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国家形象定位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何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国家形象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公共研究的一个交叉性领域,其所需要的学科基础极为丰富。上个世纪90代中期,中国传媒大学设立“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的硕士专业方向后,就一直保持着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于1998年展... 国家形象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公共研究的一个交叉性领域,其所需要的学科基础极为丰富。上个世纪90代中期,中国传媒大学设立“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的硕士专业方向后,就一直保持着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于1998年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2002年,刘继南教授等著述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出版,这成为本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将“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设立为“211工程”建设重点课题。本专题是该研究部分成果,文章在一定意义上展现了目前国内国家形象研究的一些前沿思路。本刊特推出本专题,以飨读者。本课题组负责人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授刘继南,参加者有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何辉以及郝士恒、马鑫、张乐、唐爱慧、夏炎、郑卓君、马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众传媒 国家形象 定位分析 形象研究 国际传播 新闻传播学
下载PDF
受众与媒体视角下的手机出版
2
作者 杜国清 邵华冬 王叶 《现代出版》 CSSCI 2011年第3期35-38,共4页
作为数字出版的新形态,手机出版近年发展迅速,这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理性看待手机出版,抓住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契合点,从受众需求和手机媒体特征的视角出发,更好地挖掘手机出版价值点,是传统出版业未来发展手机出版... 作为数字出版的新形态,手机出版近年发展迅速,这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理性看待手机出版,抓住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契合点,从受众需求和手机媒体特征的视角出发,更好地挖掘手机出版价值点,是传统出版业未来发展手机出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出版 受众需求 媒体特征 新价值
下载PDF
农业生产中的广告应用现状及建议
3
作者 陈诚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8期8-9,21,共3页
研究了广告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传播方式、应用价值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生产中广告推广应用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应用广告基本建设纳入民生工程范畴,媒体要发挥中坚作用,把强化广告传播能力和效果建设作为服... 研究了广告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传播方式、应用价值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生产中广告推广应用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应用广告基本建设纳入民生工程范畴,媒体要发挥中坚作用,把强化广告传播能力和效果建设作为服务目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 农村 生产 价值 建议
下载PDF
孟德斯鸠著作中的中国形象(下)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辉 《国际公关》 2014年第5期88-90,共3页
关于中国人在论述法与民族的普遍精神、习俗和风尚赖以形成之原则的关系时,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性格给出了评判,认为中国人极不可信任。孟德斯鸠认为,"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美德与邪恶的混合,善与恶的品质的混合"2,"中国人由于生活极不... 关于中国人在论述法与民族的普遍精神、习俗和风尚赖以形成之原则的关系时,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性格给出了评判,认为中国人极不可信任。孟德斯鸠认为,"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美德与邪恶的混合,善与恶的品质的混合"2,"中国人由于生活极不安定,因而具有惊人的活动能量和异乎寻常的获利欲望,致使任何经商国家都无法信任他们",3中国人的诚信缺失,使中国只能与日本通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斯鸠 中国形象 著作 中国人 人的活动 诚信缺失 善与恶 民族
原文传递
伏尔泰《风俗论》中的中国(上)
5
作者 何辉 《国际公关》 2014年第6期88-90,共3页
《风俗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伏尔泰从1740年开始撰写,1756年在日内瓦出版。1765年伏尔泰发表了《历史哲学》,后把它作为《风俗论》的导论。2伏尔泰《风俗论》的出版比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稍晚... 《风俗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伏尔泰从1740年开始撰写,1756年在日内瓦出版。1765年伏尔泰发表了《历史哲学》,后把它作为《风俗论》的导论。2伏尔泰《风俗论》的出版比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稍晚,与后者相类似的是,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也对中国有不少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启蒙思想家 《论法的精神》 历史哲学 鞑靼人 百科全书式 耶稣会士 拔都汗 克烈部 耶稣会传教士 术赤
原文传递
孟德斯鸠著作中的中国形象(上)
6
作者 何辉 《国际公关》 2014年第4期90-91,共2页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他那部影响深远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之中。孟德斯鸠(Montesquieu)生于1689年,卒于1755年。1716年,孟德斯鸠开始担任波尔多高等法院庭长,1728年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外,他也是普鲁士王家科学与...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他那部影响深远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之中。孟德斯鸠(Montesquieu)生于1689年,卒于1755年。1716年,孟德斯鸠开始担任波尔多高等法院庭长,1728年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外,他也是普鲁士王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伦敦王家学会会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西学院 《论法的精神》 学会会员 高等法院 王家 波尔多 中华帝国全志 耶稣会士 波斯人信札 政治自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