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9
1
作者 张璐 张文菊 +4 位作者 徐明岗 蔡泽江 彭畅 王伯仁 刘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46-1655,共10页
【目的】观测分析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黑土、灰漠土和红壤有机碳在时间与空间上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特征,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碳分组对比分析了长期施肥后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比例变... 【目的】观测分析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黑土、灰漠土和红壤有机碳在时间与空间上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特征,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碳分组对比分析了长期施肥后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比例变化。【结果】16年后,不施肥(CK)灰漠土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11.7%和34.9%,且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也显著下降了5.4个百分点;长期施用氮肥(N)3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其中黑土下降幅度高达9.5个百分点;化肥配施(NP,NPK)后,黑土和灰漠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仍显著下降,红壤则略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配施(NPKM、1.5NPKM),3种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显著提高,其中红壤上升幅度最大,NPKM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80.6%、146.2%和7.5个百分点,其次是灰漠土,分别提高了64.4%、138.0%和5.0个百分点;实施秸秆还田(NPKS)后,红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1.6%、59.0%和7.5个百分点,黑土和灰漠土则相对较稳定。【结论】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对施肥措施反应敏感,长期不施肥或只施氮肥多数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能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且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优于化肥(NPK)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黑土 灰漠土 红壤
下载PDF
土壤分类研究回顾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修编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维理 徐爱国 +1 位作者 张认连 冀宏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214-3230,共17页
中国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中,由百余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二普用规范性文档,二普后作为国标在全国推荐使用。对二普分县调查资料的首次汇总显示,从分县资料提取出的土壤分类名与国家标准发布的分类名存在一定... 中国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中,由百余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二普用规范性文档,二普后作为国标在全国推荐使用。对二普分县调查资料的首次汇总显示,从分县资料提取出的土壤分类名与国家标准发布的分类名存在一定差异。为对与国标不符的土壤类型名进行审核和修编,同时弄清中国现有两套土壤分类系统之间,以及这两套系统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之间的关联,对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本研究显示,土壤发生学是各国进行土壤分类的共同基础,虽然理论基础相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气候带不同,拥有的土壤资源类型和人均资源量不同,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的分类原则、命名规则、地面调查方法和采样量各有差异,最终形成的分类系统各不相同。受各国语言习惯和已有分类系统影响,也受近年来在土壤调查中对了解成土过程需求在弱化的影响,对各国土壤分类系统的整合进展并不顺利。对不同语言土壤分类系统的比较显示:中国国标分类系统更符合汉语语言特征,特别是高层级分类中的60个土类命名,能较好表达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典型特征,易于专业及非专业人员对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的认知,且推广应用时间已有30多年,在全国影响较大,应继续采用。国标分类系统不便进行国际交流的问题应通过建立其高层级分类,特别是国标中60个土类与世界参比基础的关联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将土壤分类名限定于对成土过程的描述,有利于分类系统的稳定和对主要土壤类型成土过程的认知,在层级结构上对分类系统的不断调整,或将成土过程以外的土壤质量评价引入分类系统,将导致繁冗的土壤分类名,弱化对成土过程认知。由于土壤发生分类信息是进行土壤功能性状调查、评价和分类的重要辅助信息,将土壤分类限定于描述发生分类还有利于将其用于阐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和土壤健康功能性状。根据上述观点,对分县资料中土壤类型名进行了编审,土类按照国标发布的60个土类进行了归并,亚类进行了适度归并,在土属和土种名编审中,则对名称中源于现场调查的土壤分类信息尽量予以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调查 土壤功能性状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下载PDF
养分平衡法在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杜君 白由路 +4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王志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素等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及肥料当季利用率呈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为基础的我国潮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小麦的施肥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 目标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 推荐施肥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中国典型农田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7
4
作者 闫鸿媛 段英华 +1 位作者 徐明岗 吴礼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99-1407,共9页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中国典型农田土壤小麦氮肥利用率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典型农田土壤——褐潮土、轻壤质潮土、塿土和红壤设置的15—18年长期试验...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中国典型农田土壤小麦氮肥利用率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典型农田土壤——褐潮土、轻壤质潮土、塿土和红壤设置的15—18年长期试验的小麦氮肥利用率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麦多年平均氮肥利用率在长期偏施氮肥(N处理)条件下最低,为6.5%—14.4%,在平衡施肥(NPK处理)条件下可达到20.5%—78.5%。N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以每年0.61%—2.32%的速率下降,NPK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在褐潮土、轻壤质潮土和塿土上呈上升趋势,而在红壤上呈下降趋势。红壤上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较NPK处理增加了15.9%,且年际间保持持平。长期单施氮肥土壤氮、磷、钾养分呈亏缺或者持平趋势,均衡施用氮、磷、钾肥土壤养分逐年上升,氮、磷、钾养分的均衡供应有利于提高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结论】长期偏施氮肥会导致小麦氮肥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增加而降低,施用有机肥不但可以保证土壤的可持续供氮能力,而且在南方红壤地区还可以防止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氮肥利用率 小麦
下载PDF
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产量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菊生 黄晶 +2 位作者 徐明岗 曹卫东 董春华 《农学学报》 2012年第2期31-34,53,共5页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母质红薯以紫色土上产量最高;紫色土红薯以处理4、处理3产量最高;3种母质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处理1最差。紫色土红薯块根产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6>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四纪红土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四纪红土处理3和处理4的小区中间80%部分没有产量,只有靠小区水泥梗边缘有红薯;3种母质的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地上部作物秸秆还田的处理好于不还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典型红壤生土 块根作物 产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变化的评价方法 被引量:78
6
作者 包耀贤 徐明岗 +4 位作者 吕粉桃 黄庆海 聂军 张会民 于寒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197-4204,共8页
【目的】确定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变化的适宜评价方法。【方法】以湖南望城和江西进贤的长期试验数据为基础,比较和分析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3种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探明适宜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方法... 【目的】确定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变化的适宜评价方法。【方法】以湖南望城和江西进贤的长期试验数据为基础,比较和分析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3种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探明适宜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20多年长期施肥下,3种评价方法所得综合土壤肥力指数(IFI)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不同: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评价结果相似,而内梅罗指数法与二者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灵敏度较高。经验证,3种评价方法的IFI与作物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内梅罗指数法相关性更高。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低产的不施肥(CK)、偏施肥(NK)处理IFI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高产的均衡施肥(NPK、2NPK、NPKCa、NPKS、NPKM)处理IFI随时间趋稳,且均值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偏施肥的处理。【结论】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均适用于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但应首选内梅罗指数法,最后选相关系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法 相关系数法 内梅罗指数法
下载PDF
几种施肥模式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pH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蔡泽江 孙楠 +5 位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张会民 张璐 李冬初 卢昌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77-2885,共9页
【目的】为合理施用氮肥减缓红壤酸化,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酸度与氮矿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不施肥(CK),20 mgN.kg-1(25%N),40 mgN.kg-1(50%N),80 mgN.kg-1(100%N,尿素,常规施氮量),160 mgN.kg-1(... 【目的】为合理施用氮肥减缓红壤酸化,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酸度与氮矿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不施肥(CK),20 mgN.kg-1(25%N),40 mgN.kg-1(50%N),80 mgN.kg-1(100%N,尿素,常规施氮量),160 mgN.kg-1(200%N),100%N加化学磷肥(100%N+P),100%N+P加化学钾肥(100%N+PK),100%N+PK加玉米秸秆(100%N+PKS),70%N+PK配施30%有机氮(70%N+PK+30%M),50%N+PK配施50%有机氮(50%N+PK+50%M),30%N+PK配施70%有机氮(30%N+PK+70%M)和100%有机氮(100%M,猪粪))下红壤中NH4+-N、NO3--N和pH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相关关系。【结果】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NO3--N、硝化潜势(Np),且尿素氮施用量越大其增幅越大,随有机氮替代尿素氮比例增加其增幅减小。Np最大的是200%N处理(335.62mg.kg-1);其次为100%N(152.48 mg.kg-1)、100%N+P(153.36 mg.kg-1)、100%N+PK(148.17 mg.kg-1)和100%N+PKS(148.62 mg.kg-1)处理;而100%N+PKS处理硝化速率k(0.039 d-1)显著低于100%N、100%N+P和100%N+PK处理(k分别为0.051、0.051和0.054 d-1)。各施肥处理土壤NH4+-N和pH均呈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土壤pH随尿素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00%N处理降幅最大,下降了0.92个pH单位;而有机氮替代尿素氮能缓解红壤pH降低。土壤pH与NH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含量和Np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施用尿素氮能促进红壤(pH 5.7)硝化作用,加速土壤pH降低,施氮量是影响红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配施玉米秸秆能降低红壤硝化速率,减小NO3--N累积;有机氮替代尿素氮能降低硝化潜势,从而减小红壤酸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不同施肥 PH 尿素氮 硝化潜势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 被引量:28
8
作者 张旭博 孙楠 +2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李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648-4657,共10页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入和有机碳分解速率等因素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另外,气候变化也会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等农业措施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综述国内外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到21世纪末,中国气温将会升高3.9—6.0℃,降水有望增加9%—11%。至20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造成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80年降低2.3%—10%(小麦、玉米和水稻平均值)。相反,在综合考虑CO2浓度升高的协同作用后,2050年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90年前将会增加13%—22%(平均年增长率0.2%—0.4%)。模型预测显示,至2020、2050和2080年,中国旱地0—30 cm土层有机碳在CO2低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7、6.0和7.8 t C·hm-2,在CO2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9、6.8和8.2 t C·hm-2,大概占1980年农田土壤碳的4.5%、10.5%和12.7%。综合碳投入和排放对农田土壤碳库的整体影响来看,21世纪末期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1980年会下降10%左右,但如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有效抑制农田土壤碳库的降低甚至提高,如农田系统碳投入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时,土壤碳库会在21世纪末增加两倍。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是否会强烈影响农田土壤碳库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其对固碳效应正面和负面影响相互抵消后成为碳源还是碳汇说法不一。因此,在采取缓解气候变化、增加农田土壤固碳的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国政策框架的决定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气候变化 作物生产力 土壤固碳 碳投入
下载PDF
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47
9
作者 杨帆 李荣 +1 位作者 崔勇 段英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2,共6页
通过对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分析了2008年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包括沼肥)5类有机肥的数量和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作物秸秆被还田或以其它方式利用,但秸秆焚烧... 通过对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分析了2008年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包括沼肥)5类有机肥的数量和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作物秸秆被还田或以其它方式利用,但秸秆焚烧量仍达到秸秆资源量的15%;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用来压青还田,培肥地力,而北方和西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用作饲料;我国的畜禽粪便资源主要以猪粪、牛粪和鸡粪为主,粪便未利用的养殖场中,养猪场比例最高,占总养猪场数的23.9%;我国商品有机肥企业的产品主要是有机肥,其次是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有机肥,其中,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开工率仅为50%左右,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农家肥的资源总量为199 426万t,其中有76.2%被利用,但沼肥的利用量仅占其资源量的40.8%。根据以上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利用有机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资源量 利用现状 对策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垆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被引量:47
10
作者 裴瑞娜 杨生茂 +2 位作者 徐明岗 樊廷录 张会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4008-4015,共8页
【目的】阐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磷与土壤磷素累积的响应关系,为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了黑垆土28年(1979—2007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磷素盈亏与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征。【结果】... 【目的】阐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磷与土壤磷素累积的响应关系,为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了黑垆土28年(1979—2007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磷素盈亏与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征。【结果】长期施用化肥(NP)、单施有机肥(M)及化肥与有机配施(NPM),土壤有效磷含量随试验年限的延长呈极显著(P<0.01)上升趋势,年均分别增加0.54、0.64和1.11mg·kg-1,而不施肥和单施氮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持平或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增加量随磷盈亏而变化,二者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施用化学磷肥、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中的磷素均有盈余,土壤中每盈余100kg·hm-2磷所能增加的土壤有效磷分别为3.85、0.29和0.53mg·kg-1。施用化学磷肥土壤有效磷的增加速率是施有机肥的11.6倍。【结论】土壤有效磷随土壤磷素盈余而变化与加入磷素形态密切相关,长期单施化学磷肥提升土壤有效磷的速率显著大于单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垆土 有效磷 磷盈亏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董春华 曾闹华 +3 位作者 高菊生 刘强 徐明岗 文石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198,共6页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早晚稻稻谷高产稳产作用最大,同时也最能增加地上部产量,能较快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随着试验年份增加,单施有机肥对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的增产效应表现出优于单施化肥的趋势,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不同施肥模式 红壤性稻田 水稻产量 有机碳含量
下载PDF
中国典型农田土壤磷素演化对长期单施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17
12
作者 曲均峰 李菊梅 +2 位作者 徐明岗 戴建军 高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93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典型土壤长期单施氮肥对土壤全磷和Olsen-P磷的影响。【方法】以土壤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应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气候、不同耕作制度下15年单施氮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为150kg·hm-2)... 【目的】探讨中国典型土壤长期单施氮肥对土壤全磷和Olsen-P磷的影响。【方法】以土壤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应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气候、不同耕作制度下15年单施氮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为150kg·hm-2)处理对6种典型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在长期单施氮肥条件下,耕作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Olsen-P均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下降幅度为2.7%~25.0%。单施氮肥全磷含量下降幅度大于不施肥。Olsen-P含量下降有一定阈值,阈值大约为4mg·kg-1。土壤Olsen-P含量下降率比全磷高几倍。耕层Olsen-P含量(y)与土壤磷素表观平衡(x)相关方程为y=0.0005x+3.9986,相关方程斜率很小,表明Olsen-P含量基本不受磷素表观平衡影响。【结论】长期单施氮肥加速了土壤全磷和Olsen-P的减少速度,其中全磷含量较低的土壤其下降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单施氮肥 土壤全磷 OLSEN-P
下载PDF
中国:1﹕5万比例尺数字土壤的构建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维理 张认连 +3 位作者 徐爱国 田有国 姚政 段宗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195-3213,共19页
【目的】对历史土壤调查结果进行信息抽提与整合近年来得到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高精度土壤时空信息可用于土壤与环境质量评价、耕地保育、抗旱防涝减灾、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与农产品污染防治等众多领域,是现代科学研究... 【目的】对历史土壤调查结果进行信息抽提与整合近年来得到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高精度土壤时空信息可用于土壤与环境质量评价、耕地保育、抗旱防涝减灾、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与农产品污染防治等众多领域,是现代科学研究和管理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础工具。中国近代进行过多次土壤调查,积累了大量土壤调查资料,已具备构建土壤时空数据库基础条件,但多年来各地调查资料分散存留,丢失损毁严重,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本研究目标是对中国不同时期土壤调查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图件、具有坐标的土壤剖面点与土壤采样点信息进行收集、提取与整合,构建中国数字土壤图数据库CDSM(China digital soil maps),以满足科学研究和管理对高精度土壤时空信息的需求。【方法】通过分析中国土壤调查资料状况与国际土壤调查主题变化趋势,完成了CDSM数据模型设计,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土壤调查资料进行信息抽提与整合建库的工作边界。还建立并采用了海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智能化海量空间信息分析软件包IMAT(Intelligent mapping tools),通过总计180多个分段流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完成了对各地异源、异质、异构、异形土壤资料的信息抽提和CDSM构建。【结果】CDSM库收入的土壤资源与土壤质量信息在时间上覆盖了30多年,空间覆盖中国全境,要素类型有描述土壤要素地带性分布特征的面图层和描述土壤采样点信息的点图层两种。面图层精度主要为1﹕5万大比例尺。点图层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完成的10万个剖面和二普后完成的具有地理坐标的土壤剖面采样点和耕层采样点数据。CDSM规模宏大,能以100 m×100 m空间分辨率提供具有时间序列和地理坐标的土壤信息,信息内容既含土壤类型、母质、土体构型、分层质地、机械组成等慢变化土壤信息,也含土壤有机质、氮、磷、钾、酸碱度、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快变化土壤质量信息,不仅可用于了解土壤质量现势状况,也可用于预测土壤质量变化。【结论】CDSM库数据模型既能有效收录中国各地30多年来进行的各类土壤调查科学记载,实现按时空序列或按主题类型的调用和分析,也便于延展和扩充,可将各地在新一轮土壤调查中完成的土壤采样点信息汇入S90PT点图层中。在CDSM构建过程中,其阶段性数据产品已为多家科研单位、多个部门应用,今后随着CDSM库增补、在时间尺度上的延伸和主题类型上的增加,CDSM库土壤时空信息将会在各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图数据库 时空数据 数据模型 土壤质量 土壤剖面数据
下载PDF
中国耕地保育技术创新不足已危及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维理 徐爱国 +1 位作者 张认连 冀宏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74-2378,共5页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作物产量的提高,化肥等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增加了3.6倍,而同期农民耕地保育技术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盲目施肥、大量施肥、用药不当、灌溉不当,即以"费"的方式补偿技术不足现象普遍,由此不仅引起肥、...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作物产量的提高,化肥等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增加了3.6倍,而同期农民耕地保育技术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盲目施肥、大量施肥、用药不当、灌溉不当,即以"费"的方式补偿技术不足现象普遍,由此不仅引起肥、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还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农民生产成本增加,水、土、大气环境和农产品污染加剧,对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隐患。研究显示,导致农民耕地保育技术水平难以提升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是耕地保育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弱化与现代农技服务业的缺失。多年来,国家级和省部级公益性土壤肥料农业专业研究机构均质化、碎片化、行政化问题不断加深,使得需要长期研究才能有所突破的土壤肥料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难以为继并被空洞化,至今难以为各农区提供易于为农民掌握和应用的耕地保育分区、分类、量化技术指标,难以推动现代专业化农技服务业的发展。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亟需在3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重视稳定和保持国家与省级公益性土壤肥料专业科研院所的专业特征,发挥其在耕地保育技术创新研究中的核心作用。第二,在国家科研计划中,对耕地保育应用与应用基础领域研究主题适度稳定,执行年限也应适度延长,以便中国能够逐步为各主要农区建立一批科学、可靠的耕地保育技术规程,并对其进行持续的升级换代。第三,探索与中国农村经济技术条件更相适应的现代农技推广模式,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在耕地保育技术推广传播中的作用,以技术创新带动中国农技推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中国农民耕地保育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育 土壤质量 施肥 应用技术研究 环境安全
下载PDF
施肥对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旭博 徐明岗 +1 位作者 林昌虎 张文菊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02,106,共5页
为阐明不同肥料施用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几种碳形态的影响,对长期定位试验红壤单施有机肥(M)、施用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不施肥(CK)4个处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期间定期采样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 为阐明不同肥料施用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几种碳形态的影响,对长期定位试验红壤单施有机肥(M)、施用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不施肥(CK)4个处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期间定期采样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WSOC)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CO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较高,在培养10 d后基本趋于稳定;2)各处理有机碳矿化CO2释放量差异显著,其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不同处理CO2潜在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机肥[(881±43)mg/kg]>有机肥配施化肥[(482±63)mg/kg]>化肥[(324±20)mg/kg]>对照[(99±8)mg/kg];3)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且除施用化肥处理的SMBC与有机碳矿化量未达极显著外,其余各处理的SMBC和WSOC含量均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极显著相关。认为,不同肥料施入后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几种施肥措施中,单施有机肥矿化量最高,在如何合理施肥中应着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施肥 有机碳 矿化特征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潮土玉米碳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苗惠田 张文菊 +2 位作者 吕家珑 黄绍敏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852-486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玉米植株碳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和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在玉米成熟期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不同施肥下玉米植株及器官的碳含量、碳同化物分配比例及碳氮比。...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玉米植株碳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和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在玉米成熟期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不同施肥下玉米植株及器官的碳含量、碳同化物分配比例及碳氮比。【结果】长期有机无机配施(NPKM,1.5NPKM)下植株碳含量平均约为464g·kg-1,比偏施氮肥(N)与偏施磷钾肥(PK)处理的碳含量提高了3%左右。PK处理的碳同化物在茎叶中的分配比例约为57%,比最低的N处理高出了73%;在根茬中,PK处理的碳同化物分配比例也最高,高出N处理约为7%。但在籽粒中,PK处理的碳同化物分配比例最低,为30%。茎叶、穗轴、根茬的碳氮比,以PK处理为最高,1.5NPKM处理最低,前者比后者分别高121%、105%和120%。所有施肥处理中,玉米地上部分固碳量为NPKM处理最高,比CK处理高7.2t·hm-2;地下部分固碳量则以NPK处理平衡施肥最高,比CK处理高0.3t·hm-2。【结论】NPK配施及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提高玉米植株的固碳量,提高碳同化物在玉米植株籽粒和穗轴中的分配比例,从而降低碳同化物在茎叶和根茬中的分配比例及其C/N,对土壤培肥和碳固定具有双重作用,是可持续和环境友好型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玉米 碳同化物 分配比例
下载PDF
长期施肥红壤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储量及其固定速率 被引量:4
17
作者 佟小刚 王伯仁 +1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84-2589,共6页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M、NPKM和1.5NPKM)效果最显著,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13~0.24、0.19~0.23、0.05~0.16及0.12~0.36Mg.hm-2.a-1;施化肥(NPK、NP、N)和秸秆还田(NPKS)有利于增加细黏粒有机碳储量,且固碳速率高于配施有机肥,分别达到0.08~0.13和0.11Mg.hm-2.a-1。17a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0.5%)和粗黏粒(30.7%)中的有机碳;而秸秆还田(NPKS)和化肥施用下,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2.9%)和细黏粒(42.9%)中的有机碳,说明无论化肥配施还是有机无机配施,红壤粗粉粒是固定新增有机碳的主要组分,而长期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各级颗粒有机碳库的较好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储量 土壤颗粒 红壤
下载PDF
苜蓿和草木樨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宿庆瑞 曹卫东 +5 位作者 迟凤琴 于凤芝 王晓军 张久明 匡恩俊 张媛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71-74,共4页
秋季将苜蓿、草木樨地上部茎叶(鲜样)剪碎,装入200目尼龙网袋中,水平埋置于土中10cm深处,第二年春季开始至秋季分12次取样测定其干物质、碳、氮、磷、钾的残留量,得出干物质分解率、碳的矿化率及养分释放率。结果表明:苜蓿干物... 秋季将苜蓿、草木樨地上部茎叶(鲜样)剪碎,装入200目尼龙网袋中,水平埋置于土中10cm深处,第二年春季开始至秋季分12次取样测定其干物质、碳、氮、磷、钾的残留量,得出干物质分解率、碳的矿化率及养分释放率。结果表明:苜蓿干物质的年分解率为75.4%,高于草木樨5.1个百分点;苜蓿碳的年矿化率为73.8%,高于草木樨4.4个百分点;苜蓿氮的年释放率为74.4%,高于草木樨18.6个百分点;苜蓿磷的年释放率为74.7%0,高于草木樨23.3个百分点;苜蓿钾的年释放率为96.8%,低于草木樨0.1个百分点;2008年10月~2009年4月苜蓿、草木樨干物质的分解率分别占全年分解率的54.2%和46.4%,钾的释放率分别占全年的94.5%和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草木樨 腐解 养分释放
下载PDF
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的夏玉米肥料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倪露 白由路 +3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周丽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370-3379,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组分的脲甲醛缓释肥在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为制备夏玉米一次性施用的专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简化施肥步骤,节省施肥成本,提高肥料效益,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试验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连续... 【目的】探究不同组分的脲甲醛缓释肥在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为制备夏玉米一次性施用的专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简化施肥步骤,节省施肥成本,提高肥料效益,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试验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种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UF1、UF2、UF3)、常规施肥处理(CF)和不施肥处理(CK),研究不同组分脲甲醛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组分的脲甲醛肥效不同,UF1、UF2、UF3脲甲醛缓释肥均能够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尤其以UF2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UF2处理2年平均增产7.63%,氮肥利用率提高16.43个百分点;UF1效果次之,平均增产6.53%,氮肥利用率提高12.30个百分点;UF3平均增产4.98%,氮肥利用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其氮素释放速率也不同,与常规施肥相比,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在玉米苗期0—2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均较高,其中以UF2处理最高,达80.09 mg·kg^(-1);UF1次之,含量为66.47 mg·kg^(-1),UF3处理最低,为51.18 mg·kg^(-1)。大喇叭口期常规施肥处理追施60%尿素,土壤的无机态氮含量有一定地提高,灌浆期含量为27.46 mg·kg^(-1)。20—40 cm土层中,UF1、UF2在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较稳定,灌浆期后含量下降,其中UF1处理收获期含量低至13.40 mg·kg^(-1),比CF处理低1.05 mg·kg^(-1)。UF2处理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为14.13 mg·kg^(-1),较CF处理降低0.32 mg·kg^(-1)。而UF3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处理,较CF高出1.51 mg·kg^(-1)。因此,一次性施用的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均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结论】在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中,UF2处理获得了相对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作为华北平原北部中低产土壤的玉米专用缓释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甲醛缓释肥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
下载PDF
基于不同施肥模式添加生物炭后菜地土壤CO_2释放特征及不同形态碳含量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雪勤 孙楠 +3 位作者 张旭博 张崇玉 王道龙 申华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578-3587,共10页
【目的】研究4种常规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后菜地土壤(褐潮土)CO_2释放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变化,阐明添加生物炭对土壤CO_2释放及不同形态碳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气象色谱测定方法,在... 【目的】研究4种常规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后菜地土壤(褐潮土)CO_2释放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变化,阐明添加生物炭对土壤CO_2释放及不同形态碳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气象色谱测定方法,在不施肥(CK)、施有机肥(M)、施化肥(F)、有机无机混施(M+F)4种模式下投入2%和4%(质量比:生物炭/土壤干重)生物炭,定期采集气样和土样,分析土壤CO_2的释放量及DOC、SMBC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DOC、SMBC含量变化与CO_2释放量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在F和M+F基础上,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土壤CO_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2—8 d)显著高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而在10—60 d,二者CO_2释放速率无显著差异;在CK和M基础上,添加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在整个培养期间CO_2释放速率没有显著差异。在CK基础上,添加2%和4%生物炭后CO_2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 839和3 272 mg·kg^(-1),与CK(3 134 mg·kg^(-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在F和M+F基础上,添加2%和4%生物炭后CO_2累积释放量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20.6%和19.8%、29.9%和40.7%。相关分析表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DOC、SMBC含量与CO_2释放量之间无相关关系,而添加生物炭处理DOC、SMBC含量与CO_2释放量极显著相关。【结论】将生物炭单独投入未施肥土壤中,土壤CO_2排放量未出现明显增加或降低;在有机肥基础上添加生物炭,土壤CO_2排放量随着生物炭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基础上添加生物炭后,土壤CO_2排放增加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生物炭 CO2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