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农科建设中作物生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
1
作者 毛芬 黄收兵 +1 位作者 张海林 张明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快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作物生产实践课程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金课”的“两性...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快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作物生产实践课程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对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从低阶到高阶的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案进行了探讨,旨在响应新农科建设的号召,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综合实践能力强、创新素养高的新型农林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新农科建设 作物生产实践课程 教学改革 “金课”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创建——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洪亮 袁旭峰 +3 位作者 杜凤沛 李国学 程序 朱万斌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3期163-169,共7页
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和新农科专业建设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的创建背景、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定位、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在新专业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 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和新农科专业建设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的创建背景、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定位、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在新专业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措施和完善教学模式等,总结了新农科理念下创办多学科融合交叉型新专业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专业 实践与对策 学科交叉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平实笃定开新路 衣被天下细从头--深切缅怀中国农业大学徐楚年先生
3
作者 董合忠 马欣荣 +2 位作者 李海燕 孙振元 杨佑明 《中国棉花》 2021年第12期40-41,共2页
徐楚年先生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棉花纤维发育与品质建成的老一辈科学家,其主要科研和教学成果:一是将棉纤维发育时期由原来的3个修订为4个,深化了对棉纤维形成过程的认知;二是发现了纤维品质与产量形成在细胞学上的同步性,为协同提高纤... 徐楚年先生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棉花纤维发育与品质建成的老一辈科学家,其主要科研和教学成果:一是将棉纤维发育时期由原来的3个修订为4个,深化了对棉纤维形成过程的认知;二是发现了纤维品质与产量形成在细胞学上的同步性,为协同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建立“人工棉纤维”的离体培养技术体系,为棉纤维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此外,徐先生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回顾总结徐楚年先生的成果和贡献,旨在激励后人,为中国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楚年 棉花 纤维发育 产量形成 棉纤维离体培养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化分析
4
作者 高艳梅 景茂雅 +3 位作者 陈薇薇 张萌 张永清 王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2-1160,共9页
高产优质是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方向,及时总结中国小麦育种进展对明确小麦产量和品质能否协同提高至关重要,也可为未来小麦育种提供借鉴。本研究对1999-2020年中国审定的646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1999-2020年... 高产优质是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方向,及时总结中国小麦育种进展对明确小麦产量和品质能否协同提高至关重要,也可为未来小麦育种提供借鉴。本研究对1999-2020年中国审定的646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1999-2020年,中国春麦区、黄淮冬麦区和长江冬麦区的小麦产量显著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 1.13%和1.49%;而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变化不明显。各区域平均产量以黄淮冬麦区最高(7 606 kg·hm^(-2)),春麦区最低(4 669 kg·hm^(-2))。中国春麦区和长江冬麦区小麦产量提高主要是由于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增加,而黄淮冬麦区小麦产量提高主要是由于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春麦区显著降低,且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余区域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且与产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各区域湿面筋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产量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改良 产量 品质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育期高温胁迫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商蒙非 石晓宇 +2 位作者 赵炯超 李硕 褚庆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生长季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于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利用我国55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20年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高温度日(heat ...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生长季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于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利用我国55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20年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高温度日(heat degree days,HDD)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我国玉米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HDD整体呈升高趋势,不同农作区玉米全生育期HDD增加1.19~9.27℃d(10a)^(-1),四川盆地农作区、华南农林渔区和西北农牧区增幅较高,分别显著增加8.79、9.27和5.81℃d(10a)^(-1)。不同生育阶段HDD变化趋势呈现明显区域差异,北方农作区玉米HDD在生育前期增幅较大,而南方农作区玉米HDD在生育后期增幅较大。播种-抽穗期,北方农作区中西北农牧区和北部中低高原农牧区HDD分别显著增加2.67℃d(10a)^(-1)和2.00℃d(10a)^(-1),黄淮海平原农作区增加1.41℃d(10a)^(-1),都高于其他农作区。抽穗至乳熟期,南方农作区的HDD增幅较大,华南农林渔区和四川盆地农作区HDD分别显著增加3.68℃d(10a)^(-1)和2.11℃d(10a)^(-1)。乳熟至成熟期,南方农作区HDD增幅为0.88~5.31℃d(10a)^(-1),大幅超过北方农作区的-0.01~0.59℃d(10a)^(-1)。因此,为应对不断增加的玉米高温胁迫风险,北方玉米产区应重点关注播种-乳熟期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南方玉米产区应重点关注抽穗后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育期 高温胁迫 时空变化 农作区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地膜覆盖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菊祯 张梦璐 +3 位作者 何文清 隋鹏 陈源泉 崔吉晓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895-2906,共12页
【目的】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等多方面作用,是一种缓解马铃薯生产限制的高效且简便的技术措施。基于全国数据,量化地膜对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为马铃薯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等多方面作用,是一种缓解马铃薯生产限制的高效且简便的技术措施。基于全国数据,量化地膜对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为马铃薯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81—2021年在Web of Science和知网公开发表的291篇关于中国马铃薯地膜覆盖的大田试验文献数据,包括北方一作区、西南混作区、南方冬作区、中原二作区共4个区域,利用Meta分析方法量化地膜对马铃薯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不同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年均降水、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栽培管理措施(钾肥施用量、种植密度、地膜颜色、栽培方式)角度出发,研究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不覆盖相比,地膜覆盖使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9%和28.3%;不同区域地膜增产与提升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不同,依次为:北方一作区(27.2%)、西南混作区(18.1%)、南方冬作区(23.6%)、中原二作区(10.1%)。而水分利用效率只在北方一作区表现明显,提高29.1%。在不同区域,地膜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受自然条件与栽培管理措施影响。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区域地膜提高产量的响应不同。种植密度与栽培方式在各区域的响应一致,即低密度种植与垄作条件下,地膜增产效应最好。在北方一作区,地膜在低等降水量,较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低等土壤容重以及低施肥水平,中等种植密度,黑色与垄作条件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好。【结论】地膜覆盖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不同区域的增产效果依次为:北方一作区、南方冬作区、西南混作区、中原二作区,水分利用效率仅在北方一作区有所改善。在降水少、土壤较贫瘠、土壤疏松的自然条件下,以及较低水平的施肥量、较低种植密度、黑色与垄作的栽培管理措施下,地膜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在北方一作区,地膜使马铃薯增产与保水达到最佳效果所需的条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展望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乡村发展前景——灵丘全域有机农业实践与理论认识 被引量:1
7
作者 胡跃高 王小芬 高游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8,共11页
为探索21世纪的中国乡村与世界乡村发展情况,本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全域有机农业的实践成果为依据,利用地理科学与系统科学方法分析中外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综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部署,预测中国乡村与世界乡村发... 为探索21世纪的中国乡村与世界乡村发展情况,本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全域有机农业的实践成果为依据,利用地理科学与系统科学方法分析中外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综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部署,预测中国乡村与世界乡村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中外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食品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乡村社会安全问题、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和国际农业安全问题;解决乡村五大安全问题的对策方案为建设全域有机农业;预测2030年时我国需要完成食品安全任务,2035年完成粮食安全任务,2040年完成乡村社会安全任务,2045年完成生态环境安全任务,2050年完成国际农业安全任务。本研究还进一步预测了世界乡村安全在2100年前实现的阶段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丘县 全域有机农业 中国乡村发展 世界乡村发展
原文传递
新疆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遗传差异与关联分析
8
作者 马艳明 娄鸿耀 +6 位作者 王威 孙娜 颜国荣 张胜军 刘杰 倪中福 徐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4-1405,共12页
小麦籽粒品质与面粉加工的食品品质密切相关,是小麦早期品质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产自新疆的134个冬小麦地方品种和54个育成品种为材料,对连续2年种植收获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伊宁市共计4个试验点的小麦籽粒进行品质检测与全基... 小麦籽粒品质与面粉加工的食品品质密切相关,是小麦早期品质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产自新疆的134个冬小麦地方品种和54个育成品种为材料,对连续2年种植收获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伊宁市共计4个试验点的小麦籽粒进行品质检测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7个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62.14%~85.35%之间,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硬度(85.35%)>湿面筋含量(78.44%)>出粉率(73.13%)>容重(72.50%)>沉降值(66.70%)>籽粒蛋白质含量(65.24%)>淀粉含量(62.14%)。在4个不同环境下,7个小麦籽粒品质性状表现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变异相对较大,籽粒硬度的变异居中,淀粉含量、出粉率、容重的变异较小,多数籽粒品质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性。设定阈值P<0.01,经关联分析,7个性状共检测到6605个显著性SNP标记,可解释6.021%~31.467%的变异。4个环境下检测到2个以上性状共有的多性状位点12个,可以解释6.233%~17.708%的表型变异。分别是蛋白质含量/沉降值、蛋白质含量/容重共有位点各1个,分别位于6A、2B上;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共有位点5个,分别位于3A、1B、6B、7B和7D上;沉降值/容重/籽粒硬度3个性状共有位点1个,位于5B上;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3个性状共有位点3个,位于7A、3B和2D上,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容重4个性状共有位点1个,染色体位置未知。筛选出11个多性状、多环境品质相关基因,其中TraesCS6B01G347500编码一种储运蛋白,TraesCS1B01G395400编码碳水化合物转运蛋白/糖转运蛋白,TraesCS2D01G246500基因编码具有耐冷、耐盐、节水相关的蛋白ESKIMO1,可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等位变异分析和标记开发,为小麦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分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冬小麦 籽粒品质 遗传差异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不同波长LEDs光源对苦荞芽菜生长、生物活性物积累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9
作者 陈丽丽 吕平 +5 位作者 吕少杰 房明志 李斌 胡跃高 薛绪掌 康文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45-52,共8页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s光源对苦荞芽菜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黑暗(D)作对照,采用单色红(R)、蓝(B)、绿(G)光源培养苦荞芽菜,收获后分别测定其形态指标、生物活性物积累量、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及抗氧化活性指标,结果表明:B处理的苦荞芽...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s光源对苦荞芽菜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黑暗(D)作对照,采用单色红(R)、蓝(B)、绿(G)光源培养苦荞芽菜,收获后分别测定其形态指标、生物活性物积累量、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及抗氧化活性指标,结果表明:B处理的苦荞芽菜下胚轴呈深红色,伸长生长受到强烈抑制,花青素、总黄酮及总酚积累量均最高,分别是D的7.18、2.96和2.49倍;R处理的下胚轴呈浅粉色,上述3种生物活性物积累量分别是对照的2.56、1.68和1.40倍;G处理的下胚轴伸长与R相似,外观呈透明白色,生物活性物积累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B和R均强烈诱导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上关键结构基因表达,显著增加苦荞芽菜下胚轴抗氧化活性。此外,各单色光处理均未显著影响苦荞芽菜可食用部位的鲜重。由此可见,红、蓝LEDs光源可显著影响苦荞芽菜形态生长,并增加其生物活性物积累及抗氧化能力,以蓝光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蓝/绿LEDs光源 苦荞芽菜 生物活性物 抗氧化活性 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
下载PDF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种科专业人才培养美育教育实践的探索
10
作者 孙群 王建华 +1 位作者 张海林 赵悦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4期17-20,共4页
美育教育是新农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自然界植物种子类型丰富,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多样性,探索种子中蕴藏的美和奥秘,通过深入挖掘种科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创建了... 美育教育是新农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自然界植物种子类型丰富,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多样性,探索种子中蕴藏的美和奥秘,通过深入挖掘种科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创建了种艺画、种子水晶、种子瓶摆件、种子万花筒、种子显微照相等多种美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介绍了种艺创作形式的制作过程与制作要点。种艺画实践教学形式已在全国30多所农林院校普及,并成为全国性农林院校学生大赛的重要主题,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美育教育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教育 种艺创作 种艺
下载PDF
我国典型区域农户地膜应用与回收处理行为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吉晓 徐菊祯 +3 位作者 白润昊 刘勤 何文清 严昌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6,共12页
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的基本单元,其行为直接影响防控成效。本研究采用互联网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山东和湖北3个地膜使用具有... 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的基本单元,其行为直接影响防控成效。本研究采用互联网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山东和湖北3个地膜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区),对农户的地膜购买、使用、回收和处理行为开展调研,共收集389份有效调查问卷;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农户回收与处理地膜的因素。结果表明:调研农户中有85.9%的农户地膜购买渠道为农资零售店,且购买时有68.3%的农户主要关注地膜质量,53.2%的农户关注地膜价格;调研农户中有64.5%的农户在购买地膜时通过其拉伸强度来判断质量,但只有49.5%的农户了解新国标对地膜厚度的规定。在新疆地膜主要用于棉花、瓜类和玉米,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96.3%、48.3%和96.0%;在山东地膜主要用于花生和瓜类,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72.9%和92.3%;在湖北地膜主要用于瓜类和烟草,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40.1%和100%。地膜使用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收入,在新疆还有增温与保水、在山东有增温、在湖北则有控草等差异化的因素。人工回收是3个省份主要的回收方式,残膜回收率超过80%的农户仅有45.7%,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网点回收是主要的残膜处理方式,占47.8%;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和投入成本是影响农户残膜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户年龄、家庭人口和不回收是否会影响耕种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回收行为;学历为高中以上人数、农业收入、是否会受到处罚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处理行为,是否有回收网点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处理行为。研究表明,农资零售店是调研区域农户购买地膜的主要渠道,调研区域的主要覆膜作物为棉花、瓜类、玉米和烟草,人工回收是主要的回收方式,并主要通过网点回收进行处理。此外,3个省份农户对地膜的科学认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历、农业收入、监管和是否设置回收网点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处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农户 调研 回收处理 问卷调查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治统 凌俊 +6 位作者 刘子熙 赵德强 李泽学 周顺利 袁兴茂 李霄鹤 温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3-674,共12页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浅...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浅旋还田、秸秆深翻还田、秸秆不还田5种秸秆还田方式,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氮循环酶活性;深翻还田提高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与磷循环酶活性;秸秆富集深层还田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矿质氮含量以及胞外酶活性。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提高13.4%~21.0%。因此,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化肥使用,促进作物增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富集深层还田对于改善底土质量,扩大土壤碳库,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构建深厚肥沃耕层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土壤酶 秸秆富集深层还田
下载PDF
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立杰 才宏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68,共15页
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可作为食用、饲用、酿造用和生物能源用。高粱遗传转化技术是高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可作为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本文对近年来高粱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高粱遗传转... 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可作为食用、饲用、酿造用和生物能源用。高粱遗传转化技术是高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可作为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本文对近年来高粱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高粱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难题,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粱遗传转化技术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参考。通过对近年来50余篇高粱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介绍用于遗传转化的高粱基因型、外植体来源、再生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比电穿孔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4种高粱遗传转化常用方法的优劣,总结遗传转化载体主要组成部分启动子、目的基因、选择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阐述高粱遗传转化的应用现状,分析高粱遗传转化技术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对策措施。高粱基因型对组织培养有很大影响,以P898012和Tx430最为常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是最常用的高粱遗传转化方法,且农杆菌介导法的优势逐渐显现。在载体构建中,CaMV35S启动子和ubi1启动子最为常用,抗生素抗性基因(nptII、hpt)、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和养分同化基因为常用的三大类选择标记基因。随着高粱遗传转化技术及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被成功转入高粱。但基因型依赖性强、组织培养周期长、遗传转化稳定性差是限制高粱遗传转化的主要瓶颈,通过引入形态发生调节因子,直接进行体细胞发生,缩短了组织培养周期,提高了转化效率,扩大了外植体来源,高粱遗传转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引入形态发生调节因子,采用切-浸-芽(CDB)递送系统等方式可进一步改良高粱遗传转化技术,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必将为高粱分子育种及相关基因功能鉴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遗传转化 再生体系 转化方法 载体
下载PDF
基于InDel标记的谷子株高QTL定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晓芬 钱枰励 +5 位作者 唐楚楚 杜德杰 韩康妮 李禹欣 王智兰 王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5,共9页
插入/缺失(InDel)标记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分布,然而谷子中InDel标记的数量十分有限。为挖掘InDel位点和开发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衡谷12号和长农35号的深度重测序结果,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InDel和结构变异(SV)。利用JoinMap 4软... 插入/缺失(InDel)标记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分布,然而谷子中InDel标记的数量十分有限。为挖掘InDel位点和开发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衡谷12号和长农35号的深度重测序结果,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InDel和结构变异(SV)。利用JoinMap 4软件构建连锁遗传图谱,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定位株高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生物信息学、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候选基因分析。研究表明,3种变异类型数量由多到少排序为SNP>InDel>SV;获得1392个在衡谷12号和长农35号中具有多态性的InDel标记,多态性率为35.14%,这些标记在谷子9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获得一张包含467个InDel标记的谷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总图距448.45 cM,平均图距0.96 cM;利用F2群体定位了4个株高QTL(qPH5-1、qPH5-2、qPH9-1和qPH9-2),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其中2个效应值较大的QTL(qPH5-1和qPH9-2)进行验证,结果重新检测到qPH9-2,似然比的自然对数(LOD)值为93.6,加性效应为-46.15,解释表型贡献率(PVE)达91.06%;Seita.9G080400在编码区存在2处非同义突变,且在茎中表达水平呈极显著差异,推测Seita.9G080400可能是控制株高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开发的InDel标记能够良好地应用于株高QTL定位,同时可为谷子种质资源鉴定、亲缘关系分析等研究提供一套好用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重测序 标记开发 连锁遗传图谱 株高 QTL
下载PDF
遮阴程度对小麦旗叶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张永强 雷钧杰 +3 位作者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段留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4-1341,共8页
为探究不同遮阴程度下小麦旗叶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光合参数相关关系,于2019-2020年,采用不同透光率的黑色遮阳网模拟果树不同程度遮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拔节期遮阴10%+抽穗期遮阴25%(S1)、拔节期遮阴20%+抽穗期... 为探究不同遮阴程度下小麦旗叶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光合参数相关关系,于2019-2020年,采用不同透光率的黑色遮阳网模拟果树不同程度遮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拔节期遮阴10%+抽穗期遮阴25%(S1)、拔节期遮阴20%+抽穗期遮阴50%(S2)、拔节期遮阴30%+抽穗期遮阴75%(S3)和自然光对照(S0)4个不同程度遮阴处理,分析了遮阴程度对小麦旗叶内源激素含量、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小麦旗叶内源激素Zt、IAA和GA_(3)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均以S1处理最低,而ABA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以S1处理最高;POD、APX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均以S2处理最高;CAT和GR活性则呈先降后升趋势,且均以S3处理最高;SOD活性以S2处理最大,S3处理次之,S1最小。小麦旗叶P_(n)、G_(s)和T_(r)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而C_(i)呈增大趋势。与S0处理相比,旗叶RuBPCase活性在S1和S2处理下降低,S3处理下明显升高;遮阴提高了旗叶PEPCase的活性,以S2处理最高。S0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8467.70 kg·hm^(-2)),S1、S2和S3处理的产量较S0处理分别降低26.56%、52.22%和69.13%。综合来看,在南疆麦区果树对下层小麦遮阴程度未达到或达到S1时可以种植小麦,遮阴程度达到S2时勉强可以种植小麦,遮阴程度达到S3时不建议种植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阴程度 小麦 内源激素 抗氧化酶活性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稻种资源苗期田间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
16
作者 刘伟 张亚格 +5 位作者 魏昭然 周畋波 张洪亮 孙兴明 王效宁 李自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05-2008,共4页
作物田间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准确的表型鉴定是数量性状基因发掘和遗传基础研究的关键。而稻种资源田间抗旱性表型的准确鉴定一直是该领域的卡脖子难点,也是抗旱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核心技术步骤。本文在前期系统的抗旱性研究基... 作物田间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准确的表型鉴定是数量性状基因发掘和遗传基础研究的关键。而稻种资源田间抗旱性表型的准确鉴定一直是该领域的卡脖子难点,也是抗旱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核心技术步骤。本文在前期系统的抗旱性研究基础上,通过多年对田间抗旱性鉴定体系的探索优化,总结制定了包括一般要求、整地、备种、播种、施肥、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苗期群体抗旱性调查与评价等全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基本要求,为作物种质资源苗期田间抗旱性鉴定提供技术参考。该技术规程适用于海南省三亚市每年冬季(11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的苗期田间抗旱性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种资源 苗期 田间抗旱性 鉴定
下载PDF
有机和常规管理对茶园土壤固碳的影响——以林地为对照
17
作者 郑玉婷 黄鑫慧 +6 位作者 李浩 王彪 李攀锋 崔吉晓 隋鹏 高旺盛 陈源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探究有机和常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管理茶园和附近自然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非活性有机碳(NLOC)、... 为探究有机和常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管理茶园和附近自然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非活性有机碳(NL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计算土壤各组分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研究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常规管理茶园的SOC含量和储量分别比自然林地低48.67%~51.94%和27.25%~35.71%(P<0.05),而有机管理茶园的SOC含量和储量比常规管理茶园分别高52.09%~62.86%、15.54%~20.26%(P<0.05)。2)常规管理茶园的EOC、NLOC、POC和MOC含量均低于自然林地(P<0.05),而有机管理茶园的EOC、NLOC、POC和MOC含量比常规管理茶园分别高出46.39%~57.89%、54.24%~66.15%、80.87%~121.01%和40.07%~46.28%(P<0.05)。3)与自然林地相比,常规管理茶园的POC/SOC、NLOC/SOC较低,有机管理茶园的POC/SOC、NLOC/SOC则高于常规管理茶园。4)常规管理茶园具有较高的CPAI和较低的CPMI,常规管理茶园的CPMI比自然林地低24.53%~46.12%,有机管理茶园的CPMI比常规管理茶园高67.88%~100.33%,其差异均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林地相比,常规管理的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库质量下降,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退化,而有机管理是提高茶园土壤碳库质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管理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自然林地
下载PDF
玉米穗轴的颜色变化,是偶然还是与农艺性状存在关联?--以历年国审普通品种为例
18
作者 梁星伟 杨文亭 +6 位作者 金雨 胡莉 傅小香 陈先敏 周顺利 申思 梁效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1-778,共8页
玉米穗轴颜色在温带种质及商业化杂交品种中受到强烈的人工选择。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穗轴颜色选择的偏向性,探索轴色与多种农艺性状间的关联,本文以1992—2020年国审普通玉米品种为例,对品种轴色、审定区域及多项农艺性状进行了... 玉米穗轴颜色在温带种质及商业化杂交品种中受到强烈的人工选择。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穗轴颜色选择的偏向性,探索轴色与多种农艺性状间的关联,本文以1992—2020年国审普通玉米品种为例,对品种轴色、审定区域及多项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统计到的1604个品种中,红轴品种占比从1992年的50%逐渐提高至2020年的80%以上。其中,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的红轴品种比例随年份更替提升速度高于西南和南方玉米区。对比分析红、白轴品种在株型、果穗和籽粒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发现,近15~20年间的红轴品种平均穗长和穗行数均显著高于白轴。随年代更替,红轴品种的籽粒平均粗淀粉含量升高趋势快于白轴,但其平均粗脂肪含量下降明显,并且红轴品种平均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表现弱于白轴。因此,针对红色穗轴的强烈人工选择可能主要与玉米单株产量潜力的挖掘有关。但红轴品种在非生物逆境抗性和籽粒品质方面的表现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轴颜色 人工选择 国审品种 区域分布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保云 张海林 +5 位作者 张洪亮 朱作峰 孙群 赵悦 赵宁 刘庆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农学专业“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农学专业“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了农学专业本科生从事农学相关科学研究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次、模块化 三位一体 创新型人才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下载PDF
营养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陈薇薇 张萌 +4 位作者 张永清 冯鹏睿 赵玉莹 高艳梅 王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4-901,共8页
为了探究小麦幼苗生长潜力及其对营养胁迫的适应能力,通过沙培试验,设置了正常生长植株和种子营养物质缺失(仅去除胚乳、仅去除根系、胚乳和根系均去除)处理,考察了小麦苗期叶龄、生长速率、株高、根系、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干... 为了探究小麦幼苗生长潜力及其对营养胁迫的适应能力,通过沙培试验,设置了正常生长植株和种子营养物质缺失(仅去除胚乳、仅去除根系、胚乳和根系均去除)处理,考察了小麦苗期叶龄、生长速率、株高、根系、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萌发36 h的小麦幼苗在营养缺失处理下均已具备独自存活能力。与未去除胚乳(正常植株和仅去除根系)的小麦幼苗相比,去除胚乳(仅去除胚乳以及胚乳和根系均去除)的小麦幼苗发育缓慢,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达到与正常小麦相同的生长阶段,且在两叶一心时生长速率、株高、根长、SPAD、总叶面积和干重显著下降,长势明显较弱,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与正常生长植株相比,仅去除根系的小麦幼苗能够快速适应营养胁迫,在两叶一心时生长速率、株高、根长和干重与正常植株基本一致,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由此可见,苗期小麦种子营养物质缺失条件下幼苗生长迟缓,适应能力弱,影响小麦后期的生长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营养胁迫 胚乳 幼苗生长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