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属PPO基因等位变异与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常成 张海萍 +1 位作者 李保云 刘广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3-1028,共6页
为探讨小麦PPO基因变异对籽粒PPO活性的影响,研究了191份小麦及其近缘种属材料的籽粒PPO活性及TaPPO-D1基因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PPO活性在所研究的材料中变异大,特别在普通小麦中,PPO活性分布很广(10-288 U·g^-1.min^-1)。但... 为探讨小麦PPO基因变异对籽粒PPO活性的影响,研究了191份小麦及其近缘种属材料的籽粒PPO活性及TaPPO-D1基因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PPO活性在所研究的材料中变异大,特别在普通小麦中,PPO活性分布很广(10-288 U·g^-1.min^-1)。但总体来说,PPO活性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六倍体小麦的PPO活性高于粗山羊草;野生二粒小麦的平均活性最低。在小麦及其近缘种属中,TaPPO-D1基因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以D类型居多;一些类型与PPO活性关系密切,如A、B、E、F类型与高PPO活性有关,而C、H、I、K多分布在中低活性的材料中,野生二粒小麦则缺失该基因。对D、I两种类型的PCR产物测序表明,D类型和TaPPO-D1b等位基因相同,而I类型则和TaPPO-D1a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近缘种属 PPO基因与活性 等位变异
下载PDF
抗坏血酸对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常成 张海萍 +3 位作者 尤明山 李卫华 刘广田 李保云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是导致面粉及其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对其活性及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抑制将有利于改善小麦食品的外观品质。通过研究26个小麦品种(分别含高、中、低活性)的PPO活性及抗坏血酸(Vc)对其抑制作用,...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是导致面粉及其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对其活性及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抑制将有利于改善小麦食品的外观品质。通过研究26个小麦品种(分别含高、中、低活性)的PPO活性及抗坏血酸(Vc)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全麦粉中加入0.2%(W/W)Vc即可有效抑制PPO活性及其催化的氧化一还原反应,和对照相比,活性降低40.1%~100%;当Vc含量增加至0.4%时,在所有的试验材料中,几乎检测不出PPO活性。Vc对PPO活性抑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研究表明:加入0.6%Vc,在7h的反应时间里,小麦籽粒PPO活性面积(。活性曲线下包含的面积)远低于对照,其活性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述说明Vc对PPO的抑制作用是显著的,这将有利于改善面粉及其制品的色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抗坏血酸 PPO活性 抑制
下载PDF
抗坏血酸对小麦面片色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常成 张海萍 +3 位作者 尤明山 李保云 李卫华 刘广田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7-30,42,共5页
本文以农大152、扬麦158等2个高PPO活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抗坏血酸(Vc)对鲜湿面片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6%含量范围内,面片白度和亮度随着Vc含量的增加,其Hunter白度(Wh)、亮度(L^*)值也相应增大,... 本文以农大152、扬麦158等2个高PPO活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抗坏血酸(Vc)对鲜湿面片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6%含量范围内,面片白度和亮度随着Vc含量的增加,其Hunter白度(Wh)、亮度(L^*)值也相应增大,而红绿度(a^*)则降低,它们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加入0.5%(W/W)含量的Vc可有效延缓或阻止面片褐变,在恒温恒湿下静置12h后,其白度Wh(75.44)、亮度L^*(79.09)仍显著高于不加Vc的对照(其值分别为65.92、68.84),而红绿度(a^*,1.34)和黄蓝度(b^*,15.09)则低于对照(其值分别为4.17、17.54)。12h内,加入0.5%Vc的面片白度及亮度的降幅显著低于对照,仍保持较白亮的色泽。加入0.5%Vc对面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h内,Vc对面片PPO活性抑制明显;与对照相比,PPO活性面积(活性曲线下包含的面积)显著较低,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活性水平。上述说明加入适量的Vc可有效地抑制面片中PPO活性、阻止或延缓其褐变,从而改善外观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坏血酸(Vc) 面片色泽 多酚氧化酶(PPO)
下载PDF
小麦籽粒发育时期Puroindolines蛋白与硬度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常成 张海萍 +1 位作者 李保云 刘广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0-633,648,共5页
为探讨Puroindolines蛋白的表达特点与籽粒硬度的关系,采用改进的SDS-PAGE凝胶分析了不同硬度小麦品种的籽粒在各个发育时期Puroindolines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硬度的小麦籽粒中总Puroindolines(PinA和PinB)蛋白的表达量差异不大,... 为探讨Puroindolines蛋白的表达特点与籽粒硬度的关系,采用改进的SDS-PAGE凝胶分析了不同硬度小麦品种的籽粒在各个发育时期Puroindolines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硬度的小麦籽粒中总Puroindolines(PinA和PinB)蛋白的表达量差异不大,但与胚乳淀粉颗粒结合的Puroindolines蛋白量差异非常明显:在籽粒发育的不同时期,软质小麦籽粒淀粉粒表面结合的Puroindolines蛋白量显著高于硬质小麦;基因型同为野生型但硬度有差异的品种,籽粒较软的材料其淀粉粒表面结合的Puroindolines蛋白量也明显高于较硬的材料,说明该蛋白的结合特性是决定籽粒硬度的直接原因。结果还表明,胚乳中水溶性戊聚糖与籽粒硬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s蛋白 可溶性戊聚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