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嘧菌酯与三种外源硒对不同生命阶段斑马鱼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6
1
作者 郭志芯 毛连纲 +3 位作者 张兰 张燕宁 朱丽珍 蒋红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9-1167,共9页
分别测定了嘧菌酯、3种外源硒(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对水体模式生物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单一急性毒性,以及等毒性配比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AI)法、毒性单位(TU)法和混合毒性指数(MTI)法对其联合... 分别测定了嘧菌酯、3种外源硒(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对水体模式生物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单一急性毒性,以及等毒性配比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AI)法、毒性单位(TU)法和混合毒性指数(MTI)法对其联合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3个生命阶段对亚硒酸钠的敏感性(以96 h-LC50(致死中浓度)mg/L表示,其中mg指硒的质量)顺序为:仔鱼(1.11 mg/L)>胚胎(1.48 mg/L)>成鱼(13.05 mg/L);对硒代蛋氨酸的敏感性:仔鱼(0.80 mg/L)>胚胎(1.03 mg/L)>成鱼(9.36 mg/L);对纳米硒的敏感性:成鱼(0.48 mg/L)>仔鱼(1.67 mg/L)>胚胎(4.32 mg/L)。除MTI法计算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对成鱼表现为部分相加作用外,采用AI法、TU法和MTI法计算嘧菌酯与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对斑马鱼成鱼、仔鱼和胚胎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亚硒酸钠 硒代蛋氨酸 纳米硒 斑马鱼 联合毒性
下载PDF
北美葡萄园胡蜂防治方法概况
2
作者 张博 马罡 +1 位作者 张薇 马春森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113,J0002,共4页
胡蜂逐渐成为葡萄生产中较难管理的害虫之一,特别是在葡萄成熟收获阶段果园中发生量较大,不仅危害果实并传播葡萄酸腐病等二次侵染病害,还有攻击工作人员的风险。然而我国对果园胡蜂防治的研究较少,重点介绍了北美地区葡萄园中胡蜂发生... 胡蜂逐渐成为葡萄生产中较难管理的害虫之一,特别是在葡萄成熟收获阶段果园中发生量较大,不仅危害果实并传播葡萄酸腐病等二次侵染病害,还有攻击工作人员的风险。然而我国对果园胡蜂防治的研究较少,重点介绍了北美地区葡萄园中胡蜂发生种类及其防治方法,旨在借鉴国外经验,供国内葡萄园防治胡蜂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胡蜂 化学引诱剂 诱捕技术 物理防治
下载PDF
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志芯 蒋红云 +2 位作者 张兰 毛连纲 张燕宁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2-547,共6页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作为多种害虫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按标准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作为多种害虫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按标准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LR50分别为0.0327、6.90、5.00和1.25 g a.i./hm2,其中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对七星瓢虫为高风险性,其余药剂为极高风险;对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35×10-3、0.0129、6.46×10-3和0.127 g a.i./hm2,均属极高风险。本研究为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影响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反式肉桂醛对稻绿核菌细胞超微结构及3种呼吸酶活力的影响
4
作者 郑静格 郭志芯 +4 位作者 刘婷婷 毛连纲 张燕宁 张兰 蒋红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4,共7页
为初步探究反式肉桂醛(TC)对稻绿核菌的抑菌机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TC处理后稻绿核菌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测定了2、4、8、15及30μg/mL系列质量浓度TC对稻绿核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苹果酸脱氢酶... 为初步探究反式肉桂醛(TC)对稻绿核菌的抑菌机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TC处理后稻绿核菌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测定了2、4、8、15及30μg/mL系列质量浓度TC对稻绿核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苹果酸脱氢酶(NADMDHase)、琥珀酸脱氢酶(SDHase)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经4μg/mL的TC处理后,菌丝细胞内脂质体显著增多,线粒体结构变模糊。当TC质量浓度升高至30μg/mL时,可破坏菌丝细胞壁的完整性,且对NAD-MDHase活力的相对抑制率为44.3%,对SDHase活力的相对抑制率为76.7%;而Na^+-K^+-ATPase、Ca^(2+)-Mg^(2+)-ATPase、Ca^(2+)-ATPase及Mg^(2+)-ATPase的活力随TC质量浓度升高呈U型变化,其中,4μg/mL的TC对ATPase活力的抑制效果最强,相对抑制率达78.4%以上。研究表明,细胞壁及线粒体可能是TC抑制稻绿核菌菌丝生长的作用靶点,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肉桂醛 稻绿核菌 细胞超微结构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苹果酸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三磷酸腺苷酶
下载PDF
2019—2020年苏浙皖三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泓甫 华为 +3 位作者 朱靖环 高利 陈万权 刘太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00),毒性多态性在3个群体中最低,安徽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因子(6.41)和毒性值(977.27),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多态性。毒性结构分析显示,安徽省和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位点的遗传距离较近,3个小麦叶锈菌群体间存在毒性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存在菌株的频繁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鉴别寄主材料 抗叶锈基因 致病类型 毒性频率 毒性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