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8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传播学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振虎 赵甜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27,共5页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高等教育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成为实现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作为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建设也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高等教育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成为实现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作为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建设也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不断探索新闻传播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从价值引领、传承创新和技术赋权等方面切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课程思政建设,注重以学生为本、以融合传播为纲、以项目实践为路径的课程体系创新发展,开创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理论的教学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新文科 课程体系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学实践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冷爽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204-212,共9页
文章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探讨在新时代如何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笔者认为,要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理论研究、搭建课程体系、打造实践平台、拓展教育载体构建马克思主义... 文章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探讨在新时代如何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笔者认为,要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理论研究、搭建课程体系、打造实践平台、拓展教育载体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格局,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教育实践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基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教育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曾祥敏 汤璇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国际传播的战略需求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基于对实践的考察,认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魂、以海外实践及高水平教育资源开拓国际视野、以融媒体创新实...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国际传播的战略需求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基于对实践的考察,认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魂、以海外实践及高水平教育资源开拓国际视野、以融媒体创新实践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路径与规律。本文认为,全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当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将学科建设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把教育教学与国际需求相结合,才能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新闻传播 全媒体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从“知识共同体”到“情感共同体”:“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留学生项目”的教育理念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丰瑞 李昊隆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新闻传播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故事的“中介”和意见领袖,其特殊的角色意味着他们的认知和经验将以“扩音”的效果影响到更多国别区域的受众。以他们为对象开展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教学活动,既体现着跨文化传播的知识转译,又蕴含着人际... 新闻传播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故事的“中介”和意见领袖,其特殊的角色意味着他们的认知和经验将以“扩音”的效果影响到更多国别区域的受众。以他们为对象开展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教学活动,既体现着跨文化传播的知识转译,又蕴含着人际传播的情感要素,同时也可被视为一种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实践。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留学生项目”的办学经验为案例,探寻来华留学生培养的路径选择与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教育 新闻与传播 共同体
下载PDF
无障碍电影对实现视障人群“观赏权”之作用探析——以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实践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龙 赵希婧 戎晨珊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第4期-,共22页
"光明影院"作为中国新型的无障碍传播实践项目,通过口述影像的方式帮助视障人群获得观看电影的满足感,并在客观上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采用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探讨口述影像是如何帮助视障人群获得与普通人... "光明影院"作为中国新型的无障碍传播实践项目,通过口述影像的方式帮助视障人群获得观看电影的满足感,并在客观上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采用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探讨口述影像是如何帮助视障人群获得与普通人一样的电影视听体验,并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障碍传播 口述影像 社会化
下载PDF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与平台创新——基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6
作者 赵希婧 张晓明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第3期165-172,共8页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顺应全球化传播现实,通过立足国家战略的教育机制创新、跨学科优势...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顺应全球化传播现实,通过立足国家战略的教育机制创新、跨学科优势互补的教育路径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创新,积极打造坚守国家立场、传承民族情怀、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全球传播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构建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了一套辐射全国高校协同创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 创新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电视事业的演进路径和三大创新动力 被引量:7
7
作者 曾祥敏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共9页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可被视为分化—融合—分化媒介发展螺旋的一个片段,作为被互联网拉出黄金时代的传统媒介,其转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分析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此...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可被视为分化—融合—分化媒介发展螺旋的一个片段,作为被互联网拉出黄金时代的传统媒介,其转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分析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此,文章聚焦近年来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从电视媒体的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电视事业建设适屏融合、视频创新、视听中国三大创新动力源,可谓正当其时。具体而言,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下,电视媒体转型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审慎处理好变量、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用系统思维把握三大转型创新:适屏创优变量,转传统劣势为新时期优势;视频创新存量,强化视听传播专业优势;视听创造增量,激发国际传播效能,全面布局视听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电视事业 视听传播 全媒体传播体系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视野下广播电视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涂凌波 边歌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1期19-37,共19页
在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目标下,厘清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的既有知识架构,回顾学科、学术和话语建设的历史经验,考察知识体系探索过程十分必要。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学知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近百年来广播和电视实践的... 在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目标下,厘清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的既有知识架构,回顾学科、学术和话语建设的历史经验,考察知识体系探索过程十分必要。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学知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近百年来广播和电视实践的开展及其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知识体系探索上呈现学术化、学科化、体系化的路径,但也一直面临着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争论。在数字媒介发展和视听传播生态下,广播电视学正在经历视听传播的全面转型,传统的视听传播规律和基础知识体系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新型的视听传播知识(概念、理论、实践)正在逐步生成,将对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厘清广播电视及视听传播的知识定位、贡献、原则、要求和创新路径,是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广播电视学 视听传播
下载PDF
新时代、新文科、新动能: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高质量发展——2023年新闻传播学院长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明睿 翟一凡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4期67-79,共13页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暨南大学出版社协办的2023年新闻传播学院长论坛于2023年5月13日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近300所高等学校...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暨南大学出版社协办的2023年新闻传播学院长论坛于2023年5月13日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近300所高等学校新闻院系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围绕“专业课程思政与‘马新观’教育”“国际传播话语提升与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数字变革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创新与技术赋能”等议题展开讨论,从理论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角度出发,共同探索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院长 论坛
下载PDF
蹲点报道:从“走基层”到“在基层”——全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实践的转型与行动逻辑
10
作者 曾祥敏 高瑶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蹲点报道是新时期中国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记者深入基层,通过长期驻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报道。中国本土的在场理论强调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考察,将其转移到新闻实践的语境中,“在场”强调了记者“蹲”在基层的重要性。... 蹲点报道是新时期中国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记者深入基层,通过长期驻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报道。中国本土的在场理论强调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考察,将其转移到新闻实践的语境中,“在场”强调了记者“蹲”在基层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对12位蹲点记者的半结构访谈与分析,提出了全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实践的转型与行动逻辑,并展望了未来扎根、联合、出海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蹲点报道 调查研究 新闻实践 媒体融合 基层治理 讲好中国故事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基于文化类视听节目的示例与逻辑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俊 翁旭东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极新”与“极旧”的接合是当下中国文化类视听节目创作、传播、接受中的一大突出现象,以优秀传统文化或艺术为主题的文化类视听节目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受到追捧与热议。这表明,当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的探索找到了合适的... “极新”与“极旧”的接合是当下中国文化类视听节目创作、传播、接受中的一大突出现象,以优秀传统文化或艺术为主题的文化类视听节目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受到追捧与热议。这表明,当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的探索找到了合适的方向与路径。近年来,涌现的代表性节目与焦点现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逻辑主要包括五个面向:当代化提炼、奇观化视听、网感化表达、情感化撩拨和互构化价值,其共同型构了传统文化视听结构创造性表现的有序性,实现对受众媒介使用与审美认知的适配,形成对包括年轻群体在内的当代人的文化选择与价值认同的有效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艺术 传统文化 当代化叙事 视听节目 网络视听
下载PDF
面向高等新闻教育的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角色建构研究——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新闻职业话语为基础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佳丽 郑石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中国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始终带有务实和实务取向。2020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直接指导下,作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创新之举和重要抓手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发起建设并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是“部校共建新闻... 中国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始终带有务实和实务取向。2020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直接指导下,作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创新之举和重要抓手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发起建设并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是“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推进开展十周年,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135位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元新闻话语与社会角色理论,探索面向高等新闻教育的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建构。研究发现,职业话语叙事阐释了典范传统与时代语境下当代新闻人承载的角色期望。同时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在组织、公民、家庭多重角色扮演中,呈现了理想化与现实性并存的认知张力。基于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现实,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致力于开展对新闻边界和新闻权威的共同维护。多维的角色建构剖析有利于破除新闻实践与学术知识系统间的认知壁垒,将新闻理想注入青年一代的认知系统中,同时为辅助理解新闻教育实践提供了思考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新闻教育 元新闻话语 新闻职业话语 角色 新闻工作者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13
作者 高晓虹 涂凌波 李泓江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共5页
建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观照。中国出版业的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出版业在技术方面的不断探索,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无论是文化强国建设、... 建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观照。中国出版业的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出版业在技术方面的不断探索,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无论是文化强国建设、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还是出版学科建设,建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都十分紧迫和必要。要把握好建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立场与方法,逐步建构起兼具中国特色、世界意义、人文价值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学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出版业 文化强国
下载PDF
来华留学生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适应研究
14
作者 杨凤娇 蒋欣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0,共11页
随着中外交流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往来频繁,文化适应成为来华留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如今多元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拥有了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力,还能以社交平台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呈现出新媒体时代文化适应的新特点。从整体媒介环境出发... 随着中外交流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往来频繁,文化适应成为来华留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如今多元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拥有了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力,还能以社交平台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呈现出新媒体时代文化适应的新特点。从整体媒介环境出发,探究来华留学生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并基于新的发现拓展补充传播与适应的双向过程。社交媒体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均有积极影响,但由于留学生自我定位、语言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侧重点不同,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社交媒体并非全然只有积极影响,来华留学生在使用中国社交媒体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数字鸿沟与社交媒体倦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社交媒体 文化适应
下载PDF
中国新闻史研究路径创新:基于对象、视域与叙事的考察
15
作者 李泓江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2-119,共18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走向展开了自觉性、有组织的学术讨论。这些讨论对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仍有必要从历史知识建构的基本维度,亦即研究对象、观看位置以及叙事方式等层面来审... 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走向展开了自觉性、有组织的学术讨论。这些讨论对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仍有必要从历史知识建构的基本维度,亦即研究对象、观看位置以及叙事方式等层面来审视这些讨论,并由此延伸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更为完整、更加多元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版图:其一,在研究对象层面,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新闻史,将新闻理解为与人之存在有着内在牵连的交往实践,不仅从新闻事业与新闻生产层面研究新闻史,而且从生活、交往等更为根本性的层面研究新闻史,从而克服新闻史研究的结构失衡与对象偏重。其二,在观看位置层面,以更为灵活化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的视点与视距开展新闻史研究,尤其应当从客观、切近史料的观看方式中抽离出来,尝试基于亲在性的观看角色探索新闻史研究的现象学路径,以及基于广角式的观看视域探索新闻史研究的“大历史”进路。其三,在叙事方式层面,尝试摆脱线性叙事的传统新闻史叙事方式,引入非线性叙事逻辑以及结构性、机制性叙事逻辑,实现新闻史叙事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中国新闻史研究在叙事层面的面相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史研究 完整新闻史 现象学新闻史 大历史 历史叙事
下载PDF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策略
16
作者 杨正果果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对外宣传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要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影视对外传播的实践在此思想的引领下取得了重要成绩,在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破解对外传播中“故... “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对外宣传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要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影视对外传播的实践在此思想的引领下取得了重要成绩,在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破解对外传播中“故事内容同质化、文化圈层错位、传播效果不佳”等困境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对外传播实践启示,应该通过“推动内容创新,打造精品故事;改变故事语态,寻求契合共性;实现多元渠道,构建立体传播”等路径和方式,更好实现国际传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新时代 影视作品 路径和方式
下载PDF
中国网络纪录片的现代性创新与主体性建构
17
作者 何苏六 成亚生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91-102,共12页
现代性发展语境下,中国网络纪录片植根于数字化趋势,进行科技化题材发掘、互动化类型探索及移动化传播手段更迭;布局“泛纪实”生态,秉持创新思维观,融入多种叙事元素、艺术样态及产业资源,形成泛内容、泛形态、泛产业的新格局;聚焦“... 现代性发展语境下,中国网络纪录片植根于数字化趋势,进行科技化题材发掘、互动化类型探索及移动化传播手段更迭;布局“泛纪实”生态,秉持创新思维观,融入多种叙事元素、艺术样态及产业资源,形成泛内容、泛形态、泛产业的新格局;聚焦“网生代”主体,建构以年轻化为皮肤、骨架、灵魂的三级发展机制,赋予年轻用户制播参与权,形塑“网生美学”范式,打造以平民为对象的叙事观、以网感为指标的创作观、以技术为手段的视听观及以交互为趋势的发展观。同时,网络纪录片也呈现出爆款题材扎堆、形式重于内容、真实内核动摇等弊病,蚕食纪录片的本体属性与价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纪录片 现代性 主体性 年轻化 网生美学
下载PDF
“他者叙事”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对话关系的重构与发展——以竹内亮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例
18
作者 龚小雯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10期98-102,共5页
本文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以日籍在华导演竹内亮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例,探究近年来“他者叙事”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如何重构创作者、观众和被摄者三元主体间的对话关系,认为在传播效果上,对内丰富了中国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满足了国内受众... 本文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以日籍在华导演竹内亮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例,探究近年来“他者叙事”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如何重构创作者、观众和被摄者三元主体间的对话关系,认为在传播效果上,对内丰富了中国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满足了国内受众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质量不断提升的需求,实现了共情传播;对外在与“自我叙述”式纪录片的互动中建立起中国形象的意义交集。这既有助于传播中国形象,也对“他者叙事”型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起到反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他者叙事” 对话关系 竹内亮
下载PDF
国家、市场、人民:主体协同与中国纪录片的功能拓展
19
作者 韩飞 《现代视听》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文明大生态、传媒小生态、技术新生态叠加变革,让作为“国家相册”和“时代镜鉴”的纪录片面临角色身份与功能的再体认。中国纪录片具有与国家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历史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力量对纪录片的支持以功能性承载为诉求,... 文明大生态、传媒小生态、技术新生态叠加变革,让作为“国家相册”和“时代镜鉴”的纪录片面临角色身份与功能的再体认。中国纪录片具有与国家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历史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力量对纪录片的支持以功能性承载为诉求,决定了主流纪录片的发展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依循;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大纪录片产业”建构助推纪录片的多元价值释放;“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高质量发展全程,决定了中国纪录片的功能实现要坚守人民立场。中国纪录片应积极适应当前的生态叠变环境,在国家、市场、人民的协同框架下,重新锚定自身的角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纪录片 纪录片产业 角色功能 角色身份 多元价值 市场主体 主体协同 功能拓展
下载PDF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智锋 汪文斌 郑世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共7页
2004年1月13日,时任本刊副主编的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在北京凤凰会馆做了一次长篇对话,这就是刊发于2004年第1期的《会诊中国电视》,这篇对话引发了业界与学界关于中国电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与争鸣。整整... 2004年1月13日,时任本刊副主编的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在北京凤凰会馆做了一次长篇对话,这就是刊发于2004年第1期的《会诊中国电视》,这篇对话引发了业界与学界关于中国电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与争鸣。整整一年后的2005年1月13日,本刊主编胡智锋教授与原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汪文斌先生再次对话,对刚刚过去的2004年以“关键词”的方式就中国电视的若干“问题”与“主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期特别推出,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及业界、学界的同仁就此继续展开讨论与争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 中国电视 关键词 广电事业 媒介活动 付费电视 传媒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