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有凌云多壮“质”
1
作者 孙玉峰 赵玲 《军工文化》 2017年第12期39-43,共5页
2017年6月16日,在河北省实施质量强省和标准化战略大会上,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股份”)总经理牟月辉自豪地从省长许勤手中接过“河北省政府质量奖”奖牌。这枚奖牌使凌云股份公司又多了一份底气和自信。
关键词 “质” 股份公司 河北省 质量奖 标准化 省政府 总经理 奖牌
下载PDF
开口防撞梁辊弧后端头收张口研究
2
作者 曹大兴 高亚南 +4 位作者 李彦波 耿晓勇 李庆达 王文彬 李新亮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7,共8页
针对开口防撞梁辊弧后端头收张口问题,采用仿真和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选取3种典型开口防撞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截形角度和匹配角度对收张口的影响得出辊弧后收张口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断面应力分析得出辊弧后收张口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措... 针对开口防撞梁辊弧后端头收张口问题,采用仿真和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选取3种典型开口防撞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截形角度和匹配角度对收张口的影响得出辊弧后收张口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断面应力分析得出辊弧后收张口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措施;通过分析反弯措施对收张口的影响,得出了布局角度对收张口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通过4种反挤压变形方案对收张口进行了分析,并经方案改进后得出最优工况。结果表明:起弧轮布局角度一定时,截形角度越大,立筋刚度越小,收张口差值随截形角度的增大而减小;辊弧后产生收张口现象是由辊弧时工件内部产生的剪应力造成的,剪应力是由起弧轮高度差引起的;调整起弧轮布局角度形成反弯可消除部分内应力,减小收张口差值;反挤压变形可减小收张口差值,采用5个整形轮时结构最优;内推轮内推2 mm时辊弧后防撞梁一致性较好,但同时带来法兰边翘曲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撞梁 辊弧 收张口 反弯 反挤压
下载PDF
基于绕弯成形工艺的铝型材截面优化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亚南 李彦波 +2 位作者 曹大兴 刘凯凯 张宝成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86,共6页
异形多腔铝型材在绕弯成形区会出现严重的截面畸变,截面两侧形成宽度差,不满足平面度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对绕弯成形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优化截面特征减小了成形后两侧面的宽度差。研究表明:仿真能够有... 异形多腔铝型材在绕弯成形区会出现严重的截面畸变,截面两侧形成宽度差,不满足平面度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对绕弯成形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优化截面特征减小了成形后两侧面的宽度差。研究表明:仿真能够有效预测实际成形状态,成弧半径值、包角值及回弹角值的仿真与实际误差分别为6.7%,0.5%和11%。成形区仿真与实验所得外弧面宽度分别为79.42及79.00 mm,内弧面宽度分别为82.76及82.90 mm,误差为0.17%。通过优化产品截面得出:增强壁厚的方式不能够抵抗成形过程中立筋向内倒塌的趋势;采取增加微小凸台的方法,使得成形后右侧面宽度差由1.60 mm减小为0.90 mm,左侧面宽度差由1.74 mm减小为0.50 mm,两侧凸台能够有效地抑制立筋向内倒塌。经分析凸台位置最大主应变为0.21,未超过材料延伸率22%,满足强度要求。在8%的增重比约束范围内,优化方案增重1.8%,明显提升了成形工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弯成形 铝型材 异形多腔 仿真 宽度差 凸台 截面优化
下载PDF
汽车防撞梁端头压扁成形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亚琼 高亚南 +3 位作者 刘东海 吴玉慧 李月 刘帅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58,共6页
针对汽车防撞梁端部在压扁成形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起皱和压裂等缺陷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不断调整工艺参数以确定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压扁过程必须进行预压,否则防撞梁端头两侧不能按照既定趋势发展,从而导致压... 针对汽车防撞梁端部在压扁成形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起皱和压裂等缺陷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不断调整工艺参数以确定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压扁过程必须进行预压,否则防撞梁端头两侧不能按照既定趋势发展,从而导致压溃;预压区两侧受力必须均衡,否则会导致防撞梁底部弓起;在压扁完成后,预压区外侧完好,内侧产生颈缩(橘皮)。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说明防撞梁端头两侧必须预压,且预压区内侧产生的橘皮并不影响零件的使用。与应力-应变曲线相比,成形极限曲线分析的仿真结果与实际结果更为贴近,同时也验证了仿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防撞梁 成形极限曲线 压扁成形 仿真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