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兔失血性休克死后肝脏CT影像学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1
作者 郑吉龙 倪首涛 +4 位作者 章彪 霍德民 赵开放 刘夏 杨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研究家兔失血性休克死后129 h内肝脏CT影像学的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以失血性休克处死家兔,在死后不同时间对家兔进行肝脏螺旋CT扫描,选取第一腰椎层面测定肝组织平均CT值和肝脏面积/腰椎面积。结果肝脏面积/腰椎面积在... 目的研究家兔失血性休克死后129 h内肝脏CT影像学的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以失血性休克处死家兔,在死后不同时间对家兔进行肝脏螺旋CT扫描,选取第一腰椎层面测定肝组织平均CT值和肝脏面积/腰椎面积。结果肝脏面积/腰椎面积在肝窗上呈现"相对不变—快速减小—缓慢减小"的时间变化,肝脏组织平均CT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趋势。将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多项式运算,获得了更能体现2项指标与死亡时间关系的二项式回归方程,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CT扫描可动态、客观显示家兔死后肝脏的影像学变化,肝脏组织平均CT值变化对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更准确,肝脏面积/腰椎面积变化对中晚期死亡时间推断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 肝脏面积/腰椎面积 肝脏组织平均CT值
下载PDF
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晓娜 郑吉龙 +1 位作者 单迪 徐恩宇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兔死后72h内角膜细胞形态学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两个角度探讨个体死亡后角膜细胞的一般变化规律,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用空气栓塞的方法建立兔死亡模型。在兔死后0-72h,每隔6h进... 目的研究兔死后72h内角膜细胞形态学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两个角度探讨个体死亡后角膜细胞的一般变化规律,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用空气栓塞的方法建立兔死亡模型。在兔死后0-72h,每隔6h进行角膜取材,采用茜素红-曲利苯兰联合染色法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下摄像,计算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Endothelial cell living rate,ECLR),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茜素红-曲利苯兰联合染色结果显示:个体死后6h,角膜内皮失活细胞数目开始增加,死后72h,失活细胞数目达到高峰。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随着死后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结论个体死后72h内,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结合Motic Images Plus 2.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变化规律,可用于早期PMI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后间隔时间 角膜内皮细胞 形态学
原文传递
兔不同死因死后脑组织CT影像学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晓娜 郑吉龙 +1 位作者 单迪 纪伟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研究兔不同死因死后129h内脑组织CT影像学的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和空气栓塞法,建立家兔死亡模型;在不同死后间隔时间对家兔进行颅脑薄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监测脑... 目的研究兔不同死因死后129h内脑组织CT影像学的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和空气栓塞法,建立家兔死亡模型;在不同死后间隔时间对家兔进行颅脑薄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监测脑组织面积/颅腔面积比、脑组织平均CT值、颅腔整体平均CT值等参数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脑组织平均CT值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死后27h内,脑组织面积/颅腔面积比基本无变化;死后33h,脑组织面积/颅腔面积比、颅腔整体平均CT值随着死后间隔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建立了体现各项参数变化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现代放射CT影像技术获得的不同死因死后颅脑组织的多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时间 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