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1
作者 华伟 付冰奇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7-361,共5页
2024年5月16日至19日,第45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本次年会上公布了众多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本文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临床研究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起搏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美国心律学会
原文传递
2024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电生理研究最新进展
2
作者 蒋子涵 于丰源 +1 位作者 张爱凯 唐闽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2-364,共3页
2024年5月16日至19日,第45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波士顿市举行。本次年会上公布了众多电生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现将脉冲电场消融研究进展、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进展与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疗中的应用研究3个领域的重点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脉冲电场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美国心律学年会
原文传递
2023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起搏领域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思静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61-364,共4页
2023年5月19日至21日,第44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本届年会公布了众多心血管植入型器械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现对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美国心律学会年会
原文传递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预后
4
作者 孙雪荣 赵爽 +1 位作者 张澍 刘兴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探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不同种类新发房颤、不同新发房颤持续时间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心脏植入电子设备患者的家庭监测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注册研究中2010年5月... 目的探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不同种类新发房颤、不同新发房颤持续时间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心脏植入电子设备患者的家庭监测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注册研究中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存档的家庭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将ICD或CRT-D植入后首次检测到的每日≥1%心房高频事件负荷,无论是否有症状,定义为新发房颤。通过构建新发房颤作为时依协变量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其对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343例配备家庭监测系统的ICD/CRT-D植入术后患者,年龄(62.5±13.5)岁,其中男占77.6%(266/343),左心室射血分数39.1%±14.6%。随访(50.3±17.8)个月,新发房颤124例(36.2%,124/343),87例(25.4%,87/343)全因死亡,其中心源性死亡61例(17.8%,61/3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新发房颤患者是无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HR=2.15,95%CI 1.24~3.71,P=0.006)和全因死亡(HR=2.16,95%CI 1.36~3.44,P=0.001)风险的2.2倍;新发房颤类型为持续性房颤(HR=2.68,95%CI 1.32~5.42,P=0.006)或新发房颤最长持续时间≥7 d者(HR=2.72,95%CI 1.40~5.29,P=0.003)发生心源性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其发生风险是无新发房颤患者的2.7倍。结论新发房颤的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新发持续性房颤可使远期心源性死亡风险进一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新发 心脏性猝死 心源性死亡 全因死亡 家庭监测系统
原文传递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优化
5
作者 蔡蒙醒 陈柯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06-311,共6页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作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兴起搏模式,近年来因其更生理、更有效、更安全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RT适应证患者通常合并心力衰竭,具有复杂的基础疾病和较高的同步性恢复需求。与心动过缓患者相比,LBBAP在...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作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兴起搏模式,近年来因其更生理、更有效、更安全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RT适应证患者通常合并心力衰竭,具有复杂的基础疾病和较高的同步性恢复需求。与心动过缓患者相比,LBBAP在CRT适应证患者中面临着更低的植入成功率、更困难的传导束夺获判断和更长的手术时间等挑战。因此,本文将探讨LBBAP在CRT适应证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优化方法
原文传递
三维标测系统封堵软件在心房颤动冷冻消融中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李超 廖志勇 +7 位作者 张道良 彭文杰 李华龙 赵亚楠 李腾 李宜富 颜红兵 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06-211,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三维标测系统(KODEX-EPD)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消融过程中评估肺静脉封堵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本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接受房颤冷冻消融手术的阵发性... 目的探讨新型三维标测系统(KODEX-EPD)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消融过程中评估肺静脉封堵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本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接受房颤冷冻消融手术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术中收集分别使用基线法、注射法和肺静脉造影评估静脉完全封堵、小泄漏及大泄漏的肺静脉根数以传统肺静脉造影作为评估肺静脉封堵效果的金标准,对比评价三维标测系统(KODEX-EPD)封堵软件中基线法、注射法评估肺静脉封堵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男31例,年龄(59.05±12.17)岁。基线法评估肺静脉封堵的敏感度为92.3%(95%CI 82.3%~97.1%),特异度为44.1%(95%CI 32.3%~56.6%),阳性预测值为61.2%(95%CI 50.8%~70.7%),阴性预测值为85.7%(95%CI 68.9%~94.6%);注射法评估肺静脉封堵的敏感度为89.4%(95%CI 80.4%~94.7%),特异度为80%(95%CI 69.6%~87.6%),阳性预测值为81.7%(95%CI 72.1%~88.7%),阴性预测值为88.3%(95%CI 78.5%~94.2%)。结论三维标测系统(KODEX-EPD)封堵软件在房颤冷冻消融中评估肺静脉封堵效果,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于基线法,注射法与肺静脉造影在评估肺静脉封堵的一致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三维标测系统 肺静脉封堵 肺静脉造影 基线法 注射法
原文传递
左束支起搏: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7
作者 陈柯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77-280,共4页
左束支起搏(LBBP)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的新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及改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优化LBBP的诊断标准、提高LBBP的植入成功率、寻找有效指标预测LBBP在心衰患者中的反应性并指导选择合适的再同步治疗策略,以及器... 左束支起搏(LBBP)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的新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及改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优化LBBP的诊断标准、提高LBBP的植入成功率、寻找有效指标预测LBBP在心衰患者中的反应性并指导选择合适的再同步治疗策略,以及器械改进及研发。尤其是与除颤导线结合以及与无导线起搏器结合,将使更多患者获益于LBBP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起搏 优化 再同步治疗策略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相晓军 贾玉和 +2 位作者 李学文 范国权 乔楠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初步评估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栓风险预测价值.方法 选自阜外医院及山西大医院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持续时间48 h为界将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A组≤...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初步评估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栓风险预测价值.方法 选自阜外医院及山西大医院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持续时间48 h为界将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A组≤48 h;B组48 h~7 d),分别进行CHA2DS2-VASc评分,观察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之间不同分值.结果 A组有5例(9.62%)血栓性疾病,其中4例(7.69%)发现左心耳内有血栓,1例(1.92%)为脑卒中;B组有11例(13.58%)有血栓性疾病,其中3例(3.70%)为左心耳内有血栓,7例(8.64%)脑卒中,1例(1.23%)下肢动脉血栓栓塞;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7±0.69)对(0.69±1.22),P=0.082;(1.21±1.19)对(1.17±1.37),P=0.867];在两组中,CHA2DS2-VASc评分高于CHADS2评分.结论 房颤发作〈48 h有形成血栓可能,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于阵发性房颤血栓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 CHADS2评分 CHA2DS2-VASc评分
原文传递
依达赛珠单抗在中国人群对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逆转效应
9
作者 杨艳敏 马长生 +11 位作者 周菁 刘少稳 王利宏 王建安 吴书林 王景峰 汤宝鹏 洪葵 周浩 朱文静 李文芳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6期553-560,共8页
目的评价依达赛珠单抗在中国人群对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逆转效应。方法本文为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全国11个中心因无法控制出血、需紧急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需要使用依达赛珠单抗逆转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患... 目的评价依达赛珠单抗在中国人群对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逆转效应。方法本文为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全国11个中心因无法控制出血、需紧急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需要使用依达赛珠单抗逆转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患者。分为两组:大出血组(A组)为发生无法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者;非大出血组(B组)为需要急诊外科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者。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输注依达赛珠单抗5 g。主要终点为患者首次输注依达赛珠单抗结束至最后1次输注完成后4 h内稀释凝血酶时间和蝰蛇毒凝血时间最大逆转效应。同时记录首次输注至第2次输注完成后5 d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71.4±13.0)岁,年龄范围48~93岁。A组13例,B组6例。4 h内达比加群酯抗凝效应最大逆转的中位值均为100%。治疗期内,17例(89.5%,17/19)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重点报道不良事件9例,包括2例(10.5%,2/19)血栓栓塞事件、4例(21.1%,4/19)严重不良事件,经研究者判断,严重不良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均与依达赛珠单抗无关;3例(15.8%,3/19)出现研究者定义的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治疗期内患者无死亡。研究中抗依达赛珠抗体结果均为阴性,并与免疫原性无关。结论给予依达赛珠单抗5 g后最初4 h内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中位最大逆转效应达100%,且安全性好对临床实践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依达赛珠单抗 达比加群酯 逆转剂 出血 紧急手术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丽荣 陈柯萍 +6 位作者 戴研 陈若菡 华伟 任晓庆 刘志敏 樊晓寒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5期402-407,41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ICD植入术的HCM患...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收集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并对比分析一级预防患者和二级预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ICD疗效。结果研究共纳入70例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一级预防组患者38例(54.3%),二级预防组患者32例(45.7%),两组患者间基线特征,如合并晕厥史、心脏性猝死(SCD)家族史及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30 mm比例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32.0±26.9)个月,29例(41.4%)患者接受1次以上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14.0%。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对46.9%,P=0.396),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分别为13.3%和1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晕厥史(HR=2.7,95% CI 1.1~7.0,P=0.039)和SCD家族史(HR=3.9,95%CI 1.3~11.7,P=0.017)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7例(1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3.6%,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不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对9.4%,P=0.8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ICD植入年龄是ICD不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HR=0.90,95%CI 0.83~0.97,P=0.006)。5例(7.1%)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HCM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不明原因晕厥史和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恰当治疗率低,植入相关并发症少。临床上,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HCM患者可考虑积极植入ICD作为SCD一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除颤器 植入型
原文传递
左束支传导阻滞犬模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蔡迟 华伟 +9 位作者 黄灏 邓宇 程思静 牛红霞 刘曦 宁小晖 王靖 丁立刚 楚建民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6期572-577,共6页
目的建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犬模型,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LBBB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研究选取6只比格犬,雌雄各半,体重(17.7±1.4)kg,在X线影像及三维模型指导下,应用压力消融导管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标测并消融左束支。... 目的建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犬模型,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LBBB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研究选取6只比格犬,雌雄各半,体重(17.7±1.4)kg,在X线影像及三维模型指导下,应用压力消融导管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标测并消融左束支。成功建立LBBB模型后,在X线影像指导下进行LBBAP。分析LBBAP的起搏参数和左心室达峰时间,并比较LBBAP前后的QRS波形态和时限。结果6只犬均成功建立LBBB模型,其中5只犬成功进行LBBAP,1只犬因心室导线无法旋入室间隔致导线植入失败。LBBAP起搏阈值感知参数良好,LBBAP的左心室达峰时间明显缩短(48.2±2.5)ms,LBBAP前后QRS时限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4±3.2)ms对(57.6±3.2)ms,(P<0.001)]。结论成功建立LBBB犬模型。LBBAP能够有效纠正LBBB,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区域起搏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基于磁共振的室间隔应变对不符合真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中丽 马璇 +8 位作者 徐楠 吴斯谨 高远 陈峰 李崇强 戴研 华伟 赵世华 陈柯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97-405,共9页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MR-FT)的左心室应变特征对于患者CRT超声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双心室起搏CRT,术前心电图为QR...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MR-FT)的左心室应变特征对于患者CRT超声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双心室起搏CRT,术前心电图为QRS时限(QRSd)>120 ms但不符合真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CRT植入术前3个月内均接受心脏磁共振(CMR)平扫检查。运用CMR-FT技术评估左心室整体、侧壁及室间隔(Sep)纵向(LS)、周向(CS)及径向(RS)应变。CRT反应定义为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至少超过5%。结果研究纳入73例患者,年龄(55.6±11.6)岁,其中男占79.45%(58/73)。60.3%(44/73)患者有反应,仅8.2%(6/73)患者超反应。相对于无反应患者(29例),有反应患者(44例)Sep-LS[-3.98%(-6.05%~-1.44%)对-7.08%(-8.75%~-3.14%),P=0.038],Sep-CS[-2.75%(-4.60%~-0.98%)对-5.71%(-7.12%~-4.09%),P<0.001],Sep-RS[4.17%(1.77%~6.68%)对7.55%(5.72%~9.77%),P<0.001]均显著降低。其中Sep-RS及Sep-CS与LVEF改善程度显著相关(Sep-RS:r=-0.42;Sep-CS:r=0.43,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基线QRSd、基线LVFE、QRS波缩窄程度、心输出量、Sep-CS与Sep-RS是CRT反应的预测因素,在矫正其他有意义因素后Sep-CS仍与CRT反应独立相关[OR=1.201,95%CI 1.010~1.428,P=0.039]。Sep-CS及Sep-RS截断值分别为-4.72%及5.71%时,预测CRT反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及0.752。结论不符合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基于CMR-FT评估的Sep周向及径向应变的减低与CRT反应相关,其或可作为新型影像学标志物为该类患者的CRT获益评估提供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反应性 应变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
原文传递
瓣环造影方法指导犬类动物传导系统起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奕然 顾敏 +7 位作者 金汉 程思静 翁思贤 黄灏 杨举微 喻瑜 牛红霞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讨瓣环造影方法指导比格犬传导系统起搏(CS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6只成年比格犬(12~15 kg,雌雄不限)均使用双主动固定导线实施CSP。首先在右前斜30°影像下通过瓣环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和右心室游离壁。将希氏束鞘管和其中... 目的探讨瓣环造影方法指导比格犬传导系统起搏(CS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6只成年比格犬(12~15 kg,雌雄不限)均使用双主动固定导线实施CSP。首先在右前斜30°影像下通过瓣环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和右心室游离壁。将希氏束鞘管和其中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三尖瓣膈瓣下方区域实施希氏束远端起搏(DHBP);之后,对于其中3只犬,利用造影显示的三尖瓣环顶端、两侧右心室游离壁中点这3个点形成的三角区域,将另外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该三角中心位置实施左间隔支起搏(LSFP);另外3只犬,平行于该三角底边方向移动鞘管至三角左侧线位置实施左后分支起搏(LPFP)。术中收集12导联心电图、腔内心电图、束支电位、起搏阈值、R波感知等主要心电和起搏参数数据,术后通过5%卢戈碘染色法取材判断导线的最终位置是否与影像位置符合。结果所有比格犬均成功实施CSP,心电图符合CSP夺获的标准。进一步分析显示,LSFP和LPFP犬的P电位到V波间期[(11.33±0.58)ms对(11.00±1.00)ms,P=0.643]、V_(6)导联达峰时间[(36.67±1.53)ms对(34.67±4.04)ms,P=0.468]和起搏QRS时限[(68.33±3.21)ms对(63.00±4.58)ms,P=0.1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起搏参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只犬术中出现一过性右束支损伤,均为实施DHBP过程中发生。其中2只犬最后发展为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一只实验犬出现急性期导线脱位、随访期间导线脱位或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犬取材后通过传导系统染色,提示导线的最终位置与术中影像位置基本符合。结论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有助于指导比格犬类动物实施DHBP、LSFP和LPFP,其建模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比格犬 三尖瓣环造影
原文传递
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丰源 丁蕾 +10 位作者 翁思贤 齐英杰 张宏达 蒋子涵 米利杰 张阔 冯天捷 张澍 华伟 唐闽 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心房... 目的探讨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经非压力监测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行肺静脉隔离。回顾性分析急性期肺静脉隔离率、左心房建模及消融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患者23例,年龄(58.3±8.2)岁,其中男17例(73.9%,17/23),阵发性心房颤动17例(73.9%,17/23),左心房前后径(41.3±4.4)mm,左心室射血分数(56.0±65.0)%。23例(100%,23/23)患者术中均成功隔离肺静脉。射频消融时间为(1823.4±456.9)s。围术期未出现气爆、导管嵌顿、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或其他并发症。随访12.2(7.8,13.0)个月,16例(69.6%,16/23)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17例(73.9%,17/23)患者遵医嘱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应用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非压力监测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三维标测 射频消融 接触力
原文传递
住院心房颤动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15
作者 胡立星 唐闽 +3 位作者 于丰源 齐英杰 张竞涛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了解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9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的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睡眠质量, 以PSQI总分>7分定义为睡眠障... 目的了解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9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的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睡眠质量, 以PSQI总分>7分定义为睡眠障碍, 依据PSQI评分将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及睡眠障碍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心理状态患者(单独合并焦虑、单独合并抑郁、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睡眠障碍发生风险。结果入选332例房颤患者, 年龄(58.60±10.47)岁, 其中男225例(67.8%, 225/332)。PSQI评分为6.0(6.0)分, 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4.0%(113/33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8.24, P=0.004)、年龄(χ^(2)=5.05, P=0.025)、焦虑(χ^(2)=14.00, P<0.001)、抑郁(χ^(2)=16.35, P<0.001)可能为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7, 95%CI 1.05~2.98, P=0.033)、抑郁(OR=2.06, 95%CI 1.19~3.55, P=0.010)对房颤患者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OR=1.63, 95%CI 0.99~2.70, P=0.057)、焦虑(OR=1.83, 95%CI 0.99~3.41, P=0.055)对房颤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既无焦虑亦无抑郁组作为对照, 经年龄、性别校正, 单独合并焦虑组患者睡眠障碍风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06, 95%CI 0.72~5.94, P=0.180);单独合并抑郁组与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组患者睡眠障碍风险分别约为对照组的2.14倍(OR=2.14, 95%CI 1.16~3.96, P=0.016)、3.69倍(OR=3.69, 95%CI 1.94~7.01,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房颤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 与高龄、抑郁密切相关, 女性、焦虑可能亦为危险因素, 其中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患者睡眠障碍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传导系统起搏并发症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东旭 牛红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57-360,共4页
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方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传导系统起搏植入相关并发症和安全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传导系统起搏并发症... 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方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传导系统起搏植入相关并发症和安全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传导系统起搏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成果,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传导系统起搏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概述,以期为患者并发症的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希氏束 左束支 导线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50岁及以下因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17
作者 陈峰 陈若菡 +2 位作者 戴研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31-535,共5页
目的分析因房室传导阻滞(AVB)行起搏器植入的50岁及以下患者的病因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该研究为描述性研究,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植入起搏器的年龄≤50岁的AVB患者, 将入选患者分为操作相关性... 目的分析因房室传导阻滞(AVB)行起搏器植入的50岁及以下患者的病因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该研究为描述性研究,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植入起搏器的年龄≤50岁的AVB患者, 将入选患者分为操作相关性AVB组和非操作相关性AVB组, 其中非操作相关性AVB组又分为病因已知和病因未明2个亚组, 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年龄分布。结果共纳入420例患者, 首次起搏器植入年龄35.0(25.0, 47.0)岁, 其中男227例(54.0%, 227/420), 无症状患者90例(21.4%, 90/420)。AVB类型:三度AVB 257例(61.2%, 257/420), 莫氏Ⅱ型或高度AVB 147例(35.0%, 147/420), 一度或莫氏I型AVB 16例(3.8%, 16/420)。病因:操作相关性AVB 59例(14.0%, 59/420);非操作相关性AVB患者中, 病因已知104例(28.8%, 104/361), 前3位已知病因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心肌炎。与病因未明的AVB患者相比, 病因已知的AVB患者年龄更小[29.8(16.0, 44.0)岁对38.5(33.0, 47.0)岁, P<0.001]、更容易合并三度AVB[66.3%(69/104)对54.1%(139/257), P=0.033]、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37.5%(39/104)对24.9%(64/257), P=0.016]、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60.3±9.7)%对(63.9±6.3)%, P=0.001]。结论 50岁及以下AVB患者近1/5无症状, 并以三度AVB最常见, 此外总体病因检出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起搏器 人工 年轻患者 病因
原文传递
左心耳电隔离: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的新靶点
18
作者 蒋子涵 唐闽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1-54,共4页
提高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发现,左心耳不只是心腔内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更参与了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因此对左心耳实施电隔离成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的新策略之一。本文将从左心耳参与心房颤动的理... 提高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发现,左心耳不只是心腔内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更参与了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因此对左心耳实施电隔离成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的新策略之一。本文将从左心耳参与心房颤动的理论基础、左心耳电隔离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左心耳电隔离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以及术后抗凝策略等方面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电隔离 左心耳封堵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免疫性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19
作者 陈峰 陈若菡 +3 位作者 戴研 于丽天 谭慧琼 陈柯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进展, 但是对各器官的免疫毒性成为临床中不可回避的新问题, 特别是ICI相关心肌炎在所有器官免疫毒性中致死性最高, 成为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报道了1例ICI相关免疫性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进展, 但是对各器官的免疫毒性成为临床中不可回避的新问题, 特别是ICI相关心肌炎在所有器官免疫毒性中致死性最高, 成为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报道了1例ICI相关免疫性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诊治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免疫性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
原文传递
CT三维重建指导下行右旋心起搏器植入1例
20
作者 吴斯谨 金元昊 +3 位作者 郭晓刚 王海苹 戴研 陈柯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47-349,共3页
右旋心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心脏解剖结构复杂,常规X线透视下经静脉行起搏器植入较为困难。本文报道了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右旋心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行心脏CT三维重建,较为直观地显示了心腔内各结构及其与血管连接关系,在三维... 右旋心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心脏解剖结构复杂,常规X线透视下经静脉行起搏器植入较为困难。本文报道了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右旋心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行心脏CT三维重建,较为直观地显示了心腔内各结构及其与血管连接关系,在三维影像的指导下顺利植入双腔起搏器。并结合既往经验及相关文献,总结了右旋心患者行起搏器植入的相关操作要点,探讨了CT三维重建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右旋心 CT三维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