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芽茶树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与总儿茶素、花青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天山 王新超 +4 位作者 余有本 肖瑶 钱文俊 肖斌 杨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531,共7页
儿茶素类化合物与花青素均由类黄酮代谢途径合成,紫芽茶中富含花青素。为探明紫芽茶树中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流的情况,本试验以来源于湄潭苔茶后代的1株紫色芽叶茶树和1株绿色芽叶茶树为材料,测定芽下第一叶、第二叶和第三叶的叶色、儿... 儿茶素类化合物与花青素均由类黄酮代谢途径合成,紫芽茶中富含花青素。为探明紫芽茶树中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流的情况,本试验以来源于湄潭苔茶后代的1株紫色芽叶茶树和1株绿色芽叶茶树为材料,测定芽下第一叶、第二叶和第三叶的叶色、儿茶素类组分和花青素总量,分析了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基因表达量同总儿茶素、花青素累积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芽茶树中各叶位中花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绿芽茶树,而儿茶素类总量却低于对照;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PAL、CHS、CHI、F3H、DFR、ANS、ANR1、ANR2、F3’H和F3’5’H)基因均呈现上调趋势。紫色芽叶中的总儿茶素与花青素,同各相关基因(LAR除外)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都较高,且二者相关系数差异不大。绿色芽叶中的总儿茶素与各基因(LAR、F3’H除外)表达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花青素同各基因表达的相关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芽茶树 基因表达分析 总儿茶素 花青素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氮素对茶树生理及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健伟 方寒寒 +5 位作者 袁新跃 骆东亮 于璇 杨青 何丹 夏再瑾 《茶叶学报》 2018年第3期155-161,共7页
氮素是茶树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决定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氮素的吸收、同化、转移、不同氮素水平的供应,以及不同形态氮素的供应都显著调节着茶树的生理代谢以及品质成分,此外氮素与其它多种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也深刻影响茶树的生长发... 氮素是茶树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决定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氮素的吸收、同化、转移、不同氮素水平的供应,以及不同形态氮素的供应都显著调节着茶树的生理代谢以及品质成分,此外氮素与其它多种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也深刻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因此研究氮素对于茶树的影响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近年来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氮素对于茶树生理以及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氮素对茶树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茶树的高产优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水平 氮素形态 营养交互 茶树生理 品质代谢 基因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冬桑复合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3
作者 孙淑娟 施江 +4 位作者 李汉兴 刘露民 彭群华 吕海鹏 林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系统解析冬桑复合茶(mulberry-leaf teas,MTs)关键化学成分,并通过与感官结果结合阐明其中潜在风味成分。方法本研究采集了市售冬桑、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原料,冬桑绿茶复合茶、冬桑乌龙茶复合茶和冬桑红茶复合茶样...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系统解析冬桑复合茶(mulberry-leaf teas,MTs)关键化学成分,并通过与感官结果结合阐明其中潜在风味成分。方法本研究采集了市售冬桑、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原料,冬桑绿茶复合茶、冬桑乌龙茶复合茶和冬桑红茶复合茶样本。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s orptive extraction,SBSE)富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热解析附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分析,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全面解析MTs的关键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结果冬桑绿茶中β-环柠檬醛、橙花醇和2-甲基丁酸顺式-3-己烯酯,冬桑乌龙茶中2-壬烯醛、苯甲醛、香叶醛和芳樟醇,冬桑红茶中芳樟醇、脱氢芳樟醇、4-萜品醇、α-松油醇、橙花醇和香叶醇等香气成分是构成复合茶的香气关键成分。此外,共鉴定出73个黄酮类、36个有机酸类、21个脂类、18个萜类和苯丙烷类、15个糖类、8个生物碱类、7个氨基酸类以及5个脂溶性色素类成分,筛选出15个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大于1的特征性成分,特别是(+)-没食子儿茶素、槲皮素3-O-槐糖、原花青素C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4α-8)儿茶素、槲皮素3,7-糖苷、二氢杨梅素、山奈酚-3-鼠李糖苷、dTDP-6-脱氧-D-糖、D-岩藻糖、二羟基-1(10)-螺环戊烯-2-酮11-糖苷、PI(16:0/18:2(9Z,12Z))、PG(16:0/18:3(6Z,9Z,12Z))(L10)、对羟基奎尼酸、抗坏血酸等桑叶特征性成分,这些非挥发性成分是直接或间接贡献复合茶滋味的关键成分。结论本研究系统解析了传统茶与冬桑叶拼配的复合茶关键风味物质基础及其对特征风味品质的潜在贡献,为优化茶与冬桑复合配方提供科学依据,拓展茶跨界组合应用提供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桑复合茶 香气 非挥发性成分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冷驯化不同阶段茶树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艳华 曹红利 +4 位作者 岳川 王璐 郝心愿 王新超 杨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47-1055,共9页
低温胁迫是影响茶树产量、生长发育和地域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需要通过冷驯化的诱导来提高其抗寒性。DNA甲基化是植物表观遗传的重要方式,环境胁迫会引起植物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为研究DNA甲基化是否参与茶树的低温响应,本研究利... 低温胁迫是影响茶树产量、生长发育和地域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需要通过冷驯化的诱导来提高其抗寒性。DNA甲基化是植物表观遗传的重要方式,环境胁迫会引起植物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为研究DNA甲基化是否参与茶树的低温响应,本研究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不同冷驯化阶段茶树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状态变化。MSAP分析结果表明,50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对照、驯化后和脱驯化样品中分别扩增出905、968和970个甲基化条带,总甲基化位点比例分别为50.6%、54.1%和54.2%。与未驯化的样品相比,冷驯化后和脱驯化的样品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升高。HPLC的检测结果与MSAP结果类似。进一步分析甲基化模式发现,与对照相比,茶树冷驯化过程中同时发生了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现象,但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甲基化水平的增加。表明茶树在抗寒响应中出现DNA甲基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冷驯化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高效液相色谱(HPLC)
下载PDF
绿茶滋味定量描述分析及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爽 杨停 +4 位作者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林智 鲁成银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40-46,共7页
以不同地域的绿茶为代表,依据滋味得分将其分组,利用滋味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滋味的4个分属性(苦、涩、鲜、甜)进行评定,利用HPLC、LC-MS法对茶汤中主要呈味化学组分定量分析,对不同组间的绿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 以不同地域的绿茶为代表,依据滋味得分将其分组,利用滋味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滋味的4个分属性(苦、涩、鲜、甜)进行评定,利用HPLC、LC-MS法对茶汤中主要呈味化学组分定量分析,对不同组间的绿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质茶汤滋味以鲜、甜为主,各滋味分属性间相关性极显著;茶汤中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茶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及氨基酸总量)、儿茶素(EGC、EGCG、GCG及儿茶素总量)、有机酸(没食子酸、琥珀酸、乳酸、抗坏血酸及有机酸总量)以及蔗糖与各滋味相关性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滋味 定量描述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及其采后乌龙茶加工关键工序中七种脂溶性色素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施江 王佳童 +3 位作者 彭群华 吕海鹏 BALDERMANN susanne 林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984-3997,共14页
【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 【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25%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3-4年生盆栽‘金萱’茶树叶面,至均匀挂滴,对不同诱导时间(0、12、24、48和168 h)的鲜叶及利用该鲜叶制作得到的乌龙茶样品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含量变化;同时对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做青”以及杀青后揉捻阶段样品中这些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开展不同诱导时间采摘的鲜叶加工得到成品乌龙茶的香气感官评价。【结果】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叶黄素是‘金萱’鲜叶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其含量达到(405.06±17.71)μg·g^(-1),在成品乌龙茶中含量显著下降,仅为(277.36±32.72)μg·g^(-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显著,诱导48 h内,茶树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鲜叶中(0 h)增加,随后显著下降;叶绿素b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在24 h的样品中其含量均较对照升高;β-胡萝卜素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其中12 h的样品中含量仅为116.36μg·g^(-1),减少34.55%。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鲜叶(12、24和48 h)制作得到的成品茶样品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叶黄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中48 h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达到377.82μg·g^(-1)。“做青”过程中(W1-W3),对7种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应的热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则在12 h样品中显著升高。5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动态变化则更加复杂,含量最高的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随后在24和48 h的样品中含量略有升高;β-胡萝卜素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此外,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在诱导12 h以后的样品中始终维持非常高的含量。揉捻阶段的样品,7种脂溶性色素也呈现出显著变化,除了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样品减少,叶黄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以及α-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的样品中均比对照高。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增加。此外,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加工得到的乌龙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具有持久浓郁的花香,然而其叶底明亮度和柔软性较未处理的对照样品有所下降。【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24 h内可以显著提高鲜叶及成品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诱导12 h后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高,具有浓郁的花香。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激发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差异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 做青 脂溶性色素 类胡萝卜素 乌龙茶
下载PDF
茶鲜叶悬浮发酵中TSs和TFs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斌 江和源 +3 位作者 薛金金 刘千录 张建勇 王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2期140-147,共8页
为研究茶鲜叶悬浮发酵生产速溶红茶中TSs和TFs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根据其工艺要求,以HPLC测定的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茶黄素(theaflavins,TFs)为指标,分别对选取的4个影响因子(通氧速率、细胞破碎率、温度、料液比)进... 为研究茶鲜叶悬浮发酵生产速溶红茶中TSs和TFs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根据其工艺要求,以HPLC测定的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茶黄素(theaflavins,TFs)为指标,分别对选取的4个影响因子(通氧速率、细胞破碎率、温度、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通氧速率0.8 L/min以上,TSs的生成含量会随着通氧速率的增大而降低,而TFs的量则变化不显著;破碎率60 s以上,TSs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TFs的生成量是随着破碎率的增大而减少;温度各水平在TSs的生成上没有显著差异,而25℃以上,TFs的生成含量和温度负相关;TSs的生成含量会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75~125mg/mL),TSs、TFs含量的增长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悬浮发酵 儿茶素 聚酯型儿茶素 茶黄素
下载PDF
ICP-MS和ICP-AES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及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洁 伊晓云 +2 位作者 马立锋 景进 石元值 《茶叶学报》 2015年第3期145-150,共6页
茶叶矿质元素作为茶叶品质指标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同时由于茶叶矿质元素携带着地域特征指纹信息,因此已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标志性物质用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茶叶矿质元素作为茶叶品质指标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同时由于茶叶矿质元素携带着地域特征指纹信息,因此已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标志性物质用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由于其高通量性及低检出限等特性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和产地溯源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重点介绍了ICP-MS、ICP-AES的工作原理,以及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和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现状。促进高通量技术手段在茶叶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完善茶叶安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技术 元素分析 产地溯源
下载PDF
茶树DNA甲基转移酶基因CsDRM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周艳华 曹红利 +4 位作者 岳川 王璐 郝心愿 王新超 杨亚军 《茶叶学报》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通过对基因组DNA的修饰参与植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响应,DNA甲基化需要DNA甲基转移酶的参与。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茶树在冷驯化过程中发生了甲基化反应。通过RACE克隆,获得了茶树中DNA甲基... 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通过对基因组DNA的修饰参与植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响应,DNA甲基化需要DNA甲基转移酶的参与。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茶树在冷驯化过程中发生了甲基化反应。通过RACE克隆,获得了茶树中DNA甲基转移酶Cs DRM2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NCBI登录号KR057963)。Cs DRM2序列全长2328bp,含181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0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67.39 k D,理论等电点(PI)为4.8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茶树Cs DRM2蛋白与芝麻和烟草的亲缘关系最近,Cs DRM2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DRM2相似性均高于65%。Cs DRM2基因表达分析的结果发现,随着冷驯化的进行,Cs DRM2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参与茶树冷驯化过程的甲基化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DNA甲基转移酶基因CsDRM2 克隆 表达分析 冷驯化
下载PDF
树脂法绿色制备茶多酚研究
10
作者 张建勇 江用文 +3 位作者 江和源 王岩 王伟伟 龙丹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1期282-287,共6页
为了提高中低档茶叶资源利用率,解决目前茶多酚生产工艺使用较多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毒有机溶剂、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以中低档茶叶为原料,采用食用级乙醇和水2种易得、安全的溶剂,比较BYX、HPD200A、HZ103、HZ841、NKA-9、PA、ADS17、... 为了提高中低档茶叶资源利用率,解决目前茶多酚生产工艺使用较多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毒有机溶剂、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以中低档茶叶为原料,采用食用级乙醇和水2种易得、安全的溶剂,比较BYX、HPD200A、HZ103、HZ841、NKA-9、PA、ADS17、XDA5、XDA7、NPS1、NPS2、HP20等12种树脂对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效果,筛选出较好的绿色制备树脂BYX,并应用BYX树脂对茶多酚进行动态洗脱研究。结果表明,以2BV/h流速、80%乙醇体积分数、3BV洗脱体积的BYX树脂洗脱工艺参数进行茶多酚分离制备,茶多酚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98.36%和19.56%,咖啡碱含量为0.96%,儿茶素含量为80.82%,EGCG含量为46.52%。该茶多酚绿色制备法工艺简单易行,不使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毒有机溶剂,整个工艺过程不产生毒害污染物,安全卫生,产品质量高,可为高质量茶多酚产品的工业化绿色生产制备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 茶多酚 绿色制备 儿茶素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咖啡碱
下载PDF
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
11
作者 张建勇 江用文 +3 位作者 江和源 王伟伟 龙丹 薛金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0期206-209,共4页
为了探明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等主要功效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GB/T 8313—2008、HPLC等方法检测了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等主要功效成分含量及pH值,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稳定性试验要求,... 为了探明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等主要功效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GB/T 8313—2008、HPLC等方法检测了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等主要功效成分含量及pH值,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稳定性试验要求,进行了主要功效成分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含量为45.24%±1.47%,儿茶素总量为32.70%±0.99%,咖啡碱含量为0.89%±0.04%,pH 4.02±0.06,经方差分析,不同月份之间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咖啡碱含量、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在稳定性检测条件下未发生明显变化。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在贮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符合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片 稳定性 茶多酚 儿茶素 咖啡碱
下载PDF
代谢组学解析遮阴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勤操 戴伟东 +3 位作者 蔺志远 解东超 吕美玲 林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6-1077,共12页
【目的】茶叶生产上常采用遮阴处理来提高其品质,然而,黑暗遮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尚未清楚。本文重点研究黑暗遮阴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期更加详细了解遮阴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方法】利用遮阳网对茶树进行中度(65.0%)、黑暗(99... 【目的】茶叶生产上常采用遮阴处理来提高其品质,然而,黑暗遮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尚未清楚。本文重点研究黑暗遮阴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期更加详细了解遮阴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方法】利用遮阳网对茶树进行中度(65.0%)、黑暗(99.7%)两个遮阴处理,不遮阴作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多酚、总氨基酸、总黄酮的含量,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茶叶中的主要品质成分进行详细调查。【结果】与对照相比,中度遮阴显著降低了茶叶的总氨基酸、总黄酮含量(P<0.05),轻微降低了总多酚含量,增加了酚氨比;黑暗遮阴显著降低了总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了总多酚含量和酚氨比(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个遮阴处理明显改变了茶树叶片的代谢组。进一步鉴定得到了87个化合物,包括2个生物碱、18个氨基酸、12个儿茶素类、8个儿茶素二聚体类、19个黄酮(醇)糖苷、5个香气糖苷、6个核苷(酸)、9个酚酸、8个其他化合物;与对照相比,82个化合物在遮阴处理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遮阴后,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氨基酸呈现多样性变化,半数以上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部分儿茶素类及二聚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在中度遮阴后显著降低,然而大部分儿茶素类和儿茶二聚体素类物质的含量却在黑暗遮阴后显著上升;绝大部分黄酮(醇)糖苷的含量在遮阴后出现显著下降,且遮阴程度越高,下降越多;大部分香气糖苷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大部分核苷(酸)含量在遮阴后显著降低;多数酚酸的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结论】黑暗遮阴后,生物碱、儿茶素类及儿茶素二聚体类等物质含量显著上升,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酚氨比显著上升,预示黑暗遮阴处理可能不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遮阴 代谢组学 液质联用 次生代谢
下载PDF
不同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对映异构体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荫 张悦 +2 位作者 严寒 吕海鹏 林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4-819,共16页
【目的】游离氨基酸是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与茶叶的滋味品质密切相关。大多数氨基酸具有手性中心,因此存在滋味特性及生理活性均可能截然不同的L型和D型两种对映异构体。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L型氨基酸上,而茶叶中... 【目的】游离氨基酸是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与茶叶的滋味品质密切相关。大多数氨基酸具有手性中心,因此存在滋味特性及生理活性均可能截然不同的L型和D型两种对映异构体。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L型氨基酸上,而茶叶中D型氨基酸罕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因此,研究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对茶叶化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及滋味品质的提升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方法】采用手性HPLC法、MTBSTFA硅烷衍生化法和酯化-PFP酰化法3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比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酯化-PFP酰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可实现茶叶中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及色氨酸等15种重要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有效分离。继而建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高效衍生化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查明市售11种代表性白茶、乌龙茶及普洱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衍生化条件为:将氨基酸反应液在100℃下酯化105 min,继而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在100℃下五氟丙酰化10 min。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回收率介于75.26%—123.6%(低浓度)、81.23%—121.8%(高浓度),RSD值介于2.09%—13.12%(低浓度)、1.48%—10.59%(高浓度)。茶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氨基酸的1—2个对映异构体可以在茶样中检测出,且D-氨基酸普遍存在于茶样中,尤其是D-苏氨酸、D-天冬氨酸、D-半胱氨酸、D-苯丙氨酸、D-茶氨酸、D-谷氨酰胺及D-谷氨酸混合物在大部分茶样中均有分布,而D-蛋氨酸、D-赖氨酸及D-色氨酸在所有茶样中均未被检测出。在具体含量分布上,除了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之外,L-半胱氨酸(1.48—2.08 mg·g^(-1))、D-半胱氨酸(1.46—1.49 mg·g^(-1))、L-丝氨酸(0.15—1.80 mg·g^(-1))及D-天冬氨酸(1.02—1.14 mg·g^(-1))在白茶中的含量普遍较高;L-半胱氨酸(1.52—1.70 mg·g^(-1))、D-半胱氨酸(1.45—1.49 mg·g^(-1))、L-丝氨酸(1.03—1.50 mg·g^(-1))、L-蛋氨酸(1.03—1.52 mg·g^(-1))、L-酪氨酸(1.32—1.35 mg·g^(-1))及D-天冬氨酸(1.01—1.15 mg·g^(-1))在乌龙茶中具有较高含量。在普洱茶中,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的含量(1.04 mg·g^(-1))与其他氨基酸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而L-苏氨酸、L-色氨酸及L-丝氨酸含量较高,介于0.61—0.84 mg·g^(-1)。在氨基酸总量上,各茶类呈现出白茶(最高为40.61 mg·g^(-1))>乌龙茶(最高为25.43 mg·g^(-1))>普洱茶(8.01 mg·g^(-1))的分布规律。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L-色氨酸及L-天冬氨酸在部分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乌龙茶,而L-酪氨酸与L-蛋氨酸则在乌龙茶中含量较高。【结论】D-氨基酸存在于大部分茶叶中,对茶汤滋味品质存在潜在影响,但在本研究样例中,D-氨基酸的含量分布在不同茶类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游离氨基酸 对映异构体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五氟丙酸酐
下载PDF
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杨向德 石元值 +1 位作者 伊晓云 马立锋 《茶叶学报》 2015年第4期189-197,共9页
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之一,但并非土壤酸性越强,越适宜茶树生长,其最适宜p H值为5.0~5.5,而当前茶园受到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茶园土壤酸化日趋严重。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了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 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之一,但并非土壤酸性越强,越适宜茶树生长,其最适宜p H值为5.0~5.5,而当前茶园受到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茶园土壤酸化日趋严重。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了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土壤酸化对茶树生长的危害;最后对酸化茶园和新建茶园给出了具体的改良措施。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了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是造成茶园土壤酸化最主要的原因;土壤酸化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一些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上升,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施有机物料是改良和控制土壤酸化的理想途径。最后,作者就茶园土壤酸化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酸化现状 酸化原因 酸化危害 改良措施
下载PDF
茶尺蠖潜在飞行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秀秀 蔡晓明 +2 位作者 边磊 罗宗秀 陈宗懋 《茶叶学报》 2015年第4期249-253,共5页
为探究茶尺蠖成虫的飞行扩散能力,本研究利用昆虫飞行信息系统,室内测定了茶尺蠖不同日龄、不同性别及交配前后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雌雄成虫均以2日龄的飞行能力最强,平均飞行距离分别达9.14 km和8.16 km,一次最远的飞行距离分别... 为探究茶尺蠖成虫的飞行扩散能力,本研究利用昆虫飞行信息系统,室内测定了茶尺蠖不同日龄、不同性别及交配前后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雌雄成虫均以2日龄的飞行能力最强,平均飞行距离分别达9.14 km和8.16 km,一次最远的飞行距离分别为2.56 km和1.93 km。雌成虫的飞行能力在3日龄时显著下降,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仅在3日龄时表现显著差异。交配对2日龄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成虫 日龄 性别 飞行能力 交配
下载PDF
茶园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清霖 杨向德 +1 位作者 石元值 马立锋 《茶叶学报》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本文就茶园开展的滴灌技术、滴灌结合水肥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茶园滴灌施肥技术相关参数、使用现状、应用效果,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针对目前茶园滴灌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茶园滴灌施肥的建议。
关键词 茶园 滴灌 水肥一体化 技术参数 研究现状和建议
下载PDF
基于矿物元素指纹的龙井茶产地溯源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洁 石元值 +4 位作者 张群峰 倪康 伊晓云 马立锋 阮建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7-558,共12页
龙井茶由于外形、工艺的一致性,无法通过外观特征来识别其产地,茶叶中元素组成因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茶叶产地的元素指纹。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产区龙井茶中多种元素含量及同位素比率,借助化学计量学工具建立龙井茶产... 龙井茶由于外形、工艺的一致性,无法通过外观特征来识别其产地,茶叶中元素组成因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茶叶产地的元素指纹。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产区龙井茶中多种元素含量及同位素比率,借助化学计量学工具建立龙井茶产地区分模型。从西湖龙井、越州龙井和钱塘龙井3个产区采集102个春茶样本,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稳定同位素质谱(EA-IRMS)测定51种元素含量及18种元素同位素比率;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逐步线性判别分析(FLDA)、决策树C5.0和神经网络(BP-ANN)4种判别方法对龙井茶进行产区判别。结果表明,4种方法所构建的模型对模型构建样本回代验证的正确判别率均在92%以上,而4种模型的交叉验证准确率以FLDA准确率最高,达到92.17%,决策树C5.0和BP-ANN模型略低,但也在84%以上,4种模型对外部样本的预测准确度均在80%以上,其中以OPLS-DA最高,达93.33%。不同产区龙井茶的矿质元素指纹结合化学计量学工具可以有效对龙井茶产地进行溯源;FLDA和OPLS-DA模型较适合龙井茶产地溯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不同产区龙井茶判别模型,为龙井茶品牌的原产地保护提供了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茶 产地溯源 矿物元素指纹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邵晨阳 吕海鹏 +2 位作者 朱荫 张悦 林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9-1125,共17页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挥发性萜类化合物 对映异构体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对映异构体过量值
下载PDF
不同萎凋时间对CTC红碎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伟伟 江和源 +1 位作者 江用文 张建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4期129-135,共7页
为研究不同萎凋时间对云南CTC红碎茶加工过程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萎凋槽萎凋方式,探索萎凋2、4、6、8、10 h处理下CTC红碎茶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和品质成分的变化,以及对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萎凋期间多酚氧化... 为研究不同萎凋时间对云南CTC红碎茶加工过程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萎凋槽萎凋方式,探索萎凋2、4、6、8、10 h处理下CTC红碎茶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和品质成分的变化,以及对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萎凋期间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之降低,萎凋叶PPO和POD活性与含水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揉切和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被氧化,形成茶色素,含量逐渐降低,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成品茶茶黄素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茶黄素含量与茶叶感官审评汤色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整体来看,萎凋处理4 h、萎凋叶含水量69.4%时制成的CTC成品茶感官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程度 CTC 红碎茶 感官审评
下载PDF
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儿茶素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伟伟 杨刘艳 +1 位作者 江和源 张建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1期59-63,共5页
为研究不同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加工过程中儿茶素氧化的影响,采用自然萎凋的萎凋方式,通过监控萎凋叶含水量,设置轻萎凋、中萎凋和重萎凋3个不同处理,探索不同萎凋程度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的... 为研究不同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加工过程中儿茶素氧化的影响,采用自然萎凋的萎凋方式,通过监控萎凋叶含水量,设置轻萎凋、中萎凋和重萎凋3个不同处理,探索不同萎凋程度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感官品质总分表现为中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重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的汤色和叶底得分最高;萎凋期间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生成了聚酯型儿茶素和少量的茶黄素类,揉捻和发酵期间儿茶素含量逐渐下降,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萎凋程度处理表现为,轻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多且保留量大,生成的茶黄素多,重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少且保留量小,生成的茶黄素也少,中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和茶黄素和生成量介于轻萎凋和重萎凋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程度 工夫红茶 儿茶素 茶黄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