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农业的研究、试验与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建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5年第4期31-32,共2页
论述了国内外持续农业研究、试验与发展的动向,探讨了关于持续农业的看法、含义和内涵。
关键词 持续农业 研究 试验 发展
下载PDF
中国新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分析
2
作者 杜彦坤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4-137,共4页
新农业科技革命是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面对现实和国民经济总发展目标的要求,确定我国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宏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六项发展目标。
关键词 新农业科技革命 城镇化 现代化 目标分析
下载PDF
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动趋势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志强 韩雪楠 《中国食物与营养》 1999年第2期2-4,共3页
一、影响未来粮食生产供给的因素分析1经济体制、政策与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与经济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78~1984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的50%~60%应归功于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1984年以后,流通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 一、影响未来粮食生产供给的因素分析1经济体制、政策与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与经济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78~1984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的50%~60%应归功于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1984年以后,流通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业中实施,市场导向机制被逐步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 2010年 粮食生产 预测
下载PDF
中国山区综合扶贫与农村综合发展的道路
4
作者 蒋建平 《调研世界》 1996年第3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农村综合发展 中国山区 贫困县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消除贫困 山区县 贫困人口 大力发展 道路 相结合
下载PDF
我国新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选择
5
作者 杜彦坤 《科技管理研究》 1998年第3期38-41,共4页
新农业科技革命是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本文在宏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六项发展目标。
关键词 科技革命 目标选择 中国 农业科技
下载PDF
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吴永常 马忠玉 +1 位作者 王东阳 姜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95-600,共6页
本文在建立品种改良在玉米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我国三大玉米区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引起产量的变化,涉及到玉米生产大省吉林等为主的九个省(区)。结果表明:1985~1994年期间,良种的推... 本文在建立品种改良在玉米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我国三大玉米区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引起产量的变化,涉及到玉米生产大省吉林等为主的九个省(区)。结果表明:1985~1994年期间,良种的推广应用和化肥投入是玉米增产的两大主导因素,经营管理等其他因子限制性作用明显。在科技进步对产量增产的平均贡献中,品种改良占35.5%,化肥投入占51.4%,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仅占13.1%。今后在广泛应用高产高抗耐密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要确保一定的物质投入水平,突出加强技术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生产潜力和提高良种综合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品种改良 杂交种
下载PDF
稻米外观品质形成动态变化规律及结实期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碧岩 黎杰强 +1 位作者 程方民 吴永常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75-80,共6页
多品种、多年、多播期结实期分段取样试验结果表明 :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可以用Logistic方程模拟其随齐穗后天数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可以将其划分为 :初始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基本稳定阶段 ;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动态与粒重的积累... 多品种、多年、多播期结实期分段取样试验结果表明 :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可以用Logistic方程模拟其随齐穗后天数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可以将其划分为 :初始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基本稳定阶段 ;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动态与粒重的积累有明显的相随性 ,随着粒重的增加稻米垩白米率呈增长的趋势 ,但粒重的增长速率加快则对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不利 ;齐穗后 2 0d内这一时段是稻米非垩白米率形成及受温度影响的主要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晋白米率 形成动态 结实期温度
下载PDF
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转换特性及其基因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碧岩 蔡建秋 +1 位作者 程方民 吴永常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1期72-76,共5页
对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叶色转换特性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控制的,植株转色的表现要有适宜外界环境条件的诱导,否则与其它间类型的大麦无异;植株转色的根本原因是叶根素合成代谢变化的结果,突... 对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叶色转换特性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控制的,植株转色的表现要有适宜外界环境条件的诱导,否则与其它间类型的大麦无异;植株转色的根本原因是叶根素合成代谢变化的结果,突变系转色期间叶绿素的合成过程受阻,且受阻部位在ALA形成之后;突变系叶色转换特性的表现是由隐性、单核基因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基因控制 叶色转换突变系 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