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军队血站实施血液采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红梅 蒋天伦 +4 位作者 陆华 刁荣华 喻荷莲 王世春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9-651,共3页
目的探讨军队血站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后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统计分析血站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献血者满意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报废率及血液报废原因构成比的结... 目的探讨军队血站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后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统计分析血站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献血者满意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报废率及血液报废原因构成比的结果,从而了解所取得的成效。结果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后献血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由质量控制前的96.03%提高到99.22%;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1%低于控制前0.77%;血液报废率3.23%低于质量控制前4.91%,但血液报废原因所占比分析,其乳糜血和转氨酶(ALT)导致的血液报废比例较以前偏高。结论血液采集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后能有效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液报废率,同时也能提高献血者对血站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成果显著。但因乳糜血和ALT导致的血液报废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则提示在实施质量控制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献血前的相关知识,以减少因献血者饮食、休息等因素导致的血液报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站 实施 血液采集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重庆地区输血医学现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树铭 夏代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7-1418,共2页
关键词 输血医学 重庆地区 输血传播疾病 输血不良反应 多学科交叉 采供血工作 新兴学科 科学技术
下载PDF
血站机采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娜丽 杨竹兰 +4 位作者 阮潜瑛 王世春 易中梅 李晨晨 范娅涵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 通过对我站机采室空气、物品表面、采血护士手及使用中消毒液中的细菌检测,了解机采室环境卫生现状,制定相应管理对策。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2015年3月~2018年10月... 目的 通过对我站机采室空气、物品表面、采血护士手及使用中消毒液中的细菌检测,了解机采室环境卫生现状,制定相应管理对策。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2015年3月~2018年10月每月对我站机采室空气、治疗车台面、采血护士手及使用中消毒液进行采样,送感染控制科进行细菌培养与检测,计算出每份样本的菌落数。结果 连续44个月,共收集空气样本352份,治疗车台面提取物44份、手卫生样本88份及使用中消毒液44份。经细菌培养检测结果显示:机采室空气、治疗车台面及使用中消毒液样本卫生合格率均为100%,采血护士手卫生合格率为95.5%。结论 本血站机采室空气、物品表面及使用中消毒液中细菌限度控制较好,但采血护士手卫生合格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卫生监测 管理对策 手卫生
下载PDF
血型血清学与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曾杰 黄朴 +4 位作者 肖瑞卿 戚超 杨民 陆华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孔板法检测4 126名献血者的ABO和Rh系统血型;用微柱凝胶法筛查意外抗体及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数据库。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 685名住院患者作常规ABO和Rh(D)... 目的初步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孔板法检测4 126名献血者的ABO和Rh系统血型;用微柱凝胶法筛查意外抗体及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数据库。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 685名住院患者作常规ABO和Rh(D)血型以及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配血以血型血清学和电子交叉配血2种方式进行;对9 996名住院患者以ABO和Rh(D)血型相容作血清学交叉配血,并对其中2 920人作电子交叉配血;同时对689名住院患者作ABO和Rh系统血型鉴定和意外抗体筛查,对意外抗体筛选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作电子和血清学交叉配血。结果初步建立了可应用于电子交叉配血的献血者数据库,对2 920名经ABO和Rh(D)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和657名经ABO和Rh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与4 113名献血者分别作了6 109次和1 227次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2种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试验配血时间分别为15和45 min。结论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是可行的,除了同样准确外,其最大的优势是比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交叉配血 ABO血型 RH血型 意外抗体筛查 血型血清学
下载PDF
全血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易中梅 王红苹 +5 位作者 李晨晨 王世春 王泽蓉 黎儒青 郭辉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评价室温新鲜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方法实验组为24例,新鲜全血(400 mL)置室温于<8 h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所得的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1为12例,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2为12... 目的评价室温新鲜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方法实验组为24例,新鲜全血(400 mL)置室温于<8 h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所得的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1为12例,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2为12例,新鲜冰冻单采血浆,血浆单采完毕分装为200 mL/袋并立即冰冻保存。3组血浆按常规制备冷沉淀,评价其质量:外观、凝血因子FⅧ及Fib的含量;血细胞残留量。结果 3组冷沉淀外观均正常;WBC含量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81.76±34.07)IU较低,Fib(202.63±48.58)mg及Plt(7.81±5.81)×109均较高。与对照组2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含量相当,Fib(202.63±48.58)mg较高、Plt(7.81±5.81)×109较低。结论全血来源的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冷沉淀的制备,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膜法 冷沉淀凝血因子 质量研究
下载PDF
3种不同运输方式对红细胞悬液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范娅涵 肖瑞卿 +4 位作者 李兵 蒋天伦 黎儒青 林武存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飞机、火车和汽车远距离运输对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随机从经飞机、火车、汽车运输的保存了约20d的红细胞悬液中各取10U,作为3个实验组;以未经运输的库存20d的红细胞悬液10U作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 目的探讨飞机、火车和汽车远距离运输对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随机从经飞机、火车、汽车运输的保存了约20d的红细胞悬液中各取10U,作为3个实验组;以未经运输的库存20d的红细胞悬液10U作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H、Na+、K+和Cl-的浓度,用三波长比色法测定FHb,用血气分析仪检测PO2,并测定红细胞无氧糖酵解率和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各组指标间的差异;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红细胞的形态。结果无氧糖酵解率,飞机、火车2运输组分别为(42.9±5.67)%和(42.2±3.1)%,明显低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4±5.9)%和(70.1±7.8)%];FHb在飞机和火车运输组中分别为(1.37±0.21)和(1.28±0.41)mg/ml,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0.37±0.05)和(0.31±0.03)mg/ml];LDH含量和Na+浓度,飞机、火车2运输组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飞机运输组PO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其红细胞渗透脆性也明显增加;火车运输组K+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Cl-浓度则各组均无明显变化。电镜下,飞机、火车2运输组的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边缘不整齐,并有聚集现象;汽车运输组的红细胞多数保持正常形态,少数红细胞呈球形或边缘不整齐;对照组红细胞形态正常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均匀混悬。结论血液运输方式明显影响血液质量,路况良好的汽车运输方式在一定情况下更优于飞机和火车运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质量 运输 长距离
下载PDF
白膜放置时间对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凤君 蒋秋容 +5 位作者 王泽蓉 王世春 张红 陈敏 贾睿平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评价全血当天分离的白膜(BC)在不同时间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的质量,为手工制备PC提供参考。方法将80袋400 mL全血于采集6 h内分离出BC,将5袋同血型BC由无菌接驳机对接合并成1袋(1个治疗量)后,再均分在3个血小板保存袋内,1袋即... 目的评价全血当天分离的白膜(BC)在不同时间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的质量,为手工制备PC提供参考。方法将80袋400 mL全血于采集6 h内分离出BC,将5袋同血型BC由无菌接驳机对接合并成1袋(1个治疗量)后,再均分在3个血小板保存袋内,1袋即刻(0 h组)轻离心分离制备PC,另2袋在22℃血小板保存箱分别振摇4 h(4 h组)和16 h(16 h组)后再分离PC。对所有标本留样进行血小板质量检测,包括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RBC混入量、WBC混入量、FHb含量。结果 3组PC制剂RBC混入量、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混入量:0 h(6.76±1.29)和4 h组变化不明显,16 h(3.78±0.45)组降低明显(P<0.05);FHb含量:随BC处理时间延长有增高趋势,16 h(65.62±11.11)与0 h(33.45±6.95)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BC放置时间延长对制备PC制剂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膜法 浓缩血小板 制备 血小板 质量
下载PDF
全血室温过夜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刁荣华 王泽蓉 +7 位作者 黄朴 夏代全 王世春 王甜甜 林放 黎儒青 郭辉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30-932,共3页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过夜后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PC)的质量。方法对12份400 ml新鲜全血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2份,采用白膜法制备PC,1份当天制备(对照组),1份室温过夜后制备(实验组),分析该2组所制PC剂的数量和功能。结果对PC质量体外...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过夜后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PC)的质量。方法对12份400 ml新鲜全血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2份,采用白膜法制备PC,1份当天制备(对照组),1份室温过夜后制备(实验组),分析该2组所制PC剂的数量和功能。结果对PC质量体外评估发现,2组Plt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均符合国家标准(≥2.0×1010个/U),对照组为(2.78±1.49)×1010个/U,实验组为(3.49±1.19)×1010个/U,实验组血小板数明显高出对照组20.3%。实验组CD62表达、乳酸产生、pH、PCO2和K+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O2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其他检测指标在2组间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血置室温过夜有望成为手工制备PC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室温过夜 质量分析
下载PDF
全血室温放置过夜对血浆制品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易中梅 王世春 +8 位作者 夏代全 黄扑 王泽荣 王甜甜 林放 刘凤君 黎儒青 郭辉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6-838,共3页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放置过夜制备的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方法选取12份自愿捐献的400ml新鲜全血放置室温,将每份全血(采集6<h,)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1)对照组:及时分离制备血浆(FP6);2)实验组:置室温(22~24℃)过夜后再制备血浆(FP...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放置过夜制备的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方法选取12份自愿捐献的400ml新鲜全血放置室温,将每份全血(采集6<h,)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1)对照组:及时分离制备血浆(FP6);2)实验组:置室温(22~24℃)过夜后再制备血浆(FP24);各取制备好的血浆5ml标本立即冻存于-30℃冰箱,于检测日行37℃解冻后进行体外质量评估:观察外观、检测主要不稳定凝血因子(FⅤ,FⅦ,FⅧ)及Fib,以及主要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浆生化指标Na+、K+偏高,Cl-、pH偏低,主要不稳定凝血因子中,仅FⅧ含量FP24(66.30±10.16)与FP6(77.98±11.60)比较,P<0.05,其他凝血因子均符合现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对FFP的要求。结论除FⅧ外,全血置室温过夜所制备FP24质量与常规FP6质量相当,可供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 血浆 质量分析
下载PDF
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期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世春 易中梅 +3 位作者 张强 刁荣华 王泽蓉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 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 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 2.66±0.27(P>0.05),保存5 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 d的GLU(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 d的p 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 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 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质量 临床输血
下载PDF
治疗用脐血干细胞的制备及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范娅涵 蒋天伦 +2 位作者 黎儒青 杨仕明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制备满足临床干细胞治疗需要的脐带血干细胞制剂,观察脐血干细胞局部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和股骨头坏死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进行脐带血的采集、分离和检测,制备脐带血干细胞制剂进行局部移植。选择进行局... 目的制备满足临床干细胞治疗需要的脐带血干细胞制剂,观察脐血干细胞局部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和股骨头坏死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进行脐带血的采集、分离和检测,制备脐带血干细胞制剂进行局部移植。选择进行局部移植干细胞制剂治疗的相关疾病患者共11例,其中肝硬化9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年龄30—65岁,平均51岁,男9例,女2例。结果制备的脐带血干细胞制剂有核细胞计数达(3.8±1.73)×109个,均达到治疗剂量,其中CD34+细胞比率为(1.93±0.54)%,CD105+细胞比率为(97.9±4.0)%。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白蛋白水平逐步升高,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好转。结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可为临床多种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干细胞 肝硬化 股骨头缺血
下载PDF
新鲜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中血型抗体效价及血浆蛋白的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瑞卿 王泽蓉 +4 位作者 王世春 刁荣华 易中梅 何梓萱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分析新鲜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中血型抗体效价及部分血浆蛋白的含量。方法随机抽检新鲜血浆161例(A型53例,B型52例,O型56例)和去冷沉淀血浆93例(A型25例,B型29例,O型39例),检测抗-A、抗-B效价和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新鲜血浆组:A... 目的分析新鲜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中血型抗体效价及部分血浆蛋白的含量。方法随机抽检新鲜血浆161例(A型53例,B型52例,O型56例)和去冷沉淀血浆93例(A型25例,B型29例,O型39例),检测抗-A、抗-B效价和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新鲜血浆组:A型抗-B效价4.55±1.14,B型抗-A效价3.81±1.22,O型抗-A效价4.74±1.04,O型抗-B效价4.61±1.08;去冷沉淀血浆组抗体效价分别依次为5.64±1.47、5.28±1.33,6.08±1.24和5.41±1.29;新鲜血浆抗体效价均明显低于去冷沉淀血浆组(P<0.01);新鲜血浆组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去冷沉淀血浆组(P<0.01)。结论冷沉淀制备对血型抗体效价与蛋白含量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液体血浆 去冷沉淀血浆 血型抗体效价 血浆蛋白
下载PDF
六联采血袋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泽蓉 刁荣华 +6 位作者 王世春 陈艺心 刘凤君 易中梅 李晨晨 王红苹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比较2种采血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分别用四联采血袋和六联采血袋各采集400 mL全血30袋,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评价血小板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六联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容积为(37.97±5.70)mL/2 U、Plt计数... 目的比较2种采血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分别用四联采血袋和六联采血袋各采集400 mL全血30袋,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评价血小板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六联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容积为(37.97±5.70)mL/2 U、Plt计数为(8.06±1.41)×1010个/2 U、RBC混入量为(2.64±0.83)×109个/2U,其他多项生化指标均较四联袋略好;四联袋所制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体积为(45.60±4.32)mL/2 U,Plt计数为(5.63±2.04)×1010个/2 U,RBC混入量为(4.73±2.37)×109个/2 U,2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联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现有四联袋分离系统,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血袋 浓缩血小板 质量分析 白膜法
下载PDF
全血放置4℃制备24h冰冻血浆的质量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甜甜 王世春 +7 位作者 夏代全 黄扑 王泽荣 林放 刘凤君 黎儒青 郭辉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及其制备程序。方法 24份(400ml/份)全血于采后<6h用无菌接驳机一分为二:1份6h内过滤去除白细胞(简称滤白),在其中设对照组[12份滤白后立即制备血浆(FFP)]、实验组1[12份滤白后置4℃过夜(18~24h)后制... 目的探讨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及其制备程序。方法 24份(400ml/份)全血于采后<6h用无菌接驳机一分为二:1份6h内过滤去除白细胞(简称滤白),在其中设对照组[12份滤白后立即制备血浆(FFP)]、实验组1[12份滤白后置4℃过夜(18~24h)后制备血浆(Ⅰ-FP24)];另1份作为实验组2,置4℃过夜后滤白并立即制备血浆(Ⅱ-FP24)。所有血浆分别制备好后立即保存至-30℃冰箱,并于采血后d337℃解冻后做体外质量评估:观察外观、检测FⅤ、FⅦ、FⅧ及Fib,以及主要生化指标含量。结果对照组FFPFib、FⅤ、FⅦ及FⅧ依次为(2.08±0.16)g/L、(86.57±18.73)%、(91.71±25.53)%和(97.65±25.99)%,与之相比,实验组1依次下降22.6%、29.38%、32.89%和40.71%,实验组2相应下降1.9%、-2.09%、14.91%和32.86%。实验组2与对照组的FⅧ分别为(65.56±13.93)%和(97.65±25.99)%(P<0.05),实验组2与实验组1的FⅤ分别为(88.38±15.97)%和(61.14±13.76)%(P<0.05);实验组2的K+、LDH、FHb分别为(4.33±0.28)mmol/L、(145.70±26.00)mmol/L和(129.96±34.33)mg/L,较对照组和实验组1明显增高(P<0.05)。结论全血采后<6h滤白并置4℃过夜再制备的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损失较多;全血采后置4℃过夜(18~24h)后滤白并随后制备的冰冻血浆,则能很大程度地保持凝血因子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h冰冻血浆 冰冻血浆制备 全血放置4℃ 过夜 血浆质量 凝血因子
下载PDF
关于红细胞ABO血型鉴定规范化的思考及建议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树铭 张循善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1-433,共3页
关键词 红细胞 ABO血型 血型鉴定 规范化
下载PDF
血小板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黎儒青 王甜甜 +1 位作者 叶延瑶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对43名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采用血小板去除术1—4次后,立即给予羟基脲和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结果血小板去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 目的探讨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对43名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采用血小板去除术1—4次后,立即给予羟基脲和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结果血小板去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再经羟基脲、a-干扰素等药物联合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a-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去除术 羟基脲 A-干扰素
下载PDF
军医大学本科生无偿献血认知现状调查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黎儒青 黄姗 +4 位作者 许聃 刘凤君 周露 陆华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2-503,共2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军医大学本科生无偿献血认知状况,为军校学员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提供策略。方法以第三军医大学(878名)2011级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无偿献血环节及军医大学本科生特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结果 65.72%(577/878)... 目的了解和掌握军医大学本科生无偿献血认知状况,为军校学员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提供策略。方法以第三军医大学(878名)2011级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无偿献血环节及军医大学本科生特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结果 65.72%(577/878)的军医大学本科生参加无偿献血的目的和动机是"无私奉献",70.16%(616/878)的学生认为无偿献血最能体现奉献精神;44.42%(390/878)的学生不知道有《献血法》,67.54%(593/878)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固定献血者,35.99%(316/878)的学生还不是无偿献血志愿者,51.37%(451/878)的在校学生想成为固定献血者;69.93%(614/878)的学生是通过广告宣传知晓无偿献血的;94.76%(832/878)学生认为军人献血应该有组织地实施。结论军医大学在校本科生热心无偿献血活动,军校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可凝聚人心并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但目前在军医大学中仍有部分学生对相关法规、制度知之甚少,说明今后还要加强在军队院校中的无偿献血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认知 现状调查 宣传 招募 献血动机 军医大学 校园文化
下载PDF
白细胞滤除对全血的质量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甜甜 王世春 +4 位作者 王泽蓉 刁荣华 易中梅 李晨晨 赵树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3期1690-1692,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前后的全血在不同保存时间内的质量影响。方法取400mL全血45例,分为3组,第1组未过滤去白(对照组),第2组6h内过滤去白(实验1组),第3组24h内过滤去白(实验2组),随后将每组全血用无菌接驳机分成4份,并存放在(4±2)...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前后的全血在不同保存时间内的质量影响。方法取400mL全血45例,分为3组,第1组未过滤去白(对照组),第2组6h内过滤去白(实验1组),第3组24h内过滤去白(实验2组),随后将每组全血用无菌接驳机分成4份,并存放在(4±2)℃冰箱,在保存第1、7、14、21天各取一份进行体外质量评估,检测血细胞计数及生化指标含量。结果三组全血随着保存天数的延长,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氢离子浓度(pH)、刚性指数的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浆葡萄糖(GLU)、Na+随着保存天数的延长而显著下降,氧分压(PO2)、乳酸(Lac)、游离血红蛋白(FHb)、K+随着保存天数的延长则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质量也随之下降,全血应当尽早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滤除 全血保存 质量研究
下载PDF
不同类型血小板制剂的临床输注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建君 宋娜丽 +6 位作者 向仁雪 陈敏 陈寒梅 李晨晨 吴春曦 李念恬 赵树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9期2660-2662,共3页
目的对不同来源及血型的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供受者间不同ABO血型的血小板输注安全性。方法对2009~2013年西南医院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血后不良反应观察。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单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以及冰冻血... 目的对不同来源及血型的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供受者间不同ABO血型的血小板输注安全性。方法对2009~2013年西南医院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血后不良反应观察。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单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以及冰冻血小板。通常血小板按照ABO同型输血原则进行发放,特殊紧急时采用ABO次侧不相合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结果 5年间单采、手工及冰冻血小板共分别发放8 720.8、793、936U;ABO血型同型输注方式为10 440.8U(99.92%),不相合输注方式为9U。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共7例,分别是发热4例和过敏反应3例。血液疾病患者使用血小板占82.87%,93.26%为单采血小板。结论单采、手工及冰冻血小板均可在临床输注,以ABO同型血小板输注为主,紧急情况时采用ABO次侧不相合输注也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血小板 输血
下载PDF
改良血小板添加液低温(10℃)保存血小板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昕 史蓉华 +3 位作者 李静 黎儒青 蒋天伦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6-649,共4页
目的对添加海藻糖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血浆冷藏的血小板进行动物体内输注效果评价。方法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浓缩血小板分3组保存。血浆常温组:添加100%血浆,22℃保存;添加液低温组:添加70%PAS-ⅢM/30%血浆,10... 目的对添加海藻糖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血浆冷藏的血小板进行动物体内输注效果评价。方法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浓缩血小板分3组保存。血浆常温组:添加100%血浆,22℃保存;添加液低温组:添加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冰冻保存组:添加100%血浆,-85℃保存。以新鲜血小板为对照,常温血浆保存组在d 3,添加液低温保存组在d 3、7、9,冰冻保存组在d 20复苏后分别检测血小板缺乏兔模型的血小板24 h回收率和生存率。结果除保存9 d的添加液低温组血小板存活率明显低于新鲜血小板存活率(P<0.05)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以及新鲜血小板的24 h回收率和存活率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保存组血小板24 h回收率和存活率均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改良的PAS-ⅢM能够替代血浆在低温条件下用于血小板的保存,能维持血小板的体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PAS 低温保存 海藻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