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植物农杆菌转化效率辅助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叶兴国 王新敏 +3 位作者 王轲 杜丽璞 林志珊 徐惠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007-3019,共13页
农杆菌介导是目前转基因植物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同植物间利用农杆菌转化的转化效率差异很大,高效农杆菌转化体系对于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型、外植体... 农杆菌介导是目前转基因植物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同植物间利用农杆菌转化的转化效率差异很大,高效农杆菌转化体系对于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型、外植体及其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株、培养基成分、共培养条件等。对于一些难转化的植物来说,辅助因素对转化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一些辅助因素及其作用,包括植物材料微创伤处理和干燥处理、培养基中抗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使用、农杆菌中额外拷贝Vir和植物细胞中VIP(VirE2 interacting protein)过表达、载体上核基质附着序列引入等,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难转化作物如小麦、大豆等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农杆菌转化 微创伤处理 抗氧化剂 干燥处理 核基质附着序列
下载PDF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及其品质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会云 刘畅 +4 位作者 王坤杨 杜丽璞 王轲 佘茂云 叶兴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1-709,共9页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是小麦子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组成、搭配、表达水平及含量决定面团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分子标记开...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是小麦子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组成、搭配、表达水平及含量决定面团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综述了不同HMW-GS与面粉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HMW-GS基因遗传转化、微量配粉和突变体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聚合优质亚基,培育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和明确各个HMW-GS基因的品质效应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无性系变异体 基因克隆 面包品质
下载PDF
植物器官脱落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翔 陈晓博 +1 位作者 李爱丽 毛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1-387,共7页
植物器官脱落(organ abscission)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器官脱落发生的区域叫做离区(abscission zone)。器官脱落时离区细胞的细胞间质和细胞壁发生降解,导致远端器官离开母体。离区的发育和功能行使是多种基因参与的精确而复杂的调控过... 植物器官脱落(organ abscission)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器官脱落发生的区域叫做离区(abscission zone)。器官脱落时离区细胞的细胞间质和细胞壁发生降解,导致远端器官离开母体。离区的发育和功能行使是多种基因参与的精确而复杂的调控过程。落粒性是作物栽培和育种中的重要农艺性状,是植物器官脱落的典型形式之一。落粒性适宜的作物品系驯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但直到近年人们才对禾本科植物落粒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重点综述拟南芥、水稻、番茄等模式植物中离区发育和器官脱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区 器官脱落 落粒性
下载PDF
转bar基因小麦和非转基因小麦抗除草剂鉴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欣 杜丽璞 +4 位作者 殷桂香 徐惠君 林志珊 佘茂云 叶兴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6-600,共5页
方便、快捷、准确地对转基因小麦中的bar基因进行检测,对于筛选纯合稳定转基因植株、获得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鉴定常规小麦品种和商品小麦中的bar基因成分等具有一定价值。本试验对叶片涂抹、植株喷洒、培养基添加除草剂3种方法鉴定... 方便、快捷、准确地对转基因小麦中的bar基因进行检测,对于筛选纯合稳定转基因植株、获得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鉴定常规小麦品种和商品小麦中的bar基因成分等具有一定价值。本试验对叶片涂抹、植株喷洒、培养基添加除草剂3种方法鉴定转bar基因小麦植株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表明3种方法都能很好鉴定转基因小麦中的bar基因,叶片涂抹200mg/LLiberty鉴别的准确性高于PCR检测,植株喷洒Basta的适宜浓度为100mg/L,喷洒Liberty的适宜浓度为150mg/L,培养基添加Bialaphos的适宜浓度为5~8mg/L。叶片涂抹和植株喷洒除草剂方法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区别转基因植株和非转基因植株的标准不够明确。相比之下,成熟胚离体培养除草剂筛选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具有鉴定效果直观明了、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等优点,在检测小麦转入或飘入的bar基因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商品小麦 BAR基因 除草剂抗性 成熟胚培养
下载PDF
植物与有益微生物互作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晓鸿 田芳 +3 位作者 杜丽璞 王轲 林志珊 叶兴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01-2814,共14页
植物与微生物在长期的侵染和抗侵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二者相互利用、协同进化。一些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变化或增强迫使植物提高抗病性,同时改进了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分子生物... 植物与微生物在长期的侵染和抗侵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二者相互利用、协同进化。一些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变化或增强迫使植物提高抗病性,同时改进了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促进了植物基因工程育种途径的创立和生产潜力的提高,尤其微生物介导的基因转移已成为改良植物的重要工具。本文概括性综述了植物与一些主要有益微生物互作的应答反应、信号传导和分子基础,以及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改良植物性状和生产水平的研究进展。描述了植物对主要有益微生物的应答途径,以及植物和农杆菌、根瘤菌、真菌及植物病毒互作的分子信号系统,并介绍了它们在基因工程、遗传育种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有益微生物的两面性,改变传统观念,进一步利用有益微生物的正向作用提高植物抗病性、抗逆性、品质和生产潜力,培育优良作物品种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农杆菌 根瘤菌 内生真菌 植物病毒 互作
下载PDF
小麦大龄幼胚再生性能改进与农杆菌转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石珍源 殷桂香 +3 位作者 杜丽璞 陶莉丽 徐惠君 叶兴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32,共8页
【目的】小麦幼胚再生率与幼胚大小关系密切,改进小麦大龄幼胚再生性能促进小麦转基因研究。【方法】以18个普通小麦基因型和5个硬粒小麦基因型为材料,对其开花授粉后15—17 d的大龄幼胚进行破碎处理、组织培养和农杆菌转化,对转化后的... 【目的】小麦幼胚再生率与幼胚大小关系密切,改进小麦大龄幼胚再生性能促进小麦转基因研究。【方法】以18个普通小麦基因型和5个硬粒小麦基因型为材料,对其开花授粉后15—17 d的大龄幼胚进行破碎处理、组织培养和农杆菌转化,对转化后的幼胚组织和获得的抗性再生植株分别进行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PCR检测。【结果】大龄幼胚培养2 d后破碎处理的再生率为18.2%,显著高于完整胚对照(1.7%),培养2 d后进行破碎处理的再生效果高于4和6 d后破碎处理;不同基因型小麦大龄幼胚破碎处理后再生率为16.9%—46.7%,其中,Bobwhite和中8423大龄幼胚再生率达到了40%以上;大龄幼胚破碎后在弱光条件下培养,再生率进一步提高,较对照(完整胚黑暗培养)提高5.4%—47.4%;农杆菌侵染后GUS瞬时表达率为0—76.7%,其中科农199高达76.7%,其次为Verry(64.4%)和Alondra(47.2%);经PCR检测,农杆菌转化小麦大龄破碎幼胚获得了候选转基因植株。【结论】破碎处理和弱光培养显著提高了小麦大龄幼胚再生率,比对照提高5—10倍;科农199、Verry和Alondra大龄幼胚对农杆菌侵染比较敏感,适宜作为农杆菌转化的受体材料;农杆菌转化小麦大龄幼胚可以获得转基因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龄幼胚 破碎处理 植株再生 农杆菌转化
下载PD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Aloe barbadensis Miller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被引量:1
7
作者 何聪芬 张佳星 +4 位作者 陈杰 叶兴国 杜丽璞 董银卯 赵华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53-1060,共8页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aloe in cosmetic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improvement of aloe (Aloe barbadensis Miller) by genetic engineering was seldom reported previously. In this study,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aloe in cosmetic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improvement of aloe (Aloe barbadensis Miller) by genetic engineering was seldom reported previously. In this study,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s, including explant selection and surface sterilization, use of different Agrobacterium strains, and co-culture processing, are optimized. The use of 20.0% sodium hypochloride (25 rain) for sterilization was less detrimental to the health of explant than 0.1% mercuric chloride (10 min). Regeneration frequency from stem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from leaves or sheaths. Explants were infected by Agrobacterium (30 rain) in liquid co-cultural medium, and this was followed by three days co-culture on sterile filter papers with light for 10 h per day at 24℃. Histochemical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GUS gene in the stem explants of aloe infected with Agrobacterium strains EHAI05 and C58CI was 80.0% and 30.0%,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e higher sensitivity of the explants to EHAI05 than to C58C1. Infected tissues were selected using G418 (10.0-25.0 mg/L) to generate transformants. Sixty-seven G418 resistant plantlets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infected explants. Southern blotting, PCR, and ELISA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alien gene were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into aloe and was expressed in the transgenic plants. This newly established transformation system could be used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alo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RANSFORMATION molecular test ELISA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