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体脂肪来源的Flk-1^+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艳宁 闫曦 +2 位作者 孙昭 韩钦 赵春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06-312,共7页
为了探讨成体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AD-MSC)移植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可行性,从成年GFP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 为了探讨成体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AD-MSC)移植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可行性,从成年GFP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在体外分别以成肌和成内皮诱导体系诱导AD-MSC的定向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进行鉴定;经尾静脉移植AD-MSC到CTX肌肉损伤模型小鼠和mdx小鼠(DMD动物模型)体内,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供体细胞的分布和分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GFP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Flk-1+MSC可以在体外分化为肌肉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移植后,可在损伤肌肉部位检测到GFP阳性的肌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和肌肉干细胞;mdx小鼠移植后肌膜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部分恢复,骨骼肌中心核肌纤维比例也大大降低。结论:AD-MSC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移植治疗DMD的干细胞,它不仅可以定向归巢到损伤的肌肉组织中,参与肌纤维重建,而且能改善组织供血,缓解DMD病征,同时部分供体细胞以干细胞形式存在,可以代替原来肌肉干细胞的功能,不断修复损伤的肌肉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社氏肌营养不良 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突变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魏辉 张轶群 +8 位作者 林冬 王迎 周春林 刘兵城 李巍 饶青 王敏 秘营昌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9例AML的标本检测发现,NPM1突变的发生率为14.1%(55/389);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4.7%(57/389),IDH1突变的发生率为6.4%(25/389)。在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的AML中没有发现NPM1突变,NPM1突变组FLT3-ITD和IDH1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2.7%,显著高于NPM1未突变组的12.3%和5.4%。NPM突变易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中,发生率为26.5%(35/132)。NPM1突变的AML具有发病年龄偏大、血小板数高、易于发生在AML-M5、CD34阳性比例低、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伴发等临床特点。NPM1突变阴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69.8%,NPM1突变阳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72.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NPM1突变的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共存,而不会与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NPM1基因突变 FLT3基因突变 IDH1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麦玉洁 邱录贵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4年第2期166-169,共4页
三氧化二砷 (ATO)已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 ,其作用机制包括诱导凋亡、抗增殖及抑制血管新生等。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凋亡 增殖 血管新生
下载PDF
B7-H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新 孙万军 +5 位作者 徐燕 李增军 于珍 邓书会 李长虹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1-544,共4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B7-H1基因在多种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9株白血病细胞系、4株IFN-γ体外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系,59例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10例原代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树突状细胞(DC... 本研究通过检测B7-H1基因在多种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9株白血病细胞系、4株IFN-γ体外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系,59例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10例原代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树突状细胞(DC)以及2株实体肿瘤细胞系,10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7-H1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5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反应与其白血病细胞中B7-H1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B7-H1 mRNA在白血病细胞系、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在IFN-γ体外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系、原代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DC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在化疗后未获完全缓解(CR)的患者白血病细胞中B7-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结论:B7-H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其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白血病细胞中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治疗反应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B7-H1基因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α干扰素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德福 钱林生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Α干扰素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
下载PDF
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宏妹 金永娟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4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 内皮细胞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修饰
下载PDF
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疗性血管重建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晨 张志华 韩忠朝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年第6期624-627,共4页
缺血性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血管重建 (即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及动脉生成 )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以改善缺血为目的 ,应用促血管因子、基因治... 缺血性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血管重建 (即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及动脉生成 )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以改善缺血为目的 ,应用促血管因子、基因治疗和血管祖细胞补充治疗已成为当前缺血性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重建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 动脉生成 缺血性血管疾病
下载PDF
以血液学临床指标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18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梅 杨胜 +6 位作者 陈玉梅 于明华 于成龙 蔡文宇 崔雯 张婉红 竺晓凡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3,共2页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发病率居儿童肿瘤的第3位或第4位。NB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极易发生转移,常通过淋巴及血液转移,转移部位多为骨髓、骨骼、淋巴结。...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发病率居儿童肿瘤的第3位或第4位。NB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极易发生转移,常通过淋巴及血液转移,转移部位多为骨髓、骨骼、淋巴结。发生骨髓转移的患儿,常出现外周血细胞减少,其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故常疑为血液病而就诊。近15年来我们诊治了18例以血液系统异常为首发表现的NB患儿,现总结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骨髓转移 首发表现 血液学 临床指标 外周血细胞减少 儿童肿瘤 血液系统异常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志永 姜尔烈 +5 位作者 张平 王华 包宇实 王玫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18-622,共5页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1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1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5例(19.5%)患者在HSCT后发生了IFI,确诊1例,临床诊断34例;其中曲霉菌感染18例(51.4%),念珠菌感染17例(48.6%)。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34.3%,无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IFI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的因素包括移植前真菌定植或感染、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急性GVHD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在多因素分析时,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或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GVHD发生及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使IFI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1.589、2.399、1.410)。结论:IFI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及发生急性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侵袭性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人类疱疹病毒6型与造血紊乱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小彤 宋玉华 +4 位作者 沐桂藩 李戈 韩明哲 冯四洲 吴克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探讨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造血紊乱的关系及对造血细胞移植受体的影响,用PCR法检测132倒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柱细胞(BMMNC)HHV-6DNA特异序列,另对15例移植受体移植前后BMMNCHHV-6DNA及血清抗HHV-6抗体滴庹进行比较,并作病... 为探讨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造血紊乱的关系及对造血细胞移植受体的影响,用PCR法检测132倒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柱细胞(BMMNC)HHV-6DNA特异序列,另对15例移植受体移植前后BMMNCHHV-6DNA及血清抗HHV-6抗体滴庹进行比较,并作病毒分离。结果表明,各组血液病忠者的HHV-6 DNA阳性率不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和悫性白血痛(AL)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移植后受体HHV-6DNA阳性率及血清抗体滴度均较移植前升高,4例廷迟植活患者中3例出现血清抗体滴度增长,1例移植失败患者移植后检出HHV-6 6DNA,并出现脑炎症状。结论 提示HHV-6感染可能与ITP和AL相关。造血细胞移植受体移植后出现HHV-6的活化或感染可能与部分患者延迟植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6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白血病 造血细胞移植 延迟植活 造血紊乱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髓外浸润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玉梅 钱林生 《中国小儿血液》 2004年第2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儿童 急性白血病 髓外浸润 恶性肿瘤 发病率
下载PDF
供、受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四洲 韩明哲 +7 位作者 张莉 李成文 邱录贵 李洪强 王志强 姜容 严文伟 韩忠朝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2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移植前供、受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86年10月~1998年12月间进行HSCT前供、受者感染HBV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移植后3例患者发生VOD,发生率(11...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移植前供、受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86年10月~1998年12月间进行HSCT前供、受者感染HBV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移植后3例患者发生VOD,发生率(11.5%)明显高于供、受者无HBV感染的患者(1.4%)(P<0.05);②5例输注HBsAg(+)供者造血干细胞患者2例发生乙型肝炎;③4例异基因HSCT者发生肝功能衰竭(LF),均发生在异基因移植后环孢菌素A(CsA)减量或停药过程中,LF的发生率(15.4%)明显高于供、受者未感染HBV的患者(0.8%)(P<0.01);④4例HBeAg(+)患者中,2例异基因HSCT者死于肝功能衰竭,而2例自体HSCT者均生存.结论供、受者HBV感染不是HSCT的禁忌证,但异基因HSCT后CsA减量或停药时有发生LF的危险,而HBeAg(+)的患者可能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及其诊断
13
作者 储榆林 郑以州 《医师进修杂志》 1999年第6期3-4,共2页
关键词 溶血性贫血 分类 诊断
下载PDF
基因表达谱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14
作者 艾晓非(综述) 刘蕊(审校)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07年第3期30-33,共4页
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GEP)技术在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不同细胞遗传学亚型、发现新的AML亚型以及评估临床预后上是非常有价值的。近年来GEP研究在AML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从而会... 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GEP)技术在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不同细胞遗传学亚型、发现新的AML亚型以及评估临床预后上是非常有价值的。近年来GEP研究在AML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从而会最终产生一个更准确的分子分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谱 微阵列分析 监督和非监督法
下载PDF
JAK2 V617F突变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悦 李璘 +6 位作者 聂玲 于阳 杨艺红 张占强 杨琳 徐世才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JAK2V617F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的关系。方法对523例cMPD患者按WHO标准进行回顾性诊断。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PCR)检测JAK2V617F突变情况,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JAK2V617F(+)... 目的探讨JAK2V617F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的关系。方法对523例cMPD患者按WHO标准进行回顾性诊断。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PCR)检测JAK2V617F突变情况,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JAK2V617F(+)者突变状态,根据PCR联合测序分析结果按突变位点T/G比值分析JAK2V617F突变负荷。比较JAK2V617F不同负荷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关系。对JAK2V617F(-)者,通过PCR联合测序检测MPLW515L突变。结果523例cMPD患者共检出JAK2V617F(+)者346例(66%),其中1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检出109例(94%),15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检出122例(80%),14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检出111例(78%),4例cMPD不能分类(cMPD—U)患者检出3例(75%),7例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患者检出1例(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未发现存在突变。346例JAK2V617F(+)患者中5例为纯合子突变(PV4例,ET1例)。JAK2V617F突变以低负荷为主(71.5%),突变负荷以PV组最大,ET其次,PMF负荷最小(P=0.003)。PV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V617F突变负荷呈明显正相关(r=0.203,P=0.033)。ET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JAK2V617F突变负荷呈正相关(r=0.205,P=0.024);PMF高突变负荷组患者肝肿大发生率以及肝肿大程度均明显高于低负荷组(P值分别为0.003,0.001),并且肝肿大程度与突变负荷呈明显正相关(r=0.315,P=0.001)。JAK2V617F突变及其突变负荷与cMPD患者年龄、性别、血栓形成、高血压、脾肿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纤维化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①cMPD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突变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PV、ET、MF、cMPD—U、HES,CML、CEL中未发现此突变;@JAK2 V617F突变状态显示98%为杂合子突变,纯合子突变多见于PV;(3)PV、ET、PMF三组疾病中PV患者突变负荷最大,ET次之,PMF最小;(4)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V患者血红蛋白水平、ET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以及PMF患者肝肿大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JAK2 基因突变 骨髓增殖性疾病
原文传递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悦 于明华 +4 位作者 徐世才 杨琳 于阳 郝玉书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EL/HES患者,用筑巢式RT—PCR方法检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PCR)联合测序分析检测JAK... 目的探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EL/HES患者,用筑巢式RT—PCR方法检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PCR)联合测序分析检测JAK2 V617F,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JAK2V617F突变状态;PCR法检测TCRγ重排。比较CEL与HE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结果20例患者男:女为19:1,中位年龄33(20~57)岁。12例FIP1L1-PDGFRA检测阳性,测序证实FIP1L1断裂位点位于内含子10~12,PDGFRA断裂位点位于外显子12。1例HES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状态分析显示为杂合子突变。6例检出TCRγ基因重排,其中CEL4例,HES2例。CEL患者以呼吸道症状起病者多见,易合并循环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症状。CEL患者脾脏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HES(分别为92.5%和42.5%,P=0.031),发生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的比例亦高于后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粒细胞形态学异常更多见于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嗜酸性颗粒减少,嗜碱性颗粒增多及胞质空泡等。结论①嗜酸粒细胞增多男性好发,以年轻人为主;②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易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规检查对CEL与HES鉴别意义不大,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对CEL诊断有一定帮助;③部分HES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进一步研究其在HES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今后此类患者的诊断及开展新的靶向药物治疗;④部分CEL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TCRγ重排同时存在,二者在HES发病中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 慢性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 DNA突变分析 基因重排 γ链T细胞抗原受体
原文传递
地汐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泽锋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64,共4页
地汐他滨(decitabine)又称为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是一种2'-脱氧胞苷类似物。1964年由Pliml和Storm首次合成。1968年研究证实地汐他滨有抗肿瘤活性且表现为剂量相关的双重机制,高浓度时具有... 地汐他滨(decitabine)又称为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是一种2'-脱氧胞苷类似物。1964年由Pliml和Storm首次合成。1968年研究证实地汐他滨有抗肿瘤活性且表现为剂量相关的双重机制,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作用,低浓度时具有去甲基化作用。1993年Zagonel等报道小剂量地汐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效,地汐他滨治疗MDS的临床疗效在随后的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进一步肯定。2006年5月2日FDA已批准地汐他滨用于MDS治疗。我们就地汐他滨药理学及近年来在MDS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治疗 去甲基化作用 脱氧胞苷 抗肿瘤活性 细胞毒作用 MDS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RAD51G135C和XRCC3C241T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及其染色体异常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美荣 张悦 +2 位作者 徐世才 刘旭平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7-731,共5页
目的探索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和XRCC3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及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6例AML患者、52例MDS患者和458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 目的探索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和XRCC3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及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6例AML患者、52例MDS患者和458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RAD51、XRCC3、NQ01基因型,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F1和GSTM1基因型。结果AML患者RAD51G135CG/C基因型比例(35.3%)与正常对照组(2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RAD51cmcG/C基因型患AML的相对风险性(OR值)为1.441(95%CI:1.052~1.973)。inV(16)和(或)t(16;16)/CBFB-MYH11(+)患者,XRCC3G241T,杂合子基因型的比例(4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0%)(P=0.000),XRCC3C241T,杂合子基因型患inv(16)和(或)t(16;16)AML的OR值为6.133(95%CI:2.227—16.887,P=0.000);且不同基因之间有显著的协同效应,XRCC3C241T,和RAD51G135C同时为变异基因型,0R值增高至8.697,在此基础上同时GSTM1为缺失型,OR值增至12.656,同时NQ01C609-为变异基因型,0R值增至17.091。MDS患者RAD51cⅢc和XRCC3。㈨,各基因型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RCC3C241T,基因型与inv(16)和(或)t(16;16)/CBFB—MYH11(+)AML发生高度相关,此相关性与XRCC3C241T,和RAD51C135C之间,及与GSTM1和NQ01C509-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RAD51G135C和XRCC3C241T基因型与MDS发生及MDS染色体异常之间未发现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 RAD51 XRCC3
原文传递
难治及复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文阳 郑以州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0,共4页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免疫介导的,以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骨髓脂肪化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的感染、出血和贫血。目前,免疫抑制治疗(IST)与同胞供者骨髓移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免疫介导的,以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骨髓脂肪化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的感染、出血和贫血。目前,免疫抑制治疗(IST)与同胞供者骨髓移植(BMT)并列为SAA标准疗法。临床研究证实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CsA)的强化IST有效率可达70%~80%。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患者属IST难治或IST后复发,特别是前者,预后较差。我们对IST难治和复发SAA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复发 难治 骨髓造血干细胞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造血功能衰竭 全血细胞减少
原文传递
血液病合并结核三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微 陈辉树 杨崇礼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6,共2页
血液病合并结核患者由于细胞免疫缺陷,结核菌素试验常呈阴性反应。由于结核病症状缺乏特异性,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率低,痰培养抗酸杆菌需4~8周才能得出结论,胸片改变也可不典型,给临床诊治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有些血液病患者在死... 血液病合并结核患者由于细胞免疫缺陷,结核菌素试验常呈阴性反应。由于结核病症状缺乏特异性,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率低,痰培养抗酸杆菌需4~8周才能得出结论,胸片改变也可不典型,给临床诊治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有些血液病患者在死后尸检时才发现活动性结核的存在。我们报道我院住院及会诊的血液病合并结核3例并作文献复习,对二者关系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患者 合并结核 文献复习 细胞免疫缺陷 结核菌素试验 抗酸杆菌 活动性结核 阴性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