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远程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樊晓寒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12-314,共3页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我国近年来植入永久起搏器(PMs)、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数量逐年增加,随访任务日益繁重。目前患者定期到医院随访的模式已不能满足随访要求。远程监测是近年发展起...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我国近年来植入永久起搏器(PMs)、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数量逐年增加,随访任务日益繁重。目前患者定期到医院随访的模式已不能满足随访要求。远程监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监测随访系统,因其多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推出许多新的临床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监测 心血管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性 植入永久起搏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随访系统 器械
原文传递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澍 陈柯萍 +13 位作者 黄德嘉 宿燕岗 华伟 吴立群 周胜华 沈法荣 王景峰 陈泗林 杨杰孚 汤宝鹏 郭涛 程晓曙 黄从新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25-329,共5页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起搏器等。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血管 术后随访 器械 电子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起搏器 专家
原文传递
加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从新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06-407,共2页
室性心律失常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脏结构正常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死因。故加深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其防治学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临床研究 心脏病患者 心脏性猝死 主要死因 心脏结构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英杰 贾玉和 +7 位作者 丁立刚 韦伟 王靖 毛克修 陈旭华 关立克 张澍 楚建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A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B组)、...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A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B组)、累及左心室的双心室病变组(C组),分析比较3组间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心脏MRI结果示,A组患者19例(31%),B组28例(46%),C组14例(23%)。共15例(25%)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正常(A组13例,B组2例)。A组患者中均无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室壁变薄、右心室室壁运动减弱。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心室增大,右一tk,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室壁变薄及室壁运动减弱均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而左心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无症状或局部轻度病变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漏诊,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并进行心脏MRI检查。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中右心参数可以判断病变进展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努力降低中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克将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1期5-6,共2页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占40%-50%。室速、室扑和室颤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最主要原因,为6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死亡率 恶性心律失常 中国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 世界卫生组织
原文传递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包镜汝 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4期309-311,共3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好发于青少年,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2‰-4.4‰,男性居多。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导致右心室...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好发于青少年,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2‰-4.4‰,男性居多。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导致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尚可累及室间隔及左心室游离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致病基因 遗传性心肌病 左心室游离壁 脂肪组织 病理特征 功能异常 青少年
原文传递
积极开展心脏局部去神经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研究
7
作者 陈新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08-408,共1页
临床上,间歇性高度房室阻滞、功能性窦房结功能障碍、颈动脉窦综合征、心脏抑制性迷走神经晕厥等疾病可以引起严重症状,使生活质量下降,有必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多由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目前作用于迷走神经的药物多数为非选择性... 临床上,间歇性高度房室阻滞、功能性窦房结功能障碍、颈动脉窦综合征、心脏抑制性迷走神经晕厥等疾病可以引起严重症状,使生活质量下降,有必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多由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目前作用于迷走神经的药物多数为非选择性,具有全身效应,长期用药副作用多。起搏器治疗,只针对症状,不解决原因,多数患者年轻,不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局部 缓慢心律失常 消融治疗 去神经 窦房结功能障碍 颈动脉窦综合征 高度房室阻滞 迷走神经
原文传递
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创新铸就超越
8
作者 郭成军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1期7-8,共2页
室性心律失常危害身心健康,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更可直接导致心脏性猝死。21世纪的前10年,国内外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防治研究中均取得重要进展。本期杂志刊登一组文章,涉及医院内室颤的救治、室速和室... 室性心律失常危害身心健康,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更可直接导致心脏性猝死。21世纪的前10年,国内外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防治研究中均取得重要进展。本期杂志刊登一组文章,涉及医院内室颤的救治、室速和室颤的机制、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等内容。所刊文章或许有诸多不足,并不完美,但锐意创新为其共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室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 心脏性猝死 身心健康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些研究进展
9
作者 郭成军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2期90-91,共2页
继心房颤动(房颤)之后,室性心律失常再度成为心律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取得许多进展,可能影响或改变今后的临床实践。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临床实践
原文传递
关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克将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1期7-8,共2页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近年...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引入关注的“离子通道病”患者,虽心脏结构无明显变化,但由于患者心脏电学异常,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 无器质性 临床研究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病患者 心室室速 右心室流出道 心室颤动
原文传递
精彩2012——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回顾 被引量:1
11
作者 John D. Day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1期5-6,共2页
2012年已经过去,我们进入了2013年12012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在心律失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发现和进展。现简要探讨一下2012年10大研究,这些研究必将对未来数年的心律失常领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原文传递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08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11 位作者 马长生 刘旭 杨延宗 曹克将 马坚 吴书林 刘少稳 江洪 鲁端 徐亚伟 黄德嘉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47-251,共5页
目的分析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状况。方法根据房颤注册研究网上平台获得的资料,对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10月5日,调查共收到53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 目的分析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状况。方法根据房颤注册研究网上平台获得的资料,对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10月5日,调查共收到53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808份,其中男1946例,女862例,平均年龄(57.4±11.4)岁。阵发性房颤占71.5%,持续性房颤占22.8%,持久性房颤占5.7%。47.2%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左心房直径(40.6±11.7)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4±5.4)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隔离术和环肺静脉隔离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全部为射频。2008年总的消融术成功率为82.1%,复发率为17.9%,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直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和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为0.74%,无心房食管瘘的发生。结论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注册
原文传递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10年回顾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11 位作者 马长生 刘旭 杨延宗 曹克将 马坚 吴书林 刘少稳 江洪 鲁端 徐亚伟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96-302,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10年的发展历程。方法根据参加注册医院提供的资料,对1998年至2007年我田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8年至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患者病例数快速增加,... 目的分析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10年的发展历程。方法根据参加注册医院提供的资料,对1998年至2007年我田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8年至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患者病例数快速增加,从1998年的11例增至2007年的2620例。10年里患者年龄、持续性房颤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的比例、合并基础疾病及左心房内径增大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加。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标测系统发展迅速,Carto应用广泛。消融总成功率为77.1%,复发率为22.9%。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消融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明显减少,但抗凝治疗加强。并发症发生率为5.3%,主要是皮下血肿和心脏压塞,严重并发症心房食管瘘仅1例。结论建议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医院,可以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注册 10年
原文传递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07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12 位作者 马长生 刘旭 杨延宗 曹克将 马坚 吴书林 刘少稳 江洪 鲁端 徐亚伟 黄德嘉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分析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7年我国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08年9月5日,调查共收到40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620份,其中男... 目的分析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7年我国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08年9月5日,调查共收到40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620份,其中男性1719例,女性901例,平均年龄(58.5±11.2)岁。阵发性房颤77.4%,持续性房颤15.7%,长期持续性房颤6.9%。54.1%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左心房内径(38.3±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8%。2007年的消融成功率为80.3%,复发率为19.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有所增多,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无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注册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全国31家医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适应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华伟 张澍 +3 位作者 牛红霞 陈柯萍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在我国的具体实施状况。方法研究分析全国31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植入ICD患者的适应证。结果共入选142例植入ICD的猝死高危患者。其中符合2002年ACC/AHA/NASPE指南的ICD植入Ⅰ类适... 目的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在我国的具体实施状况。方法研究分析全国31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植入ICD患者的适应证。结果共入选142例植入ICD的猝死高危患者。其中符合2002年ACC/AHA/NASPE指南的ICD植入Ⅰ类适应证(二级预防)121例(85.2%),符合一级预防Ⅱa类适应证仅15例(10.6%)。结论现阶段我国的ICD植入适应证仍侧重于猝死的二级预防,而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的ICD治疗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适应证 一级预防
原文传递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06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从新 马长生 +11 位作者 张澍 曹克将 刘旭 刘少稳 杨延宗 马坚 吴书林 江洪 姚焰 黄德嘉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分析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2007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8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2007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8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07年8月20日,本次调查共收到43家医院有效的注册登记表2160份(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病人),其中男性1495例,女性665例,平均年龄(56.3±11.8)岁。阵发性房颤77.7%,持续性房颤占15.1%,永久性房颤占7.2%。47.9%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伴左心房血栓的患者占0.1%。左心房直径(38.8±6.6)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6±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主要有4种(1)Haissaguerre等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术;(2)Pappone等的环肺静脉隔离术;(3)Nademanee等的碎裂电位消融术;(4)姚焰等的步进式个体化心房线性消融术。消融能源中,射频占99.4%,超声和冷冻共占0.75%。2006年的远期成功率为76.3%,即刻成功率为92.3%,复发率为16.0%,失败率为7.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房颤类型、消融术式和消融终点等。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与术前无明显改变,但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消融成功者中有65.0%的患者仍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78.0%的患者仍然服用抗凝药物。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食管心房瘘和肺静脉狭窄仅0.8%。结论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注册
原文传递
常规起搏适应证的患者何时需要升级为双心室起搏——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脏再同步治疗工作组会议纪要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柯萍 黄德嘉 +1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59-160,共2页
2008年2月23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工作组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主任委员王方正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副主任委员兼CRT工作组组长黄德嘉教授以及CRT工作组成员及国... 2008年2月23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工作组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主任委员王方正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副主任委员兼CRT工作组组长黄德嘉教授以及CRT工作组成员及国内起搏领域的专家共50多人。会议主要议题为因心动过缓而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常规起搏器适应证)出现或合并心力衰竭,是否需要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如何选择合适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心室起搏 中华医学会 心电生理 工作组 适应证 会议 植入起搏器
原文传递
单次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长期随访效果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俊 唐闽 +5 位作者 Jan Kaufmann Charalampos Kriatselis Eckart Fleck 李劲宏 方丕华 张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5期278-282,共5页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判定为CBA治疗失败。结果 199例房颤接受CBA治疗,术中并发膈神经麻痹3例(1.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5%),均自行缓解。在平均(23±14)个月随访中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5例(42.8%)治疗成功,失败患者中75例(86.2%)为术后12个月内复发。失败患者年龄较大[(62±7)比(52±10),P=0.0379]、LAD较大[(47±7)mm比(43±6)mm,P<0.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29.5%)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1.000,1.076),P=0.0488]和LAD[OR=0.896(0.842,0.953),P=0.005]能独立预测初次CBA治疗效果。结论 CBA治疗房颤安全有效,长期随访效果较好。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年龄和LAD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球囊 冷冻消融 心房颤动 长期随访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刚 张奎俊 +7 位作者 陈新 姚焰 马坚 楚建民 方丕华 贾玉和 王方正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2期92-97,共6页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925例IVA患者的临床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925例病人,男性500例,女性425例,平均年龄(36.65±14.81)岁。临床证实为IVA患者,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RVA)516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LVA)409例,IRVA多发生于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0岁,大多数表现为频发室早伴有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出现黑喙症状为14.3%;ILVA多发生于男性,发病的平均年龄33岁,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出现黑矇症状为5.9%。IRVA有486例(94.2%)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而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室早里,又以起源于间隔面的多见,占78%左右,起源于游离壁的占10%左右,其余的12%起源于二者之间的部位。射频消融多采用寻找心内膜最早激动点结合起搏标测来寻找合适的靶点。ILVA最多见的类型是左心室特发室速(ILVT),有272例(66.5%),ILVT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也可以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主要用激动顺序标测结合浦肯野电位的方法确定消融靶点。IRVA的516例患者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9.3%。ILVA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3.7%。结论IVA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应积极行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出现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及术后随访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旭华 王靖 +4 位作者 丁立刚 浦介麟 楚建民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 目的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全部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及调阅患者的ICD内存储的数据了解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IC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工作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78(41.5±15.8)岁,随访8~84(37.0±20.6)个月。21例(48.8%)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事件,其中有5例(11.6%)患者发生的室速/室颤事件属于不恰当识别。1例患者在植入ICD后发生未识别事件。ICD共记录到室速/室颤事件382次,植入ICD后首次发生室速/室颤事件的时间为术后1~36(6.4±8.9)个月,84.6%的室速/室颤事件发生于1年内。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381次,同步电复律83次,高能量除颤34次。结论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且复发早。二级预防植入ICD可有效预防患者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随访 离子通道病 心肌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