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媛 罗德红 +4 位作者 李琳 姚雪松 孙伟 吴宁 周纯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 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表现 ,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肿瘤 43例 ,内翻乳头状瘤 12例 (其中恶变 2例 ) ,非霍奇金淋巴瘤 12例 ,鼻腔癌 19例。结果  12例内翻乳头状瘤均为单侧病变 ,12例肿物均位于... 目的 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表现 ,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肿瘤 43例 ,内翻乳头状瘤 12例 (其中恶变 2例 ) ,非霍奇金淋巴瘤 12例 ,鼻腔癌 19例。结果  12例内翻乳头状瘤均为单侧病变 ,12例肿物均位于鼻腔外侧壁 ,10例良性内翻乳头状瘤中 ,肿物主要位于鼻腔中后部 9例 (90 % ) ,10例 (10 0 % )边界清晰 ,无明显外侵征象 ,密度均匀 8例。 12例淋巴瘤中 ,单侧病变 10例 (83 .3 % ) ,9例 (75 % )位于鼻腔前部 ,9例 (75 % )侵犯鼻翼、颜面部皮肤 ,6例 (5 0 % )皮下脂肪层消失 ,骨质侵蚀变薄 3例。鼻腔癌 19例 ,单侧病变 13例 (68.4% ) ,形态不规则、明显外侵 18例 (94.7% ) ,溶骨性破坏 15例 (78.4% )。结论 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淋巴瘤、鼻腔癌有不同的影像特点 ,CT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鼻腔各种常见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内翻性乳头状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颈部神经源肿瘤的CT诊断 被引量:13
2
作者 罗德红 石木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颈部神经源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源肿瘤的CT扫描30例,包括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6例,颈动脉体瘤3例,恶性神经源肿瘤4例。结果:肿瘤位于颈动脉间...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颈部神经源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源肿瘤的CT扫描30例,包括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6例,颈动脉体瘤3例,恶性神经源肿瘤4例。结果:肿瘤位于颈动脉间隙15例,椎旁间隙9例,其他部位6例。颈动脉间隙肿物中,8例(53.3%)使颈动、静脉向外侧移位,2例(13.3%)使血管向前方移位,5例(33.3%)使颈动、静脉分离(其中4例明确来源于迷走神经)。9例椎旁间隙肿物均使前斜角肌向前及外侧移位,2例有椎间孔扩大。17例神经鞘瘤中肿瘤密度低于颈部肌肉15例(88.2%),肿瘤呈低密度环包绕中央的网状、云雾状或岛状高密度区(35.3%)或相反(23.5%)或呈混杂密度(41.2%)。结论:增强CT扫描极有助于颈部神经源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最有价值的诊断指征为肿瘤的部位、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的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肿瘤 颈部肿瘤 CT 诊断
下载PDF
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 被引量:24
3
作者 罗德红 石木兰 王佳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 分析腮腺各类型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 ,了解其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 19例 ,包括粘液表皮样癌 8例 ,腺泡细胞癌及腺癌各 3例 ,鳞状细胞癌及恶性混合瘤各 2例 ,腺样囊性癌 1例。结果 ... 目的 分析腮腺各类型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 ,了解其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 19例 ,包括粘液表皮样癌 8例 ,腺泡细胞癌及腺癌各 3例 ,鳞状细胞癌及恶性混合瘤各 2例 ,腺样囊性癌 1例。结果 临床有面神经受累症状者 7例 ,其中 6例肿瘤侵及深、浅二叶。 19例中 ,5例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 ,14例呈不规则形 ;6例边缘清楚 ,13例边缘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 17例行增强扫描 ,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其中 10例明显强化。肿瘤密度均匀 2例 ,不均匀 15例 ,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 ,其中 4例中央有大片低密度坏死。 9例合并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面神经受累症状为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如肿瘤侵及深、浅二叶时诊断更为可靠 ;肿物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腮腺原发恶性肿瘤 CT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燕风 罗德红 +8 位作者 吴宁 罗斗强 赵心明 黄遥 蒋力明 蒋玲霞 李静 李琳 周纯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 20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类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恶性肿瘤 8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物,其中...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 20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类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恶性肿瘤 8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物,其中骨肉瘤 3例,明显溶骨性骨质破坏 3例,肿物内均有瘤骨形成;软骨肉瘤 3例,局部有骨质破坏,肿物内有钙化灶者 2例,有瘤骨及瘤软骨形成者 1例;尤文氏肉瘤 1例,内见钙化;良性肿瘤及类肿瘤病变 7例,为边缘规则肿物,未见钙化、瘤骨及骨膜反应。成釉细胞瘤 5例,为边缘规则的分房状肿物、骨质膨胀性破坏 4例,广泛侵犯 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4例,均为多骨膨胀性改变,其内骨结构紊乱,正常骨小梁消失。结论 各类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对颌面部骨源性的肿瘤与类肿瘤病变定性诊断及侵犯范围的准确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纵隔良性囊性肿物的CT诊断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琳 罗斗强 石木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关键词 纵隔良性囊性肿物 CT检查 诊断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乙醇注射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正江 唐平章 +1 位作者 牛丽娟 李洪林 《癌症进展》 2004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 评价经皮乙醇注射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至2 0 0 3年 8月 ,1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乙醇注射治疗。超声评价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和性质 ,同时用于确定穿刺针位置。每例平均穿刺 4... 目的 评价经皮乙醇注射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至2 0 0 3年 8月 ,1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乙醇注射治疗。超声评价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和性质 ,同时用于确定穿刺针位置。每例平均穿刺 4次 ,平均每次注射乙醇的量为 4ml,平均每例患者注射乙醇的量为 15 8ml,两次穿刺间隔为 1周。结果  14例患者经穿刺细胞学检查 ,均未发现恶性细胞 ,经乙醇注射治疗后 ,肿瘤部分消失、部分呈不同程度缩小 ,有效率为10 0 %。治愈率为 6 9%左右。超声显示治疗后一周结节体积开始缩小 ,病变内囊性区域相对缩小 ,实性区域相对增多 ,回声增高。其并发症为自限性的。随诊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乙醇注射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是有效的、安全的 ,可作为外科手术的补充和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超声 甲状腺肿瘤 治疗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史仲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0,44,共4页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栓塞治疗疗效,克服碘油栓塞时碘油流失影响栓塞效果,寻找新的疗效更好的栓塞剂。方法:采用KMG血管栓剂栓塞肿瘤98例162人次,原发性肝癌52例,肝转移瘤30例,肝血管瘤8例。结果:栓塞后腹疼发生率为32.7%,其中83%为轻...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栓塞治疗疗效,克服碘油栓塞时碘油流失影响栓塞效果,寻找新的疗效更好的栓塞剂。方法:采用KMG血管栓剂栓塞肿瘤98例162人次,原发性肝癌52例,肝转移瘤30例,肝血管瘤8例。结果:栓塞后腹疼发生率为32.7%,其中83%为轻中度,栓塞后发烧为49.3%,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术后常规对症处理,包括止痛,保肝治疗,抗炎处理。经过两次栓塞病灶明显缩小,动脉栓塞后可保持两个月内动脉无血流进入病灶。结论:海藻酸钠微球(KMG)为安全有效的栓塞剂,使用方便,疗效好,能克服碘油流失增强栓塞血管的效应提高治疗效果。建议在肿瘤的栓塞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KMG) 栓塞材料 肝癌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被引量:29
8
作者 郭彦君 史仲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对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并就其出现原因、处理措施及如何避免做进一步探讨。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 7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作了 130次介入治疗 ,每人1~ 6次。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术 ,一侧股动脉插管 ... 目的 对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并就其出现原因、处理措施及如何避免做进一步探讨。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 7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作了 130次介入治疗 ,每人1~ 6次。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术 ,一侧股动脉插管 (通常为右侧股动脉 ) ,一侧或两侧盆腔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和 (或 )栓塞的方法。结果 本组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有 6例 (7 6 9%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臀部、外阴部皮肤组织缺血坏死等。其中 5例患者经换药、抗炎治疗 2周至 2个月后逐步痊愈。 1例患者接受了局部清创术治疗 ,恢复时间长达 5个月。结论 盆腔动脉介入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有 :短时间内灌注的化疗药物用量过大、过浓 ;靶动脉分出异常丰富的皮支或插管过深 ;栓塞剂颗粒太小 ;盆腔手术及放疗后髂内动脉侧支循环不够丰富等。介入术者应尽可能选择适当的置管位置 ,应用适量的化疗药物稀释后缓慢灌注 ,栓塞时最好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介入性放射学 治疗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被引量:40
9
作者 罗德红 石木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 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了解其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 18例 ,包括原发良性多形性腺瘤 12例 ,复发 4例 (其中 1例与原发多形性腺瘤重叠 ) ,恶性多形性腺瘤 3例。结果  12例良性多形... 目的 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了解其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 18例 ,包括原发良性多形性腺瘤 12例 ,复发 4例 (其中 1例与原发多形性腺瘤重叠 ) ,恶性多形性腺瘤 3例。结果  12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中 ,8例呈圆形或椭圆形 ,4例呈多结节分叶形 ,12例肿物均边缘清楚 ,但密度不均匀 ,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 4例复发肿瘤均为多发 ,呈多结节、多环形各 2例。 3例恶性混合瘤肿物轮廓均不规则 ,边界不清楚 ,密度不均匀 ,均可见大片坏死区。结论 边界清楚 ,肿物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为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的CT特点。肿瘤的边界不清楚 ,有大片坏死区应考虑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可能性 ,长期腮腺肿物的病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CT 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
下载PDF
脑脊膜转移的MRI表现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斗强 欧阳汉 苏学曾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25-329,共5页
目的:总结脑脊膜转移的MRI表现及其与原发肿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复习20例符合下述3项标准的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1)有病理证实的原发恶性肿瘤史;(2)新近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静脉注射GdDTPA后... 目的:总结脑脊膜转移的MRI表现及其与原发肿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复习20例符合下述3项标准的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1)有病理证实的原发恶性肿瘤史;(2)新近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静脉注射GdDTPA后MRI示脑脊膜异常强化。结果:原发肿瘤:癌1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8例。MRI表现有:(1)脑脊膜异常强化20例;(2)神经根异常强化13例,其中马尾终丝病变10例;(3)脑积水2例。脑脊膜异常强化分4型:硬膜蛛网膜型3例;软膜蛛网膜型10例;室管膜型5例;混合型2例。病灶分布形式:局限型6例,均为淋巴瘤;弥漫型9例,均为癌。结论:脑脊膜转移的MRI直接征象为脑脊膜异常强化。局限型多见于淋巴瘤,播散型多见于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膜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结核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林蒙 罗德红 +10 位作者 余小多 周纯武 鲁海珍 罗斗强 赵心明 黄遥 蒋力明 蒋玲霞 李静 李琳 吴宁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结核23例,并将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3例病变中,CT表现为密度大致均匀淋巴结(Ⅰ型)8例,病理表现为淋巴结...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结核23例,并将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3例病变中,CT表现为密度大致均匀淋巴结(Ⅰ型)8例,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内多发结核性肉芽肿结节,其中伴或不伴有微小干酪坏死。密度不均匀淋巴结(Ⅱ型)15例,其中9例为单一淋巴结内有多个低密度区,病理表现为孤立淋巴结内见多个结核性肉芽肿,中心有干酪坏死;4例CT表现为孤立或贴邻的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中央见单发较大低密度区,病理表现为淋巴结边缘为结核性肉芽肿,中央见干酪坏死区融合成片;4例为融合或可疑融合淋巴结,病理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融合或贴邻,伴有周围组织受累,淋巴结内见结核性肉芽肿及干酪坏死。正常淋巴结结构消失、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央见大的融合低密度区(Ⅲ型)11例,病理表现淋巴结结构消失,病变中央大片状干酪坏死,边缘见结核性肉芽肿累及周围组织。结论:CT可清晰显示颈部淋巴结结核各种特征,直接反映其病变各个阶段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淋巴结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鼻咽癌肝转移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彦君 周纯武 +5 位作者 史仲华 刘德忠 李槐 李忱瑞 曾辉英 姜文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8-741,共4页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在鼻咽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35 例鼻咽癌肝转移患者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其中32例可评价病例均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按肿瘤位置及供血情况相应分配化疗药物用量。肝转移瘤经化疗栓塞...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在鼻咽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35 例鼻咽癌肝转移患者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其中32例可评价病例均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按肿瘤位置及供血情况相应分配化疗药物用量。肝转移瘤经化疗栓塞治疗的疗效及生存期情况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转移瘤经化疗栓塞后总的临床有效率(完全缓解5 例+ 部分缓解10 例)为46.9%(15/32)。单纯行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同时行灌注化疗并联合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全部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2.66个月,其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3.8%、15.6%及6.3%。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作为治疗鼻咽癌肝转移瘤的一种姑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肝转移 化学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媛 欧阳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检查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累及脾脏1例
14
作者 余小多 林蒙 +2 位作者 欧阳汉 鲁海珍 周纯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6-176,共1页
关键词 平滑肌瘤病 腹膜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本期读片窗答案
15
作者 陈宇 石木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33-534,共2页
关键词 卵巢肿瘤 BRENNER瘤 CT B超 诊断
下载PDF
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9
16
作者 索京涛 石木兰 蒋玲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35-838,共4页
目的 复习 10例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影像学表现 ,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经组织学及临床随诊证实的乳腺NHL影像表现。原发 3例 ,继发 7例 ,其中双侧受累 3例。乳腺X线摄片 10例 ,B超检查 8例 ,CT检查... 目的 复习 10例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影像学表现 ,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经组织学及临床随诊证实的乳腺NHL影像表现。原发 3例 ,继发 7例 ,其中双侧受累 3例。乳腺X线摄片 10例 ,B超检查 8例 ,CT检查2例。结果 乳腺X线摄片表现为孤立结节 2例 ,乳腺大片密度增高及弥漫性皮肤增厚 5例 ,双侧乳腺多发结节 1例 ,双侧乳腺多发模糊小片影 2例。无 1例有成簇微小钙化、毛刺或肿物局部皮肤增厚、回缩。B超表现为轮廓规则或不规则的不均质低回声结节或肿块 ,后方透声增强 2例 ,部分增强 1例 ,无增强 5例 ,皮肤增厚 2例。CT扫描见多发结节及腋窝淋巴结肿大 1例 ,乳腺弥漫性密度增高、皮肤增厚、乳头轻度回缩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肿大、胸大肌浸润、胸腔积液 1例。结论 乳腺NHL无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 ,最常见的影像表现为乳腺弥漫性密度增高、皮肤增厚 ,其次为孤立或多发结节 ,少数亦可表现为乳腺内不规则的模糊小片状阴影。原发和继发病变的影像表现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X线诊断 B超
下载PDF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B超扫描与病理对照研究(Ⅰ. 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 被引量:69
17
作者 罗德红 石木兰 +3 位作者 徐震纲 吴宁 姚迪冬 郝玉芝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608-611,共4页
目的:根据CT、B超及两者结合的表现,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材料与方法:对6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并进行双盲法分析。结果:以最小径≥8mm为颈静脉链周围(Ⅱ~Ⅳ区... 目的:根据CT、B超及两者结合的表现,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材料与方法:对6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并进行双盲法分析。结果:以最小径≥8mm为颈静脉链周围(Ⅱ~Ⅳ区)转移淋巴结的CT诊断指标,敏感性91.67%,特异性98.61%;以淋巴结最小径≥8mm作为其B超诊断指标,敏感性83.33%、特异性97.22%。以淋巴结最小径≥5mm为气管食管沟区转移淋巴结的CT诊断阈,敏感性69.23%,特异性100%。增强CT扫描44个淋巴结区域显示淋巴结边缘强化伴中心低密度区,经病理证实全部为转移淋巴结,特异性为100%。结论:增强CT扫描是评价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淋巴结的最小径≥8mm可作为评估颈静脉链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指标;气管食管沟淋巴结最小径≥5mm时可诊断为转移。如有原发肿瘤病史,淋巴结边缘强化伴中心坏死是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可靠的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转移瘤 CT 超声波诊断 病理学 头颈部肿瘤
原文传递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 被引量:48
18
作者 刘雅洁 易俊林 +2 位作者 欧阳汉 蔡伟明 徐国镇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5-228,F002,I001,共6页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 (REP)的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38例具有临床表现、MRI诊断、随诊观察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EP病人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EP的发生以颞叶最为常见 ,占...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 (REP)的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38例具有临床表现、MRI诊断、随诊观察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EP病人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EP的发生以颞叶最为常见 ,占所有检出病灶的 90 .7% ,病变可累及双侧或单侧。其典型表现为 :(1)指状水肿并局灶性脑坏死 :T1WI为指状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T1WI+Gd DTPA增强扫描可见位于颞叶底部的脑回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 ,强化灶的上界多在颅底线上 1.5~ 3.0cm ,强化灶周围可见大片水肿。病灶大者 (13.2 % )可有占位效应。 (2 )囊性液化 (脑软化 ) :T1WI为边界清楚类圆形脑脊液样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1个病灶为低信号 ) ,T1WI+Gd DTPA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囊壁有浅淡强化 ,病灶上界亦位于颞叶底部颅底线上 3.0cm以内。无占位效应。脑干受损者 5例 (2例同时有颞叶病灶 )主要累及脑桥 ,占 9.3 %。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T1WI+Gd DTPA增强扫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 ,病灶均 <2cm ,周围水肿轻 ,无占位效应。结论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EP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放射性脑病 放射治疗 MRI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被引量:163
19
作者 罗德红 石木兰 罗斗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758-760,共3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及其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探讨肿瘤侵犯周围重要器官的诊断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2例甲状腺癌的术前CT表现。结果52例原发肿瘤均密度不均,32例边缘不规则(82.5%),11例原发...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及其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探讨肿瘤侵犯周围重要器官的诊断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2例甲状腺癌的术前CT表现。结果52例原发肿瘤均密度不均,32例边缘不规则(82.5%),11例原发肿物及5例转移淋巴结内有细颗粒状钙化,4例原发肿瘤及6例转移淋巴结内有囊性变伴囊壁高密度乳头状结节,手术证实气管受侵22例;10例CT示气管内壁呈锯齿状,5例肿物突入气管腔内而明确诊断。食管受侵21例,颈动脉受侵10例。以肿物包绕食管1/2周或颈动脉1/3周以上为侵犯的诊断指标,敏感性分别为71.4%、100.0%;特异性分别为96.3%、95.2%。结论原发肿物及转移淋巴结内颗粒状钙化及囊性变伴高密度乳头状结节是甲状腺癌(特别是乳头状癌)的特征性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CT 诊断
原文传递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B超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Ⅱ.包膜外侵犯的诊断) 被引量:12
20
作者 罗德红 石木兰 +4 位作者 徐震纲 吴宁 姚迪冬 郝玉芝 石素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758-761,共4页
目的:评价CT、B超检查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价值和诊断标准,以及颈动脉受侵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对6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并进行双盲法分析。结果:以淋巴结边缘不... 目的:评价CT、B超检查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价值和诊断标准,以及颈动脉受侵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对6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并进行双盲法分析。结果:以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为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CT诊断指标,敏感性81.03%,特异性93.02%;以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回声包膜呈锯齿状中断为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B超诊断指标,敏感性95.35%,特异性63.64%。11例转移淋巴结粘连侵犯颈动脉者,CT准确评价9例,B超准确诊断10例。结论: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为CT评价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准确指标。CT结合B超能准确评价颈部转移淋巴结与颈动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淋巴结转移 CT 超声波诊断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