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0年中国区域氮沉降时空格局模拟研究 被引量:83
1
作者 顾峰雪 黄玫 +4 位作者 张远东 闫慧敏 李洁 郭瑞 钟秀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91-3600,共10页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通过沉降和施肥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素持续增加,众多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氮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系列过程都相互联系,碳循环及其格局也受到氮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通过沉降和施肥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素持续增加,众多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氮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系列过程都相互联系,碳循环及其格局也受到氮的影响,因此大气氮沉降的变化受到广泛关注,探明区域大气氮沉降的时空格局对评估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个基于降水、能源消费和施肥数据的氮沉降时空格局模拟方法,通过与观测数据的比较说明该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氮沉降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模拟了1961—2010年中国区域氮沉降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中国区域年平均氮沉降速率为0.81 g N m^(-2)a^(-1),由20世纪60年代的0.31 g N m^(-2)a^(-1)增加到21世纪初的1.71g N m^(-2)a^(-1),年增长率为0.04 g N m^(-2)a^(-1)。总氮沉降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2.85 Tg N/a增加至15.68 Tg N/a。(2)NHx-N的沉降速率大约是NOy-N的4倍,是主要的氮沉降形式。1961—2010年我国湿沉降平均速率为0.63 g N m^(-2)a^(-1),是干沉降速率(0.17g N m^(-2)a^(-1))的3.63倍,是氮素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3)在空间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速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的格局,华北、华中和东北的农田是氮沉降速率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氮沉降速率增长最快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降水 能源消费 施肥 模型模拟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近50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洁 张远东 +4 位作者 顾峰雪 黄玫 郭瑞 郝卫平 夏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0-1502,共13页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omasphere)模型,对1961—2010年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格局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区域碳源汇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东北地区年NEP总量在-0.094PgC/a—0.117PgC/a之间波动,年平均0.026PgC/a,占全国NEP总量的15%—37%。过去50年东北区域NEP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碳吸收量最高,20世纪90年代后碳吸收量开始下降。(2)东北地区NEP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高,西部和中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格局。过去50年来,碳源区向大气释放的碳量在减少,碳汇区从大气吸收的碳也在减少。(3)NEP的年际变化与温度呈负相关(r=-0.343,P<0.05),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r=0.859,P<0.01),东北地区NEP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同期上升或达到最高值,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导致东北地区NEP的年际变化,而年降水量的变化对NEP年际变化起主要作用。在空间上,东北地区NEP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91.5%,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的面积占31.6%,降水也是决定NEP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子。(4)升温伴随降水增加导致1961—1990年NEP呈增加趋势,而其后升温伴随降水减少则是近20年东北区域碳汇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VSA模型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东北地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华北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水分胁迫的WUE效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闫永銮 郝卫平 +2 位作者 白清俊 梅旭荣 刘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49,共4页
选用2个华北冬小麦代表品种石家庄8号和YM20,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拔节期和灌浆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冬小麦WUE对拔节期和灌浆期的水分亏缺均很敏感,胁迫程度越大其对产量和WUE的负效应越大;轻度亏... 选用2个华北冬小麦代表品种石家庄8号和YM20,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拔节期和灌浆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冬小麦WUE对拔节期和灌浆期的水分亏缺均很敏感,胁迫程度越大其对产量和WUE的负效应越大;轻度亏缺复水后WUE恢复较快,重度时则恢复慢而有限;拔节期水分胁迫主要减少粒数,灌浆期则主要降低粒质量;田间持水率为60%的轻度胁迫对产量和WUE影响最小,拔节期的适宜胁迫历时为5d,灌浆期可为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拔节期 灌浆期 水分胁迫 WUE
下载PDF
冬小麦拔节期冠层温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项艳 龚道枝 +3 位作者 白清俊 梅旭荣 郝卫平 栗雨勤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7,64,共4页
通过对13个冬小麦品种拔节期的冠层温度、产量、千粒重、抗旱指数及其关系研究得出,产量与拔节期冠层温度表现出负相关趋势,而千粒重与冠层温度表现出正相关趋势,且灌水处理的拔节期冠层温度对产量及千粒重的影响要大于不灌水处理,拔节... 通过对13个冬小麦品种拔节期的冠层温度、产量、千粒重、抗旱指数及其关系研究得出,产量与拔节期冠层温度表现出负相关趋势,而千粒重与冠层温度表现出正相关趋势,且灌水处理的拔节期冠层温度对产量及千粒重的影响要大于不灌水处理,拔节期冠层温度对千粒重的影响显著于对产量的影响。安丰88、石05-7494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差,抗旱性较好,产量较高,只是前者拔节期冠层温度高,后者拔节期冠层温度低,适合干旱地区栽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冠层温度 产量 千粒重 抗旱指数
下载PDF
华北冬小麦拔节期水分胁迫-复水补偿效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琳 郝卫平 +2 位作者 白清俊 梅旭荣 闫永銮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0,共4页
以华北地区抗旱性不同的二冬麦品种石家庄8号(抗旱品种)与偃麦20(非抗旱品种)为材料,研究拔节期水分胁迫-复水补偿效应的品种差异及补偿效应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不同胁迫程度和不同胁迫历时下,石家庄8... 以华北地区抗旱性不同的二冬麦品种石家庄8号(抗旱品种)与偃麦20(非抗旱品种)为材料,研究拔节期水分胁迫-复水补偿效应的品种差异及补偿效应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不同胁迫程度和不同胁迫历时下,石家庄8号水分胁迫-复水之后,各项生理指标均快速补偿,轻度水分胁迫-复水后出现超补偿效应,且出现超补偿效应后,WUE也高于对照;非抗旱品种偃麦20的耗水量、产量以及WUE受胁迫程度和胁迫历时的影响都很大,其复水之后的补偿效应也弱于石家庄8号,WUE也低于对照。从拔节期水分胁迫-复水补偿表现上看,对于华北地区的耐旱品种石家庄8号,在拔节期实施轻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WUE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胁迫 复水 补偿效应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1
6
作者 吕妍 张黎 +5 位作者 闫慧敏 任小丽 王军邦 牛忠恩 顾峰雪 何洪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74-8786,共13页
2000年以来,国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产力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遥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总初级生产... 2000年以来,国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产力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遥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研究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年均值和GPP年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重点探讨2008年以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植被覆盖及生长的影响,进而评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总体显著增加,其中2008—2015年植被EVI均值和变化率分别比2000—2007年高6.9%和85.7%,EVI显著增加的区域占西南喀斯特地区的13.4%;该区域GPP年总量亦呈显著增加趋势(20.58 g C m-2a-1)。2008—2015年气温和降水对植被EVI变化趋势的贡献仅占28.3%,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措施、大气CO2浓度、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可能是该区域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在100个首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大部分试点县植被EVI的变化趋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其中治理面积大的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显著高于治理面积小的县,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试点县植被覆盖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指数 生态系统生产力 石漠化治理
下载PDF
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4
7
作者 张远东 庞瑞 +1 位作者 顾峰雪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5-1525,共11页
水分利用效率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水耦合关系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 水分利用效率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水耦合关系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and the Atmosphere)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水分利用效率均值为1.13 g C mm-1m-2。3种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WUE分别为1.35、1.14、0.99 g C mm-1m-2。在空间分布上,WUE与海拔显著正相关(r=0.156,P<0.05),而与温度则显著负相关(r=-0.386,P<0.01)。(2)在时间尺度上,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整体WUE降低趋势显著(P<0.01),变动区间为0.83-1.46g C mm-1m-2,平均每年下降0.006g C mm-1m-2。整体WUE年际变化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r=-0.727,P<0.01),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整体WUE下降主要原因是温度上升引起的ET增加速率大于NPP增加速率。(3)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3种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及常绿阔叶林WUE均显著下降(P<0.01),下降速度分别为-1.03×10-2、-6.17×10-3、-1.37×10-3g C mm-1m-2a-1。西南高山地区76.3%格点WUE年际变化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34.1%格点WUE年际变化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草地和常绿针叶林WUE年际变化与温度显著负相关(r=-0.889,P<0.01;r=-0.863,P<0.01),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由于西南高山地区降水较为丰富,且过去57年降水变化不显著,因此该地区WUE的时空格局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1954—2010年期间温度升高造成的ET增加显著高于NPP的增加是该地区WUE下降的主要原因。未来需要获取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土壤、植被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和精确地模拟西南高山地区水碳循环及其耦合关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西南高山地区 气候变化 CEVSA模型
下载PDF
减氮配施有机肥对华北平原夏玉米土壤水分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银坤 梅旭荣 +2 位作者 夏旭 郝卫平 陈敏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0,共7页
为实现华北平原夏玉米的高产及水氮的高效利用,基于2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氮肥(CK)、习惯施氮(CN,228kgN/hm^2)、氮肥减量(ON,152kgN/hm^2)以及氮肥减量与有机肥等氮配施(ONM,152kgN/hm^2)对夏玉米土壤贮水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 为实现华北平原夏玉米的高产及水氮的高效利用,基于2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氮肥(CK)、习惯施氮(CN,228kgN/hm^2)、氮肥减量(ON,152kgN/hm^2)以及氮肥减量与有机肥等氮配施(ONM,152kgN/hm^2)对夏玉米土壤贮水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期间的0—160cm土壤贮水量受降雨和灌水的影响大,而在夏玉米拔节—成熟期生长耗水是引起土壤贮水变化的重要原因。处理ONM增加了0—160cm土壤贮水量,相比处理CN可提高8.8%~10.5%(p<0.05)。在2012夏玉米收获时,处理ONM和CN的0—40cm土壤含水量相比播前分别降低了14.5%(p<0.05)和5.7%。说明处理ONM消耗了更多的土壤水分。夏玉米的播种—苗期和拔节—抽雄期耗水量大,占到全生育期耗水量的55.1%~66.0%。相比处理CK和CN,处理ONM减少了播种—苗期的耗水,增加了拔节—成熟期的耗水,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均值也分别提高了8.9%和7.4%(p<0.05)。与处理CN相比,处理ONM的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1.8%(p<0.05)和58.9%(p<0.05)。综上所述,在华北平原高产粮区,比习惯施氮减量1/3且与有机肥等氮配施不仅具有较高的土壤贮水,且增加了夏玉米产量,显著提高了水氮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有机肥 夏玉米 土壤贮水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及动态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远东 刘彦春 +3 位作者 顾峰雪 郭明明 缪宁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2-508,共7页
利用连续收获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老龄林(VF)、桦木林(BF)、次生针阔混交林(MF)、人工云杉林(AF)及高山栎灌丛(AO) 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组成及其动态,目的在于探索不同恢复途径对森林凋落物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 利用连续收获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老龄林(VF)、桦木林(BF)、次生针阔混交林(MF)、人工云杉林(AF)及高山栎灌丛(AO) 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组成及其动态,目的在于探索不同恢复途径对森林凋落物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的全年凋落产量大小依次为VF(4.32 t/hm^2)、MF(4.10 t/hm^2)、BF(3.52 t/hm^2)、AO(3.01 t/hm^2)、AF(2.34 t/hm^2)。AF全年凋落量显著小于其他3种乔木森林类型(VF,BF,MF)(P <0. 05)。各森林类型的叶片年凋落量占总量比例均超过70%。VF、AF、AO均在生长前期(前一年10月至当年5月)达到最大凋落量2.41,1.29,1.63 t/hm^2; BF、MF凋落产量在生长季后期(当年7月至10月)到达最大值,分别为1.34,1.80 t/hm^2。常绿针叶树为主的VF、AF叶片凋落物样地间变异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树为主的BF、MF,表明其对立地条件的响应更为敏感。林分密度与胸高断面积组合因子更能反映凋落物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动态 恢复途径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不同灌水条件下两冬麦品种土壤水分动态与产量差异 被引量:3
10
作者 项艳 龚道枝 +2 位作者 梅旭荣 郝卫平 白清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9,共6页
采用LSD法对华北平原不同灌水条件下(设4个水分处理:0水、1水、2水和3水)两品种(科麦一号和石家庄8号)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对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其生态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探讨品种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所... 采用LSD法对华北平原不同灌水条件下(设4个水分处理:0水、1水、2水和3水)两品种(科麦一号和石家庄8号)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对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其生态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探讨品种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所有灌水处理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而0水处理的0-40 cm和80-140 cm土层含水量变化比较活跃,其幅度低于灌水处理。品种间相同水分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除1水处理科麦一号变幅较大外,其他3个处理均以石家庄8号变幅较大。科麦一号与石家庄8号均以3水处理的产量最高,比0水处理分别增产44.44%、42.88%,但由于该处理灌水充足,小麦相对晚熟耗水量大,致使收获前土壤含水率急剧下降。在各水分处理中,产量构成要素穗数皆以3水最高;穗粒重皆以1水最高(两个品种穗粒重1水与2水差异不显著);千粒重皆以0水最高。穗粒数以1水最高。收获指数皆以0水最高。科麦一号对水分较为敏感,但耗水量明显小于石家庄8号。要达到经济高产的目标,科麦一号灌2水较为合适,石家庄8号需灌3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水分动态 产量 收获指数
下载PDF
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敏 姚顽强 +4 位作者 任小丽 张黎 徐文婷 顾峰雪 何洪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9-757,共9页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量化其森林生态系统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力)对县域生态系统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基于CEVSA2(carbon exchange between...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量化其森林生态系统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力)对县域生态系统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基于CEVSA2(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mosphere 2)模型模拟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森林生态系统NPP,并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神农架站观测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进行验证,进而分析其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均NPP为628. 27 g/m2(以C计),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较低、东部以及周边较高,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②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年均NPP的增长速率为2. 58 g/(m2·a)(R2=0. 65,P<0. 001);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发现,1998年前后是NPP增长速率变化的突变点,虽然1998年前后两个时段NPP均呈上升趋势,但1999—2015年NPP增长率较1981—1998年下降了7. 01%;从空间上来看,林区中部和北部NPP增长率〔4~6 g/(m2·a)〕相对较高,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NPP呈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在-3~0 g/(m2·a)之间.③神农架林区NPP年际变化与年均温、总辐射年际变化均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呈负相关,其中年均温年际变化对NPP年际变化的解释率最高,为43%(P<0. 01);在空间尺度上,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约67. 83%区域的NPP年际变化由年均温年际变化控制,主要分布在林区中部和东南部,可见年均温是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NPP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林区 森林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NPP) CEVSA2模型 气候因子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应用与地膜残留污染防控 被引量:148
12
作者 严昌荣 何文清 +2 位作者 薛颖昊 刘恩科 刘勤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760,共13页
地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过去30多年,地膜用量和农作物覆膜面积一直稳定增长,2014年地膜用量达到了144万t,覆膜面积超过1 800万hm^2,该技术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地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过去30多年,地膜用量和农作物覆膜面积一直稳定增长,2014年地膜用量达到了144万t,覆膜面积超过1 800万hm^2,该技术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农田的地膜残留量超过250 kg/hm^2,在我国西北的局部区域,地膜残留已经对农田土壤、作物生长发育、农事作业等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生物降解地膜成为替代普通PE地膜、解决地膜残留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和手段,目前生物降解地膜正处于产品研发和评价试验的关键阶段,部分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在马铃薯、花生、烟草生产上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还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包括需要进一步提高地膜产品质量,提高地膜产品破裂和降解可控性,改善地膜的增温保墒能力,实现满足农作物对地膜覆盖功能的要求;此外,需要降低生物降解地膜综合成本,促进生物降解地膜规模化应用。总体上,随着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将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污染 生物降解地膜 机遇与挑战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黄土高原植被NPP增长明显(英文)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芳 闫慧敏 +2 位作者 顾峰雪 牛忠恩 黄玫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7年第4期413-421,共9页
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对该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500 m,8天)和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型估算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2000–2015年黄土高原... 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对该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500 m,8天)和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型估算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2000–2015年黄土高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空间上,植被NPP显著增加集中在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包括陕北、山西吕梁山区。NPP较高的冲积平原,植被NPP有所减少。2006–2010年植被NPP显著增加的区域较2000–2005年有北移的趋势,集中在榆林和延安等地。各植被类型和坡度等级上植被NPP呈增加趋势,其中水土流失较易发生的丘陵沟壑区域如黄土高原中部(吕梁山区,陕北地区)和黄土高原东南部,植被恢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VPM 退耕还林工程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