧化应激 炎症 细胞自噬
下载PDF
二甲双胍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燕朱轩 吕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773,共6页
年龄相关性眼病是眼组织退行性病变所引发的一系列眼科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青光眼是四种最为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眼病。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些眼病的发病率也逐年... 年龄相关性眼病是眼组织退行性病变所引发的一系列眼科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青光眼是四种最为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眼病。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些眼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血糖药之一,经过60多年的临床实践,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近年来,二甲双胍在防治肿瘤、各系统疾病及年龄相关性疾病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涉及的抗氧化应激、抗炎、诱导自噬等作用机制也与年龄相关性眼病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研究现状及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年龄相关性眼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
下载PDF
骨髓来源细胞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吕洋 蒋华 +4 位作者 曹虹 曹娟 李静 刘占宏 李红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5期106-111,共6页
眼部新生血管常导致严重视力丧失[1-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除原位细胞,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BMCs)对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3]。BMCs参与眼部新生血管的机制非常复杂,通过多种因素刺激、多种细胞和因子参与... 眼部新生血管常导致严重视力丧失[1-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除原位细胞,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BMCs)对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3]。BMCs参与眼部新生血管的机制非常复杂,通过多种因素刺激、多种细胞和因子参与以及多条信号通路调控。本文总结已知BMCs在眼部新生血管,尤其是在角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脉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和主要机制,以及影响BMCs作用的风险因素,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形成 眼部 骨髓来源细胞 综述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悬浮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干眼相关参数的变化
5
作者 燕朱轩 燕振国 吕洋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8期579-583,共5页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悬浮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术后患者干眼相关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兰州华厦眼科医院行PC-PRL植入术并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的所有高度近视患者21例(39眼)。分别在术...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悬浮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术后患者干眼相关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兰州华厦眼科医院行PC-PRL植入术并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的所有高度近视患者21例(39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BUT)、泪河高度(TMH)、睑板腺缺失率(MG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I(SⅠt)等干眼相关检查。不同时间点之间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OSDI问卷评分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P=0.008),术后1周时较术前明显上升(t=-4.03,P<0.001),术后1、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F-BUT和NIA-BUT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5,P<0.001;F=33.48,P<0.001),NIF-BUT术后1周及1个月较术前明显下降(t=3.65,P=0.001;t=3.77,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459),NIA-BUT术后1周及1个月较术前明显下降(t=3.26,P=0.002;t=3.94,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372);TMH、MGL、SⅠt在术后各个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PRL术后早期受眼表泪膜的稳定性影响,并且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术后3个月时各项干眼相关参数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泪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