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花主要栽培生理参数的高光谱估测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登伟 李少昆 +5 位作者 田庆玖 黄春燕 曹连莆 肖春华 马亚琴 杨新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70-774,共5页
应用地物光谱仪获取近地高光谱遥感数据 ,用高光谱技术提取和估计棉花主要栽培生理参数。结果表明 ,棉花叶片具有绿色植物典型的反射光谱曲线特征 ;早衰的棉花反射光谱红谷区谷低变浅 ,最小波段光谱反射率Ro及数值积分面积SRo增大 ,与... 应用地物光谱仪获取近地高光谱遥感数据 ,用高光谱技术提取和估计棉花主要栽培生理参数。结果表明 ,棉花叶片具有绿色植物典型的反射光谱曲线特征 ;早衰的棉花反射光谱红谷区谷低变浅 ,最小波段光谱反射率Ro及数值积分面积SRo增大 ,与叶片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经逐步回归分析 ,确定的一阶微分光谱值与棉叶叶绿素浓度的最大相关系数是 0 .734 4 (n =2 1) ,发生在 75 0nm波段处 ;群体叶面积指数 (LAI)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D VI)呈很好的对数相关关系 ;红边、蓝边、黄边每边的积分面积积累了多波段信息 ,在估测棉花冠层叶片全氮含量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研究建立了棉花主要栽培生理参数叶绿素含量、LAI和冠层叶片全氮含量等的遥感估测统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生理 生理参数 高光谱估测 反射光谱曲线特征 光谱反射率 数值积分面积
下载PDF
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生理指标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王克如 李少昆 +2 位作者 宋光杰 陈刚 曹栓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8-644,共7页
通过研究提出实现公顷产皮棉 30 0 0kg的栽培生理指标是 :总干物质积累 194 80kg/ha ,积累速率最大值Vmax出现在盛铃初期 (8月 1日左右 ) ,为 315 .2kg1·ha-1·d-1,籽棉收获指数 36 .70 % ,皮棉收获指数 15 .5 6 % ;LAI在苗期... 通过研究提出实现公顷产皮棉 30 0 0kg的栽培生理指标是 :总干物质积累 194 80kg/ha ,积累速率最大值Vmax出现在盛铃初期 (8月 1日左右 ) ,为 315 .2kg1·ha-1·d-1,籽棉收获指数 36 .70 % ,皮棉收获指数 15 .5 6 % ;LAI在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分别为 0 .2、0 .72、2 .35和 3.94 ,在盛铃期达最大 ,为 4 .2 8;总光合势 3.6 5×10 6m2 /d ,其中见絮至盛絮期占 17.0 % ;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在一生中呈单峰曲线 ,盛铃期达最大 ,CAPmax为 5 .4 0gCO2 ·m-2 ·h-1,盛絮期仍保持在 2 .0 5gCO2 ·m-2 ·h-1;单位叶面积负载的果节量控制在 84~ 97果节 /m2 叶 ,叶铃数目比 3.93~ 4 .5 9∶1,单位叶面积载铃量 30 .3个铃 /m2 叶 ,单位叶面积负载的皮棉重 0 .0 6 9~ 0 .0 78kg/m2 叶 ;产量结构冀棉 2 0为收获株数 12 .4万~ 13.6万株 /ha,单株成铃 8.9~ 10 .0个 ,公顷有效铃数大于 12 0万个 ,铃重 6 g ,衣分 4 2 % ;中棉所 2 3和石远 32 1为收获株数 13.1万~ 14 .7万株 /ha,单株成铃 9.4~ 9.8个 ,公顷有效铃数大于130万个 ,铃重 5 .6 g ,衣分 4 1.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棉花 高产栽培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无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新品种中豆2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粉霞 丁安林 孙君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1年第4期72-73,共2页
中豆28号是采用未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技术,对杂种后代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检测进行多年辅助选择育成。其突出特点是早熟、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综合性状优异。
关键词 大豆 中豆28 胰蛋白抑制剂 栽培技术 选育 未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新疆高产棉田氮、磷、钾吸收动态及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59
4
作者 王克如 李少昆 +3 位作者 曹连莆 宋光杰 陈刚 曹栓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75-780,共6页
对 30 0 0kg·ha-1皮棉高产测定的结果表明 ,棉花叶片、茎枝、蕾铃中的氮、磷、钾含量随生育进程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下降幅度大于 2 0 0 0kg·ha-1对照产量棉田。整个生长期 ,叶片、蕾铃中氮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产量棉田 ,... 对 30 0 0kg·ha-1皮棉高产测定的结果表明 ,棉花叶片、茎枝、蕾铃中的氮、磷、钾含量随生育进程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下降幅度大于 2 0 0 0kg·ha-1对照产量棉田。整个生长期 ,叶片、蕾铃中氮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产量棉田 ,尤以果枝叶最明显 ;蕾铃中的磷和茎枝的钾百分含量高于对照棉田 ;棉株群体中氮、磷、钾的积累可用Lo gistic曲线方程表达 ,拟合良好。养分吸收最快的时间 :氮约在出苗后 90d ,磷在 92d ,钾则偏早 ,约在出苗后 85d。在 30 0 0kg·ha-1皮棉高产条件下 ,棉株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磷、钾分别为 385 .8、2 44 .7和 34 0 .3kg。每生产 10 0kg皮棉和相应的茎叶需吸收氮 12 .5kg、磷 8.0kg和钾 11.1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棉田 吸收动态 吸收模式 产量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不同生态棉区棉花单铃重的变化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旺锋 勾玲 +4 位作者 王振林 李少昆 余松烈 曹连莆 李伟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72-877,共6页
采用不同生态区育成的品种 ,在新疆的南、北疆棉区和河北棉区进行“双向异地种植” ,横向比较了不同生态棉区棉花产量库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新疆棉区产量库构成因素中单铃重增加幅度最大 ,南疆和北疆棉区单铃重分别为 5 .89g~6 .5 ... 采用不同生态区育成的品种 ,在新疆的南、北疆棉区和河北棉区进行“双向异地种植” ,横向比较了不同生态棉区棉花产量库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新疆棉区产量库构成因素中单铃重增加幅度最大 ,南疆和北疆棉区单铃重分别为 5 .89g~6 .5 0 g、5 .4 3g~ 6 .12g ,较河北南宫棉花铃重提高 5 1.16 %~ 2 4 .2 3%。新疆棉区单株结铃数虽低 ,但因收获株数是河北南宫的1.5倍 ,所以单位面积总铃数高于河北。新疆棉花铃重高 ,表明在单位面积株数多的条件下个体生长仍较健壮 ,这主要是因为新疆棉区日照时数多、日温差大 ,光合产物生产与累积多 ,既有利于个体发育 ,又有利于光合产物在棉铃中的累积 ,最终单铃重高 ,这是新疆棉花获得高产的重要生理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棉区 棉花 单铃重 气象因子 生态因子 生态区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分析27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 被引量:39
6
作者 段运平 陈卫国 +5 位作者 李明顺 李新海 刘雪 田清震 白丽 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2-1113,共12页
目的分析27个CIMMYT玉米群体和中国玉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之间的遗传关系,为玉米种质的扩增与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SR标记技术和DNA混合取样方法,选取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71对SSR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71对引物在27... 目的分析27个CIMMYT玉米群体和中国玉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之间的遗传关系,为玉米种质的扩增与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SR标记技术和DNA混合取样方法,选取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71对SSR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71对引物在27个群体中共扩增出389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9个,平均为5.4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6,变化范围0.27~0.92。来自CIMMYT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总数比国内适应群体的略高,但其多态性位点比例基本相同。根据27个群体的108个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做出树型图,把27个群体大体分成了国内和国外两大群6个亚群。结论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含有更多的特有基因,导入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可扩增温带玉米种质基础,聚类结果与系谱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SSR标记 混合取样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DREB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胁迫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倪志勇 徐兆师 +2 位作者 李连城 陈明 马有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00-1106,共7页
干旱、高盐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REB转录因子含有一个保守的AP2/EREBP结构域,参与外界环境胁迫的应答响应,通过结合DRE(Dehydr... 干旱、高盐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REB转录因子含有一个保守的AP2/EREBP结构域,参与外界环境胁迫的应答响应,通过结合DRE(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调控下游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改良植物的抗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DRE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以及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作物的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EB 转录因子 信号传递 非生物胁迫 转基因 抗逆育种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凤格 刘贤德 +5 位作者 王振华 张世煌 李新海 袁力行 韩晓清 李明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4,共6页
以黄早四 (抗 )×掖 10 7(感 )的 F2 分离群体 (184个单株 )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具有 6 5个 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 1333.3c M,标记间平均距离 2 0 .5 c 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 184个 F3家系对 SCMV引起的玉... 以黄早四 (抗 )×掖 10 7(感 )的 F2 分离群体 (184个单株 )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具有 6 5个 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 1333.3c M,标记间平均距离 2 0 .5 c 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 184个 F3家系对 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病数量性状位点 (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结果共检测到 3个 QTL s,分别位于第 3、 6和 10染色体上 ,与标记 phi0 5 3、phi0 77和 phi0 6 2连锁。第 3染色体上的 QTL 效应最大 ,可解释表型方差的 17.8% ,基因作用方式为加性 ;第 6和第 10染色体上的 QTL 效应较小 ,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 6 .1%和 7.0 % ,基因作用方式均为部分显性。采用多区间作图法未检测到 QTL s间显著的上位性互作。 3个 QTL s共解释表型方差的 3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甘蔗花叶病毒 QTL 遗传连锁图谱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艳丽 叶兴国 +2 位作者 刘艳鹏 杜丽璞 徐惠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0,共5页
基因型是影响农杆菌转化植物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58C1农杆菌菌系(含GUS基因)感染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和幼胚,共培养后进行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筛选对农杆菌... 基因型是影响农杆菌转化植物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58C1农杆菌菌系(含GUS基因)感染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和幼胚,共培养后进行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结果表明,83个小麦基因型的幼穗经农杆菌感染后,GUS基因表达率66.7%~82.8%,CA9924、北农49、西农2611、京冬11等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比较敏感,多数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不敏感.80个小麦基因型的幼胚经农杆菌感染后,GUS基因表达率在10.0%以上的基因型仅占3.8%,没有GUS基因表达的基因型多达71.3%,绝大多数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不敏感;当幼胚与农杆菌的共培养在滤纸上进行时,97H2169、轮选208、兰考906、扬麦6号等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非常敏感,GUS基因表达率达到50.0%~93.3%,没有GUS基因表达的基因型下降到36.8%.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以及相同基因型的不同外植体对农杆菌的敏感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兰考906、扬麦6号、西农2611、京冬11等基因型是农杆菌转化小麦较为理想的受体材料;滤纸上共培养方式更有利于农杆菌对小麦外植体的侵染,GUS基因表达率平均比固体培养基共培养方式高16.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杆菌 幼胚 幼穗 GUS基因瞬时表达
下载PDF
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庞俊兰 徐惠君 +6 位作者 杜丽璞 叶兴国 李连城 辛志勇 马有志 刁爱波 Adams M.J.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38-742,共5页
利用基因枪技术 ,将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WMV CP1和筛选基因bar导入扬麦 15 8,获得14 5株抗Bialaphos再生植株 ;PCR Southern分析 ,其中 2 1株为阳性植株 ,转化率达到 0 .99% ;T1代植株的PCR Southern、单酶切和双酶切Souther... 利用基因枪技术 ,将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WMV CP1和筛选基因bar导入扬麦 15 8,获得14 5株抗Bialaphos再生植株 ;PCR Southern分析 ,其中 2 1株为阳性植株 ,转化率达到 0 .99% ;T1代植株的PCR Southern、单酶切和双酶切Southern杂交 ,证明外源抗性基因已经完整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T1代植株分离比CP1+ ∶CP1-为 1∶1.3,偏离孟德尔分离定律 ;T2 代植株总RNA ,RT PCR的试验结果表明CW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导入 基因枪 转基因 土传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小麦
下载PDF
玉米不同基因型叶片PSⅡ光能转换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永江 李少昆 +3 位作者 胡昌浩 张旭 董树亭 高世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1-625,共5页
测定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的主要荧光参数以及田间快速测试技术。结果表明 ,田间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测定暗适应有 5min即可 ,部位以穗上 1叶的中部为宜。我国骨干自交系的Fm、Fv/Fm、Fv/F0 有随年代推移而逐渐升高的趋势 ,生育后期表现... 测定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的主要荧光参数以及田间快速测试技术。结果表明 ,田间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测定暗适应有 5min即可 ,部位以穗上 1叶的中部为宜。我国骨干自交系的Fm、Fv/Fm、Fv/F0 有随年代推移而逐渐升高的趋势 ,生育后期表现更为明显 ;不同株型自交系间荧光参数值差异不显著 ;杂交种Fm、Fv/Fm、Fv/F0 有明显的超亲优势 ,乳熟期优势率为 - 1.2 %~ 12 .0 % ,并且自交系值高的组配的杂交种也高 ,为预测杂种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叶片 PSⅡ 光能转换效率 比较研究 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 光系统Ⅱ
下载PDF
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君明 丁安林 常汝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1,共6页
选用6个异黄酮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15个杂交组合,按随机区组设计,初步分析了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结果显示,杂种F2代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方式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遗传机制呈累加作用;F1、F2代异黄酮含量一般介于双亲之间的中间型,F... 选用6个异黄酮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15个杂交组合,按随机区组设计,初步分析了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结果显示,杂种F2代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方式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遗传机制呈累加作用;F1、F2代异黄酮含量一般介于双亲之间的中间型,F2代接近中亲值,且在大部分组合中表现杂种优势,也有部分超亲优势现象;F2代部分组合中的广义遗传力表现较高,可以在F2代进行初步的遗传选择;杂种后代与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籽粒 异黄酮 遗传规律 含量测定 品质育种
下载PDF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的QTL剖析 被引量:52
13
作者 兰进好 褚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利用玉米强优势组合(Mo17×黄早四)自交衍生的191个F2单株构建了由SSR和AFLP标记组成的分子连锁图谱。F2进一步自交产生的184个F2∶3家系用于调查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值。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QTLma... 利用玉米强优势组合(Mo17×黄早四)自交衍生的191个F2单株构建了由SSR和AFLP标记组成的分子连锁图谱。F2进一步自交产生的184个F2∶3家系用于调查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值。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QTLmapper/V2.0,分别定位了7个株高和6个穗位高QTL;检测到18对控制株高和13对控制穗位高的上位性效应位点;同时发现了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的6个株高和8个穗位高单位点标记区域以及4对株高和4对穗位高上位性效应区域。分析了各种遗传因素在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中的相对作用大小,指出了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是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重要遗传基础。并对所定位的QTL的真实性、株高和穗位高的关系以及研究结果对分子育种的启示予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高 穗位高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遗传基础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臂7Ai-1L端体的细胞遗传学鉴定及显微分离与克隆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志珊 张增艳 +4 位作者 辛志勇 马有志 孔凡晶 李连城 王晓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49-1054,共6页
利用细胞遗传学的方法 ,在确认测试材料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及花粉母细胞 (pollenmothercell,PMC)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的基础上 ,通过对测试材料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PMC染色体配对构型的观察 ,并结合目标染色体所应具有的黄... 利用细胞遗传学的方法 ,在确认测试材料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及花粉母细胞 (pollenmothercell,PMC)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的基础上 ,通过对测试材料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PMC染色体配对构型的观察 ,并结合目标染色体所应具有的黄矮病抗性及芽鞘颜色的鉴定 ,证实了测试材料中的端体为目标染色体臂7Ai 1L。在此基础上显微分离、扩增了该染色体臂 ,对扩增产物进行了连接、转化、克隆 ,初步构建了 7Ai 1L的DNA文库。对文库中部分阳性克隆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获得 6个中间偃麦草特异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7Ai-1L端体 鉴定 中间偃麦草 细胞遗传学 显微分离 微克隆
下载PDF
转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烟草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黎定军 赵开军 +1 位作者 周清明 罗宽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为选育出高抗真菌病害的烟草新品种 ,利用叶盘法 ,通过农杆菌介导 ,将来自芥菜和橡胶的抗真菌蛋白基因几丁质酶基因和 β 1,3 葡聚糖酶基因转入烟草品种K32 6和红花大金元 ,在含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 (MS +NAA0 .1mg/L +6 BA 1.0mg/L为... 为选育出高抗真菌病害的烟草新品种 ,利用叶盘法 ,通过农杆菌介导 ,将来自芥菜和橡胶的抗真菌蛋白基因几丁质酶基因和 β 1,3 葡聚糖酶基因转入烟草品种K32 6和红花大金元 ,在含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 (MS +NAA0 .1mg/L +6 BA 1.0mg/L为芽诱导培养基 ,根诱导培养基为不含激素的MS)上进行不定芽和根诱导 ,共获耐卡那霉素再生苗 10 1株 .经PCR扩增检测 ,TB 1等 5 7株呈阳性 ,即已成功导入外源目的基因 .初步接种炭疽病菌和黑胫病菌结果表明 ,转基因植株后代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几丁质酶基因 Β-1 3-葡聚糖酶基因 抗病
下载PDF
Xa21转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及其遗传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永力 翟文学 +4 位作者 章琦 王春连 田文忠 潘学彪 朱立煌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9,共7页
采用包括与 Xa2 1基因相对应的白叶枯病鉴别小种 P6在内的 12个国际鉴别小种和我国 7个病原型 ,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 8个不同遗传背景的 Xa2 1转基因品系 ,及其不同世代的植株 ,进行接种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 :Xa2 1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 采用包括与 Xa2 1基因相对应的白叶枯病鉴别小种 P6在内的 12个国际鉴别小种和我国 7个病原型 ,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 8个不同遗传背景的 Xa2 1转基因品系 ,及其不同世代的植株 ,进行接种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 :Xa2 1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呈现显性 ,并且在转基因后代中可以稳定遗传 ,且保留其广谱抗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 ,Xa2 1的抗性表达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21 转基因水稻 白叶枯病 抗性 遗传性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慧 赵开军 徐正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3-26,31,共5页
介绍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影响转化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概述这一技术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 。
关键词 水稻 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 原理 影响因素 应用前景 现状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被引量:10
18
作者 兰海 余月 +4 位作者 王凤格 潘光堂 赵久然 李新海 荣廷昭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34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08×A318组合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34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08×A318组合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在F2∶3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为0.9455,多基因方差为0.1196。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家系群体中为72.49%,多基因遗传率为9.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子 休眠性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鉴定中国南方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君明 韩粉霞 丁安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2-226,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检测中国南方六个省份的 2 4 9份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结果显示大豆籽粒中可检测出 6种主要的异黄酮组分 ,分别为大豆甙 (Daidzin)、甲氧基黄豆甙原 (Glycitin)、染料木甙 (Genistin)、丙二酰基大豆...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检测中国南方六个省份的 2 4 9份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结果显示大豆籽粒中可检测出 6种主要的异黄酮组分 ,分别为大豆甙 (Daidzin)、甲氧基黄豆甙原 (Glycitin)、染料木甙 (Genistin)、丙二酰基大豆甙 (Malonyldaidzin)、丙二酰基黄豆甙原 (Malonylglycitin)和丙二酰基染料木甙 (Malonylgenistin)。各组分中以丙二酰基 (Mal onyl)异黄酮组分含量最高 (6 1 2 % ) ,且各组分间相关极显著。大豆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变异较大 ,变异系数达 4 9 6 %。来自江苏省的品种海门红黄豆乙异黄酮含量最高 (4 932 3μg/ g) ,品种宝应等西风含量最低 (36 7 1μg/ g)。不同省份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 ,来自浙江省的大豆品种平均含量最高 (2 717 2 μg/ g) ,来自安徽省的平均含量最低 (1181 8μg/g)。异黄酮含量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319 ) ,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r=0 132 ) ,而与脂肪含量 (r =- 0 4 5 )和蛋白质含量 (r=-0 136 )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大豆 品种 异黄酮含量 百粒重
下载PDF
小麦品种磨粉品质研究概况 被引量:28
20
作者 周艳华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1-95,共5页
本文对出粉率、粉色和灰分三个主要磨粉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出粉率受多基因控制 ,分别位于 3A、7D和 5 A染色体上 ;粉色的遗传较简单 ,受 1个或 2个基因控制 ;灰分含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及环境影响 ;因此有可能通过遗传改... 本文对出粉率、粉色和灰分三个主要磨粉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出粉率受多基因控制 ,分别位于 3A、7D和 5 A染色体上 ;粉色的遗传较简单 ,受 1个或 2个基因控制 ;灰分含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及环境影响 ;因此有可能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出粉率、改善面粉色泽。在影响磨粉品质的诸多因素中 ,主要讨论了籽粒形状与磨粉品质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 ,籽粒大、容重高、圆形或椭圆形且籽粒硬的小麦出粉率高。粒长、粒宽、粒重等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籽粒硬度是影响磨粉品质和烘焙品质最重要的籽粒性状 ,由 1对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磨粉品质 遗传改良 品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