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心动图和血管造影检测动脉导管未闭最小直径和类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9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谢若兰 张戈军 金敬琳 张岩 戴汝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975-977,共3页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 (PDA)最小直径和类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测量PDA直径的患者 2 62例 ,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PDA类型的患者 55例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超声心动图测量...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 (PDA)最小直径和类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测量PDA直径的患者 2 62例 ,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PDA类型的患者 55例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超声心动图测量PDA最小直径显著高于血管造影 (P <0 .0 1 )。除 5例漏斗型和 6例管型PDA超声心动图与血管造影所见一致外 ,其余 44例 (80 % )PDA类型超声心动图所见均与血管造影不一致。结论 选择经导管PDA封堵术适应证、封堵方法和封堵器型号目前应以血管造影为标准 ,超声心动图可起初步筛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管造影术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前后应用多普勒超声估测跨瓣压差的临床价值研究
2
作者 胡海波 蒋世 +6 位作者 凌坚 谢若兰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郑宏 戴汝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 通过与心导管测量对比来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前后应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估测跨瓣压差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8例患者在行PBPV术前利用Doppler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压差(△P’),与相应的心导管测量值(△P)作相关性分... 目的 通过与心导管测量对比来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前后应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估测跨瓣压差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8例患者在行PBPV术前利用Doppler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压差(△P’),与相应的心导管测量值(△P)作相关性分析;并利用Doppler对PBPV术后48例患者进行了4~102个月(平均19.5个月)的随访。结果Doppler测量的△P’值与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直线相关性,r值为0.80,P<0.05;随访中Doppler测量的△P’值与PBPV术后即刻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oppler超声作为一种准确、无创、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估计PBPV术前肺动脉瓣狭窄程度,评价术后疗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成形术 肺动脉瓣 肺动脉瓣狭窄 超声描记术 多普勒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段假腔消失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俞飞成 黄连军 +2 位作者 张岩 蒋世良 孙立忠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水平段假腔消失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采用电子束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6±6.6个月(3~25个月)。根据CT结果支... 目的探讨与分析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水平段假腔消失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采用电子束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6±6.6个月(3~25个月)。根据CT结果支架水平段假腔是否消失分为两大组,再根据病变时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进一步分为亚组。(1)两组间进行下列变量的计量资料统计分析: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内和3~6个月等不同时期CT增强扫描图像支架近段、中段及远段,主肺动脉分叉等水平假腔径线及主动脉总径。(2)两组间进行下列变量的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性别、病变分期、高血压有否、假腔位置、支架类型、左锁骨下动脉是否完全覆盖及术后造影是否有内漏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T随访中共有12例支架水平段假腔消失。两组CT测量数据计量资料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显示术前对应支架近中段及主肺动脉分叉水平主动脉的直径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术前降主动脉上中段直径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显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分期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急性期为有益因素,假腔消失组距离发病平均时间为26.0±17.7天。结论覆膜支架置入时期的不同及术前降主动脉上中段直径的不同,是影响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水平段假腔是否消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支架
下载PDF
两种造影图像测量校准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程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231-1232,共2页
目的 评价两种造影图像测量校准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体外标尺校准和导管校准两种方法对 87例行PDA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测量 ,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用体外标尺校准的方法测量的结果比... 目的 评价两种造影图像测量校准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体外标尺校准和导管校准两种方法对 87例行PDA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测量 ,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用体外标尺校准的方法测量的结果比较精确 ,用导管校准方法测量时 ,当用影像增强器为小视野时结果也比较精确 ,而影像增强器为大视野时误差较大。结论 体外标尺校准的精确度较高 ,是比较好的方法。在没有安放体外标尺的情况下 ,导管校准也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血管造影术 图像测量校准
下载PDF
刘玉清院士从医55周年暨80华诞庆祝会在京举行
5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95-996,共2页
关键词 刘玉清 放射学 X线检查 诊断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金敬琳 徐仲英 谢若兰 戴汝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方法  1995年 6月至 2 0 0 0年 11月 ,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 ,男 5例 ,女 9例 ,年龄 4~ 48岁 ,平均 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方法  1995年 6月至 2 0 0 0年 11月 ,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 ,男 5例 ,女 9例 ,年龄 4~ 48岁 ,平均 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 1个月至 2 2年。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 ;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可控弹簧圈。分别于术后 2 4h ,1、3、6个月及 1年以上行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再通PDA为漏斗型 12例 ,管型 2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1~ 8mm ,平均 4mm。封堵后 10min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 11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技术成功率 10 0 % ,无并发症。术后 2 4h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于术后 1~ 2d出院。 10例随访 1~ 18个月 ,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PDA残余分流。结论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是一种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 治疗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心脏导管插入术
原文传递
肺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肺动脉狭窄 介入疗法 治疗 病因 肺动脉球囊扩张机制 球囊扩张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