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陆与台湾两座故宫博物院的比较
- 1
-
-
作者
吴十洲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
-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6期235-240,共6页
-
文摘
众所周知,今天,在海峡两岸存在着两座故宫博物院,它们都是以清室宫廷收藏为基础的博物院,而且,在追溯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它们无不把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和1925年的开院作为自己的博物院的开始.
-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整理国故
大陆与台湾
道统
故宫文物
文化运动
胡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逆产
克里洛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9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历史上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治理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闵宗殿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室
-
出处
《古今农业》
1989年第2期83-89,共7页
-
文摘
黄淮海平原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全区有耕地3.36亿亩,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22.5%,其中有盐碱地500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15%,占全国1亿亩盐碱耕地的50%。可见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盐碱地分布区。长期以来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低而不稳,这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治碱
滨海盐土
淮河以北
粮食生产
改良措施
压盐
种稻
脱盐效果
碱化层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我国饮食结构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闵宗殿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
-
出处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9-66,共8页
-
文摘
我们的祖先从茹毛饮血过渡到农业时代,其饮食跟着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谷食多、肉食少的结构。在丰富多彩的饮食中,面食、枉食在主食中平分秋色,豆制品、水稻以及水产品在我国饮食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海外粮食作物(番薯、玉米)以及菜蔬的引种,又丰富了我国的食源。高超的烹饪技艺是丰富饮食的重要原因,但农业是饮食的来源,我国今后饮食结构的设想都不能离开这个历史的遗训,不能不顾及人多地少的国情而盲从国外食肉饮奶为主的生活。弥补我国肉食之不足,应重在开发现有畜牧业(包括畜禽饲养)、水域养殖、远海捕捞以及豆制品生产的潜力。
-
关键词
饮食结构
发展
中国
-
分类号
R155.1
[医药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
题名唐代西北边郡和籴问题再探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吴十洲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
-
出处
《古今农业》
1990年第1期63-70,共8页
-
文摘
我国自古就奉行“以农为本”的国策。究其原因,以农业民族为主体的长城以南地区,负荷着来自长城以北与西部游牧民族的强大军事压力,迫使内地的农业民族必须拿出大量的粮食,去维持一支在漫长的长城界线上,足以构成防范的对峙局面的,并且旷日持久驻扎的戍边大军。因此,军事上的压力也就转换成了经济上的负荷,这便是“农本”
-
关键词
边郡
农业民族
突厥马
唐政府
隋唐史
岑仲勉
籍账
秦王李世民
天宝元年
赤水军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不同区域坡耕地的几种开发模式(上)
- 5
-
-
作者
王广智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室
-
出处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1993年第9期6-6,共1页
-
文摘
我国有不同类型的坡耕地69783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开发利用这些坡耕地,是提高粮食总产水平的重要途径。现就不同区域坡耕地种植模式作一介绍,以供各地推广应用。一、旱坡地分带轮作多熟种植开发模式主要适宜于我国南方旱地或坡耕旱地。据川、黔、桂、苏、浙统计,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种植模式,
-
关键词
坡地
耕地
开发模式
-
分类号
S343.3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
-
题名不同区域坡耕地的几种开发模式(下)
- 6
-
-
作者
王广智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室
-
出处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1993年第10期6-6,共1页
-
文摘
五、蓄水覆盖丰产沟集优种植开发模式主要适宜黄土高原地区极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这是山西省晋中地区,把传统耕作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蓄水保土新模式。山西省太谷县土郊院村,地处边山丘陵,过去每年都要吃返销粮,自推广蓄水覆盖丰产沟开发模式后,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开始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990年与1986年相比,粮食总产由1.3万公斤,增加到7.4万公斤,亩产由100多公斤增加到600多公斤。
-
关键词
坡耕地
开发
模式
-
分类号
S343.3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
-
题名春秋战国时期畜牧业发展概论
被引量:1
- 7
-
-
作者
晓晨
-
机构
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
-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6,共4页
-
文摘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在这一时期中,各诸侯国相继实行变法革新,积极促进农业的发展,而畜牧生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子·牧民篇》指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种粮食只能吃饱饭,而发展畜牧业,种植经济作物才能发家致富。书中还将畜牧业发达与否作为判断一个国家贫富的标志。所谓“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六畜育于家……国之富也”;
-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制
封建制
贫富
牧民
五谷
畜牧业发展
公元前
农业发展
社会制度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我国历史上的人工育珠
- 8
-
-
作者
姚天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室
-
出处
《古今农业》
1989年第2期118-120,共3页
-
文摘
我国利用珍珠的历史极早,在《禹贡》中已有“徐州厥贡准夷嫔珠”的记裁,嫔珠即是蚌珠。但在唐宋以前,我国所产、所用的珍珠都是天然珠,直到宋代,我国方出现人工育珠技术,古代称之为养珠法或种珠法,这是我国水产科技史上的一大创造。最早记载我国人工育珠技术的,是宋代庞元英的《文昌杂录》,当时称为养珠法:“
-
关键词
庞元英
杂录
蚌珠
科技史
《禹贡》
车渠
礼部侍郎
外表皮细胞
光莹
地区生产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魅力铜镜
- 9
-
-
作者
贾文忠
-
机构
九三学社
中国农业博物馆文物研究室
中华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中国青铜研究会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
中国民俗学会
-
出处
《东方收藏》
2011年第4期8-8,共1页
-
文摘
中国古代青铜镜,是古代人们用于鉴容的生活用器。从战国时期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直至明清时期,绵延三千余年。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且工艺精美,有些上面还有优美的纹饰和铭文,是中国古代文物中重要的一类。中国古代铜镜在世界古代铜镜中独树一帜,极具民族特点。中国古代铜镜以战国、两汉、盛唐为鼎盛时期,它表现了青铜铸造技术从商周礼品时代到生产生活用品的最后辉煌,特点是工艺精湛,铜质极佳,具有不可再生性。从历经千年的铜镜皮壳,依旧能感受到铜质之好所表现出来的可爱。许多铜镜表皮平滑光亮,光可鉴人。
-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青铜镜
明清时期
战国时期
民族特点
铸造技术
不可再生性
工艺
生活用品
古代艺术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
-
题名恶木不恶赞构树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叶余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室
-
出处
《植物杂志》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3-14,共2页
-
文摘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在我国分布很广的乡土树种,又名楮树。古代曾有人误认它为“恶木”,实际上构树是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良树种。 制布、造纸又入药 在我国,古人早已用构树的韧皮纤维作为制布的原料。汉代男子已用构皮布作束发的头巾,我国少数民族用作衣物和被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武陵人作构皮衣,甚坚好。”清代包世臣的《齐民四术》中记载有构皮的加工方法,构皮织布、造纸、构柴可作燃料。构树韧皮可作绳。
-
关键词
构树
森林树种
资源
-
分类号
S792.99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丝绸老树上的婀娜新枝——伦教香云纱
- 11
-
-
作者
唐志强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
-
出处
《优质农产品》
2023年第12期0042-0043,共2页
-
文摘
在7000年的丝绸发展史中,香云纱可以说是丝绸老树上的一支嫩绿的新芽。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发现有稀疏方孔的平纹织物,长沙马王堆利苍夫人辛追墓出土的素纱禅衣表明西汉的织纱技艺、印花工艺达到了十分高超、精湛的水平。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