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临床应用--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柯萍 华伟 +9 位作者 刘欣 杨杰孚 宿燕岗 粱兆光 汪芳 陈泗林 梁延春 于波 汤宝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患者均程控打开远程监测功能,每日收集其远程监测信息。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数据收集和监测。结果2009年2月10日至2014年12月31日,323家医院参与注册研究,共5378例患者植入了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至2012年趋稳定。家庭监测无信息传输比例为7.8%。植入总量按地区分布,北京占首位。按居住地分布情况,在植入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 患者中,北京地区患者仍然占据首位,40%接受家庭监测功能CIED 患者远离植入中心。平均随访时间(711.6±486.0) d,死亡445例,死亡率为8.3%(445/5378)。结论家庭监测功能 CIED 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临床,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植入器械类型中,起搏器仍占据绝大部分。通过第三方公司负责网络监测和数据管理方式可提高家庭监测信息传输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监测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随访
原文传递
远程监测系统在国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文亨 陈柯萍 +7 位作者 宿燕岗 刘少稳 项美香 沈法荣 单其俊 徐伟 梁兆光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81-485,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国内植入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及满意程度。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功能的起博器/ICD...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国内植入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及满意程度。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功能的起博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215例。其中ICD/CRT-D患者≥100例。患者应用Carelink远程监测仪在入组后1、3个月时分别传输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信息。3个月门诊随访时,针对Carelink随访系统的使用情况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组215例患者包括110例起搏器患者,54例ICD患者,51例CRT-D患者。患者年龄19-90(62.80±13.83)岁,男145例(67.44%)。161例患者完成3个月门诊随访并填写CareLink评估问卷。其中153例(95.03%)患者认为Carelink监测仪容易使用(95%CI90.44%~97.83%)。结论对于国内植入起博器、ICD或CRT的患者,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容易使用,操作简单,满意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监测 起搏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陈若菡 陈柯萍 +6 位作者 华伟 戴研 刘志敏 浦介麟 侯翠红 樊晓寒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评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临床应用情况以及患者术后MRI检查情况.方法 通过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库,入选2014...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评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临床应用情况以及患者术后MRI检查情况.方法 通过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库,入选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植入MRI兼容CIED的患者,了解植入MRI兼容CIED患者的年龄、性别、CIED植入适应证、植入CIED类型及术中导线参数;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选择MRI兼容CIED原因及其术后MRI检查情况.结果 植入MRI兼容CIED患者507例.其中,起搏器494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ICD)13例.MRI兼容CIED总占比为9.8%,起搏器为11.1%,ICD为3.4%,暂无MRI兼容的CRT植入.在245例问卷调查中,有111例(45.3%)患者合并有至少1项MRI检查高风险的情况.与普通起搏器患者相比,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年龄更大,分别为(66.5±13.4)岁和(67.7±11.8)岁(P〈0.05);男性患者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6.5%和47.7%,P〈0.05.在平均(7.9±5.8)个月的随访中,有11例(4.5%)患者被要求行MRI检查.但是,只有6例(2.5%)患者完成了MRI检查.结论 目前,MRI兼容CIED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强跨学科协作,确保MRI兼容CIED患者术后完成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原文传递
贴附式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心血管专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佳 刘俊 +1 位作者 黄建凤 贾玉和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门诊患者采用单导联贴附式长程心电记录仪进行心律失常事件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接受连续7 d长程心电监测患者的病史与心电监测资料。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包含频发房... 目的探讨门诊患者采用单导联贴附式长程心电记录仪进行心律失常事件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接受连续7 d长程心电监测患者的病史与心电监测资料。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包含频发房性早搏、长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RR间期>3 s等。结果377例患者完成7 d长程心电监测,其中47例(12.5%,47/377)既往有不明原因晕厥发作。长程心电监测持续总时间147(134,157)h,有效心搏总数52.7万(43.6万,60.9万)个。最长RR间期1.6(1.4,1.9)s,其中85例(22.6%,85/377)患者RR间期>2 s,20例(5.3%,20/377)患者RR间期>3 s,最长RR间期13.2 s。心律失常事件分析:窦性心律失常41例(10.9%,41/377),房室传导阻滞和逸搏31例(8.2%,31/377),房性心律失常336例(89.1%,336/377),室性心律失常233例(61.8%,233/377)。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的225例患者中211例(93.8%,211/225)新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其中窦性心律失常14例(6.6%,14/211),房室传导阻滞和逸搏18例(8.5%,18/211),房性心律失常194例(91.9%,194/211),室性心律失常132例(62.6%,132/211)。190例(50.4%,190/377)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新发现心律失常患者中85例(40.3%,85/211)出现严重心律失常。47例晕厥病史患者中19例(40.4%,19/47)有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结论持续长程心电监测有助于门诊患者筛查出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和寻找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长程心电监测 晕厥 门诊患者
原文传递
后疫情时代再谈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远程随访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2期93-96,共4页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远程随访可以减少常规随访次数、优化器械管理和疾病管理、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改善患者生存率。因此,国内外专家共识均推荐将远程随访作为所有CIED患者的标准随访管理策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远程随访可以减少常规随访次数、优化器械管理和疾病管理、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改善患者生存率。因此,国内外专家共识均推荐将远程随访作为所有CIED患者的标准随访管理策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远程随访尤其重要,减少了面对面诊室随访,避免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又能安全有效地管理患者。国内尽管已开展了远程随访,但应用严重不足,今后应加大力度,推进远程随访技术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访研究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远程随访
原文传递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41-243,共3页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随着适应证的拓宽和人口老龄化,CIED的植入数量日益增加,感染数量也相应增加。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血管 术后感染 器械 电子 心脏再同步治疗 预防 感染数量
原文传递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被引量:3
7
作者 宿燕岗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13-317,共5页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伴有心室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不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衰、...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伴有心室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不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衰、迷走神经刺激仪(VNS)在心衰中的应用以及利用CIED协助进行慢性心衰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阐述,以期进一步推动CIED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
原文传递
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导线拔除回顾性分析
8
作者 翁思贤 唐闽 +6 位作者 任晓庆 冯天捷 马亚哲 周彬 华伟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近年来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拔除术(TLE)的病例特点,探究其与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CIED导线病例的不同之处。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TLE患者159...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近年来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拔除术(TLE)的病例特点,探究其与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CIED导线病例的不同之处。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TLE患者159例。将其依据TLE时血管入路途径分成2组:A组为单纯经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组(132例);B组为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拔除组(27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特点、CIED植入类型、导线拔除情况等。结果与A组相比,B组CIED植入时间更长、既往囊袋清创史和CIED更换史比例更高(P<0.05)。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示,CIED植入时间对于需行联合上下腔静脉TLE者有独立预测价值;CIED植入时间≥5.25年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67.4%。2组患者共计拔除导线301根:A组拔除249根,B组拔除52根,总体临床成功率为95.2%;其中B组拔除成功率更低(86.7%对97.3%,P=0.002)、严重并发症率更高(18.5%对1.5%,P=0.002)。结论对于CIED植入时间≥5.25年者预示着其需要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行TLE。对于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行TLE患者,其成功率较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更低,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经静脉导线拔除 联合 感染
原文传递
可穿戴式除颤器中国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华伟 杨杰孚 +5 位作者 王玉堂 杨新春 张萍 邹彤 胡奕然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 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除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除颤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除颤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多中心研究 患者特点 使用情况
原文传递
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倩 唐闽 +2 位作者 张竞涛 朱旳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目的验证微型贴附式超长时程动态心电记录仪(Smartpatch)及软件在心律失常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到阜外医院就诊,临床表现为晕厥、晕厥前兆、心悸的30例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48.78±... 目的验证微型贴附式超长时程动态心电记录仪(Smartpatch)及软件在心律失常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到阜外医院就诊,临床表现为晕厥、晕厥前兆、心悸的30例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48.78±18.41)岁。使用24h动态心电图(24h Hol-ter)后,给予Smartpatch记录14d后返院,进行数据回放及分析。结果Smartpatch共诊断出26例患者存在心律失常,阳性率为86.7%,24h Holter共诊断出4例患者存在心律失常,阳性率13.3%,P〈0.05。结论Smartpatch及软件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安全、高效,诊断心律失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24h Holter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 晕厥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和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刚 樊晓寒 +3 位作者 张奎俊 王方正 张澍 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468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RVOTA)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分析,探讨IRVOTA起源位置和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 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468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RVOTA)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分析,探讨IRVOTA起源位置和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 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IRVOTA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468例.其中男185例,女283例.根据右心室流出道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把IRVOTA的起源位置定义为间隔、前壁、后壁、游离壁、心外膜和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等6个部位.分析IRVOTA在不同起源位置的性别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女性和男性分析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 本研究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60.5%对39.5%).不同起源位置的室性心律失常存在性别差异: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男性显著多于女性(11.4%对6.0%,P=0.04).心外膜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男性显著多于女性(8.6%对4.2%,P=0.02).间隔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9% 对48.6%,P=0.057).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92.2%对84.9%,P=0.01).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因素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来说,心外膜起源位置(OR 6.41,95%CI:1.26-32.70,P=0.017)和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起源位置(OR 8.88,95%CI:2.15-36.67,P=0.002)是消融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对男性来说,仅有心外膜是消融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2.17,95%CI:3.19-46.39,P〈0.001).结论 IRVOTA不同起源位置的性别比例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因素均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右心室流出道 性别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透壁消融指数指导下高功率射频消融对离体猪心的损伤效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迟 王靖 +2 位作者 楚建民 华伟 张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透壁消融指数(LSI)指导下高功率(50W)射频消融对离体猪心的损伤效应。方法应用光感应压力导管对离体猪心进行射频消融,消融功率分为低功率组(30W和40W)和高功率组(50W),通过调整导管压力(5g、10g和15g)达到相应的LSI目标值(5、6... 目的探讨透壁消融指数(LSI)指导下高功率(50W)射频消融对离体猪心的损伤效应。方法应用光感应压力导管对离体猪心进行射频消融,消融功率分为低功率组(30W和40W)和高功率组(50W),通过调整导管压力(5g、10g和15g)达到相应的LSI目标值(5、6和7),分别测量消融灶的长度及深度,并分析LSI及消融功率与消融长度及深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离体实验共完成75个消融灶,所有消融灶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均未发生气爆现象。相关性分析显示,当消融功率介于30W~50W时,LSI与消融长度及深度呈正相关(r=0.49和r=0.51,P均<0.0001)。当达到不同的LSI目标值时,消融功率与消融长度呈正相关(r=0.74,P<0.0001),而与消融深度呈负相关(r=-0.55,P<0.0001)。当达到相同的LSI目标值(LSI=5、6和7)时,消融功率亦与消融长度呈正相关(r=0.75、0.81和0.89,P<0.0001),而与消融深度均呈负相关(r=-0.73、-0.60和-0.75,P<0.0001)。与低功率组(30W和40W)相比,高功率组(50W)消融灶长度更长,消融灶深度更浅,形成宽而浅的消融灶。结论当消融功率介于30W~50W时,LSI与消融长度及深度呈正相关。无论达到不同/相同的LSI目标值,消融功率与消融长度呈正相关,而与消融深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透壁消融指数 高功率 离体猪心 消融损伤
下载PDF
房颤冷冻消融中右侧膈神经稳定起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铮 贺嘉 +8 位作者 方丕华 陈雄彪 周公哺 李崇强 唐闽 张竟涛 贾玉和 任岚 张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法前瞻性入选了32例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可调弯标测电极导管以倒"U"字形放置到上腔静脉区域,使导管头端指向上腔静脉游离壁侧,右前斜造影判断上腔静脉形态,以及前壁、游离壁和后壁三个位点,将胸锁关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椎间隙分别定义为上腔静脉区域的上、中、下三段。在各部位予以膈神经起搏(固定脉宽2 ms、起搏周长1 000 ms),通过改良的Ⅰ导联监测起搏膈神经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检测各部位起搏阈值和各部位起搏输出5 m A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大小。结果采用倒"U"字形放置膈神经起搏导管可以达到稳定起搏。在32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出现持续性膈神经麻痹。起搏位点共285个。可以发生膈神经夺获的位点占61.4%(175/285)。游离壁、后壁能够发生膈神经夺获的起搏位点显著多于前壁[游离壁为80.0%(76/95)、后壁为84.2%(80/95)、前壁为20.0%(19/95),P<0.001]。改良Ⅰ导联记录的后壁和游离壁起搏能够记录到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起搏点显著多于前壁起搏点(P<0.001)。膈神经起搏阈值和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存在负相关性(r=-0.267,P=0.005)。结论通过倒"U"字形放置起搏导管于上腔静脉的后壁和游离壁,可以达到稳定的膈神经起搏。在起搏阈值最低的部位进行起搏可以展现更加清晰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有助于冷冻消融时监测膈神经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膈神经麻痹 膈神经起搏 起搏阈值 复合运动动作电位
下载PDF
心律失常导致晕厥住院患者的诊治现况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瑛 陈若菡 +4 位作者 孙奇 戴研 马坚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30-133,160,共5页
目的 分析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诊治现况.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入院的晕厥待查患者共300例,采集临床人口学资料,临床物理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排查晕厥病因.分析出院... 目的 分析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诊治现况.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入院的晕厥待查患者共300例,采集临床人口学资料,临床物理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排查晕厥病因.分析出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患者的分布及人口学特点、患者接受病因治疗的现况.结果 共入选300例末次晕厥为入院前180 d内的患者,住院期间由3名以上心内科电生理专业医师制定诊疗计划.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者209例,其中男126例、占60.3%,年龄9~90(56.0±15.2)岁,9.6%为复发性晕厥.晕厥患者总体病因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共112例(53.6%);快速心律失常97例(46.4%),较前者更为年轻[平均年龄(47.7±22.2)岁对(64.3±13.4)岁,P=0.023],合并器质性心脏病(45.6%对25.0%,P=0.006)、心力衰竭(17.2%对3.6%,P=0.002)、院前曾经接受心肺复苏或电复律者(16.1% 对1.8%,P〈0.001),较前者占比均更高.具体病因分析,室性心动过速68例、平均年龄为(46.9±20.0)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77例、平均年龄(66.6±13.4)岁,分别为两组构成比最高的心律失常类型.共184例患者(88.0%)接受了针对晕厥病因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包括植入永久起搏器108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35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1例,起搏器更换及导线调整各1例,导管消融38例.结论 本研究显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住院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60岁及以上组的首要病因,60岁以下患者组室性心动过速为首要病因.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患者的病因治疗率高,临床需积极收集心电学资料,为这类患者尽早确诊以争取治疗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室性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律失常的诊疗建议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鹤 吴钢 +6 位作者 赵庆彦 刘育 徐原宁 苏晞 黄德嘉 张澍 黄从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合并或导致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临床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方案。本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COVID-19诊疗方案的指导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一线专家的有限经验,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合并或导致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临床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方案。本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COVID-19诊疗方案的指导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一线专家的有限经验,形成COVID-19合并心律失常的管理方案,以供临床医护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 建议
原文传递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早期防治新策略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焰 江洪 +1 位作者 陈明龙 洪葵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87-191,共5页
背景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可导致猝死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国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不清、治疗方式有待完善。基本原理明确我国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危险分层及危险因素研究,有... 背景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可导致猝死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国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不清、治疗方式有待完善。基本原理明确我国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危险分层及危险因素研究,有助于指导早期干预、预防心脏性猝死;导管消融、药物治疗和自主神经干预方法的完善将为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低价高效的诊疗策略。设计方案项目设置4个课题:①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研究;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③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基质干预策略研究;④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布、危险评估与干预研究。各课题相互关联、互为支持,形成有机的结合。结论本研究将建立国人器质性和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数据库及多维度危险评估体系;探索适合国情的低价高效、创新性的多个治疗策略;确立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并指导早期干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导管消融术 药物疗法 自主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现状(20家医院注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戴研 陈柯萍 +10 位作者 华伟 王景峰 邹建刚 宿燕岗 徐伟 苏晞 严激 许静 陈林 汤宝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通过对心律失常数据库平台中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基线数据的分析,了解我国ICD治疗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是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20家大型三甲医院参与研究.收集患者的... 目的 通过对心律失常数据库平台中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基线数据的分析,了解我国ICD治疗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是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20家大型三甲医院参与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病史、用药情况、ICD适应证、器械类型、手术情况等信息.结果 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共有440例患者进入分析,平均年龄(58.5±14.6)岁,男317例(72%).伴随器质性心脏病293例,占66.6%,其中主要为冠心病,126例(28.6%).一级预防180例,占40.9%;二级预防260例,占59.1%.一级预防中缺血性心肌病比例高于二级预防,离子通道病比例则低于二级预防.北方地区一级预防较南方地区比例低(41.1%对58.9%),二级预防则明显高于南方地区(56.2%对43.8%).一级预防中医保患者比例高于二级预防(90.6%对68.5%,P〈0.001).器械选择上,单腔ICD明显高于双腔ICD(300例对140例),双腔ICD患者年龄较高(67.4岁对51.7岁,P=0.02),且合并心动过缓(主要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比例高于单腔ICD患者.结论 本研究的有限数据表明,ICD在我国植入量还远远不足,尤其是对冠心病患者和一级预防人群,部分可能与地区和医保有关;在器械选择上,以单腔ICD为主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注册研究
原文传递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者的驾车管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灵敏 姚焰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36-1038,共3页
随着机动车辆的普及,我国拥有驾照的人群数量已极为庞大,交通安全亦上升为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亟待改善。驾驶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哪些人群应限制驾驶尚无定论。尽管目前对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 随着机动车辆的普及,我国拥有驾照的人群数量已极为庞大,交通安全亦上升为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亟待改善。驾驶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哪些人群应限制驾驶尚无定论。尽管目前对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者是否应限制甚至禁止驾驶尚存争议,但国人对此领域的认识明显不足。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国人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研究和相关法规的完善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驾车管理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薛聪 华伟 +6 位作者 蔡迟 丁立刚 牛红霞 王靖 刘志敏 樊晓寒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r/VF)事件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4年12...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r/VF)事件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阜外医院初次植入CRT-D的患者62例,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减小≥10%,分为左心室逆重构组和无逆重构组。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刻(≤24h),1、3、6、12个月的TpTe间期变化及VT/VF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TpTe在CRT-D植入术后即刻轻度延长,随后呈逐渐缩短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101.06±10.61)ms对(105.32±11.32)ms,P〈0.05]和12个月[(99.5±11.44)ms对(105.32±11.32)ms,P〈0.05]明显缩短。逆重构组TpTe在术后6个月[(94.03±11.20)ms对(104.57±12.30)ms,P〈0.05]和12个月[(92.24±11.04)ms对(104.57±12.30)1138,P〈0.05]也较术前显著缩短;无逆重构组TpTe在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均无改变。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逆重构组Vr/VF事件发生率小于无逆重构组(10g.rank test,χ2=4287,P=0.038)。结论CRT-D植入术后TpTe逐渐缩短,需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除颤治疗的Vr/VF事件逐渐减少。左心室逆重构患者的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改善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T波峰末间期 跨壁复极离散度
原文传递
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临床登记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从新 蔡衡 +9 位作者 姚焰 钟敬泉 苏晞 高连君 陈明龙 王祖禄 程晓曙 韩冰 杨新春 郑良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 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首次消融后12个月内未记录到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次要结局包括即刻成功率、平均压力、手术参数和不良事件(AE)。结果共200例患者使用本研究导管进行了消融手术(安全性分析人群)[年龄(61.2±9.3)岁,男62.5%]。在193例合格患者(意向性分析人群)中,166例有主要有效性终点数据(符合方案人群)。96.0%(192/200)的患者接受了单次消融手术。压力为(12.9±3.8)g。中位手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分别为135.0 min和22.4 min。99.5%(199/200)的患者达到了即刻成功。80.7%的患者在12个月时未记录到有症状的房颤/房速/房扑发作。出现了6例与手术或器械相关的严重AE(心包积液2例,心脏压塞1例,动静脉瘘2例,咯血1例)。结论该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显示,采用压力感知技术进行PAF消融可在中国患者中获得12个月的高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登记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