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支气管软化-单中心经验总结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恒 张本青 +5 位作者 段雷雷 李汉美 芮璐 龚丁旭 鲁中原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患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的患儿8例,其中男性2例... 目的:总结应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患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的患儿8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8.4±4.1)个月,平均体重(6.5±1.2)kg。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等评估治疗效果。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和胸部CT。结果:8例患儿中7例成功接受同期心脏畸形矫治和支气管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1例成功接受单纯支气管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手术。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4±23.7)小时,ICU时间(3.8±3.8)天。平均随访时间(6.5±6.2)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心脏畸形矫治满意,CT显示支气管通畅。结论:采用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简便易行,治疗效果明显,可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时间,降低费用。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支气管软化 可吸收聚左旋乳酸 外固定术
下载PDF
左心瓣膜替换术后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患者外科再次手术的远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佟明汇 史艺 +5 位作者 刘燊 骆翔 董超 杨研 王巍 许建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分析左心瓣膜替换(LSVR)术后出现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患者行再次三尖瓣手术的远期预后,评估FTR患者再次外科手术的适宜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1至2013-01期间共59例既往LSVR术后出现FTR而再次进行三尖瓣手术... 目的:分析左心瓣膜替换(LSVR)术后出现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患者行再次三尖瓣手术的远期预后,评估FTR患者再次外科手术的适宜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1至2013-01期间共59例既往LSVR术后出现FTR而再次进行三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及统计分析。结果:59例患者中5例(8.5%)于围术期内死亡,术后总死亡率为11.9%(7/59)。对围术期存活的54例患者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1.1(21~188)个月,其中19例(35.2%)患者出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30例(55.6%)患者术后心功能得以改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P=0.008)、术前右心室功能不全(P=0.037)、合并同期再次左心瓣膜手术(P=0.017)及行TVR术(P=0.002)是患者再次三尖瓣手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右心室功能不全是影响患者远期免于MACE生存率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3.0;95%可信区间(CI):1.11~8.2;P=0.031],而再次TVR术(HR:12.80;95%CI:1.53~107.02;P=0.019)及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HR:5.31;95%CI:1.20~24.51;P=0.032)则是影响再次三尖瓣术后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右心功能仍处于代偿期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再次三尖瓣手术的远期手术效果较佳。在患者出现右心室功能不全之前积极地进行再次手术治疗三尖瓣病变,可能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 心脏人工瓣膜植入 右心室功能不全
下载PDF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的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附12年单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宏艳 张永辉 +5 位作者 杜雨 曹芳芳 王冀 赵丽 聂宇 张海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6-510,共5页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寻找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12年间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IABP相关并发症将患...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寻找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12年间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IABP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术中及术后情况、IABP植入时间及辅助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缺血、出血、血管损伤、IABP失功)等。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IABP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年间共入选522例植入IABP患者,男性388例,女性134例;年龄(61.79±9.35)岁;发生IABP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4.79%;院内死亡87例,总体病死率为16.67%,无IABP相关死亡。与无并发症组比较,有并发症组患者女性占比大(40.00%比24.95%),年龄≥65岁者多(80.00%比38.03%),体重指数大(kg/m2:25.45±13.71比22.95±3.45),糖尿病比例高(44.00%比26.76%),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的比例高(20.00%比5.03%),IABP辅助时间长(h:134.4±90.3比109.8±89.1,均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中、术后植入IABP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0%(3/91)、5.46%(10/183)、4.84%(12/248),χ2=0.629,P=0.730〕。植入IABP后出现局部出血14例(2.68%),无严重出血需要输血的病例;出现下肢缺血9例(1.72%);1例(0.19%)严重血管损伤出现腹膜后出血,手术修复后好转;IABP球囊漏血1例(0.19%),撤除后再次植入反搏良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优势比(OR)=2.320,95%可信区间(95%CI)=1.011~1.806,P=0.047〕、糖尿病(OR=2.281,95%CI=1.016~5.120,P=0.026)、同时行ECMO辅助(OR=4.341,95%CI=1.240~15.196,P=0.040)为IABP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穿刺局部出血和肢体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高龄、糖尿病及同时应用ECMO辅助者在行IABP辅助期间应严密监测,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心脏外科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老龄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查正彪 杨滔 +3 位作者 孙寒松 宋云虎 王巍 许建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分析老龄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VR-CAB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2至2014-09期间232例年龄≥65岁以上行AVR-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Cox比... 目的:分析老龄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VR-CAB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2至2014-09期间232例年龄≥65岁以上行AVR-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人群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死亡7例(3.0%),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呼吸机通气时间延长(28例,12.1%)和出血(14例,6.0%)较常见。远期随访225例,随访率91.1%,随访3个月-10年,平均随访(41.2±29.0)个月,其中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6例(2.7%),术后远期不良事件以心功能Ⅲ-Ⅳ级或心绞痛复发为主(8.9%)。Logistic分析表明女性[P=0.019,(比值比OR)=2.5761、术前心房颤动(房颤)(P=0.012,OR=3.541)和体外循环时间(P=0.000,OR=3.781)是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高脂血症[P=0.025,风险比(HR)=2.535]、吸烟(P=0.009,HR=3.414)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P=0.013,HR=3.562)是影响AVR-CABG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老龄患者行AVR-CABG术总体效果令人满意。女性、术前房颤和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这类高危人群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吸烟和PCI史是影响人群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老年人 预后
下载PDF
“一站式”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罗明尧 常谦 +8 位作者 于存涛 孙晓刚 钱向阳 陈雷 吉冰洋 张海涛 方坤 周洲 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胸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至2016-01间,在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一站式"TEVA...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胸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至2016-01间,在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一站式"TEVAR联合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胸主动脉疾病患者20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65.2±8.5(51~82)]岁。分析"一站式"手术的实施策略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结果:20例患者,1例植入胸主动脉支架2枚,19例植入胸主动脉支架1枚,其中3例分别同期实施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右侧髂总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平均冠脉搭桥[2.4±0.94(1~4)]支,10例(50%)采用乳内动脉桥。2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2.4±11.6(8~58)]天,6例(30%)患者接受输血治疗;低心排综合征1例(5%),采用体外膜氧合器(ECMO)辅助治疗,后又因胸液多二次开胸止血;术后30天死亡2例(10%)。17例患者(失访1例)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4±13.6(1~49)]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个月、49个月因脑血管意外去世,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TEVAR联合CABG"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胸主动脉疾病中期疗效满意,若需同期行去分支手术为TEVAR创造锚定区,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成形术 胸主动脉
下载PDF
股静脉穿刺导致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处理策略——附12例报导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永保 李涵 +5 位作者 房杰 施焘 滕乐群 曲诚家 刘新农 沈晨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46-949,共4页
目的:总结股静脉穿刺导致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治疗的12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患者,根据病变情况及治疗效果讨论合适的治疗方式... 目的:总结股静脉穿刺导致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治疗的12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患者,根据病变情况及治疗效果讨论合适的治疗方式。结果:12例患者中位年龄60(49~81)岁,男性7例,女性5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所致并发症11例,行右心导管造影所致并发症1例。所有病变均因穿刺股静脉导致,且动脉破口均位于股浅动脉,12例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例患者出现淋巴瘘,保守治疗痊愈。术后30 d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股静脉穿刺位点过低是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损伤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 并发症
下载PDF
术前房性早搏与肥厚型心肌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7
作者 蒙延海 聂长荣 +6 位作者 张燕搏 卢涛 胡恩慈 尚基高 朱昌盛 陆政阳 王水云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6076-6082,共7页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患者不同术前房性早搏(PACs)负荷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288例无心房颤动史的OHCM患者术前及围手术...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患者不同术前房性早搏(PACs)负荷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288例无心房颤动史的OHCM患者术前及围手术期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室间隔肌心肌切除术,术前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243例(84.4%)患者存在PACs,45例(15.6%)患者无PACs。以100次/24 h的PACs数目作为截定点,211例(73.3%)患者低负荷PACs(PACs数目<100次/24 h),32例(11.1%)患者高负荷PACs(PACs数目≥100次/24 h)。66例OHCM患者发生POAF,其中非PACs组3例(6.7%),低负荷PACs组47例(22.3%),高负荷PACs组16例(50.0%)。低负荷PACs组、高负荷PACs组患者POAF发生率均高于无PACs组患者(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负荷PACs(P=0.02)和年龄(P<0.01)能独立预测OHCM患者POAF发生。结论术前高负荷PACs的OHCM患者(PACs数目≥100次/24 h)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负荷PACs和年龄是预测OHCM患者POAF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早搏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十年(2001~2012年)的变化趋势——单中心报告 被引量:7
8
作者 高华炜 李守军 +5 位作者 闫军 沈向东 胡盛寿 王旭 晏馥霞 刘晋萍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7期638-641,共4页
目的考察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术前因素以及住院死亡率1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1~2012年连续473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6组(每2年1组),首... 目的考察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术前因素以及住院死亡率1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1~2012年连续473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6组(每2年1组),首先使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患者的术前因素及住院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危险因素调整的方法,再次分析了住院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全组共有29例住院死亡,总体住院死亡率6.1%。所有术前因素包括年龄(P=0.13)、性别(P=0.94)、身高(P=0.29)、体重(P=0.21)、合并肺动脉高压(P=0.59)、行左心室训练(P=0.14)、冠状动脉异常分型(P=0.27)及合并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P=0.14)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未经调整的住院死亡率在这10年间明显下降[17.4%(第1组)vs.4.1%(第6组),P<0.001]。经过术前因素调整后,住院死亡率亦表现出了明显下降(以第1组为参照,第6组的比值比:0.098,95%可信区间0.018-0.550,P=0.01)。结论在2001~2012年间,在术前因素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住院死亡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调转术 趋势
原文传递
不接触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通畅率影响的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岩 孙寒松 胡盛寿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827-831,共5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有比较高的静脉桥闭塞率,严重影响CABG术后的近、远期临床治疗效果。静脉获取技术被认为是影响远期通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有比较高的静脉桥闭塞率,严重影响CABG术后的近、远期临床治疗效果。静脉获取技术被认为是影响远期通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开放性大隐静脉获取技术相比,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了血管外膜以及血管周围组织,同时避免高压扩张静脉。使用不接触技术获取的静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通畅率,但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接触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桥 通畅率
原文传递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改良扩大Morrow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肾小球滤过率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蒙延海 刘平 +8 位作者 张燕搏 王生伟 朱昌盛 常硕 齐奇 胡恩慈 李良 刘子娜 王水云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34-1241,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及围术期指标尤其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改良扩大Morrow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寻找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300例行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术治... 目的探讨术前及围术期指标尤其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改良扩大Morrow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寻找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300例行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术治疗的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7例(65.67%)、女103例(34.33%),平均年龄(43.54±13.81)岁。住院期间连续监测心律变化,根据是否发生POAF将患者分为POAF组(n=68)和非POAF组(n=232)。通过查阅病历收集一般资料、围术期参数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OAF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住院期间POAF发生68例,发生率为22.67%。与非POAF患者比较,POAF患者年龄更大、胸痛和晕厥症状更多见、术前eGFR水平更低、体重指数和心功能分级(NYHA)更高,术前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高血压、晕厥史、eGFR是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术前eGFR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 0.677~0.780,P<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和57.8%。结论年龄增大、术前心功能分级高、高血压、术前晕厥史、eGFR下降是HOCM患者外科术后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eGFR下降可以中等程度预测HOCM患者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术POA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心房颤动 围术期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