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实践
被引量:
1
1
作者
学诚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的自然灾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加到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也在过去20年内...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的自然灾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加到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也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据科学家研究,其中许多灾难的发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与人类的活动有关,特别是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全球变暖有重要关联。此外,生物多样性、白色污染、水资源保护、核废料问题、农药污染、森林减少等各方面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严峻。可以说,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理念
实践
佛教
自然灾难
自然灾害
生物多样性
水资源保护
80年代
原文传递
充分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
作者
学诚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3-24,共2页
佛教提倡行菩萨道,造就十善社会,最终成就圆满的佛国净土。这与我们国家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相符的旨趣。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人类的痛苦,引导众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解脱...
佛教提倡行菩萨道,造就十善社会,最终成就圆满的佛国净土。这与我们国家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相符的旨趣。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人类的痛苦,引导众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解脱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给人民以和平、安乐、幸福和智慧。佛教传人我国,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和谐社会
中国
传统文化
宗教信仰
服务模式
原文传递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
3
作者
学诚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28,共4页
三百年来,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果被用来改造自然界,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一定真正懂得科学是什么,但科学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人们对之越来越信赖,这种信赖也反过...
三百年来,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果被用来改造自然界,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一定真正懂得科学是什么,但科学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人们对之越来越信赖,这种信赖也反过来加速了科学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人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观
佛教徒
物质生活
自然界
原文传递
佛教的和平观
4
作者
学诚
《福建宗教》
2002年第6期15-17,共3页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着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观
佛教
对立统一
因果
佛陀
法则
事物
消亡
时间
必然
空寂
人生
原文传递
宗教——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精神资源
5
作者
学诚
《中国政协》
2006年第8期16-17,共2页
如果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思考和谐社会,会清晰地领会和谐社会也是宗教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如果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观察宗教,也会清楚地发现宗教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因此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让社会因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
如果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思考和谐社会,会清晰地领会和谐社会也是宗教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如果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观察宗教,也会清楚地发现宗教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因此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让社会因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让宗教因社会的和谐而更加圣洁、祥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理想
精神资源
和谐
宗教
原文传递
题名
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实践
被引量:
1
1
作者
学诚
机构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出处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文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的自然灾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加到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也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据科学家研究,其中许多灾难的发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与人类的活动有关,特别是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全球变暖有重要关联。此外,生物多样性、白色污染、水资源保护、核废料问题、农药污染、森林减少等各方面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严峻。可以说,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
关键词
环保理念
实践
佛教
自然灾难
自然灾害
生物多样性
水资源保护
80年代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充分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
作者
学诚
机构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出处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3-24,共2页
文摘
佛教提倡行菩萨道,造就十善社会,最终成就圆满的佛国净土。这与我们国家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相符的旨趣。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人类的痛苦,引导众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解脱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给人民以和平、安乐、幸福和智慧。佛教传人我国,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佛教
和谐社会
中国
传统文化
宗教信仰
服务模式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
3
作者
学诚
机构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出处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28,共4页
文摘
三百年来,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果被用来改造自然界,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一定真正懂得科学是什么,但科学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人们对之越来越信赖,这种信赖也反过来加速了科学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人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关键词
科学观
佛教徒
物质生活
自然界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G301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佛教的和平观
4
作者
学诚
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福建省
佛教协会
会长
出处
《福建宗教》
2002年第6期15-17,共3页
文摘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着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
关键词
和平观
佛教
对立统一
因果
佛陀
法则
事物
消亡
时间
必然
空寂
人生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宗教——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精神资源
5
作者
学诚
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出处
《中国政协》
2006年第8期16-17,共2页
文摘
如果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思考和谐社会,会清晰地领会和谐社会也是宗教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如果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观察宗教,也会清楚地发现宗教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因此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让社会因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让宗教因社会的和谐而更加圣洁、祥和。
关键词
社会理想
精神资源
和谐
宗教
分类号
F124.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实践
学诚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
原文传递
2
充分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学诚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0
原文传递
3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
学诚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0
原文传递
4
佛教的和平观
学诚
《福建宗教》
2002
0
原文传递
5
宗教——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精神资源
学诚
《中国政协》
200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