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
作者 战吉宬 曹梦竹 +1 位作者 游义琳 黄卫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057-4069,共13页
非酿酒酵母是葡萄酒微生物领域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过去人们对非酿酒酵母认识较少,曾将其看作是葡萄酒发酵的有害微生物。随着研究者们对酿酒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在酿酒过程中可以利用非酿酒酵母来改善葡萄酒的品质。合理利用非酿酒酵... 非酿酒酵母是葡萄酒微生物领域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过去人们对非酿酒酵母认识较少,曾将其看作是葡萄酒发酵的有害微生物。随着研究者们对酿酒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在酿酒过程中可以利用非酿酒酵母来改善葡萄酒的品质。合理利用非酿酒酵母可以酿造出色泽更加稳定、香气较丰富独特、口感更为复杂的葡萄酒。本文综述了近些年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生产中常见的非酿酒酵母种属的酿造特性、非酿酒酵母影响葡萄酒风味的机制、酵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3个方面。葡萄酒生产中常见的不同属(种)非酿酒酵母的酿造特性不同,其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葡萄酒风味的改善效果也有较大差别。了解各个属(种)的发酵特性,根据发酵目的选择合适的接种菌株极为重要;非酿酒酵母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改变葡萄酒中酒精、甘油、挥发性香气物质、甘露糖蛋白/多糖、花色苷等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葡萄酒的颜色、香气和口感。非酿酒酵母代谢通路的特异性是其影响葡萄酒风味的根本原因。除了应用非酿酒酵母来改善葡萄酒的风味外,粟酒裂殖酵母降解苹果酸和耐热克鲁维酵母高产乳酸的特性也值得生产者关注。本文通过总结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科学评价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作用,并为建立新的具有科学性的混合发酵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混合发酵 风味 葡萄酒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覃秋杏 韩小雨 +2 位作者 黄卫东 战吉宬 游义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6-314,共9页
β-葡萄糖苷酶对糖苷键的水解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酿酒、茶增香、保健品开发等领域。发酵环境中非酿酒酵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高于酿酒酵母,可在酿酒酵母酶活力不足时进行补充。本文对发酵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如酵母合成和释放β-... β-葡萄糖苷酶对糖苷键的水解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酿酒、茶增香、保健品开发等领域。发酵环境中非酿酒酵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高于酿酒酵母,可在酿酒酵母酶活力不足时进行补充。本文对发酵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如酵母合成和释放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发酵环境中的温度、酸碱度和可发酵糖浓度等对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产高活力β-葡萄糖苷酶的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啤酒和其他发酵酒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酒和其他食品中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Β-葡萄糖苷酶 葡萄酒 啤酒
下载PDF
RP-HPLC法同时测定果酒中13种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滢雪 刘雪平 +2 位作者 孙翔宇 侯彩云 战吉宬 《酿酒科技》 2016年第7期103-108,共6页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多种果酒中13种多酚类化合物(5种黄烷-3-醇、4种黄酮醇、2种酚酸、2种芪类)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Li Chrospher 100 RP-18e柱,流动相A为水(0.1%磷酸),流动相B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多种果酒中13种多酚类化合物(5种黄烷-3-醇、4种黄酮醇、2种酚酸、2种芪类)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Li Chrospher 100 RP-18e柱,流动相A为水(0.1%磷酸),流动相B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 L/min,检测波长为272 nm。在该色谱条件下各个物质在48 min内得到了良好的分离,各物质的含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且回收率在73%~123%之间,重复性好,具有定量准确、快速等特点。运用该方法测定了6种葡萄酒、7种蓝莓酒、5种桑葚酒中13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葡萄酒中含有全部13种多酚化合物,蓝莓酒中有10种,桑葚酒中有9种。葡萄酒中黄烷-3-醇的含量较高,蓝莓酒和桑葚酒中黄酮醇的含量较高,葡萄酒和桑葚酒均含有白藜芦醇,蓝莓酒不含。该方法准确、可靠,可适用于多种果酒中13种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酒 酚类化合物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酿酒酵母发酵过程中褪黑素及其同分异构体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成 施雪莹 +5 位作者 肖华 王丽花 文云 王晓磊 战吉宬 黄卫东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82,共6页
本文研究了A、B、F三株酿酒酵母在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褪黑素及同分异构体产生及变化的规律,并初步探讨了与酵母酒精发酵进程的关系,最后用草莓、蓝莓、桑葚、树莓四种浆果发酵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褪黑素含量在发酵的第1 d达到最大值,... 本文研究了A、B、F三株酿酒酵母在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褪黑素及同分异构体产生及变化的规律,并初步探讨了与酵母酒精发酵进程的关系,最后用草莓、蓝莓、桑葚、树莓四种浆果发酵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褪黑素含量在发酵的第1 d达到最大值,A、B、F菌含量分别为0.773、0.647、0.825 ng/m L,随后迅速下降。褪黑素同分异构体含量在发酵的第3 d达到最大值,A、B、F菌含量分别为34.89、19.24、26.79 ng/m L,后期逐渐下降,且同分异构体含量远高于褪黑素(p<0.01)。草莓、蓝莓、桑葚、树莓发酵前后褪黑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同分异构体含量分别达到64.4、7.37、81.9、55.5 ng/m L,均显著高于褪黑素的含量。总之,褪黑素及其同分异构体在酒精发酵初期产生,中后期逐渐下降,推测与酵母发酵初期逆境代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同分异构体 酒精发酵 浆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