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二) 被引量:2
1
作者 闵宗殿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390-398,共9页
二、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气象】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使用夏历《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颁夏时于邦国。”【水利】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禹治水,创造沟洫《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二、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气象】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使用夏历《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颁夏时于邦国。”【水利】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禹治水,创造沟洫《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昬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史记·夏本纪》卷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 甲骨文 丝织物 竹书纪年 编者按 卜辞 青铜时代 小雅 气象 贮藏加工
下载PDF
人口、资源与技术演变——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思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4-94,共11页
人口与资源是农业增长的基本条件。其禀赋与存量对农业技术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至为关键。从发展的角度看,在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体系往往具有节约土地(land-saving)的特点,而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技术发展更... 人口与资源是农业增长的基本条件。其禀赋与存量对农业技术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至为关键。从发展的角度看,在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体系往往具有节约土地(land-saving)的特点,而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技术发展更倾向于节约劳力(labor-saving)。一个国家农业能否持续快速地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一定要素供给的条件下,在各种可能的技术发展道路中进行正确的选择。本文通过对中外农业,特别是中美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阐释了人口、资源与技术演变的关系。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的成就是中国农民适应要素供给情况不断技术创新的重要经验。而1950—70年代农业机械化运动失败则是对约束判断失误的具体表现。因这一失误,使我们没能更有效地利用极度匮乏的财政资源及自身的优势条件。结果不仅没能达到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发展 人口 资源
下载PDF
关于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闵宗殿 董恺忱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12-22,共11页
一、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问题农业技术,一般也称为农艺。它是指大田的耕作、栽培和育种而言的。我国对“农”的传统理解,也是这个概念。《汉书·食货志上》:“辟土殖谷曰农。”辟土,可以理解为土地的垦辟和整治;殖谷,可... 一、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问题农业技术,一般也称为农艺。它是指大田的耕作、栽培和育种而言的。我国对“农”的传统理解,也是这个概念。《汉书·食货志上》:“辟土殖谷曰农。”辟土,可以理解为土地的垦辟和整治;殖谷,可以理解为作物栽培。我国民间,把从事农业生产叫作“种地”、“种田”,也叫“种庄稼”,同样也是把农理解为耕作和栽培的。可见耕作、栽培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在技术方面对“农”字最本质的解释。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天时、地利、生物,来谋求人类衣食来源的一种经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发展 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史 传统农业技术 人均耕地 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长江流域 我国古代 耕作制度
下载PDF
荷兰农业史研究管窥
4
作者 张家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88,共8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四千多年来荷兰农业史研究的兴起、发展过程与现状,涉及研究概况、研究内容、方法、特点及重点机构介绍等。
关键词 农业史 研究 荷兰
下载PDF
略论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文韬 曹隆恭 宋湛庆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3年第5期15-18,共4页
我们要走我国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同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高的路子”。因此,我们在农业现代化中,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并对其落后部分进行认真的改... 我们要走我国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同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高的路子”。因此,我们在农业现代化中,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并对其落后部分进行认真的改造。 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首先,从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以积累为基础的。因此,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实践上的连续性和发展上的相对稳定性,因而它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传统 继承和发扬 我国农业 农书 传统农业 农业科学技术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 吕氏春秋 农业现代化道路
下载PDF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4-31,共8页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 农业 发展 山区 南方 明清时期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文韬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4-40,共7页
近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再探计和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隋唐宋元时期,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和旱作的“开垄作沟”这两个环节组成的。及至明清时期,随着间套复种的发展,不耕而种的“免耕播种”也... 近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再探计和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隋唐宋元时期,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和旱作的“开垄作沟”这两个环节组成的。及至明清时期,随着间套复种的发展,不耕而种的“免耕播种”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旱作的“开垄作沟”和间套复种的“免耕播种”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三个环节的结合,而是在多数情况下,采取两种结合方式。即在稻麦(豆、菜)轮作复种的条件下,采取水田“耕耙耖耘”和旱作“开垄作沟”的结合方式;而在间作套种的条件下,则采取“翻耕耙耢与免耕播种的结合方式。我们认为,水耕与旱耕结合,翻耕与免耕结合、免耕与耨耕结合,是南方水田耕作的三大优良传统,在现代的耕作改制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播种 耕作体系 水田耕 间套复种 耕作改制 种植制度 间作套种 稻麦两熟 间作稻 南方地区
下载PDF
我国近代农业的萌芽 被引量:3
8
作者 闵宗殿 王达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我国近代农业发生于何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近代农业又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研究我国近代农业史时经常碰到的问题。近来,我们对这些问题搜集了一些资料(详见附表),作了初步整理,现在根据这些资料,谈... 我国近代农业发生于何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近代农业又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研究我国近代农业史时经常碰到的问题。近来,我们对这些问题搜集了一些资料(详见附表),作了初步整理,现在根据这些资料,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谨就教于有关同志。一、近代农业在我国出现的标志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什么叫近代农业。根据现在一般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农业 九十年代 十九世纪 传统农业 农业技术 西方近代 农业教育 技术改良 农业公司 清政府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 被引量:5
9
作者 章楷 《中国农史》 1984年第2期51-60,共10页
选育良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民向来重视良种选育工作。西学东渐以后,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又学习外国的先进育种技术,选育作物良种,揭开了我国作物育种史的新页。我国新的作物育种事业,发端于十九世纪之末,... 选育良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民向来重视良种选育工作。西学东渐以后,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又学习外国的先进育种技术,选育作物良种,揭开了我国作物育种史的新页。我国新的作物育种事业,发端于十九世纪之末,到新中国成立,大约有五、六十年时间。在这五、六十年中,主要力量集中在稻麦棉三种作物上。其他作物如谷子、玉米、大豆、大麦等,虽也育成一些新的品种,但用力比对稻麦棉少得多,成就也不能和稻麦棉相比。叙述这五、六十年间稻麦棉三种作物育种的历史,完全足以说明我国近代作物育种事业发展的历程和趋势。下面先就稻麦棉三者近代主要品种的育成作些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育种 稻麦 试验场 水稻品种 农业科技工作者 农业学校 作物产量 育种技术 作物品质 棉花
下载PDF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正误三则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自振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本文对《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收录的《洞山岕茶系》汉王在茗岭课童艺茶,邵晋涵《尔雅·正义》汉人有阳羡买茶之语,以及山谦之《吴兴记》长兴啄木岭条的内容,作于重新考证。
关键词 邵晋涵 吴兴 汉王 尔雅 刘秀 中国茶叶 历史资料 武阳 起源 史籍
下载PDF
我国传统农业田间管理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达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121-129,共9页
田间管理,即作物从种后到收前所进行的耘草、追肥、排灌、匀苗、整枝及病、虫、冻诸害防治等活动的总称。是种、管、收三大环节的主要一环,“三分种,七分管”,就是我们先民从长期实践中对管理工作重要性所得的结论。田间管理的作用在于... 田间管理,即作物从种后到收前所进行的耘草、追肥、排灌、匀苗、整枝及病、虫、冻诸害防治等活动的总称。是种、管、收三大环节的主要一环,“三分种,七分管”,就是我们先民从长期实践中对管理工作重要性所得的结论。田间管理的作用在于根据作物各生育阶段的特性,充分发挥一切有利因素,使其生理过程不断得到调整,健康的成长,从而达到优质高产。我国传统农业中的田间管理是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 田间管理技术 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 徐光启 管理工作 优良传统 优质高产 追肥 精耕细作
下载PDF
《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栽培史部分校勘记补
12
作者 叶静渊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6-107,共2页
近年来,各种作物的栽培史受到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的重视,许多作物栽培学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谈到各该作物的栽培历史。我国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对作物栽培追本溯源,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遗憾的是,一些作物栽培学著作中,对栽培史的叙述往... 近年来,各种作物的栽培史受到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的重视,许多作物栽培学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谈到各该作物的栽培历史。我国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对作物栽培追本溯源,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遗憾的是,一些作物栽培学著作中,对栽培史的叙述往往与史实有出入。农史研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代存留下来的各种史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栽培学 栽培史 史籍 农业科学工作者 作物栽培学 校勘记 农史研究 农业历史 史料来源 栽培历史
下载PDF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自振 《农业考古》 1991年第4期232-235,共4页
所谓茶业,按茶叶界的一般说法,也就是'为获得饮料茶叶面进行栽茶、制茶、茶叶销售等经济活动的农业生产分支部门之一。'如果说得再简明些,也可称之为'是由茶的饮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关事业。'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所谓茶业,按茶叶界的一般说法,也就是'为获得饮料茶叶面进行栽茶、制茶、茶叶销售等经济活动的农业生产分支部门之一。'如果说得再简明些,也可称之为'是由茶的饮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关事业。'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是我国奉献给人类的一种良好的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业 神农 茶叶销售 史前 饮茶起源 传说 饮料 饮用 陆羽 农业生产
下载PDF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续)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自振 《农业考古》 1992年第2期191-195,共5页
二、秦汉和六朝茶业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先秦时茶业在巴蜀就已有一定发展。秦人取蜀后,随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茶叶的生产、贸易,不但在巴蜀,而且在两汉时的荆楚等地方,也进一步发展了起来。魏晋南北朝时,这期间除西晋... 二、秦汉和六朝茶业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先秦时茶业在巴蜀就已有一定发展。秦人取蜀后,随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茶叶的生产、贸易,不但在巴蜀,而且在两汉时的荆楚等地方,也进一步发展了起来。魏晋南北朝时,这期间除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以外,我国又处于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文献中虽然有两晋和北朝北方上层社会饮茶的记载,但两汉以来的茶叶文化传播势头,终没有在北方而只是在南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也即是说,在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国家的再度分裂,我国的茶叶文化,仍未能在黄河流域生根、开花,形成为一种固定风俗;而只是由简约的巴蜀文化,扩而展之,与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相会相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生产 中国茶业 饮茶 巴蜀文化 魏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 两汉 茶业发展 西晋 上层社会
下载PDF
二三十年代苏南农民离村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中建 《古今农业》 1999年第4期43-52,共10页
本世纪20-30年代的农民离村问题曾引起当时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截取二三十年代苏南地区这一特定时空,拟以旧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作一区域性的系统考察。
关键词 农民离村 二三十年代 中国近代 农村人口 离村率 苏南农村 苏南地区 农业史 30年代 中国人口问题
下载PDF
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0-61,共12页
清代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南方山区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由是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本文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砍伐林木垦荒和陡坡种植扩大耕地是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手工业和采矿业的发展,以及大量樵采和军事行... 清代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南方山区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由是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本文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砍伐林木垦荒和陡坡种植扩大耕地是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手工业和采矿业的发展,以及大量樵采和军事行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也不可忽视。文中还揭示了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总结了山区采取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提出要“以史为鉴”,山区开发应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南方山区 清代
下载PDF
明清时期引种的豆类蔬菜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叶静渊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96-101,共6页
我国蔬菜的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当今栽培的众多蔬菜种类中,除了我国原产者外,也有历代从国外引入者。其中明清时期引种者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仅豆类蔬菜就达四种,它们是菜豆、莱豆、软荚豌豆和四棱豆。本文根据史籍,特别是大量地方志... 我国蔬菜的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当今栽培的众多蔬菜种类中,除了我国原产者外,也有历代从国外引入者。其中明清时期引种者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仅豆类蔬菜就达四种,它们是菜豆、莱豆、软荚豌豆和四棱豆。本文根据史籍,特别是大量地方志的记载,分别探讨它们的引种时间、地区、引入后的发展概况及其栽培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豆类 引种 明清时期
下载PDF
“粱”是什么 被引量:4
18
作者 缪启愉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289-293,326,共6页
古代的“粱”是什么?我认为粱还是粱,就是粟的一种好品种,不是现在的高粱。现在有些作为农业院校教材的《作物栽培学》,在《高粱》章说《齐民要术》中已有栽培高梁的记载,这是把《要术》的“粱秫”当作高粱,一倡众随,值得商榷。把地下... 古代的“粱”是什么?我认为粱还是粱,就是粟的一种好品种,不是现在的高粱。现在有些作为农业院校教材的《作物栽培学》,在《高粱》章说《齐民要术》中已有栽培高梁的记载,这是把《要术》的“粱秫”当作高粱,一倡众随,值得商榷。把地下发掘出来的炭化东西,要和古文献中的名物“认本家”,私心向往,只是暂时还没有见到确凿的证据。对于“五谷”,古代训诂家或有不辨实物,抄来抄去,不负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米 齐民要术 不同品种 植物名实图考 单宁含量 不负责任 古文献 农业院校 栽培历史 作物栽培学
下载PDF
气调贮藏的发明史
19
作者 闵宗殿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310-311,共2页
气调贮藏是通过控制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来保藏新鲜果蔬的一种贮藏保鲜技术。在人类使用的各种保藏技术中,它是最年轻的一种。由于这种贮藏方法是在保持果蔬生命活动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在保持果蔬的新鲜度和原有风味上具有相当... 气调贮藏是通过控制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来保藏新鲜果蔬的一种贮藏保鲜技术。在人类使用的各种保藏技术中,它是最年轻的一种。由于这种贮藏方法是在保持果蔬生命活动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在保持果蔬的新鲜度和原有风味上具有相当好的效果,因此之政,目前它已成为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兴的贮藏技术。讲到气调贮藏,一般人都认为这是近代西方的发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调贮藏 发明史 二氧化碳 贮藏方法 贮藏技术 果蔬 贮藏保鲜技术 密封 保藏技术 控制空气
下载PDF
略谈我国茶类生产的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史念书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226-234,252,共10页
茶叶的品类,犹如考古出土的器物一样,是反映和推断过去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一种指示性信据。不论古代何时,只要知道那时有哪种或哪些茶类,即使没有其它文字记述,我们也能大致推测出当时茶叶制作和技术的若干情况。所以,有关古代茶类资料的... 茶叶的品类,犹如考古出土的器物一样,是反映和推断过去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一种指示性信据。不论古代何时,只要知道那时有哪种或哪些茶类,即使没有其它文字记述,我们也能大致推测出当时茶叶制作和技术的若干情况。所以,有关古代茶类资料的发掘、整理,对于研究我国茶业特别是茶叶加工制造的历史,具有一定的钩沉、补苴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茶史资料中对上古茶事、茶类记述的缺乏和语焉不详的原因,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 茶叶生产 加工制造 类发展 加工方法 明朝 工艺与技术 原始 制茶 加工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