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被引量:116
1
作者 高懋芳 邱建军 +3 位作者 刘三超 刘宏斌 王立刚 逄焕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0-1150,共11页
【目的】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为农业环境领域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ISI 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根据发文量、发文期刊、被引频次等指标,... 【目的】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为农业环境领域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ISI 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根据发文量、发文期刊、被引频次等指标,分析近30年来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发展态势、前沿领域、研究机构以及国际合作状况等。【结果】共检索得到农业面源污染相关英文文献280篇,中文文献1 517篇。7个研究方向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受关注,三峡库区、太湖流域、密云水库等典型流域污染控制是研究热点。沟渠氮、磷去除对面源污染治理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仍缺乏深入研究,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过程模型模拟是主要的研究方法,野外观测与试验是对模型进行验证的重要手段。国际上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力比较强的单位主要有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加州大学、爱荷华大学,英国的兰喀斯特大学等,国内实力较强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厦门大学。中国与美、英等国之间的合作比较多,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紧跟国际前沿、瞄准热点问题、与世界高水平机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影响力论文与期刊较多,中国在研究层次、团队实力、论文质量、主办期刊质量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原创性成果与重要发现偏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少,核心作者不突出。主要原因包括项目周期短,大规模系统性监测数据较少;国产模型普及率不高,各研究单位之间合作不够深入,模型与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缺少中远期团队建设规划,研究群体不稳定等。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制定农业面源污染观测长期规划,形成系统性成果;其次,鼓励原创性研究,紧跟当前研究前沿与热点,探讨未知的科学问题;第三,整合各行业资金来源,稳定资助力度,凝聚高效研究群体,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数据共享;最后,优化对单位以及个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国内期刊快速成长。【结论】流域尺度面源污染治理与过程模型模拟是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前沿领域,农业面源污染物在沟渠与河流网络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中国虽然发文量增长迅速,但高影响力论文偏少,优秀国际期刊不足。中国主办的期刊中,表现较好的有《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和《中国农业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文献计量 发展趋势 CNKI数据库 SCIE数据库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何翠翠 王立刚 +2 位作者 王迎春 张文 杨晓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4-202,共9页
基于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下土壤有机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撂荒处理(CK0)土壤有机质较初始值提高了35.62%;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质提高最小... 基于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下土壤有机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撂荒处理(CK0)土壤有机质较初始值提高了35.62%;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质提高最小,为10%~15%;其次为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0%;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提高效果最显著,为66.38%~92.13%。黑土活性有机质分布规律为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低活性有机质分别占有机质含量的3.80%~10.28%、1.59%~12.32%、8.71%~27.45%。以撂荒处理为参考土壤,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高于参考土壤;氮磷钾肥配施处理(NPK)高活性有机质及其高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与参考土壤较为接近;单施氮肥处理(N)、施用氮肥和磷肥处理(NP)、施用氮肥和钾肥处理(NK)、施用磷肥和钾肥处理(PK)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及总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均低于参考土壤。采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提高黑土活性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对奶牛粪肥的消纳能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贵春 王利伟 +3 位作者 卢琳琳 杨晓梅 何翠翠 尹昌斌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2,86,共8页
奶牛粪便富含植物营养物质,制作粪肥还田对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以及解决牛场环境污染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设计了空白(CK)、习惯施肥(NPK)和不同粪肥量M30、M60、M120、M240处理,开展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产... 奶牛粪便富含植物营养物质,制作粪肥还田对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以及解决牛场环境污染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设计了空白(CK)、习惯施肥(NPK)和不同粪肥量M30、M60、M120、M240处理,开展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产量、土壤肥力及硝态氮残留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施用两年粪肥后,粪肥施用量较高的M120、M240处理小麦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NPK处理;施用粪肥均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含量。施用粪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在0~200cm的土壤剖面上NO^-_3-N分布特征完全不同,施用粪肥各处理土壤NO^-_3-N除在耕层含量较高外,耕层以下含量均较低,且差异较小。0~200cm土壤剖面NO^-_3-N累积量随着粪肥的增加而增加,6月份0~200cm粪肥各处理NO^-_3-N累积量均低于NPK处理,10月份NO^-_3-N累积量M240处理高于NPK处理,表现出过量施用粪肥造成NO^-_3-N大量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肥 安全利用 环境负荷 土壤剖面 NO-3-N
下载PDF
东北黑土典型坡耕地土壤呼吸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黄诚诚 王迎春 +1 位作者 张渐飞 王立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量仪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呼吸进行了原位监测,分析了坡耕地不同部位(坡顶、坡肩、坡背、坡趾)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规律、土壤呼吸总量、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热因子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量仪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呼吸进行了原位监测,分析了坡耕地不同部位(坡顶、坡肩、坡背、坡趾)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规律、土壤呼吸总量、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热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呼吸速率呈现"春秋季低夏季高"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坡趾位置土壤呼吸峰值显著高于坡顶、坡肩、坡背位置(P<0.05)。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线性关系(P<0.05),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土壤呼吸总量以坡趾位置最高[523.97 g(CO_2-C)×m^(-2)],显著高于坡背[443.13 g(CO_2-C)×m^(-2)]、坡肩[426.81 g(CO_2-C)·m^(-2)]、坡顶[388.5g(CO_2-C)·m^(-2)]3个位置18.5%、22.8%和34.9%(P<0.05)。说明黑土坡耕地不同位置土壤呼吸存在显著差异,准确评价黑土坡耕地土壤呼吸需要综合考虑坡耕地不同坡位的差异,减少引用平地监测结果来评估坡耕地土壤呼吸量所造成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坡耕地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水稻田面水和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雪丽 董文怡 +5 位作者 刘勤 王洪媛 严昌荣 刘宏斌 陈保青 刘恩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6-266,共11页
针对洱海流域稻田氮肥施用加重洱海面源污染的问题,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肥(CK)、纯化肥(F)、有机肥全部替代化肥氮(M)和有机肥50%替代化肥氮(MF)四种情景对云南洱海流域水稻田面水主要氮素形态指标、土壤无机氮... 针对洱海流域稻田氮肥施用加重洱海面源污染的问题,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肥(CK)、纯化肥(F)、有机肥全部替代化肥氮(M)和有机肥50%替代化肥氮(MF)四种情景对云南洱海流域水稻田面水主要氮素形态指标、土壤无机氮及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洱海流域水稻季生产中,同一施肥处理在施肥1个月内,稻田水总氮(TN)、可溶性总氮(DTN)、铵态氮(NH_4^+-N)含量变化趋势总体一致,施肥1~4d后含量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施肥后1个月内是防止氮素径流损失的关键期。(2)各处理中,MF处理施肥1个月内田面水TN和DTN含量较高,延长了氮素流失风险关键期。(3)在水稻收获时,不同比例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均能提高0-20cm土壤全氮含量,且改变土壤无机氮主要形态。与F处理和MF处理相比,M处理降低了20-5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氮素损失增加;在0-40cm土壤中,M处理土壤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而F和MF处理以铵态氮为主。有机肥50%替代化肥氮提高了0-20cm土壤全氮,但延长了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安全期。因此,有机无机配施在洱海流域水稻季推广应用时,应加强田间水管理,在施肥后1个月内尽可能避免田间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洱海流域:土壤全氮 氮素动态变化 水稻产量
下载PDF
残膜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张丹 刘宏斌 +5 位作者 马忠明 唐文雪 魏焘 杨虎德 李俊改 王洪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目的】探究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产生危害的土壤残膜强度限值,为中国残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1—2015年在甘肃张掖设置0(CK)、150 kg·hm^(-2)(T1)、300 kg·hm^(-2)(T2)、450 kg&#... 【目的】探究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产生危害的土壤残膜强度限值,为中国残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1—2015年在甘肃张掖设置0(CK)、150 kg·hm^(-2)(T1)、300 kg·hm^(-2)(T2)、450 kg·hm^(-2)(T3)以及600 kg·hm^(-2)(T4)残膜梯度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强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群落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结果】残膜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SOM)、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效磷(Olsen-P)的影响较大,随着残膜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而SOM、TN、NO_3^--N以及Olsen-P显著降低(P<0.05),NH_4^+-N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残膜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增加,但高残膜强度(T3和T4)则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MBC和MBN)及微生物群落丰度(吸光值平均变化率、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Mc Intosh指数)(P<0.05)。土壤酶活性随残膜强度的变化趋势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基本一致,残膜强度为300—450 kg·hm^(-2)时,土壤中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酶(CBH)、木聚糖酶(BXYL)以及几丁质酶(NAG)活性普遍较高,残膜强度为600 kg·hm^(-2)时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农田土壤中低量残膜存在下可通过保水作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丰富度,而当残膜强度超过4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长期残膜作用下会降低土壤SOM、TN、NH_4^+-N、NO_3^--N以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养分退化。因此,对于中国地膜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应加大残膜防治工作力度,降低残膜引起的土壤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 土壤肥力 微生物量 微生物丰度 酶活性
下载PDF
秸秆隔层与地覆膜盖有效抑制潜水蒸发和土壤返盐 被引量:78
7
作者 赵永敢 王婧 +1 位作者 李玉义 逄焕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09-117,共9页
为了揭示秸秆隔层与地膜覆盖的蓄水控盐机理,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浅层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秸秆隔层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以及结合地膜覆盖对蒸发过程和水盐运移的影响。入渗试验设置了均质土(对照)和秸秆隔层处理,蒸发试验在均质... 为了揭示秸秆隔层与地膜覆盖的蓄水控盐机理,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浅层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秸秆隔层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以及结合地膜覆盖对蒸发过程和水盐运移的影响。入渗试验设置了均质土(对照)和秸秆隔层处理,蒸发试验在均质土和秸秆隔层处理的土表分别增设覆膜和不覆膜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隔层不但降低了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和湿润锋推进深度,还引起了湿润锋的不稳定性,即优先流现象的出现;2)秸秆隔层能抑制潜水蒸发,对累积蒸发量的抑制率可达75.07%~95.42%;3)秸秆隔层改变了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在入渗过程中可增加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含盐量;蒸发过程中可将盐分控制在底土层中,抑制了土壤返盐;4)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散失和减弱盐分表聚,而秸秆隔层结合地膜覆盖对潜水蒸发和土壤返盐的抑制效应更强,淡化耕层作用更为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农田抑盐、保水和合理的耕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入渗 蒸发 覆膜 水盐运移
下载PDF
农田合理施氮量的推荐方法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亦涛 王洪媛 +4 位作者 雷秋良 张继宗 翟丽梅 任天志 刘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937-2947,共11页
为了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氮素环境污染风险,确定农田合理施氮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者在阐明氮肥合理施用概念及中国氮肥施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氮肥合理施用量的主要推荐方法,包括:基于土壤测试的推荐方法、基于氮肥... 为了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氮素环境污染风险,确定农田合理施氮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者在阐明氮肥合理施用概念及中国氮肥施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氮肥合理施用量的主要推荐方法,包括:基于土壤测试的推荐方法、基于氮肥施用效应函数的推荐方法、基于氮素输入输出平衡的推荐方法以及基于淋溶水硝态氮超标临界值的推荐方法等4种。前3种方法首先关注氮素农学效应其后评价环境效应,以获得较好的农学效益为出发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其适用性。第4种方法首先考虑氮素环境效应然后评价其对产量影响,以确保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不超标为直接目标,能够量化氮肥合理施用量的实际环境效应,但淋溶水硝酸盐超标临界施氮量的确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在年际间、区域间、土壤类型间的变异程度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施氮量 农学效应 环境效应 最高产量施氮量 临界施氮量
下载PDF
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5
9
作者 杨雪 逄焕成 +4 位作者 李轶冰 任天志 董国豪 郭智慧 王湘峻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401-3412,共12页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11.69 mm和10.56 mm,提高12.21%和10.90%。(2)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容重影响很大,耕作一年半之后,深旋松耕两个处理在0—30 cm土层容重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两个处理,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在20—30 cm土层容重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3.67%和13.99%,深旋松耕50 cm在20—3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4.20%和14.51%,30—50 cm土层深旋松耕50 cm土层依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中,40—5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22.66%和22.80%,深松处理在冬小麦播前略低于旋耕处理,之后的时期则与旋耕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性质有影响,并进而影响作物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对冬小麦季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冬小麦花期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群体LAI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51.98%和39.2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旋耕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26.78%和16.92%,冬小麦灌浆30 d时深旋松耕50 cm分别比深松和旋耕的籽粒干重提高10.37%和11.40%。(4)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土壤耕作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耕作一年半后夏玉米季深旋松耕50 cm处理产量达到了13 822.68 kg.hm-2,深旋松耕30 cm处理产量也达到了13 127.87 kg.hm-2,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对比旋耕处理分别增产38.19%、31.24%。【结论】考虑生态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深旋松耕30 cm处理为最适合华北缺水区的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旋松耕 土壤 物理性质 产量
下载PDF
地膜覆盖结合秸秆深埋对土壤水盐动态影响的微区试验 被引量:36
10
作者 赵永敢 李玉义 +2 位作者 胡小龙 王婧 逄焕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9-1137,共9页
为了研究地膜覆盖结合秸秆深埋(简称上膜下秸,P+S)措施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障碍土壤的水盐调控机制,进行了微区试验,以翻耕(T)、地膜覆盖(P)和秸秆深埋(s)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食葵生育期内土壤水盐时空动态... 为了研究地膜覆盖结合秸秆深埋(简称上膜下秸,P+S)措施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障碍土壤的水盐调控机制,进行了微区试验,以翻耕(T)、地膜覆盖(P)和秸秆深埋(s)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食葵生育期内土壤水盐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P+S处理能显著增强耕层(0~40cm)土壤蓄水能力并可持续保墒,播种时其耕层土壤含水率分别较T、P和s处理高5.13%、3.49%和1.99%,食葵生长前期分别高5.01%、5.87%和2.70%,生长中期也分别高7.53%、11.02%和6.16%。(2)P+s处理对耕层土壤具有显著且长效的控盐抑盐效果,播种时其含盐量分别较T、P和s处理低18.37%、20.33%和1.90%,食葵生长前期分别低45.46%、37.63%和39.67%,生长中期分别低17.89%、29.77%和37.22%,生长后期也分别低14.46%、13.90%和19.88%。(3)P+s处理可显著降低单位土体积盐量,淡化耕层作用尤为明显。总之,P+s可调控、优化土壤水盐分布,为食葵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食葵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隔层 地膜覆盖 水盐调控 盐碱土
下载PDF
洱海近岸不同种植类型农田沟渠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安强 雷宝坤 +4 位作者 刘宏斌 王洪媛 翟丽梅 毛妍婷 张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705,共9页
为研究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洱海西岸苗木地、菜地和稻田3种种植类型农田内的典型灌排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沟渠径流流入和流出灌排单元断面的氮、磷浓度,分析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浓度的影响及相对贡献... 为研究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洱海西岸苗木地、菜地和稻田3种种植类型农田内的典型灌排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沟渠径流流入和流出灌排单元断面的氮、磷浓度,分析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氮、磷浓度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类型农田沟渠出水径流氮、磷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菜地、稻田和苗木地,其中稻田和苗木地沟渠出水口径流总氮(TN)浓度大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而总磷(TP)浓度低于地表Ⅳ类水标准,菜地沟渠出水口径流TN、TP浓度远大于地表V类水标准。菜地沟渠出水口径流中各形态氮、磷浓度均大于沟渠入水口,苗木地则相反。5、6月稻田沟渠出水口径流各形态氮、磷浓度大于沟渠入水口,其他月份则相反。3种种植类型下沟渠径流氮磷的主要形态为无机氮和可溶性总磷(DTP),分别占TN和TP浓度的70.32%~81.49%和70.33%~79.33%,NO_3^--N占无机氮浓度的75.13%~84.75%。不同种植类型对沟渠径流TN、NH_4^+-N、NO_3^--N、TP和DTP浓度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菜地(56.41%、85.81%、44.61%、66.17%和64.80%)、稻田(-4.50%、-15.14%、-10.01%、-0.85%和-0.29%)和苗木地(-89.88%、-64.81%、-96.49%、-72.11%和-6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氮磷流失 沟渠径流 种植类型 灌排单元 洱海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分析东北黑土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协同关系 被引量:26
12
作者 贺美 王迎春 +2 位作者 王立刚 朱平 李长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共11页
【目的】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东北地区黑土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黑土区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站公主岭监测基地的23年长期定位试验数... 【目的】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东北地区黑土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黑土区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站公主岭监测基地的23年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M1)、1.5倍的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5(NPK)M1]、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M2)和无机肥配施秸秆(NPKS)6个处理进行土壤有机碳和产量的分析,将数据用于DNDC模型验证,并对6种施肥处理在未来气候下(40 a)黑土有机碳的演变进行模拟。【结果】试验监测结果表明:从1990~2012年的土壤有机碳数据分析得出,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碳从12.49 g/kg以年均0.69%的速率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DNDC验证结果如下:DNDC验证土壤有机碳时各处理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为14.98%~37.91%,验证作物产量时各处理的RMSE为8.28%~11.19%,说明模型能够基本反映长期不同施肥下的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未来气候下的模拟结果表明:CK和NPK处理土壤有机碳在未来40年里分别下降16.67%和11.21%。而3个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在未来40年呈稳定增长态势,NPKM1、1.5(NPK)M1和NPKM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将分别增加13.65%、15.74%和15.84%,以1.5(NPK)M1增势最为显著。NPKS处理的有机碳相对初始略有增加。当施氮量从160 kg/hm^2增至320 kg/hm^2时,土壤有机碳每增加1.00 g/kg,作物产量的增加量从44.48kg/hm^2下降至15.95 kg/hm^2。【结论】从长期实测数据的分析和DNDC模型模拟得出,实施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能有效持续增加SOC含量,并能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在施氮量160~320 kg/hm^2水平下,作物产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产量的提升幅度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 农田生产力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东北中部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瑞娟 王迎春 +4 位作者 朱平 贺美 黄诚诚 王立刚 张凤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我国东北黑土区固碳减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化肥配施...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我国东北黑土区固碳减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M1)、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M2)5个不同施肥处理。采用Soil-box343土壤呼吸测量系统进行野外监测,并同时观测环境条件。【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4.12~7.23μmol/(m^2·s),随玉米生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播种后69天左右,NPKM2处理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监测期内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41%~77%,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_(10)值的变化范围2.35~3.49。春玉米生长季内农田土壤呼吸总量变化范围为3473~5643 kg/hm^2,NPKS处理显著高于CK处理34.2%,而NPKM2处理分别比NPKS、NPK和CK处理高21.0%、26.4%、62.4%(P<0.05),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趋势比其他处理明显,截止到2016年,NPKM1和NPKM2处理SOC较初始SOC分别增加了6.01 g/kg和5.55 g/kg。【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呼吸,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农田生产力提高和农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化肥 有机肥 秸秆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控释肥施用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婧 李虎 +5 位作者 朱国梁 夏光利 牟小翎 王立刚 黄诚诚 江雨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624-7635,共12页
控释肥作为一种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保障作物产量和节约劳动力的新型肥料已经在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控释肥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结果的差异使其成为当前科学评估控释肥施用环境效应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旨在探讨不同种类控释肥及... 控释肥作为一种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保障作物产量和节约劳动力的新型肥料已经在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控释肥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结果的差异使其成为当前科学评估控释肥施用环境效应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旨在探讨不同种类控释肥及氮素水平施用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为科学评价控释肥施用的环境效应及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监测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控释肥施用下土壤N_2O排放、环境因素以及产量进行了周年监测,探讨了不同处理(对照处理(CK)、控释肥处理1(CRF1)、优化控释肥处理1(80%CRF1)、优化控释肥处理2(80%CRF2)和控释肥处理3(CRF3+尿素))下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土壤温湿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施用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N_2O排放峰高值主要出现在基肥施用并伴随灌溉(或降雨)后,一般持续时间约为7—10 d,小麦返青期灌溉以及玉米后期降雨会引起微弱的N_2O排放峰。不同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2)35.61—2625.01μg N_2O m^(-2)h^(-1),平均排放通量为23.88—51.39μg N_2O m^(-2)h^(-1),与CRFI相比,80%CRF1和80%CRF2处理能够减小施肥期的N_2O排放峰值,但不改变轮作周期土壤N_2O排放季节变化规律。CK处理和CRF3+尿素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r^2=0.38,P<0.01;r^2=0.30,P<0.05);CRF1处理和80%CRF1处理在冬小麦生长季及整个轮作周期内与土壤孔隙含水率(WFPS)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冬小麦生长季分别为r^2=0.50,P<0.01;r^2=0.39,P<0.05;整个轮作周期分别为r^2=0.39,P<0.05;r^2=0.43,P<0.05)。80%CRF2处理N_2O年排放总量最高,为(2.89±0.24)kg N/hm^2。相同控释肥种类条件下,80%CRF1处理比CRF1处理减少了14.23%,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同施氮量水平下,CRF1处理与(CRF3+尿素)处理之间N_2O年排放总量差异不显著,而80%CRF1处理比80%CRF2处理N_2O年排放总量减少16.16%,并达到显著水平(P<0.05)。本研究不同处理之间N_2O直接排放系数在0.29%—0.42%之间,均明显低于IPCC 1.0%的默认值。各控释肥处理产量与当地农民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应用控释肥技术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土壤N_2O排放,并且仍存在一定的减排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 控释肥 N2O排放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对潮褐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静 郭树芳 +5 位作者 孙本华 翟丽梅 王洪媛 刘宏斌 华玲玲 杨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6-432,共7页
冬季覆盖作物能够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其种植后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可为该地区推广种植冬季覆盖作物提供数据支持。以冬闲地为对照(CK),选取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Vr)、二月兰(Orychophr... 冬季覆盖作物能够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其种植后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可为该地区推广种植冬季覆盖作物提供数据支持。以冬闲地为对照(CK),选取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Vr)、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Ov)和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Bc)3种覆盖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种植冬季覆盖作物对华北平原典型潮褐土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冬季覆盖作物处理生物量由小到大依次为Vr、Bc和Ov。与CK相比,3种冬季覆盖作物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效磷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含量(P<0.05),且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其中,Ov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幅度最大,为33.3%(P<0.05);Bc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16.7%,土壤容重显著降低16.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30.5%、32.3%、85.4%、11.4%、17.7%和21.7%(P<0.05)。综合覆盖作物生物量及覆盖作物对华北平原潮褐土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冬油菜作为华北平原冬季覆盖作物效果为最佳,二月兰和毛叶苕子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作物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全球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变化态势及其管理技术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立刚 杨黎 +1 位作者 贺美 黄诚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共7页
黑土富含有机质,适宜耕种,具有极高作物生产潜力。黑土耕地是重要农业自然资源与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我国黑土大规模开发、高强度利用、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及水土流失导致其耕地地力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突出表现就是土壤有机... 黑土富含有机质,适宜耕种,具有极高作物生产潜力。黑土耕地是重要农业自然资源与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我国黑土大规模开发、高强度利用、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及水土流失导致其耕地地力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突出表现就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给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深入了解全球黑土有机质变化态势,采取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建立黑土生态保护机制,遏制黑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既是农业生产实际的客观需求,也是农田生态学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黑土有机质的文献资料,参考了国外黑土有机质研究前沿进展,对黑土耕地有机质的利用现状、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保持与提升技术措施,并提出未来我国黑土耕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兼顾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质 提升技术
下载PDF
基于改进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雷达定量降雨估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曲小康 芮小平 +1 位作者 于雪涛 雷秋良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17-425,共9页
针对雷达定量降雨估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使用改进卡尔曼滤波对雷达估算值进行校准的方法。先确立G/R(自动气象站测量值/天气雷达估算值)校准因子模型,并应用普通卡尔曼滤波方法对G/R校准因子建立预测系统和测量系统,同时引入... 针对雷达定量降雨估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使用改进卡尔曼滤波对雷达估算值进行校准的方法。先确立G/R(自动气象站测量值/天气雷达估算值)校准因子模型,并应用普通卡尔曼滤波方法对G/R校准因子建立预测系统和测量系统,同时引入系统参数的校准过程和系统误差的自适应估计过程,动态调整卡尔曼滤波中各项参数值;最后将滤波后的G/R因子用于校正雷达定量降雨估算,得到较准确的降雨估算值。利用长春市天气雷达2015年8月19-20日和2016年月8月6-7日两次降雨过程的雷达产品和加密自动站逐小时的降雨资料,对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卡尔曼滤波和普通卡尔曼滤波校准后雷达降雨估算结果优于未校准的降雨估算结果,普通卡尔曼滤波方法和改进卡尔曼滤波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从0.6047减至0.3557和0.2645,从0.8052减至0.3096和0.1715,且改进算法效果优于普通卡尔曼滤波算法,校准后雷达降雨估算准确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校准因子 改进卡尔曼滤波 定量降雨估算 自适应估算
下载PDF
长尺度下不同基流分割方法在香溪河流域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超 翟丽梅 +3 位作者 刘宏斌 张富林 刘申 陈昌亮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569-574,共6页
随着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的日益加剧,通过基流分割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应用日渐广泛,合理的基流分割方法成为影响估算污染负荷的关键。研究根据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兴山水文站1962—2007年(共计46年)日径流数据,分析滤波平滑最小值... 随着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的日益加剧,通过基流分割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应用日渐广泛,合理的基流分割方法成为影响估算污染负荷的关键。研究根据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兴山水文站1962—2007年(共计46年)日径流数据,分析滤波平滑最小值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滤波平滑最小值法不仅在起涨阶段较好地追踪了数字滤波法,而且在衰退阶段较好地追踪了平滑最小值法;滤波平滑最小值法延迟了基流过程线峰值的出现时间,显现出基流比径流汇水时间长这一水文特性;从枯水指数Q90/Q50来看,滤波平滑最小值法与数字滤波法分割结果更相近;相比数字滤波法需要向前—向后—向前3次滤波,滤波平滑最小值法的优势只需要进行一次向前滤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基流分割 日径流 滤波平滑最小值法 香溪河流域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63
19
作者 盖霞普 刘宏斌 +5 位作者 翟丽梅 杨波 任天志 王洪媛 武淑霞 雷秋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36-2347,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 【目的】研究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研究长达27年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土壤肥力、氮素淋失风险和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施肥处理,即:对照(CK);氮磷钾(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氮磷钾+过量有机肥(NPKM+);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结果】(1)在27年的不同施肥处理中,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均能使作物增产,改善土壤肥力。其中,增施有机肥处理尤为显著,与NPK相比,NPKM、NPKM+处理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41%—50%和30%—32%;增加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分别为62%—121%、107%—187%;但降低小麦、玉米氮肥偏生产力(PFPN)分别达22%—32%、27%—41%。而NPKS处理对作物增产及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低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玉米产量、SOC、TN含量的增幅分别为24%、6%、9%、97%,但提高小麦季PFPN为216%、降低玉米季PFPN为40%。(2)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中,0—20 cm表层土壤SOC、TN、硝态氮(NO3—-N)、可溶性碳氮等养分含量以及氮矿化速率、硝化潜势等微生物学过程显著高于20—200 cm,说明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外源碳的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过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表层。(3)与NPK相比,NPKM处理能够显著增加100—200 cm深层土壤中NO3--N含量,NO3--N平均含量为17.8—26.1 mg·kg-1;而NPK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0—100 cm土层NO3--N含量,NO3--N平均含量为3.6—13.4 mg·kg-1,表明增施有机肥会促进土壤NO3--N的向下迁移,而秸秆还田对土壤NO3--N具有一定的固持作用。此外,由于有机肥和秸秆带入的氮素,NPKM、NPKM+、NPKS处理氮盈余比NPK处理增加312%、1 037%、953%,大大增加了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结论】在氮磷钾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会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土壤肥力,但会提高土壤氮盈余量,提高氮素淋失风险,尤其是增施有机肥会大大增加氮素淋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肥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氮素淋失风险 褐潮土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牛粪堆肥方式对温室气体和氨气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朱新梦 董雯怡 +3 位作者 王洪媛 严昌荣 刘宏斌 刘恩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58-264,共7页
为明确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和氨气排放规律以及产生的总温室效应,在云南省大理州开展堆肥试验,并以奶牛粪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农民堆肥(FC)、覆盖堆肥(CC)、覆盖-翻堆堆肥(CTC)和覆盖通风-翻堆堆肥(CATC)4种堆肥方式对温室气体和氨气排... 为明确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和氨气排放规律以及产生的总温室效应,在云南省大理州开展堆肥试验,并以奶牛粪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农民堆肥(FC)、覆盖堆肥(CC)、覆盖-翻堆堆肥(CTC)和覆盖通风-翻堆堆肥(CATC)4种堆肥方式对温室气体和氨气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通风-翻堆堆肥(CATC)可提高堆肥腐熟度,有效降低CH4和N_2O排放,但并没降低CO2和NH_3排放;与农民堆肥(FC)相比,覆盖堆肥(CC)的CH4排放量增加了48.7%,而N2_O和NH3排放量与农民堆肥(FC)基本一致;覆盖-翻堆堆肥(CTC)虽然提高了腐熟度,但CH_4、CO_2和NH_3排放量较大;堆肥结束时,4个处理的总温室效应分别为25.6、32.9、38.1及18.0 kg/t;温度与CH_4、CO_2、N_2O和NH_3排放速率均极显著相关,pH值显著影响N_2O和NH_3的排放。因此,覆盖通风-翻堆堆肥(CATC)不仅能够满足堆肥产品的腐熟度要求,而且能够减少总温室效应,再加上其操作简便,能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粪便 温室气体 氨气 腐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