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永山 张志杰 +5 位作者 付伟 张振明 董跃华 王大伟 杨燕君 姜伟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6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20例资料,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其学习曲线...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6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20例资料,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其学习曲线,并对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组数及个数、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CUSUM学习曲线最佳拟合方程为y=-9.225+2.833x-0.01932x2-0.00003698x3,拟合优度R2=0.9475,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62例以后斜率变为负,以此为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2个阶段,A阶段为学习提高阶段(n=62),B阶段为熟练掌握阶段(n=58)。B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胸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A阶段(P<0.05),2个阶段淋巴结清扫组数、个数以及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地市级三甲医院条件下,开展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学习曲线为62例,时间跨度2年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单操作孔 电视胸腔镜手术 肺叶切除术 学习曲线 CUSUM分析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经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并发持续咳嗽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高永山 张志杰 +5 位作者 付伟 张振明 董跃华 王大伟 杨燕君 姜伟华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单操作孔胸腔镜(SUP-VATS)肺段切除术后并发持续咳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SUP-VATS肺段切除术的NSCLC患者128例,根据其术后3个月是否仍存在持续咳嗽分为咳嗽组46例和无咳嗽组82例。比较两组性别、...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单操作孔胸腔镜(SUP-VATS)肺段切除术后并发持续咳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SUP-VATS肺段切除术的NSCLC患者128例,根据其术后3个月是否仍存在持续咳嗽分为咳嗽组46例和无咳嗽组8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肿瘤位置、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纵隔淋巴结切除方式、气管树周围淋巴结切除情况、肺段切除类型(单肺段切除、联合肺段切除)、术中出血量及麻醉时间,对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咳嗽组BMI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切除气管树周围淋巴结、联合肺段切除、麻醉时间≥176 min的比例均高于无咳嗽组,存在吸烟史的比例低于无咳嗽组(P均<0.05),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肿瘤位置、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纵隔淋巴结切除方式、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时间≥176 min(OR=1.021,95%CI:1.008~1.034,P=0.002)及联合肺段切除(OR=3.819,95%CI:1.552~9.401,P=0.004)是NSCLC患者SUP-VATS肺段切除术后持续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存在吸烟史是其保护性因素(OR=0.390,95%CI:0.185~0.820,P=0.013)。结论麻醉时间≥176 min及联合肺段切除是NSCLC患者SUP-VATS肺段切除术后持续咳嗽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存在吸烟史是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非小细胞肺癌 单操作孔 胸腔镜 肺段切除 麻醉时间 吸烟史
下载PDF
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外周血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永山 张志杰 +5 位作者 付伟 张振明 董跃华 王大伟 杨燕君 姜伟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30-1336,共7页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P-VATS)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以及分析术后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P-VATS)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以及分析术后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SP-VATS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肺段组(n=126),男79例、女47例,年龄(63.4±6.2)岁;肺叶组(n=130),男91例、女39例,年龄(62.9±5.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前1d(T_(0))、术后1d(T_(1))、术后3 d(T_(2))、术后7 d(T_(3))及术后1个月(T_(4))]外周血中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免疫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术后变化量。按照术后随访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的术后变化量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术前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_(1)~T_(3)时刻,肺段组炎性因子术后变化量少于肺叶组,T_(1)~T_(4)时刻,肺段组免疫细胞术后变化量少于肺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复发组患者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多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转移复发有关(P均<0.05)。结论SP-VATS肺段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抑制方面均能起到正性作用,且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因子 免疫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单操作孔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