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炭基肥对老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1
作者 陈峻锐 韦翔华 +3 位作者 胡钧铭 石元值 张俊辉 郑富海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采取室内恒温培养法,以施用炭基肥(BF)、不施炭基肥(CK)的40a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15℃、25℃和35℃共3种不同温度场景,连续监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为评估老茶园固碳减排及障... 采取室内恒温培养法,以施用炭基肥(BF)、不施炭基肥(CK)的40a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15℃、25℃和35℃共3种不同温度场景,连续监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为评估老茶园固碳减排及障碍消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炭基肥提升了温变场景下茶园土壤pH值和SOC含量。15℃、25℃和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处理分别增加0.45、0.07和0.28个单位;BF处理的SOC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22.19%、16.65%和25.50%。(2)炭基肥增加了温变场景下茶园SOC累计矿化量、潜在矿化势(C_(S))及土壤呼吸强度,对SOC矿化呈现正激发效应。15℃、25℃和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SOC累计矿化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5.61%、46.51%和36.89%。BF处理的C_(S)值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C_(S)值较15℃和35℃培养温度下分别提高147.11%和29.21%。(3)炭基肥降低温度升高处理下茶园SOC矿化温度敏感性。25~35℃温度范围内,BF处理的Q_(10)(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值较CK处理降低6.25%;BF处理在25~35℃温度范围内Q_(10)值较15~25℃温度范围内的Q_(10)值降低25%。说明施用炭基肥可有效改良40a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固碳,并提升茶园土壤碳库应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炭基肥利于优化低产老龄茶园可持续生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温室效应 温度敏感性 老茶园 生物炭
下载PDF
茶树品种对茶饼病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冉隆珣 玉香甩 +1 位作者 曾莉 肖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50-252,256,共4页
通过对云南省选育和推广的4个茶树品种进行室内离体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品种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4个品种均不同程度的感染茶饼病,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着一定差异(云抗10号〈佛香3号〈佛香2号〈佛香1号),但按照抗性分级标准... 通过对云南省选育和推广的4个茶树品种进行室内离体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品种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4个品种均不同程度的感染茶饼病,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着一定差异(云抗10号〈佛香3号〈佛香2号〈佛香1号),但按照抗性分级标准分别属于高抗和中抗品种;室内离体接种不同浓度孢子发病情况试验表明:最适的接种孢子浓度为10×10下每视野50~60个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茶饼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现状及转型路径
3
作者 陈峻锐 石元值 +4 位作者 胡钧铭 韦翔华 张俊辉 郑富海 索广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24-1231,共8页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产业政策,并依据相关典型文献及科技成果,剖析区域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提供理论思考。茶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乡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尽管广西茶园面积、茶产量呈逐年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但广西茶科技在茶产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引育等方面落后产茶大省;并从植茶规模、茶品牌价值、茶科技文献、茶科技奖项等方面探讨了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挖掘区域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构建茶产业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强化知名茶品牌建设与管理、统筹“三茶”深度融合态势、优化高端茶学人才引育机制,促进茶科技统筹布局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在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广西茶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支撑 科技转型 茶产业 广西
下载PDF
家庭环境对消费者饮茶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侯大为 叶国盛 +4 位作者 丁丽萍 袁婷 谢向英 朱俊峰 管曦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1-327,共7页
基于10231个来自CHNS的样本数据,构建样本饮茶量与家庭饮茶氛围及家庭成员饮茶量的相关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环境对消费者饮茶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饮茶的社交属性会影响和重塑家庭成员的饮茶行为,消费者是否饮茶与家庭饮茶氛围... 基于10231个来自CHNS的样本数据,构建样本饮茶量与家庭饮茶氛围及家庭成员饮茶量的相关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环境对消费者饮茶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饮茶的社交属性会影响和重塑家庭成员的饮茶行为,消费者是否饮茶与家庭饮茶氛围显著正相关,消费者饮茶量与家庭饮茶氛围及家庭成员饮茶量高度正相关。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未来茶叶消费市场的拓展需充分考虑饮茶在家庭中的传导作用,通过导入更多的家庭文化因素,以家庭为目标群体展开相应的宣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环境 饮茶氛围 饮茶行为 消费习惯
下载PDF
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特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康孟利 骆耀平 +2 位作者 石元值 马立锋 韩文炎 《茶叶》 2004年第2期88-91,共4页
以浙农 117扦插苗为材料 ,采用水培法 ,进行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规律研究 ,结果表明 ,在铅处理下 ,茶树体内的铅含量分布为 :细根 >粗根 ,茎 >幼芽 >老叶 ;根部随着铅浓度的增加 ,地下部铅含量增加极显著 ,且与培养液中铅浓... 以浙农 117扦插苗为材料 ,采用水培法 ,进行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规律研究 ,结果表明 ,在铅处理下 ,茶树体内的铅含量分布为 :细根 >粗根 ,茎 >幼芽 >老叶 ;根部随着铅浓度的增加 ,地下部铅含量增加极显著 ,且与培养液中铅浓度成显著直线正相关 ,相关方程为 :y=771.9x- 974 .5 7,相关系数为 0 .976 6 ;当培养液中铅浓度在 0~ 2 0 0 mg/ L 变化范围时 ,地上部铅含量变化不显著 ,当培养液中铅浓度由 2 0 0升至 4 0 0 mg/ L 时 ,地上部铅含量变化极显著 ,增加量为 2 0 0 mg/ L 铅污染浓度的 2 .5倍 ;就地上部而言 ,幼芽中铅含量变化 .与水培液中铅浓度变化成极显著 ,相关系数 r为 0 .994 5 ;茶树对铅的吸收与根系环境中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吸收特性 累积特性 茶叶卫生质量
下载PDF
硫营养对绿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杰 马立峰 +1 位作者 Jóska Gerendás 阮建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研究了硫营养对绿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试验设2个硫处理(0,50 kg S.ha-1.a-1),每个处理重复4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施硫能够提高产量、增加氨基酸和抗坏血酸(AsA和DAsA)含量,降低茶多酚和酚氨比(TP/AA)。施硫对... 研究了硫营养对绿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试验设2个硫处理(0,50 kg S.ha-1.a-1),每个处理重复4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施硫能够提高产量、增加氨基酸和抗坏血酸(AsA和DAsA)含量,降低茶多酚和酚氨比(TP/AA)。施硫对茶叶品质的改善与降低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提高硝酸还原酶(NR)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抗坏血酸 多酚氧化酶 硝酸还原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下载PDF
茶树与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与分布 被引量:8
7
作者 康孟利 薛旭初 +4 位作者 骆耀平 陈惠云 石元值 马立峰 韩文炎 《浙江农业科学》 2006年第3期280-282,共3页
茶树体内铅主要以草酸铅和磷酸氢铅、磷酸铅等难溶于水的磷酸盐的形态存在,其次为果胶酸铅、与蛋白质呈结合态或吸附态的铅,依次为水溶性有机酸铅和磷酸铅、硝酸铅和氯化铅为主的无机物及氨基酸铅。其中,在茶树的根、茎、叶中2种主要形... 茶树体内铅主要以草酸铅和磷酸氢铅、磷酸铅等难溶于水的磷酸盐的形态存在,其次为果胶酸铅、与蛋白质呈结合态或吸附态的铅,依次为水溶性有机酸铅和磷酸铅、硝酸铅和氯化铅为主的无机物及氨基酸铅。其中,在茶树的根、茎、叶中2种主要形态的铅含量分别为全铅量的97.34%、98.35%和99.65%。根细胞中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核中,茎细胞中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而叶片细胞中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壁中。在未加入铅处理时,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及对应的铅含量大小顺序为硫化物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吸附态>有机结合态>交换态>水溶性铅,加入外源铅后,变化顺序为硫化物残渣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吸附态>水溶性铅,硫化物残渣态和交换态的铅含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细胞 土壤 铅形态与分布
下载PDF
茶树氮营养快速诊断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杰 Jóska Gerendás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1期97-98,175,共3页
本研究于2003年春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园中比较不同的快速氮素营养诊断方法在绿茶研究中的应用。该研究建立在6个不同施纯N水平(0,150,300,600,900,1600 kg/(hm2.a)、4个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基础之上。不同部... 本研究于2003年春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园中比较不同的快速氮素营养诊断方法在绿茶研究中的应用。该研究建立在6个不同施纯N水平(0,150,300,600,900,1600 kg/(hm2.a)、4个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基础之上。不同部位叶片中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施氮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差。基于标准添加技术的NO3-回收率表明:尽管硝酸电极对水溶液中NO3-的回收率高达97.2%,但回收稳定性很差;相反,虽然硝酸盐反射仪对水溶液中NO3-的回收率只有68%,但相当稳定。因此,SPAD、硝酸盐电极和硝酸盐反射仪三者比较的结果表明:硝酸盐反射仪是绿茶氮营养快速诊断研究中最适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营养诊断 SPAD 硝酸盐电极 硝酸盐反射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